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16篇)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现状分析及发展路径探索 乡村振兴战略现状分析及发展路径探索 20xx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对石堆镇全面实施乡村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1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现状分析及发展路径探索
乡村振兴战略现状分析及发展路径探索
20xx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对石堆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石堆镇位于安丘市东部,面积67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1.06万户,人口3.9万,耕地面积6.4万亩。今年以来,石堆镇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主线,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摸清每个村底数,包括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村规民约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纠纷、村霸村痞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个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突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一是产业兴旺方面。开展“带富增收富民”活动。
1、培育一项致富产业。各村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确定一项或多村确定一项能够有带动性的增收产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
2、培训一套致富技能。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举办种养业、务工知识等培训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培训达到90%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各村帮助留守人员联系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等项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3、探索一条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金融信贷单位,对有意向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家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回乡创业大学生创办项目,帮助落实贷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生态宜居方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活动。1、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确保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坚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2、加快美丽村庄建设,全镇打造西莲池、前留晃、阿洛、西河洼、董家下坡、马家亭子、梯门、娄戈8个示范村。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镇驻地村、社区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
减挂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镇区、社区集中居住。
三是乡风文明方面。开展“倡树新风正气”活动。1、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每月确定一个评选主题,在“阳光议事日”活动中开展“移风易俗标兵”“石堆好青年”“种养殖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形式,对先进典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激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已评选巾帼标兵117名、移风易俗标兵121名、石堆好青年92名。2、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增强群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远离不良习俗的自觉性。3、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消夏晚会、农民趣味运动会、书画展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4、每村打造1条文化长廊,重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导观念,让大家感受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四是治理有效方面。1、开展“街头巷尾平安”活动。每村配备1名警务助理,每村
建立一支治安巡逻队伍,警务助理牵头开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网”监视系统,连接派出所治安监控平台。每村组建一个警民微信交流的群,提供警务服务、典型案件和安全防范等信息,随时随地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
2、开展“全民参与调解”活动。每社区聘请1名法律顾问,在阳光议事日组织法律咨询和宣传,让法律咨询服务形成常态化。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由支部书记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和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组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处“听证室”,对家长里短、邻里争吵等简单矛盾纠纷实行村级听证。
五是开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动,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制定了《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每月召开一次“阳光议事”会议,组织学习农业技术、法律常识、健康保健等知识,充实阳光议事内容,增加阳光议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确定一个净增收不低于3万元的致富项目。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在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上下功夫,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
(三)打造示范点,进行典型带动。
重点打造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四个示范点。其中,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规划面积3500亩,已建成1500多亩,是集观光旅游、户外运动、休闲采摘、餐饮娱乐、农事体验、延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目前,已发展阡陌人间、步云山庄、云岭人家、环秀山庄等11家休闲农庄和1处步云赛鸽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发展大樱桃、草莓、蔬菜等高效种植大棚80个,发展西瓜、大桃、黄金梨等1500亩。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规划面积2200亩,已建成1100亩,已发展百汇紫苏庄园、东顺蒜黄种植基地、华仔蔬菜种植基地、田硕洋葱种植基地、孟戈有机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等5家。
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0亩,已建成高效种植大棚45个。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占地面积358亩,以生产生活生态、健康文化旅游为主题,建设木本粮油博物馆、文冠果加工和旅游综合体、文冠果健康体验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种植、选育、高产示范、集散、加工、营销一体化的全国木本粮油谷。目前,已经栽植文冠果210亩。全部建成后,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年可实现利润2900万元,利税700余万元。
篇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压实责任完善机制强化考核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真正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研报告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就该项工作开展专题询问确定为年度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陈震宁将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关的省人大代表建议作为重点处理建议,牵头督办,并多次带队开展专题调研。6月初,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汇报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国强听取了省政府及省发改委、农委等15家部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汇报。随后,带队赴徐州、南通、盐城等地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干部、人大代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建议,实地考察了邳州市、如皋市、建湖县农业农村发展、镇村建设情况。7月11日,带队到省农委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如何做好专题询问工作开展了走访调研。同时,13个设区市和26个县(市、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开展了上下联动调研,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了39份调研报告。此外,我委还赴湖南省、广东省开展了调研;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函,在江苏人大网、中国江苏网设立征求意见专栏,全面征集代表、网民对专题询问的建议;创新调研方式,与部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一道设计针对工商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基层干部、各级人
大代表四类主体的调查问卷,广泛征求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提出的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示范引领的要求,研究谋划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并逐步付诸实施,各项工作推进有序、开局良好。(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全面落实职责任务。以思想解放提升谋全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明确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徐州市贾汪区建立了党委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乡村振兴战略分析研判工作会议。二是细化实施方案。出台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新增万元、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方面5年的量化指标和政策措施。三是落实工作责任。明确了全省重点工程建设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行动计划,形成了任务分解表。连云港市构建了市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二)加大推进实施力度,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加大力度推动农业全面升
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是制定专项计划。编制全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打造优质稻麦、绿色蔬菜、休闲观光农业等8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逐个细化实施方案。泰州市下发《农产品品牌建设三年(20XX-202__)行动计划》,着力培育省内外有影响的泰字牌绿色农产品。二是开展专项活动。举办农村公路创意设计大赛,推动打造溧阳旅游1号公路、睢宁淘宝小镇产业路等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开展涉农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农产品电商双万人培训行动,推动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举办新农民新技术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三是注重典型选育。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采集、分析、研究典型案例,深入挖掘乡村振兴中整合人、地、钱等资源的典型模式,总结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和经验,编印成册供各地学习参考。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重点解决长期以来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的问题。加强财政支农。20XX年,省财政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233.78亿元,同口径增长7.1%。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着手推进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合理确定约束性任务和指导性任务。注重金融惠农。无锡市级财政拿出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各县(市、区)也给予专项
财政支持,对符合政策的工商资本投农项目可优先获得富农贷、金农贷、新农贷等农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贷款,同时在税收等方面享受优惠。开展人才认定。着手建立乡土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开展乡土人才技能等级评定。将乡土人才纳入国家和省特贴专家、大工匠等重点人才项目的评选表彰范围,组织认定省级传统技艺技能大师。
(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以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为重点,推进涉农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统筹协调武进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全面覆盖、深度融合。二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出台关于深化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召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会议,推进整省试点工作,部署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创新集体经济运行机制,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三是探索农村综合改革新路径。邳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全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决定》,动员全市深化对农村道路、河道、集体资产资源等公共空间治理。对梳理出的集体土地进行统一发包,进入产权交易平台成交总额6.2亿元,进而有效激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省农业产业增加值增速保持
稳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增速良好。围绕产业兴旺,启动百园千村万点休闲农业精品行动,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村和主体创意农园建设,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发布推介制度,上半年休闲观光农业综合收入超过300亿元。推进一村一品一店示范和省级乡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园建设,上半年全省农产品网络营销额235亿元。围绕生态宜居,推进全国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省推进工作,省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各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全力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今年全省实施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新增1200多个,开展50个左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省级试点镇建设。围绕乡风文明,总结推广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经验,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组织实施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升行动,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申报和保护工作,已确定28座村落为中国传统村落,列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范围。围绕治理有效,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意见》,为完善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重要遵循。围绕生活富裕,大力实施农民收入新增万元工程和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持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提高到1.91万元,今年上半年为11192元、同比增长了8.9%。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中,省各有关部门,各设区市及部分县(市、区)结合工作实际,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基层干部群众也通过座谈、邮件、电话等形式反映了一些关于多规合一、要素下乡、环境整治、考核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一是规划的科学合理性还不够,特色不够鲜明。不少设区市及县(市、区)的调研报告中提出,镇村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现代农业发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等规划之间相互衔接不够,缺少一县、一镇的总体规划整合。现有村庄规划编制进展缓慢,特色不够鲜明,融合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人文资源、建筑风格等要素,进行区域功能、居民住宅、产业发展、休闲旅游等发展定位不明确,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不够鲜明。规划在引领村庄合理布局、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发挥不够,现有的省级规划保留村庄数量太少,很多有历史文化传统特色的村庄未能作为保留村庄纳入规划。苏北一些县(市、区)在调研中反映,农村房屋多是砖木结构,构架相对简单、功能单一,安全舒适性差,改建住房势在必行,但现在政策对农民自建改建住房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高度都控制太严,不利于农民居住环境改善和乡村面貌提升。二是本乡本土人才不足,引进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基层普遍反映,缺人才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农村产业发展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能够承接网络经济时代的旅游文化产业、新业态电商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少。从农村技术支持看,缺少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村技术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很多县(市、区)及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多年没有新人补充,面临断层的困境。农村教育、卫生等人才也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从农村有效管理看,大部分村(居)的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后备干部不足。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选调的大学生村官流动性较大,稳定性不够。从乡村人才提升看,现有农村人才、乡土人才评价机制还不健全。农业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工作在基层一线,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而评定职称要考核论文发表数量,要进行英语能力测试,影响了基层人才提升职业能力的积极性。
三是建设用地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力度还要加强。基层普遍反映,现有政策将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建设按照农业用地管理,但这一政策没有完全落地,一些地方还是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对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等项目建设,应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但由于地方有限的用地指标基本上用于县城房地产、开发区或其他非农产业,政策实施不到位。基层普遍反映,村庄综合整治、集中居住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
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获得的收益,村里得到的很少。部分设区市反映,产权制度改革中涉及的资源变资产、变资金的通道还未真正打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和住房等改革试点还在进行中,推广试点经验的步伐慢,盆景变风景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大。有些基层干部反映,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但目前省级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实际操作难。
四是财政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有待加强,金融产品支农作用发挥不够。财政涉农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还不健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部分县(市、区)财政支农投入有所下降。各部门对财政资金使用方向规定过于具体,缺乏灵活性,地方无法统筹使用。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和省级农业开发、粮食产能规划等涉农项目资金分散、多头管理,部分项目存在建设重叠。财政投入道路、住房、环境等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也较为分散,多个部门各自为战。部分省人大代表指出,有些类似送电影下乡这样的支农做法是流于形式,基层群众看的不多,认可度不高,造成财政资金投入浪费。部分省级贫困县反映,扶贫资金使用对时效兼顾不够,扶贫项目精准落地慢。家庭农场主、创业大户普遍反映,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难。大部分农户反映小额贷款额度偏低,规定单户原则不能超过2万元;期限偏短,
一般不超过1年,满足不了农户发展农业项目的需要。基层干部反映,农业保险对地方特色农产品覆盖不够,不能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足够的风险保障。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代办机构存在办事拖拉、勘灾理赔不及时等问题,有的农户反映,春节前大雪压倒蔬菜大棚,到5月底赔偿还没有到位。
五是农村产业发展还有待加强,带动农民致富作用发挥不够。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科技、装备等基础条件较好,但农村产业质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结构相对还比较单一,粮食等传统产业占用全省80%的生产资源。新型职业农民少,大部分农民创业致富能力不强,农村创业创新氛围不浓。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够,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加工转化效率不高,缺乏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品牌,支撑和带动地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不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还处于培育阶段,且大部分是工商资本创办,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带动农民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收益的办法不多。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反映,创办民宿存在消防设施审批门槛高、审批难的问题。
六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环境治理层次水平还不高。由于历史欠账比较多,大部分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还
相对落后,农村道路、供排水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是农村发展短板。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的政策不活,办法不多。农村河道管护资金来源单一,特别是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河道还大多停留在以河养河阶段,管护保障严重不足。基层普遍反映,现有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低,村庄污水治理全面覆盖推进难度很大,县级财政压力大。另外,农村居住分散,水系发达,沟塘众多,部分地区地下水位高,管网建设难度大。基层干部反映,部分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收集不到污水,设施难以运行。有些县(市、区)在调研报告中指出,环境整治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杂物乱堆放、垃圾乱抛洒等现象给黑臭水体整治、美丽村庄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三、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建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书记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了更好地推动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走在全国前列,提出以下建议:(一)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压实责任,完善机制,强
化考核,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真正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统筹整合各类要素和政策,推动资源力量下沉,强化对乡村组织振兴的支持和引导。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培养,选优配强工作力量,提升乡镇干部整体能力水平。建立健全抓镇促村机制,强化对市、县、乡党委的指导考核,督促基层党委聚焦主责主业,抓好乡村组织振兴。关心关爱乡村党员干部,调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顶层设计。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广泛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实。主动适应新变化新形势,尽快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牵头部门,建立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协调领导小组制度。一是尽快出台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22年)。科学谋划,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职责和政策措施,形成今后五年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政策框架。规划编制要注意分类推进、分步实施,防止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二是全面开展镇村规划编制。赋予设区市及县(市、区)更多镇村规划自主权,科学合理地确定一般村、
重点村、特色村,稳妥推进乡村人口集中居住、项目集中落地、土地集中经营。尽快研究出台镇村规划编制指导性意见,并对规划编制费用提出解决办法。三是加快新一轮城乡统筹规划编制。明确相关部门主体责任,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优化细化乡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城与乡、人与自然、产业与生态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空间形态。四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评价体系。区分村(居)的资源禀赋、地域差别,率先形成以村(居)为单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等不同指标在内的评价考核标准。制定评价标准过程中,应坚持系统化,全面反映五个振兴情况;坚持标准化,全面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情况;坚持人性化,充分考虑群众的获得感。
(三)进一步优化结构,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按照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积极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优化现代化、智能化设施装备补贴,形成专项工作实施意见。推动更多种植大户、农业企业主动参与绿色蔬菜、应时鲜果等高效作物生产。尽快出台产业兴村强县计划具体实施方案,加快引导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二是加大品牌农业培育力度。支持大品牌建设,对销售额超亿元的区域公用品牌、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产品品牌给予资金
扶持。设立农业大企业培育基金,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对外合作。通过专项资金扶持、政府性基金投资推动一批农业中小企业做精做专。三是加大科技兴农支持力度。形成具体实施办法,推动企业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创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制定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具体办法,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向企业流动,促进我省更多科技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四是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制定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大丰区恒北村,以梨为媒,不仅梨产品网上销售红火,还给村里带来了温泉度假村、精品民宿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相关经验值得省级层面总结推广。吴江区在调研报告中建议,出台省级消防等专项审核办法,对农村闲置房、农民空心房等有规划、有条件改建为民宿的给予支持。
(四)进一步育才引才,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纳入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制定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方案。一是注重本土人才培养。依托基层党校、成教中心、远程教育站点、职业院校等教育平台,立足现有农村人才资源,开展系统培训。尽快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重点围绕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及有创业计划的大学毕业生、退伍返乡军人等分类开展订单式线上、线下培训。二是注重专业人才培育。加大财政对有涉农专业
高等院校、大中专职业学校的支持力度,引导其扩大招生规模。总结推广部分设区市及县(市、区)开展的农业人才定向委培模式,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尽快制定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取得合理报酬的指导性文件,为基层农技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农技推广提供政策支持。三是注重服务人才引进。把地方引进农业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高学历人才纳入人才工作考核体系,把农业人才指标纳入地方发展指标。近年来,宿迁市遴选1324名本乡本村的创业型大学生(平均年龄29.7岁)到村挂任副书记或副主任,进一步增强了村支两委发展活力,缓解了大学生留不下来的问题。要总结相关做法,研究鼓励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返乡就业的财政支持办法。制定公职人员回乡到村任职实施办法,发挥省、市、县各级机关干部懂政策、会管理的优势,提升村(居)发展水平。
(五)进一步用足用活政策,推动更多要素下乡。以推进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政策制定上为乡村发展松绑,在激活要素上为乡村注入活力。一是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加快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形成省、市、县各级涉农财政资金可整合目录,切实落实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开展分散在各部门的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权下放到县级试点,实行目标、任务、资金、权责落实到县,推动各地集中力量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总结盐城市阜宁县等地整合资金投入康居工
程的有效做法,全面推动乡村居住条件改善。二是落实好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建议对各地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督促相关政策执行到位。出台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土地政策,加强工作指导,确保单独选址的农业休闲旅游设施等有预留规划建设用地。三是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形成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性文件,扩大财政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投入规模,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切实缓解三农领域的融资难题。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根据各地特色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开发符合适度规模经营需求的多层次、高保障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四是妥善引导工商资本下乡。以现代农业园区、特色田园乡村、特色小镇为载体,引导支持工商资本、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乡村发展。总结无锡市开展百企建百园工程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推动更多工商企业建设农业园,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投入农业领域。
(六)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提高乡村生产生活水平。一是高标准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村庄布局优化,把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供水供电、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与重点村、特色村打造相衔接。二是统筹建立公共设施管护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预留一定比例的管护经费,并形成制度性规定,确保基础设施建好、用好。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过程
中,提留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长期管护。将乡镇、村(居)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管护等岗位设置与促进失地农民、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就业结合起来。三是高质量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瞄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形成推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农村养老等服务进村的实施办法。建立教育、卫生人才在县城与乡镇、村(居)之间定期流动机制,提高在镇村工作人才的待遇。四是注重乡村环境的长期维护。加大对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重要水源涵养区、自然湿地的保护,重点是加大破坏环境行为的检查和打击力度。围绕5年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的目标任务,制定年度河湖联通和疏浚清淤工作计划。出台农村环境管护实施意见,形成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护和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的管护办法。总结推广邳州市开展公共空间清理方面的有效做法,对河道护坡乱耕乱种、道路两侧乱搭乱建、村庄内乱堆乱放等加大治理力度,切实打造农民认可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五是更加精准推进脱贫攻坚。加大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定期不定期抽查兜底保障的公平性与覆盖面,督查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增收措施落实情况。
(七)进一步强化农村治理,夯实农村基层基础。一是加强涉农法制建设。坚持法规立改废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制保障。今年内,省有关部门要对涉农法规和规章进行一
次统一梳理,逐条逐项进行研究,对不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一些条文进行修改。各级人大要继续完善涉农法律法规,发挥乡村振兴立法方面的主导作用。二是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作用。宣传推广徐州、南通、淮安等地动员各级人大代表助力脱贫奔小康的有效做法,动员更多人大代表深入群众倾听意见,参与到项目推动、政策制定中来,通过人大代表之家等多种载体,搭建法律法规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平台。三是完善自治机制。引导村民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开展农村道德宣讲活动,传承发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最美乡贤选树、表彰等活动,充分发挥乡贤在矛盾调解、民情联络、敦风化俗中的作用。四是培育特色文明乡风。制定农村健康、科普、法治等文化活动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加快推进运动健身设施建设。尽快启动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评活动,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五是激发镇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细化针对基层干部的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贯彻落实的工作方案。形成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的具体办法,加大工资及考核奖励向基层干部倾斜的力度,形成选拔任用优先考虑基层干部、涉农干部的良好氛围。
篇三: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困境和对策---以永兴县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以永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为主线,总结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如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三农产业
党的十九大首次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并再次强调,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状
(一)制定相关文件提供制度支持
对标对表中央、省、市“三农”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安排部署及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永兴县实际,永兴县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实施方案》《永兴县分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要求等,确保任务层层落实到位,责任层层压实到人。
(二)立足资源优势推进产业振兴。
一是农业生产实现平稳开局。二是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主体。三是积极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四是加快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五是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三)建强人才队伍推动人才振兴
一是强化技能提升培训。二是强化引才服务。三是强化榜样引领。
(四)树立正确导向推动文化振兴
一是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二是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四是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
(五)聚力绿色发展推动生态建设
一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二是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
永兴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三是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进度缓慢。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所滑坡。五是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联动发展不充分。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永兴地处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沿海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永兴县既是挑战,又是契机,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聚力产业兴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组建产业化联合体。采取“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管理运营机制,组建粮食、冰糖橙、油茶、生猪、蔬菜和烤烟等六大产业化联合体,形成种植加工为一体、产供销联合的销售发展模式。二是推进产业基地建设。连片推进粮食、冰糖橙、蔬菜、生猪和油茶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每个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三是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培育永兴冰糖橙、永兴油茶、永兴四黄鸡等“永”字系列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开展农产品“二品一标”认证。四是推进质量兴农强农。支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登记和海关备案。。五是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抓紧推进黄口堰水库扩建工程。
(二)聚力人才振兴,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制度,激励引导农业生产能人、家庭农场主、高校毕业生等人群向职业农民转变。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大农村定向大学生公费培养力度,定向培养一批师范生、医学生、农技特岗人员、水利特岗人员。三是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建立完善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服务乡村机制,畅通具备创业条件的各类人才下乡渠道,做好“三支一扶”、科技特派员、企业家等群体工作,促进各类专业人才向农村流动,支持大学生、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返乡创新创业。
(三)聚力文化振兴,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一是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永兴县红色文化、绿色文化、福寿文化,并结合新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乡风文明。二是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好儿女、身边好人等各具特色的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典型引领,推动形成向善向美的乡村文明新风尚。三是突出抓好移风易俗。健全完善村(居)红白理事会,实现各村(居)覆盖率100%。修订《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完善红白事务报告备案制度,逐渐形成红白事报村、村报镇的办事流程。四是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全县所有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所有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到“七个一”标准。五是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聚焦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齐心战疫等重大主题,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永兴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充分展示永兴县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
(四)聚力生态振兴,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一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按照“五美”要求,对标省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标准,充分考虑各村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经济水平等差异要素,区别制
定村庄建设目标与建设标准。二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实施“一拆二改三清四化"行动,如期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机制,完成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全县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三是推进生态保护系统化。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化学农药使用总量减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提高,废旧农膜回收率达提高。
(五)聚力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创新
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大力推进村民自治。三是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四是推进乡村德治建设。五是打造平安乡村。
4
篇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
及对策
摘要: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讨论并研究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总结近年乡村建设的主要工作,全方位解析“三农”工作面临的问题和任务。国土空间规划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维系社会稳定进步的重要措施。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主要从全国、省、市、县、乡镇5个层面进行设计。合理保护空间资源和有效利用空间资源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定、实行、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探索“多规融合”模式。基于此,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及优化策略进行论述,希望能够对日后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性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对策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顾名思义就是对我国的已有的土地等自然资源进行发展规划,合理的平衡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占地比例,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我国在快速发展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乡村的显著特点就是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如何有效提升农村已有的空间资源,拉动农村的经济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农民的数量占据我国的一大部分,因此农村的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与进步。目前我国仍旧在农村的经济发展策略的探索方面存在着诸多待解决的问题,这是新时代对国家和整体社会提出的必然要求。
1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问题
1.1村民活跃度不高,规划观念滞后
村民是乡村空间规划的重要受众。国土空间规划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乡村空间规划工作的专业性较强,村民可能因文化程度等原因,不能深入了解规
划的理念,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参与度和活跃度较低。空间规划实施过程中缺少村民的积极参与。村民利益的冲突与空间规划制度的不协调会影响规划方案的执行,从而不能发挥空间规划的作用。
1.2农村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
根据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大多数地区的农村的经济主要依靠农耕经济,普遍存在着农村的土地资源总体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存在。大多数农村土地是由个人根据人口数量划分,土地分布较为分散,单块土地的利用率不高,仍旧停留于自给自足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住房比较分散的特点,也导致了整体的土地的利用程度不高,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要推动整体的农村经济的进步,要吸取前面国家发现建设的有效经验,实施产业振兴与精准扶贫,发现当地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够推动农村的振兴与发展。
1.3法律法规不完善,实施机制不健全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规划编制机制处于探索阶段,不能准确地为各项工作提供准确参照和法律支持,主要表现为法律条例内容不明确、相关条例冲突、法律法规滞后、没有法律主干体系等。一些地方政府空间规划观念相对落后,没有建立统一化、标准化、健全的法律体系,缺乏配套决策及制约制度。同时,各级政府由于空间规划范围和执行力度不断渗入,导致审批范围不断扩大,影响执行力度和执行效率,违背国土空间规划的革新理念,不能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策略
2.1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实际国情,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结构框架,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各层级之间密切沟通、相互合作。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发展路线和执行方案,统一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目标及发展路线,构建较为完善健全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2.2科学配置空间基础,有序建设乡村空间
土空间规划体系始终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把不破坏乡村的山水格局,保护好乡村的田园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作为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摸清资源利用上限和环境质量底线的手段,是国土空间进行科学配置的前提,是划定“三区三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基本依据。
“三区三线”进一步强化了国土空间开发的底线约束。以“双评价”结果为依据,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构建生态保护格局,落实上位规划要求,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明确底线约束内容和实施保障措施,在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进行落实、深化和增补。在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进一步细化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确定“三区三线”,在村规划中精准落地生态红线,进一步细化生态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精准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的保护和监管。“三区三线”的划分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层层细化落实,形成国土空间精准管控框架,能够有效解决管控规则不明确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各类建设活动的实施落地能够得到空间上的保障与支撑,各类建设活动得以有序进行,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中“严格保护生态、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健全粮食安全机制、加强耕地保护建设”的总体要求。
2.3完善人才引进及培养政策,防止人才流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国土空间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有一部分的原因来源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不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实际的发现效率。因此,相关的部门应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团队人才的整体的质量。相关部门可以进行定期的人才培训计划,通过聘请专门的国土资源规划专家来本部门开展相关的国土规划的专项会议讲座,一方面可以更新本团队策划人员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已有员工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的积累。同样也可以派遣员工跟进相关的实际的资源空间规划的项目,提升本团队中人员的实际经验和实际操作水准,以便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力量。相关的部门可以改善国土资源规划的工作环境,对办公环境进行整治管理与升级,增加该部门的专业性,提升整体环境的质量,也能够为员工提升工作质量提供重要的保证。相关部门要
想办法引进国家空间资源规划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只有源源不断的新的高素质人才能够为本部门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国土空间资源规划部门可以提升相关的员工待遇,适应人才引进计划,为高素质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和人才落户计划等各种优惠政策,自信全国各地的优秀高素质人才前来就业,也能够为国土资源的发展为乡村的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力。相关团队可以加强对农村一体化建设发展有关经验的人员引进,着力推动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经济链。
3结束语
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想要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国家空间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规划,相关的管理部门就要从人才,团队建设入手,制定合理且明确的规划方案,以有效的提升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的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方案,实现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徐衠衡.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20.DOI:10.27178/d.cnki.gjxsu.2020.000409.
[2]李琳,韩贵锋,赵一凡,郭建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多规合一”探讨与展望[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35(01):4349.DOI:10.13791/j.cnki.hsfwest.20200107.
[3]陈书荣,陈宇,丘楚琦.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新思路——双层规划[J].南方国土资源,2020(02):29-32.
篇五: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现状调查报告
乡村振兴现状调查报告(精选5篇)在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时,我们有必要仔细地调查清楚,并且最后的结果会记录在调查报告
中。那么什么样的调查报告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现状调查报告(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xx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对石堆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石堆镇位于安丘市东部,面积67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1.06万户,人口3.9万,耕地面积6.4万亩。今年以来,石堆镇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主线,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摸清每个村底数,包括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村规民约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纠纷、村霸村痞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个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突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一是产业兴旺方面。开展“带富增收富民”活动。1、培育一项致富产业。各村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确定一项或多村确定一项能够有带动性的增收产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2、培训一套致富技能。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举办种养业、务工知识等培训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培训达到90%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各村帮助留守人员联系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等项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3、探索一条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金融信贷单位,对有意向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家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回乡创业大学生创办项目,帮助落实贷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务。二是生态宜居方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活动。1、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确保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坚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2、加快美丽村庄建设,全镇打造西莲池、前留晃、阿洛、西河洼、董家下坡、马家亭子、梯门、娄戈8个示范村。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镇驻地村、社区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镇区、社区集中居住。三是乡风文明方面。开展“倡树新风正气”活动。1、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每月确定一个评选主题,在“阳光议事日”活动中开展“移风易俗标兵”“石堆好青年”“种养殖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形式,对先进典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激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已评选巾帼标兵117名、移风易俗标兵121名、石堆好青年92名。
2、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增强群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远离不良习俗的自觉性。
3、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消夏晚会、农民趣味运动会、书画展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4、每村打造1条文化长廊,重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导观念,让大家感受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
四是治理有效方面。1、开展“街头巷尾平安”活动。每村配备1名警务助理,每村建立一支治安巡逻队伍,警务助理牵头开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网”监视系统,连接派出所治安监控平台。每村组建一个警民微信交流的群,提供警务服务、典型案件和安全防范等信息,随时随地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2、开展“全民参与调解”活动。每社区聘请1名法律顾问,在阳光议事日组织法律咨询和宣传,让法律咨询服务形成常态化。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由支部书记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和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组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处“听证室”,对家长里短、邻里争吵等简单矛盾纠纷实行村级听证。五是开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动,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制定了《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每月召开一次“阳光议事”会议,组织学习农业技术、法律常识、健康保健等知识,充实阳光议事内容,增加阳光议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确定一个净增收不低于3万元的致富项目。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在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上下功夫,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三)打造示范点,进行典型带动。重点打造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四个示范点。其中,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规划面积3500亩,已建成1500多亩,是集观光旅游、户外运动、休闲采摘、餐饮娱乐、农事体验、延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目前,已发展阡陌人间、步云山庄、云岭人家、环秀山庄等11家休闲农庄和1处步云赛鸽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发展大樱桃、草莓、蔬菜等高效种植大棚80个,发展西瓜、大桃、黄金梨等1500亩。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规划面积2200亩,已建成1100亩,已发展百汇紫苏庄园、东顺蒜黄种植基地、华仔蔬菜种植基地、田硕洋葱种植基地、孟戈有机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等5家。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0亩,已建成高效种植大棚45个。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占地面积358亩,以生产生活生态、健康文化旅游为主题,建设木本粮油博物馆、文冠果加工和旅游综合体、文冠果健康体验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种植、选育、高产示范、集散、加工、营销一体化的全国木本粮油谷。目前,已经栽植文冠果210亩。全部建成后,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年可实现利润2900万元,利税700余万元。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对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教育引导不够。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尤其在发展产业方面,目前大部分产业项目主要以工商资本下乡的方式建设,通过引导群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难度很大。(二)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镇级财政不足,单凭县、镇、村三级财力,很难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人才匮乏。目前,广大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及高层次人才不愿到农村创业。回来的也只有在外能人到村担任村干部。三、意见建议
(一)建议加大对群众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培训力度,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医疗、教育、文体等设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三)建议加大政策扶持、项目扶持、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郊野公园和休闲农庄,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区。
(四)建议上级职能部门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各类支持,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化和减少,农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逐步滞后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坎。近年来围绕落实农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难题街道村地处街道北面,距离城区2.5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19户,农业人口1781人,现有耕地面积1947亩,人均耕地约1.09亩。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散分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如村5组其中一户农民3.5亩旱地被划分成10余块,最小的一块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分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相互掣肘;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难以协商一致;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围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通过承包权入股、土地预流转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构想在村调研发现,虽然群众意识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种弊端,也有将土地“集零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具体路径,缺乏组织者。如农户间相互可以进行土地调换,但各怀心思,效果有限;外部业主整体流转集约经营因农户意见不一难以达成。鉴于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的构想:以生产社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农户的耕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对农田进行集中整理,引进专合社、龙头企业进行成片经营。在具体探索过程中,我们分别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经营试点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流转协议》等,组织街道及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宣传动员并与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情况下,以书面协议形式,每户农民将所有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所在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和村集体资产公司完善入股相关手续,实现土地标准化整理和规模化经营。三、土地股份制的实践和成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街道以村为试点村,通过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吸引民间投资,以村集体资产公司为主要载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民”的互利共赢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血橙基地,切实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一)落实三权分置。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后,推进土地股份制改革,要坚持推进“三权”分置并行,落实好集体所有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这是开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实践中,稳定农户承包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权权能;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行由农民一次性出租让渡土地经营权向入股经营、合作经营等共享土地经营权方式转变,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二)规范资源管理。街道村20xx年注册成立市区社区集体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现有山坪塘、渠道、提灌站、村道、村级公益性房屋等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通过回收分散的集体资产,对村级“三资”开展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村集体经济共有人进行确认,为下一步村集体收益分配提供依据。按照“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思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公司,集体公司聘请专合社和农村经纪人负责生产经营,通过把村集体资源资产折股量化组建村集体公司,并整合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吸收民间资金,实现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赢。(三)培育主导产业。一是以区大规模绿化行动项目(混交林)为支撑,通过新栽苗、嫁接等方式,规范化种植塔罗科血橙1000亩。注入社会化资本,完成“伙儿山牌”血橙商标注册,通过电商平台开展前期市场拓展、销售。二是林下种植蔬菜、芽菜等,并与公司签订蔬菜订单收购合同,培育近郊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三是发展特色水产和肉牛生态养殖,利用嘉隆竹木专业合作社竹笋加工废料为牛饲料,牛的粪便作为种植血橙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种养循环。四是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血橙、蔬菜种植、有机草莓等产业,融合新村发展和七洞湖休闲体验,打造村田园综合体品牌,建立1-2家星级农家乐、农业公园,形成轻纺园区和南观路农业旅游示范点。(四)优化利益机制。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对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村集体公司争取区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90万元投入血橙种植项目,专合社吸收民间资金和技术,通过采取“村集体资产公司+专合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户、村集体公司和参与“三变”改革的新型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和合作机制,确定村集体与合作社共占4成、入股农户占6成的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拟实施经营收益二次返利,切实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股东权益。同时,聘请本村种植大户、贫困户进行长期或临时性工作,以工资收入的形式回馈种植大户和农户。(五)开展新村建设。加快“四好村”创建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实施农村房屋改造、风貌改造、环境整治、洁净亮化工程;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示范区内农房、道路及沿线人居环境改善逐步提升,适度统一,彰显特色;推进乡风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完善“一约三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反黑会),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院落等评比,开展法律明白人、法律进乡村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四都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四都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四都乡是松阳典型的山区乡镇。20xx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
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一)品质引领,政府主动作为。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平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破解,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又如,20xx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xx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后入驻四都,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四都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政府投资力度。20xx年以来,共投入政府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三是优保障,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利用民宿发展助推村集体增收,四都乡陈家铺村、西坑村、庄河村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源的道路,将村闲置房产、土地、山林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为客商提供优质资源。做好政策处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动对接民宿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难题破解,形成乡、村、民宿三方联动模式,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一是民宿带动“双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习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调研组也发现四都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习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二、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根据四都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发展,四都乡在民宿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四都模式”,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出了新步伐。
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3.4亿元,其中设备投资1.64亿元,建设一条年产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余热发电系统、配套建设自备矿山开采工程。
项目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型干法工艺技术,实行计算机网络集散控制,装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环保投入达总投资的26%左右,能源消耗指标最先进,粉尘排放量控制在30毫克/立方米以内的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建设不破坏原有水系和植被,按照花园式工厂布置,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2154万元,税收1605万元。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和谐发展。
一、政策优势明显水泥行业为高污染行业,近年来,国家为治理水泥行业的小、散、乱及污染严重的问题,采取了严格的行业准入政策。四川省相应采取了淘汰落后产能,以大换小,产能等量置换的行业政策,基本不新批、新增水泥产能。坚决杜绝重复建设及严格的行业准入政策,为资中县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日产2500吨水泥项目竣工投产后的正常生产经营奠定了政策基础。四川省资中县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上大压小”的战略方针和提高旋窑水泥比重的产业政策,实现水泥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决定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资源,在位于距资中县约13km处的兴隆街镇三皇庙村11社,紧邻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老厂区建设一条2500t/d熟料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同时,为了充分利用25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废气余热,还建设一座额定功率为4.5mw的纯低温余热电站。这项目得到了资中县委政府、内江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将项目列为市重点项目,推荐为四川省重点项目,将项目的建设写入了两会的工作报告。二、市场优势突出(一)内江水泥行业现状与趋势现状:水泥的供求基本平衡。从市场需求与设计产能看:截止20xx年,内江市全部水泥企业总设计生产能力1154万吨,其中旋窑生产能力760万吨,立窑生产能力394万吨,水泥的供求基本平衡。从市场价格与库存情况看:价格走势平稳,水泥企业基本没有库存。目前,资中几家水泥公司所有水泥现款现货,无滞销,无欠款。趋势:将出现供小于求的现状。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供给不足。到20xx年,内江地区将要淘汰的立窑设计产能达394万吨/年,而实际产能在600万吨以上。四川省要淘汰的落后产能为4500万吨/年。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增加。gdp的增长与水泥需求具有正相关性。如20XX年,四川省1万元投资需要消费水泥1.2吨。十二五期间,我们周边的几个地方的gdp仍将是两位数的增长,其增长仍将是靠投资拉动。内江、资中等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投资,尤以是城乡住房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的大量动工,带来巨大的水泥需求。(二)优质水泥供小于求
从川南地区水泥供给的现状来看,一是优质水泥产量低。大型水泥厂和新型干法生产线生产的水泥不能满足本地区对优质水泥的需求量。二是销售价格上优质水泥、品牌水泥价格每吨要高出几十元。三是东方红公司生产的干法水泥质量很好,只是生产时间短,还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三)东方红水泥公司的主要用户及用量东方红公司有二十多年的水泥经营历史,具有成熟的销售市场,生产的水泥主要销往成都、资阳、内江、泸州、宜宾、永川、遂宁等地。所有销售现款现货,主要用户为各地房地产开发商和道路桥梁建筑公司,东方红公司一直以来库存无积压。(四)全省的干法水泥亟待大力发展四川省新型干法所占的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上看,四川省水泥工业总量基本平衡,但旋窑水泥所占比例不大,新型干法水泥的比例更小,水泥工业结构很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优质旋窑水泥,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亟待大力发展。东方红公司投建的生产线,在内江以至周边城市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三、矿山资源充足(一)资中石灰石资源优势突出资中具有丰富的水泥资源优势。县委政府依托资源优势,把资中水泥行业的建设融入四川全省的产业大格局中,发挥优势,振兴资中的水泥产业。县委政府提出了建“年产1000万吨的水泥生产大县”的奋斗目标。据地质勘查成果和估算,资中的石灰石资源总储量在30亿吨以上,可利用资源储量约10亿吨,正常情况下,能满足年产1000万吨水泥的原料供应30年以上。资中的石灰石资源开发利用,始于上世纪60年代(烧石灰),到目前已形成年400—500万吨的生产能力,支撑县内形成了近3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直接创税约XX万元。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众劳务收入超过XX万元。加之,以资中为中心的有效运输半径内,仅资中拥有相对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周边有的市、县甚至根本没有这种资源,这是资中提出在四川盆地中心区域打造年产1000万吨水泥生产基地的重要依据。(二)自备矿山资源充足白石为水泥的主要原料,资中县拥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储量398亿吨。资中县人民政府将兴隆街镇红庙子、金星、三皇庙、高峰、华光五个村6个矿山的石灰岩矿产资源挂牌拍卖给予项目业主做自备矿山,用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正式采矿权按照法定程序已办理三个,另外三个正在办理之中。为新项目的建设提供给了充足的资源,可供该项目建成后使用1XX年以上。四川省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备矿山,周边城市大多缺乏石灰石矿山资源,东方红公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三)自备矿山勘察结果项目拥有自备矿区,经四川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二0二地质队地质勘察,普查面积5.4平方公里。在现探矿权内获得内石灰岩矿资源量(333+334)类为24932万吨,其中推断的(333)为15781万吨,(334)为9151万吨。平均剥采比为0.9:1。其中0.5:1以上的为底下开采,0.5:1以下的为露天开采。露天开采中可利用的砂岩、页岩有8-10米,年用石灰石200万吨,可满足年产100万吨水泥的企业开采石灰岩矿资源1XX年。矿区矿石质量很高。含钙达50%以上,比其他矿石高出3-5个白分点。含硅在20%以上。充分保证了水泥生产的高质量、高品质。为产品赢得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自备矿区距离生产车间平均为2.8公里,运输成本极低。生产车间距离兴隆街镇约1公里,距离资中县城约12公里,距离内江市区约40公里,矿区内有三级公路和乡村简易公路穿叉,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一、进一步端正指导思想:
学校一班人要进一步端正指导思想,提高思想认识。xxx中学作为完全中学,初中部与高中是一个有机地、紧密相连的整体,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要平衡投入,平衡管理,一样的重视,一样的支持,综合协调,全面发展,整体提高。尽管该校是教育局直管的副科级事业单位,但是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初中的管理事宜当地政府管理为主,直接接受乡镇中心学校的管理与指导,这是一种特殊的管理体制,大家要理解,要清楚。初中的.考核结账算在xxx镇中心学校,但成绩首先是xxx中学的,如果考核算账成绩不理想,对xxx中学、对xxx镇中心学校都不利,教育局、镇党委政府、xxx的老百姓也有想法,这一点大家心中要明确要有数的。
二、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要按照县教育局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划分来,xxx中学和镇中心学校要相互理解、支持、配合,形成合力,为了振兴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作出共同的努力。一是形成有初中管理特色的管理模式。初中与高中的教育规律不尽相同,教育教学管理也不一样,各有各的特殊性和规律,所以,初中不能完全照搬、套用高中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要根据全县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和中考的要求形成适合初中的管理模式。二是加强初中部的管理力量,要让有事业心、有能力、公道正派的人担任管理岗位的工作,要明确岗位目标任务与工作职责,平衡分配管理岗位任务,加强履职考核,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三是完善初中部内部的管理机制,对初中要明确责任和工作目标,要适当授权和放权,要加大必要的经费投入。四是制定明确的管理考核方案。镇中心学校对x初的要有一个明确的考核方案,明确目标任务。x中要在学校层面对初中部明确目标任务,初中部对个班级、教师也要制定明确的考核评比方案,把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的班级和教师身上。三、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考核奖惩政策,建立一套适合初中实际情况的以教育教学奖惩为主的激励机制,健全各种管理与奖惩激励制度,完善各种考核考评方案和操作落实的办法。二是学校指定的各种政策、方案、制度、办法、机制要公正公开公平,要以调动学校干部、教师、职工、学生等不同层面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主要目的。三是要树立他们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四是通过制度管人、管事,通过狠抓过程的管理来抓落实。五是学校干部要期带头示范作用。要做到吃苦、吃亏在前,享受在后,在经济待遇的分配、各种荣誉的评选、教学任务的落实上要先顾一线的业绩突出的教师,不能是先顾领导自己,不能在一些小事的不当处理上对教师产生挫伤感,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总目标总任务、阶段性的目标任务要具体,要落实。考核激励要公正要严格,要体现出干的多与干的少、干的好与干的差、干的效率高与低,干的成本的高与低的差别来,只要起点一致、程序公正、考核评价科学、多沟通多交流多联系。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由于是完全中学,管理体制、分配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这是事实,也就产生了教师待遇上的客观的不平衡,初中教师在思想上有时不平衡,工作积极性、工作责任心势必受到了影响,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初中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力度,认真做好初中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初中教师的认识,转变初中教师的思想,调动初中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性、敬业奉献精神,提高队伍的活力与创造力,保证队伍内部的和谐,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要通过教育引导教师端正思想认识,从实际出发,从国家的政策,从全县同类初中相比较来看待待遇问题,不能形成一种偏离教育价值观的导向。待遇问题很重要,但是待遇首先受国家的分配政策指导,还要受当地的财力与消费水平的制约,三是与工作量的多少、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的复杂程度、投入的工作成本的多少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收入与付出总是程正比的。
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加大学校的德育工作力度,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树立明确的理想和学习目的,养成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和吃苦精神,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依靠长期的坚持养成的,所以要迫切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树立学生的理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的的管理,不在于防和堵,关键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关键在于班主任的工作,及其他科任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形成教育合力。六、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明确教学中心地位,规范教学过称管理,教学管理要务实,要有针对性,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的引导作用,要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教学过程管理要从针对上面的要求出发,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改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该单科备考为全科备考。在教学管理上,要摸索出一套性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制度,特别强调要注重教学管理过程的落实,不能水面一棍,光搞形式不注重实效。七、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阶段目标。具体来说:一是要完成中考的目标任务,以县录取重点高中的平均比率为标准,即2%的人数为重点高中录取目标。重点高中的指标分配一般参考当年的中考成绩、办学规模人数、历年办学效益、日常教学管理水平、三年前升重点高中学生今年的升造率等因素,从这里可以看出,每年分配重点高中人数的既要参考当年中考的直接结果,还要参考平时的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二是要完成普高上线率,普高上线越多,就相应的减轻了当年的中职招生任务,这是一举两得的事。三是提高各学科中考的人均分、降低低分率。四是巩固直升率,对于各种转出的学生要及时办理学籍异动证明,避免流失,保证直升率,不能摊空头人数。五是要完成好中职春招任务,完成春招任务的人数在最后算中考成绩时,将这部分人数从应考人数中剔除的,这样,既完成了中职招生任务,又提高了直升率,相应的提高了人均分、降低了低分率,这样做对于提高中考的综合成绩有较多的好处。所以初中要掌握这计算成绩积分的要领。六是要提高各种学生竞赛的获奖人数与级别,各种竞赛获奖的人数与级别将作为提前预录分配指标数的重要参考依据。七是要对平时的各种检查视导要高度重视,平时的检查视导情况的好坏将作为办学效率。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将作为重点高中录取分配指标的重要参考依据。八、进一步改善学校社会形象xxx中学这几年发展变化进步较大,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较好,需要继续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与联系,积极改善初中外部发展环境,改善社会对初中的舆论影响,让当地群众满意。九、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一是加强教育与引导,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重点是要抓好责任心、责任意识、增强教师的集团荣誉感、危机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二是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素质。要以校本研训作为教师学习的主要活动载体与形式,鼓励教师自觉的学习提高,要学习最新的教育科学理论、学习理论、学科新知识、学生管理理论等,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提高认识,扩展视野。三是加强能力锻炼,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特别是要加强新理念下的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辅导、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学生心理辅导等基本的教师业务能力建设。十、进一步端正领导工作作风。
学校领导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带头示范,处事要公正公平、要提倡多吃苦,要淡泊名利,要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
篇六: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
及对策分析
摘要: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便进入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态。为保证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抓住机遇,同时正确面对挑战,将结合乡村最新发展要求,提出相应有效的处理对策,力求在进一步合理化乡村国土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国土空间规划
引言
乡村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最小范围,由于城乡资源配置出现了明显差距以及政府政策的倾斜,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等环节的发展都与城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进而呈现城乡二次元发展的态势,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执行是缩小和消除城乡发展差距的最佳途径,也属于城镇化管理中的基本流程,而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可使乡村土地格局更加合理,并增进城乡之间发展的协同性。所以,从乡村振兴的角度而言,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有利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
1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概述
近些年来,在城市化管理以及工业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人口逐渐减少,导致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执行更加艰难。那么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应得到地方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促使农村自治的质量成效加强,也为乡村振兴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利条件。科学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充分结合乡村振兴需求、上位规划方案以及本村发展趋势来建立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力求最大程度发挥村庄自身特色和优势。除此之外,乡村还应当基于可持续发展、各地区发展差异。借助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等措施,为乡村振兴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利条件。
2国土空间规划在村庄层面的现状
2.1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性较差
在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实际开展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存在职责模糊的不良情况,没有对各个部门之间的责任、权利进行明确性划分,具体表现为众多部门之间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开展协调性较差,关联性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不同部门的侧重点不同。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都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导致国土空间规划往往都会有雷同性的情况。工作人员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规划工作开展不能呈现出科学性、规范性的特点,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对后续国土空间规划执行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协调性较差不仅局限于部门之间,同时也体现在村民与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者之间。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直接受益者是村民,规划与村民生活以及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很多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对规划理念没有深入的理解,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规划工作中去,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者提供价值性意见和建议[1]。
2.2村庄特色逐渐弱化
从近况分析中得知,很多乡村的国土空间规划逐渐趋同于城市规划,虽然表面上看,充满城市化气息的乡村的环境更整洁、现代化气息更浓厚,但是很多乡村特色已经被弱化甚至破坏[2]。例如,村庄传统房屋被二层小楼代替,草原放牧改成了养殖场、传统青石小巷改为水泥路面等。虽然看上去这样的村庄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但是无形中丧失了特点,忽视了乡村特色及自然资源的优势,呈现出的是“千村一面”的景象,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不能够结合自然条件进行针对性的编制,导致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缺乏个性化和科学化。
2.3乡村规划创新能力不足
近几年来,大部分地区都对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作出了进一步考虑,其主要宗旨就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充分执行。并在具体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各地区都向下属乡村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项目以及相关工作目标,也提出了具有明显现实意义的鼓励政策,然而在此期间,却未能对乡村国土空间规划路线,以及乡村发展近况、需求等作出考虑,导致各乡村的国土空间规划模式近似雷同,
这样也难以保证符合乡村发展近况以及需求,也无法结合地方地质条件,来对国土空间规划方法进行改进优化,导致乡村规划工作无从发展,并表现出明显的刻板性。
3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策略
3.1优化乡村生态,改善生态质量
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促使乡村生产生活模式的改变,与此同时乡村生态环境也存在一些重要问题。从乡村振兴角度来说,钢琴轨道规划强调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最大程度彰显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现实意义,发挥相关工作的显著职能。与此同时,还应当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在城乡国土综合规划的同时,也考虑到乡村生态空间的优化,最大限度维护好地方生态原有特色,以增进地方经济、特色文化以及生态系统之间发展的协同性。在地方水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应注重生态系统原貌恢复,在消除水域周边杂物的同时,扩大其中绿化面积,以力求发挥地方河道应有显著功能,促使生态系统恢复原貌。在山林开发方面,应当最大程度维护山林现有空间范围,进一步合理化其中土地格式,对山林区域的荒废土地加入适应性强的树种,增加有利于山区生态系统更加完善的生物,促使地方生态系统良好运作。不仅如此,还应当对生态环境管控作出进一步考虑,最小化或消除由于因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空间缩减,力求最大程度彰显生态环境系统的闭环功能。
3.2调整产业经济结构
现阶段,国内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在于经济方面,由于乡村经济结构单一,不能在很短时间内有效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所以,在乡村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应从基本经济结构优化的角度切入。在有效调动乡村经济活力的同时,增进城乡贸易往来的顺畅性,使乡村产业结构愈加多元。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盛行的时代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便会是现代产业新发展模式,那么在乡村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就应当利用好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优势条件,在确保地方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积极鼓励乡村传统产业规模以及项目的拓展。在互联网平台上,大力推广乡村果园以及农村市场、特产等资源,促使广大城区民众深切感受到乡
村特产以及市场等资源的新颖性,特别是在传统节假日期间,需要借助线上平台宣传代表地方特色文化的物品,在线下环境中也供应地方特色产品,促使广大城市民众体验到乡村的欢快情境,领悟到地形特色文化的深邃含义,进而助力乡村经济快速增长,助力农户增加经济收入。除此之外,在乡村基建方面,应当先行考虑到交通设施的完善与优化,消除城乡贸易间的影响因素,增进城乡之间贸易上往来的顺畅性,对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与经济上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促使城乡民众共同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3.3保留原有特色
国内各个乡村发展史及其民风民俗都各具文化特色。从乡村振兴的角度而言,国土空间规划就应进一步彰显乡村特色,比方说名人故居、地方历史博物馆,特产等。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载体进行全面维护,完善必要的硬件条件或发展链条,不断彰显这些特色文化载体的参考价值和外在影响力,有效激发地域文化传承、传播的意识,增进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协同性,保证逐步切合民众精神诉求,切合社会文明发展需求。
结语
乡村规划的合理性会直接关系到城乡同步发展目标的达成,属于国地规划中的基本项目,从乡村振兴的角度而言,乡村国土空间规划还呈现一些问题,应当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进一步彰显乡村特色,从而在进一步合理化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促使乡村达到理想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真.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研究[D].河南大学,2021.
[2]苏道巴特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编制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1,(31):23+43.
[3]车璐,彭慧蕴.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山区村镇规划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05):43-49.
[4]易君,高黄根,岳波.国土空间管控要求下的四川省村规划编制探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乡村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21:261-270.
[5]凌敏,陈文广.国土空间规划中战略留白用地布局思考[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总体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21:594-601.
篇七: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乡村振兴是我国在新时代提出的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社会至关重要的一种公共产品,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也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必须直面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对策
1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1.1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我国农用机械化不断由粗放式向集约型发展。近几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略有下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升,从2009年的49.1%上升至2019年的70%,农业机械化率大幅提升。以2019年我国农业各项机械化率为例,小麦、玉米、水稻这三类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9%;畜禽养殖业机械化率为35%,其中鸡养殖的机械化率为40%,生猪养殖机械化率为30%,肉牛、水禽等机械化率则普遍低于30%;设施农业机械化率仅31%-33%。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呈现不均衡的特点。
1.1.2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配套设施不全
2020年底,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行政村4G覆盖率超过98%,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与2010年相比,2019年,我国农村宽带接入用户增长约4.4倍,农村宽带接入户数占全国的比例从19.6%提升至30%。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必不可少的要素,又是农村文化建设渠道,也是农村居民生活的新活力。其中电商平台,不仅可以将农产品供给国内大市场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同时也可以满足农民的多元化消费。《网络促进农村消费研究》指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仍不完善,表现为乡镇公路建设亟待加强,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仍存在;农村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假冒伪劣产品和虚假宣传等频现;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维权办法尚未设置,无法有效保障农村消费者因为网络消费而带来的利益损失。
1.2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薄弱,专业人才紧缺
2018年农村医疗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占全国75.7%,比2009年提高3.6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的1.45倍,而2018年,全国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的1.48倍。对比发现,农村医护人员配置数亟待加强。近年来,乡村卫生院作为我国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总量出现下降趋势,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量大幅锐减,既有城市县域医院的虹吸作用,又存在编制数量有限、人员收入无法满足需求引发的卫生技术人员流失。
2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2.1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新基建”
一方面,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之一为建设网络化、信息化的数字乡村,支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5G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村“新基建”,可以为农业农村数据的采集、利用和开发构建基础,促进农业现代化管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智能采集畜牧和作物生长大数据,搭建数字化农牧场管理平台,建立畜牧和作物生长模型,优化了管理方式;依托数字丰县,建立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农废处置等全方位、全天候的农村人居环境智能监测平台,改善了乡村环境。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之一是产
业兴旺,积极构建农村现代化物流体系。通过农村“新基建”,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建成覆盖农村的现代交通路网,打造现代化物流园区和物流平台,打通了农村与市场的对接渠道,进一步带动地区产业联动发展。201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条智慧物流快线(智运快线)在广东省茂名市新安镇运营,全长15公里,通过“专线索轨+穿梭机器人”运输,无缝链接城、镇、乡、村,随时发、准时到。
2.2建立农村基础设施长效多元化管护机制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公共品特征,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外部性和排他性的差异,明确责任主体,区分管护形式,提高管护效果。首先,纯公共物品,如农村公路等,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由政府或者村集体作为管护责任主体,提供后续管护资金,直接承担或外包管护任务。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的原则,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以县政府负责人为总路长,下设立乡、村道路长。其次,准公共物品中,灌溉水渠等俱乐部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对外排他性,其受益人相对固定,可以在政府给予一定补贴的条件下,调动村集体或农户积极性,自行管理;而水库、水塘、泵站等公共资源物品,其所有权由全体村民共同享有,需具备管护技术,一部分可以由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农户日常维护,另一部分如因管护技术要求较高,可由当地政府提供资金,使用者缴纳一定费用,安排专业机构定期维护管理。
2.3丰富农村金融投入多样性
一是发挥政府财政撬动作用。在韩国新村运动初期,政府主要加强草屋顶改造、道路硬化、改造卫生间、集中建水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该时期资金来源主要为村庄自筹,政府投资仅占35.1%。目前我国已经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农村基础设施情况远好于韩国新村运动初期,大规模财政投资投入农村的必要性较低。且现阶段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更应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二是多元化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社会资本投资热情有限,韩国设立国民投资基金,要求各金融机构购买,并通过相关法律规定符合条件的民间企业可以从事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借鉴经验,我国可以设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并引
入市场化专业基金模式运作;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设立企业“白名单”,鼓励社会资本向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2.4内部人才培育与外部人才输入并举
(1)培养我国农村高素质职业农民。法国农业尤其重视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民,政府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和农业教育文凭体系,将受教育程度划分为农业工人、技师、工程师、硕士研究人员和博士五级,同时实行了严格的农业资格准入制度,强制要求农民接受培训、参加考试、获取合格证书后才能从事农业。借鉴法国农业教育经验,我国可以实施“职业农民证书”培训工程,推动农民持证上岗和标准作业。(2)创新人才吸引模式。日本实施的乡村振兴志愿队建设,是由政府聘任熟悉乡村情况且有一定农村知识储备的非村民为队员,从事农林水产业和乡村居民支援等乡村振兴活动,引导了大量年轻人在任期结束后留在乡村继续从事乡村振兴活动。借鉴日本志愿队模式,我国可以在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新的人才吸引模式,一方面吸引学有所成的“农二代”返乡创业,另一方面政策引入外来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如党政干部基层锻炼、大学生村官、医生教师和专家学者“组团式”帮扶、志愿者公益实践等方式参与乡村振兴事业。
3结语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前提。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我国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切实保障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建安,于辉,王秀东.农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1):48-50,96.
[2]邓研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实问题与治理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4):239-240.
篇八: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依据你办12月9日《关于报送20XX年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的通知》文件要求,就20XX年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回头帮、大排查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根本情况
(一)住房安全有保障完成情况
1.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开展情况。完成实施20XX年农村危房改造工程221户存量任务,已全面竣工验收,全部补助资金已全部拨付到农户“一卡通”。20XX年农村危房改造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等候市级文件下发后立刻组织实施。在5月初完成全县农村4类重点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16306户,低保户4596户、五保户1588户,贫困残疾人家庭957户)住房安全有保障鉴定工作,在6月中旬完成全县163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核验工作。
2.20XX年农村土坯房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经核实、申请、审批对20XX年所报存量和改造进度进行了调整,20XX年应完成农村土坯房改造2553户(其中拆旧不建新126户、修理加固50户、拆旧建新2377户),实际实施2553户,目前已开工2553户、竣工2553户。
3.其他扶贫政策方面的危房改造工程全部竣工。一是完成实施20XX年“6.17”地震4类重点对象灾损房屋恢复重建县级专项补助工程。
1
二是实施“住房安全有保障”大排查问题113户、风险问题48户专项整治住房安全隐患工程,已全部竣工验收;上级下达补助资金已通过“一卡通”发放180.1万元到户。
(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完成情况制定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及运营方案》,明确了城乡生活垃圾管理目标,确保在20XX年根本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得到全面管理。20XX年至20XX年,累计投入约5500万元用于完善生活垃圾收转运设备装备,建成投运镇级生活垃圾压缩式中转站14座,新购置各类生活垃圾收运车辆及环卫保洁装备170余台,新建改建生活垃圾搜集池(点)230余个,购置村级生活垃圾分类搜集桶20XX余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车辆及环卫保洁装备不断完善。二、主要做法(一)住房安全有保障根本做法1.把握政策,细心指导。一是标准操作程序,严格房屋危险等级鉴定和农户家庭经济状况民主评议,反复核查比对,务求精准辨认和公正公正,确保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政策掩盖。二是开展镇村干部住房安全核验业务培训XXX0余人次,开展建筑工匠培训200余人,为农村住房安全有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三是对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大排查等活动发觉的问题进行整改,优亲厚友、程序把关不严、对象漏评错判、工程进度拖沓、文明施工差、问题整改不到位等乱象得
2
到有效遏制。通过对政策的精准把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住房安全有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
2.落实强规,确保质量。一是仔细落实《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方法》和农房建设质量安全巡查制度、竣工验收实施方法,不断标准农房建设管理行为。二是自然资源规划、住建、发改等部门联合审批、检查、验收,坚持“三避让”原则选址,推行补助建房地勘全掩盖,落实建筑面积、层数、跨度、配套设备、外观风貌等设计指标和入住条件。三是仔细执行《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防技术规程》,落实地基根底、圈梁过梁、构造柱等抗震结构措施和节点配筋、拉结措施,确保抗震设防到位。四是强化施工人员管理,催促镇村和农户选择合格的建筑工匠或施工企业并签订正式合同。五是严把建材质量关,住建、经信、市场监管部门从生产、市场、运用环节对主要结构材料加大抽查、检测、验收力度,禁止不合格建材进入建筑工地。六是催促监理单位履行监理责任,做好监理记录,保障农房关键部位、环节的施工质量。七是对补助性建房工程一律开展3级竣工验收,实行查资料、看现场、听汇报、访群众方式,施行“谁签字,谁负责”,未到达条件的坚决不予通过。八是抓好常见质量安全问题防治,落实强制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反抗震设防措施不到位、擅自变更设计方案、不按图纸依标准施工、砌体砌筑不符合要求、结构构件与墙体未有效拉结、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实行专项管理与常态化督查结合方法,强化事前预
3
防、事中督办、事后整改。通过对质量的强力保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稳定完成住房安全有保障打下了坚实根底。
3.全程监管,聚力整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对工程进度、竣工验收、安全核验、问题整改等重点事项施行专项督查、限期交账。二是对大排查、回头看等活动发觉的问题早发觉早订正。三是坚持农房建设质量安全巡查制度,县、镇坚持每月至少全掩盖巡查1次。
(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1.户分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扬引导,选取庆岭镇、胜天镇11个村通过新建生活垃圾分类搜集点、制作垃圾分类宣扬牌等方式引导群众分类投放日常产生的生活垃圾,其他垃圾由乡镇统一运转至压缩式中转站;餐厨垃圾由乡镇生活垃圾搜集员统一搜集运输至餐厨垃圾暂存点单独处理。2.村、镇搜集。每村设置一个分类垃圾搜集点及每村配备一个油动三轮车,对其他生活垃圾和有害垃圾转运到压缩式中转站。镇级将区域内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搜集,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搜集点,对其他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进行搜集及运输至压缩式中转站。3.公司转运。由县公共资源效劳管理公司对压缩式中转站进行运行管理及维护,并负责其他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的转运工作。转运过程施行密闭化管理,并保持全密闭,防止抛洒滴漏,造成二次污染。
4
4.县处理。其他垃圾转运至海诺尔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有害垃圾托付有相应危险废物经营答应证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餐厨垃圾由县公共资源效劳管理公司转运至市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
三、工作成效(一)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全面保障借脱贫攻坚“最终一公里”契机,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情况再排查再整治,根本完成“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二)补助资金管理得到标准依据涉农工程资金管理要求和工程进度,严格执行县财政划拨到住建部门再拨付到农户“一卡通”程序,坚持逐层核查、联合会审和3级6次公示,做到专账专户、专款专用、票实相符、应划尽划。(三)档案系统同步完善把档案资料的齐全性、真实性、精确性列为竣工验收专项内容,统一名目清单完善“一户一档”。目前,各镇补助建房“一户一档”根本到达要求,系统信息与中省市系统数据完全全都,完成“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四)坚持对补助建房工程施行3级竣工验收坚持程序标准,落实技术标准,严格政策界限,施行“谁签字谁负责”,对达不到条件的坚决不予通过。今年将镇级逐户自查验收、蹲点
篇九: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
及措施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可以保证国土资源的合理使用情况全面落实,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要高度重视对国土空间资源的科学规划与发展。因此,文章通过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意义进行阐述,针对目前国土空间规划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顺利实施提出了相应措施,旨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现状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能有效地开发和保护乡村的一些土地资源,也能在农村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绿色生产的发展模式,加快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农村治理的现代化步伐,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深刻理解国土空间规划的意义,通过提高国土空间资源的综合整治与利用效率,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意义
1.1满足“稳增长、促协调”的要求
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还处于新常态,产业本身缺乏新的亮点,而区域经济形势相对来说比较好,形成了一个亮点。如何保持好的势头是国土空间规划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需要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加以解决。因此,做好国土空间规划能够有效满足稳增长、促协调的要求。
1.2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
具体来说,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体思路,实施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协调发展,构建未来中国新的区域空间体系,形成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框架。
1.3满足国土空间“多规合一、一张图纸、城乡融合”的要求
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定要按照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突出重点,做好顶层设计,确保每一块国土空间都得到因地制宜的有效利用和保护。这轮国土空间规划最大的特点就是“三规合一”,包括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区和城乡建设规划。土地规划是解决面上的规划,城乡规划是解决点状的规划,也就是建设用地的规划。点与点之间相互连接起来的线的规划,就要靠综合交通规划。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重点,辅助以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未来综合交通规划的“点线面”的辅助性规划,构成了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
2.1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
就国土空间方面的具体立法和有关文件来说,尽管是目前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主要指南和标准文件,但是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内涵中都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仍然不能构成全面的法规质量保证机制。其缺陷主要在于目前对于国土空间规划还没有具体主干立法,而其他关于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具体立法也无法开展;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还缺乏具体配套模式,在立法层面也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目前制定的立法规定的具体内容太过笼统,规范要求内容也不够全面、具体;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律体系还不全,具体规范的实施也需要全部依赖于地方行政机构等,使得在国土利用方面的管理工作也无法获得良好的结果。
2.2执行和监督机制缺失
由于中国当前的城市规划机构,均隶属于国家制定、监管与执行,既缺乏对具体部门的监管制度,也就无法进行民主决策,更没有公信力。由于规划种类的不断增加与变更,政府的批准范围相较于过去已经有了明确的范围扩展性,缺少规划实施的引导与管理机制不利于国土空间规划的顺利进行与良性发展。
2.3规划协调性较差
规划和职责在分配上极容易产生混淆,目前的国土空间规划尽管按照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职责,在城市规划工作方面也会有不同的分工,但因为各个单位之间的功能联系有限,又缺少相应的统筹协调性,职责分工也不清楚,往往会产生权责交叉、责任孤立等多个问题,使得国土总体规划的整体效益无法充分发挥,缺乏有效的协调性与互动性。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必须由上层建筑结构加以制约,国土空间的规范专业性较强,与组织及编制机关的协调合作能力水平也较低,导致国土空间规划开展落实不到位。
2.4地方特色不足
由于缺乏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很多地区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结合特定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进行综合化的规划,乡村建设朝着一个固定化的方向发展,其特色也逐渐消失,导致资源作用价值发挥不充分。在推进乡村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发展缺乏地方特色和针对性,再加上规划过程中规划设计人员没有对农村地区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运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的文化历史价值,进而导致了一些生态文明环境被破坏。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措施
3.1强化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是一个重点和难点。现阶段农村产业发展大多数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因此,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态环境管理意识,对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要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优化生态格局,将具有环境污染问题的产业格局进行重新规划,进而提升农村地区的环境建设质量,保障我国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环境治理和宣传工作,强化生态环境管理意识,积极完善农村地区的各项环保配套设备,修复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来实现生态化农村建设。
3.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对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来说,要想科学有效实施相关规划编制工作,一定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为基础,对有关规划编制工作实施全方位监测和控制。要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在法制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按照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内容,进一步完善相对应的立法内容与法规规定,建立具备支撑全局力量的完善法制系统,不管从横向视角还是从纵向视角,才能使法制发挥出相应的权利界定、法律责任界定等功效,从侧面凸显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价值。
3.3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
国土空间资源规划管理必须结合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实现管理科技的创新性发展。采用新的管理手段,能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管理水平,从而减少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工作中所存在问题。可以利用高度自动化的监测技术,对国土资源规划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既可以及时发现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问题,并适时地进行合理的处理,还可以针对某些环境不利的影响做出合理的优化。
3.4注重地方特色的保护
不同地区的村庄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怀。在乡村振兴下,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应保留地方色彩,如村庄的名人纪念馆、历史文物建筑、特色农产品等。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要充分保留这些特色,通过完善这些特色的附属基础设施或产业链条,逐渐扩大原有特色的影响力,逐渐激发传统特色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目标,不断满足现代人群对乡村原始特色的追求和热爱。
4、结语
国土空间规划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建立城乡统筹和以人为本的空间规划体系,早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国土空间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乡村建设的好坏,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可以为乡村产业结构升级打下基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国土利用率。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布局,可以增加村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交流沟通,缩小城乡差距,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钟水清.乡村振兴背景下空间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智能城市,2020,6(5):148-149.
[2]林银大,王清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三生”空间协调整合策略[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2,21(1):59-61.
[3]冯贵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问题与优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21(3):16-18.
篇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及对策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关键。下面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及对策建议。
今年,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年初中央和省委相继出台1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系统安排,中央和省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6月份中央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2—2022年)》,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行动。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全面对标国家和省部署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现将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情况
(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
1、周密安排部署。2月23日,我市召开市委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巴音朝鲁书记、景俊海省长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研究谋划我市乡村振兴工作。2月24日,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传达中央和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精神,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工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3月29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长春市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长发[2022]10号),提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部署43项重点任务。5月11日,市委市政
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任务分工方案》(长办发[2022]18号),进一步明确各地、各部门职责分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
2、实施高位统筹。为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8月7日市委市政府组建长春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任组长,相关市委常委和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内设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五个推进组,分工负责乡村振兴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乡村振兴的日常工作。
3、坚持规划引领。紧密衔接国家和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结合长春实际,编制出台了《长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2—2022年)》(长发[2022]25号)。规划全文6.5万字,包含11章43节,主要包括背景及总体要求、发展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设计了12个专项行动,部署了79项重大工程、重大行动、重大计划,成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遵循。
4、实施重点突破。年初以来,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相继组织召开了绿色有机示范市创建工作推进会、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深化农村改革工作推进会、脱贫攻坚部署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秸秆禁烧工作专题会、大棚房问题整治专题会等多个会议,一件事一件事部署,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确保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稳步实施。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情况及成效
年初以来,我市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步伐,全面贯彻落实王君正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努
力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共生,努力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繁荣文化、改善民风,努力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多措并举、筑牢基础,努力在创新乡村治理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努力在提升群众幸福感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努力在激发农村发展动力活力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探索具有长春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稳中向好、稳步提升。
1、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突破。坚持藏粮于地,整合涉农资金10.67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73.2万亩,完成175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任务。财政投入资金30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2.3亿元,新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有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晋升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藏粮于技,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示范稻渔综合种养5.5万亩,实施无抗养殖试点25家,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381万亩,其中秸秆覆盖还田253万亩,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88.5%。有效应对旱情,市政府投入3000万元抗旱资金,落实省里2156万元促熟资金,实现粮食稳产增收,测产粮食总产量216.02亿斤。深入开展绿色有机示范市创建,新建绿色有机示范园区20个,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0个,蔬菜水果监测合格率达到98.1%。积极发展设施园艺生产,新增设施园艺面积59350亩,在全省体量最大、建设最快、成效最突出,园艺特产业预计产值235亿元,增长4.5%。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肉蛋奶产量预计分别达到115.4万吨、37.2万吨、7.4万吨,分别增长3%、3%、2%。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速,合隆乐享小镇田园综合体投入运营,莲花山成功举办花海艺术节,双阳区新型农业嘉年华项目整体推进,8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
2、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新突破。推进农业环境系统治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87.6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湿2.51万亩;实施石头口门水库和新立城水库两大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综合治理,实现1.94万亩土地政策性休耕,征拆104户居民和15家企业,基本封闭181公里防护围栏;加强畜禽污染防治,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1640家;推进规模以下养殖密集区粪污收贮运体系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5%;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完成绿化造林7.5万亩。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治“散乱污”企业1274家,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101个,新建7座污水处理设施和1座污水提升泵站;年底前改造农村厕所7.1万户、农村危房7103户,打造美丽庭院7000户、干净人家2万户;完成114个村庄规划编制,建设省级重点村65个,整治两大水源地保护区31个村屯环境。陈家店、龙家堡、马鞍山、黑鱼等12个村荣获“国家级最美休闲乡村”荣誉称号。
3、坚持繁荣文化、改善民风,努力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以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农安县进入国家级试点、九台区进入省级试点。组织实施《创建文明村镇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建成县级文明村镇373个、市级文明村镇59个、省级文明村镇55个、国家级文明村镇17个。着力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新建农村文化小广场93个,放映数字电影2万场,组织戏曲进乡村57场,农村广电光纤入户覆盖80万农户,新建延河朝鲜族乡、胡家回族乡2个民族民俗展示馆,评选发布50户最美家庭、50个最美家庭先进个人,组织开展了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送健身器材、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志愿服务进乡村,为村屯配置健身器材4548件。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印
制宣传单和标语6万余张,迁移项目区、水源地、景区等重点区域内坟墓1169座。
4、坚持多措并举、筑牢基础,努力在创新乡村治理上实现新突破。强化村级班子建设,坚持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组织开展“第一书记代言”活动,调整44名不胜任不称职党组织书记,村书记年均报酬达到3.32万元。强化村级阵地功能,61个村部功能不完善、“一厅三室”不齐全的持续关注村实现“社区式”改造,所有农村社区全面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双阳区“1+3+某”村屯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得到省里认可和好评。实施农村区域法治创建工程,建设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492个,实现村级法律顾问全覆盖。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侦办农村涉黑犯罪团伙4个,打掉农村黑恶势力犯罪18个。严厉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打击农村涉黄赌毒犯罪500余起。
5、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努力在提升群众幸福感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学龄前教育工作加强,实现每个乡镇创办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目标。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82个村设置社会保险协办员,6000名农村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实现每乡1所卫生院、每村1个标准化卫生室,建成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新建和改造集中供水工程329处,57.07万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四好农村路”264.1公里,自然屯通硬化路率达到82.7%。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室实现村级全覆盖,每周开放时间达到66小时。组织开展城乡居民“暖流计划”,直接或间接惠农城乡居民966万人次,实现增收70.6亿元,人均增收731元。
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春风行动”,举办专场招聘会249场次,实现转移就业119.3万人次,劳务收入161亿元。
6、坚持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努力在激发农村发展动力活力上实现新突破。出台《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6063个,家庭农场发展到4498个。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83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4.6%。稳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基本完成资产清查工作,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力推进九台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制度和宅基地制度“三块地”改革制度体系。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全面完成农信社改制任务,成立农村商业银行7家,实现涉农县(市)区村镇银行全覆盖,九台农商银行成功在港上市融资,朱老六等6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出台人才新政,培养乡村能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945人,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6.5万人,组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518人次,培训贫困村文艺骨干150名,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能人回乡、工商兴乡、社会助乡“三乡”工程,长春市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成功在浙江大学开班。
围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积极探索路径和模式。榆树市咬定“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定位不动摇,在乡村振兴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建立了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和实绩考核制度,积极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样板,设施园艺政策力度大、发展建设快、实际成效好,土地流转面积大、规模经营程度高。农安县坚持规划先行,聘请农业部专业团队,编制《吉林省农安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规划(20222022)》,打造出总面积609平方公里的“一带、三区、六园”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重点县、全国平
安农机示范县和粮改饲国家级试点县、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走在全省前列,探索了五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德惠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实施农业质量提升、农村绿色发展、农村文化繁荣、农村治理创新、农村民生保障、农村改革推进“六大行动”,“德惠小町”注册国家地理商标,打响“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品牌,走出一条符合县域发展实际的振兴之路。九台区突出“四个聚焦”,聚焦产业兴旺,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聚焦改革创新,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聚焦生态宜居,推动乡村环境提档跃升;聚焦治理有效,夯实农村基层党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国介绍经验,农村金融改革国家试点取得突破性成果。双阳区坚持高位谋划促统筹、融合发展强产业、从治入手美环境、培树新风提内涵、外引内培抓人才、多措并举保稳定“六大举措”并用,乡村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全时、全景、全域新型农业嘉年华初具规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村双创有声有色,三次产业融合加速,依托国信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组建了全省首家乡村振兴学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长春新区突出规划引领,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农民利用闲置民居发展民宿和养生养老项目,支持发展田园综合体、打造特色小镇,积极促进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朝阳区、二道区、净月开发区、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立足区情,大力推进乡村绿色产业发展,围绕水源地保护,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关闭或搬迁畜禽养殖禁养区养殖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厕改造、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等工作成效明显。宽城区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今年完成“都市公交”农村公路建设里程86.2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养护32.7公里,实施8个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绿园区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环境整治成效
显著,达到了“六净三禁止”的标准,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成为全市的典范,全区24个行政村中,涌现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村1个、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10个、省级“美丽乡村”6个、市级“最美乡村”2个。南关区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倡导营商文化,让村民长本事、有出路;倡导红色文化,让村民感党恩、跟党走;倡导理财文化,让村民会投资、善经营;倡导原创文化,让村民扬正气、树新风。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存在一些短板。农业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由于各级财力有限,高标准粮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相对滞后,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短板突出,目前全市高标准粮田仅为778.2万亩,只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9.7%,对照率先60%的目标有很大差距。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土地产出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农业GDP耗能等方面水平较低,短期内完成难度也比较大,我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导致农村务农人口呈现老龄化现象,务农人口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下降趋势,一些少数民族村、近郊村出现了空心化问题,一些村屯出现凋敝,部分村屯房屋闲置率达到30%左右。
三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秸秆转化利用出口少,禁烧工作压力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问题难以解决,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能力有限;水源地治理任务沉重,退耕拆迁成本太高;对禁养区、限养区以及“大棚房”等违规问题清理整治,容易影响产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四是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仍然较差,生活垃圾转运处理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部分农户饮水安全、危房厕所等问题尚未解决,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有限。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农村公路路网建设问题突出,还存在断头路的问题,农村道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而且多数村屯道路是十年前建设的,目前已经严重老化,乡村两级无力维修,部分道路已经接近瘫痪。
六是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道路漫长,农民只要权利不讲义务,依赖心理严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级集体创业带富能力不强,缺乏致富带富带头人;农村宗教热、攀比风有所抬头。
七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县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投入能力有限;农民自我积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内生动力不足;大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吸引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缺少有效抵押物,贷款难、融资贵等问题突出。
八是农村人才日渐短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高校毕业的农村学生很少回到农村务农,大量农村人才流向县城或城市,农村留不住人才的问题突出,“一懂两爱”的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也急需加强。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安排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业态融合,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
织实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攻坚计划、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活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升级,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长春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抓好粮食生产不动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两区”建管护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正常年景下稳定达到200亿斤阶段性水平。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园艺等高效特色农业,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带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深入实施“农业项目三年攻坚计划”,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集成化、高端化和高附加值化,规上企业产值力争保持8%的增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休闲体验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打造三产融合型环城现代都市农业圈。到2022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达到70家、采摘园250个,各类生态餐饮及乡村农家乐服务店1200个。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投入建设力度,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粮食主产县每乡建设1~2个10万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区,全市建设一个旱涝稳产、绿色生态、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1000万亩现代粮食生产核心基地。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秸秆全量还田示范区建设,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到2022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以上。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生物防螟、测土配方施肥等增粮技术推广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启动实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三年
攻坚行动,力争到2022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2年全市创建国家级产业园2个、省级产业园8个、市级产业园20个、县级产业园30个。
三是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持续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打造全国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基地,每年重点建设2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到2022年“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000个。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机制。到2022年全市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打造长春玉米黄金名片和水稻白金名片“两张名片”,建设好长春中国优质粳米之都。集中打造“长春鲜食玉米”“农安三辣”等区域公用品牌和地方特色品牌,到2022年重点培育5个以上区域公用品牌、20个以上企业品牌、50个以上产品品牌。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抓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特色电子商务村屯和示范点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物流体系和线上线下营销网络,让长春优质特色农产品加速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四是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进一步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2年家庭农场发展到6000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8000家。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到2022年土地流转比例达到50%以上。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区域性的农业技术信息综合服务中心、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和产权交易平台,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五是坚持扶贫和富民相结合,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新空间,实施“暖流计划”和开展农村“双创”活动,创新推动农民就业、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市场用工信息以及权益维护等服务。坚决打好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探索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环境扶贫等多样化扶贫脱贫路径,把扶贫扶志、扶智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确保实现脱贫目标。
六是坚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大力推广生物防螟、测土配方施肥等增粮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推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使用有机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进一步抓好榆树、农安米豆轮作试点。推行农业清洁化生产,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22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强化改革创新、激励约束和政府监管,全面促进资源环境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七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发挥中心城市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支持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深入开展卫生服务“优质基层行”“市属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等活动,提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抓好县城建设,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小镇,容纳更多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加快改善农村交通、通信、电网、
环保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农村广电网络光纤入户升级改造。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解决4.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到2022年实施农村公路安防项目410公里,危桥改造191座,自然屯通油路或水泥路率达89%。完善4G网络向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覆盖,基本实现行政村家庭宽带网络接入能力达到50M~100M,在部分地区推进“百兆乡村”示范及配套支撑工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落实好年度省级、市级重点村建设项目,着力打造生态、绿色、美观、宜居乡村。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打造1~2个美丽乡村典型示范带,努力把我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整体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八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组织实施乡风文明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推动乡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文明实践站;实施30个贫困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组织“送演出进基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全民健身”“农民文化(丰收)节”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快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村体育设施提升工程,积极培育农村体育指导员队伍,广泛开展农民群众性体育活动。
九是实施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组织实施乡村有效治理行动,健全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着眼“组织力”,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强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推进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推广双阳区“1+3+某”基层治理模式,加快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创
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推进乡村人才引入工程,大力培育乡土人才,鼓励各类能人回乡创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十是完善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和“三权”分置意见,高质量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长三十年的政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探索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理顺部门工作职能,建立起乡村振兴的部门协同作战机制,研究制定乡村振兴工作考核办法,指导县域和相关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建议
一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但是目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还存在缺陷,要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真正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二是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目前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不够,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农业农村政策连续性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一些设施后续管理维护机制够不健全。建议继续加大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加大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力度,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发展,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三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和资产,用好土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现阶段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活,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农村土地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不够。建议进一步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加速农村土地资本化进程,充分释放农村土地活力,提高农村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切实提高农村土地的供给能力、利用效率和增值空间,让土地变资产、变资本,吸引城市资本下乡。
四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建议选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深入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加大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力度,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深入开展村级后备人才“梯次升级培养工程”,储备一定数量的村级后备干部;建立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和资产潜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五是加快乡村振兴立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牵头启动了乡村振兴法的立法相关程序,重点是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乡村振兴的投入以及农民的相关利益。建议从实际出发,编制乡村振兴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政策执行刚度,推动各类组织和个人依法依规实施和参与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深入本质看问题!
篇十一: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P> 我区是农业大县但农业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依然突出粮食等传统产业占比重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产业主体培育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大部分是工商资本创办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用不明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调研报告(共3篇)
(篇一)**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以及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工作措施扎实,工作重点突出,工作成效明显。一、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一)项目引领,着力培育振兴发展引擎1.重点建设项目征地。黄井大道扩建征地580亩基本完成;滨江路开发补征地20亩;黄家县重点项目用地征地1000亩,完成50%;长岭至桃源旅游公路扩建完全前期工作;2.集镇功能拓展开发。集镇78亩商业用地出让工作已经走完前期程序,待县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后,即可招拍挂;集镇连接至黄井大道的和谐大道已经全面启动,正在按有关程序快速推进。3.船形古镇开发保护。船型古镇规划已经通过县规委会评审,前期,县文化局、博物馆已经将有价值的文保单位进行编号登记,拆违拆旧工作已经基本到位。目前,已经向县人民政府申请项目立项。(二)疏堵结合,统筹推进秀美乡村建设1.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年共申报11个新农村建设点,除新增点横坑尚在编制、省级古村落梅坑老堡,全部完成村庄
规划,均已成立理事会。高标准提升石耳岗精品示范点,积极申报石耳岗4A级乡村旅游点,小龙虾垂钓场、真人CS已经正式营业,3A级生态厕所、生态停车场、水上餐厅以及精品蜜桔采摘园建设正在有序推进。2.“三拆”工作成效显著。参照县里做法,在每村选取“三拆”示范点,利用周末时间组织镇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各村党支部书记,对各村“三拆”情况进行巡察评比,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心得,巡察结束后,还进行工作成效测评,分别评出前三、后三名,对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进行总结推广,鼓励各村结合各自实际情况,采取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先易后难、在拔钉子、成片推进的工作方法,大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全镇共完成三拆销号1964处,118415.56平方米,95.19%。3.乡风文明持续改善。继续深入推进福主殿整治、移风易俗工作,制止扩建福主殿1处;在全镇范围内,实行道德红黑榜制度,对于遵守乡风文明、道德榜样的上“红榜”,对于道德败坏、不赡养老人、不守诚信的反面例子上“黑帮”,经评选凡被列入“红榜”的人员要及时张榜公布,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凡被列入“黑榜”的人员,各村建立村民道德“黑榜”档案,列入人员在评选低保、信用贷款等诸多方面设置限制。(三)因势利导,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特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进一步巩固发展蜜桔产业,全镇蜜桔栽种面积42664亩,年产值约2亿元。着力打造谢坊、吉嘉蜜桔精品示范园,提升蜜桔品质。积极开展柑橘木虱和黄龙病防治工作,实施春季清园行动,举办知识技术讲座1次,强化柑橘木虱喷药和监测,实现动态监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草莓种植、蓝莓种植、葡萄种植、甲鱼养殖、稻田养虾等特色农业。同时严控农业污染源,关停搬迁生猪养殖场3处。按益农信息化建设标准建好村级益农信息化,让农产品“走”出去。2、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我镇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是600亩,项目已落实在长岭村石耳岗村小组至桃源村渣坑村小组。成立领导小组,细化工作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并制定工作考核办法,督促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强化措施,确保土地流转顺畅进行。3、林业水利工作有序开展。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成立森林防火队,发放森林禁火宣传单3000余份。严格落实封山育林政策,除治松材线虫病树9027株,签订8000亩天然林停伐管护协议。积极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对山塘进行加固维修1处,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节水工程,在浆坑村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000亩,完工率93.72%。圳上坑安全饮水水厂投入使用。
4、休闲旅游产业现雏形。积极参与由县推介分队组织的“桔园游”吉安推介会,并与当地旅行社签订“桔园游”销售合作协议书。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打造石耳岗旅游开发,争创省级3A乡村旅游示范点,完成民宿建设2橦。完善古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古镇进行复古修缮,已完成胡箎公祠、仁寿宫、胡家宗祠的修缮,配备了景观灯和消防设施。重视导游培训工作,5人通过考核获得县级导游讲解证。**年,吉嘉采摘园、船型古村、石耳岗新村等旅游点吸纳县域外游客15000余人次。(四)精准施策,稳妥筑牢兜底保障底线1.强化领导,落实机制。制定印发了《**年度**镇脱贫攻坚工作计划》、《**镇扶贫领域工作作风专项治理方案》,对全年脱贫攻坚任务进行周密安排,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路径,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严明了扶贫工作纪律作风。2.对照问题,严肃整改。根据县委要求制定了《**镇**年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方案》、《**镇**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方案》在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突出关键领域发起强劲攻势、推动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以及省、市、县提出的整改要求,重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标准,按照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的要求,全面查遗补漏、举一反三,切实将问题整改到位。
3.加强培训,提升能力。发动全镇各连心小分队、帮扶干部对全镇252户、76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再识别,根据不同情况,因户施策开展脱贫攻坚;分批次对全镇各连心小分队、帮扶干部进行业务再培训,培训完成后开展业务知识考试;在端午节、儿童节前,还分别采购米、油和儿童书籍共计4万元的物品进行走访慰问。**年申报农村危房户10户,其中新建9户、维修1户,4户交钥匙工程,开工2户。新开发扶贫专岗11个,配合县就业局组织三名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班。二、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通过对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总的来说,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由于国家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受现有政策和农村实际现状的影响,村民自主投资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服务跟不上,作用难以发挥。2、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环境不优。近年来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了基本农田较为集中的农田水利基
础设施,但还普遍存在着标准不高、质量不一、使用效益不大的问题,尤其是与高标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规模经营、机械化施工都存在较大困难,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3、教育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里和教育有关。千百年来,我们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几十年来,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没出息的的人才当农民,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4、城乡缺乏双向流动。过去限制农民进城,把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人为割裂了城乡之间的关系。现在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极端倾向,进城购房成了普遍的追求,也成了城镇化的一项指标。在乡村建设的一些优秀典型案例中我们看到,在外人才返乡带动,往往能成就一个乡村的振兴发展,他们利用在外学到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凭着一腔对家乡的热情和情怀,为家乡注入了活力,带动了百姓致富。人才难以回流农村、农业,在外人才返乡积极性不高,虽不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但确实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短板。
三、对开展乡村振兴的思考和建议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1、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针对当前面临宏观经济影响就业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形势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寻求产业转型发展出路。着重抓好小龙虾养殖、蓝莓养殖以及紫薯栽培等现代特色农业。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三点意见: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财政投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二是建议进一步降低政策性小额担保贷款的审批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放宽贷款周期,降低贷款利率,切实帮助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企业。三是建议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补助力度,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提高农民获得感。2、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在稳定农户承包权上,积极稳妥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是实施“三权分置”的重要前提。通过确权摸清了承包地的底数,基本解决了承包地块面积不
准、四至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大量土地承包纠纷,让农户吃上了“定心丸”,使他们更加放心流转土地。目前**镇土地确权合同签订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土地证的发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刻不容缓。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重点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上加大力度,改变目前仅限于初加工产品、没有技术优势、不能抢占市场的劣势。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基本农田较为集中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上,建议:一是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以及涉农保险政策普惠力度,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二是强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三是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强联合,开展品牌创建,基地或产品认证,共建共享农业产业联盟或农产品营销促销中心,农业生产资料联合采购平台,探索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节本升级的路径。四是强化技术服务.引导新型农业经营参与项目实施,开展试验示范等活动,农技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技术指导服务,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示范效应,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篇二)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监督工作计划,我委在朱主任的带领下,前往区住建局、农业农村局等召开座谈会听取情况汇报,深入**、**、**等镇(街道)实地考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综合改革、村庄建设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等情况,广泛听取各镇村、相关部门、广大代表和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工作及成效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级集体经济、特色农事产业、乡村旅游等蓬勃发展,农村卫生、医疗、教育、社保、科技等事业不断进步,乡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发展特色农业,强农富民产业明显壮大我区坚持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线,主攻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建成荷兰花海花卉苗木、万丰绿茵蓝莓樱桃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了盐城市级农业园区镇镇全覆盖。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1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家,盐城市级农业园区23家。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将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调整现代农业结构、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业态和新途径,目前,全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48家,休闲农业从业人数5.23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数3.89万人。随着荷兰花海日渐蜚声扬名,新丰镇推动农业生产、旅游观光、婚庆服务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镇宏鑫三元梦幻迷宫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目前,我区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802家,加入农民合作社的农户数17.77万人,农民合作社成员数占总农户比重达86.3%。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着力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创新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培植村级集体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农村产权交易913宗,交易
金额8.4亿元,有效激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实施精准扶贫,落实各类帮扶措施,**年底累计脱贫率84.4%。(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农村环境整治攻坚步伐,推进畜禽废弃物、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治理,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畜禽粪污集中处置和综合利用等设施建设,创成全国首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扎实推进“一片林”工程,筑牢绿色生态根基,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年新造成片林3.05万亩,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全面推行“河长制”,生态河道建设、水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加快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集中力量打造“一镇十村”集中居住示范点,建成美丽宜居村庄43个,加快危旧房改造工作,全面消除农房安全隐患,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安居、康居、乐居”。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开通镇村公交,实行“五定四统一”经营机制和服务标准,农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推动镇村卫生体系建设提档升级,促进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医疗服务不断规范,持续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三)倡导文明风尚,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等活动,全区有3人当选为“中国好人”、5人当选为“江苏好人”。推进文明户、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大中街道恒北
村、新丰镇全心村荣登“全国文明村”行列,白驹镇狮子口村等12个村被授予“江苏省文明村”“盐城市文明村”称号。常态化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举办“心连心”、“送欢乐下基层”“百姓大舞台”专场演出,区直部门送书下乡3万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广大农民共享优质文化资源。加强乡土人才培养,近3年来累计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5万人次。(四)完善基层组织体系,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选强选优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派优秀的机关干部到基层实践锻炼,担任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实施退役士兵“村官”培养工程,134名退役士兵全部到村任职。建立完善村会计跨村交流制度,各村配备专职监委主任,加强对村支部、村委会和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深入开展平安大丰建设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二、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和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一是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我区是农业大县,但农业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依然突出,粮食等传统产业占比重,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产业主体培育不够,农产品精
深加工能力不强,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大部分是工商资本创办,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用不明显。二是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投入品长期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小觑;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够,部分畜禽养殖场的废弃物得不到及时处理,有的甚至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生态承载能力下降,我区农业生态功能恢复和建设任务较为艰巨。三是乡村要素投入和部门协调推进机制仍需完善。农村人才匮乏,且老龄化问题突出,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尚未形成,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推动乡村振兴的条块项目和资金有待进一步整合;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效益不高;激励引领规划、科技、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政策尚不完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三、促推我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的几点建议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提
升能力素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要求,学习上海、对标上海、联通上海,加快培育蔬果、畜产品、苗木花卉等农业特色产业,逐步构建完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格局,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高效设施农业等,打造上海的“菜篮子”“米袋子”。二要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提档升级农业园区,加快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推进基地规模化、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三要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优势特色农业,建设具有生产、观赏、体验、游乐等功能配套的特色产业小镇、观光农业园区,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层次、水平,扩大乡村旅游在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推广“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开展线上销售,促进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推动农村三级产业融合发展。(二)突出生态宜居,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要强化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支持保护政策。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支持,深入推进“河长制”,完善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病死畜禽等农业废弃物多元化利用的补贴
制度,支持农田林网建设,加快发展高效林业。二要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程,深入挖掘我区特色文化和农业资源优势,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让美丽乡村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三要高质量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瞄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形成推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农村养老等服务进村的实施办法,建立教育、卫生人才在城区与镇村之间定期流动机制,提高在镇村工作人才的待遇。(三)用足用活政策,促进资源要素下乡助力乡村振兴以推进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政策制定上为乡村发展松绑,在激活要素上为乡村注入活力。一要提升农业投资绩效。进一步优化乡村振兴项目审批流程,统筹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切实提高支农政策、项目效果和农业投入综合效益。二要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细化落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扶持政策措施,在人员编制、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社保衔接、创业扶持等方面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三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创新开发农村金融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服务。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多层次、高保障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业保险服务。
(四)强化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农民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一要不断完善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深化村级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指导农村普遍建立村规民约。二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加大基层干部奖励、任用力度,形成选拔任用优先考虑基层干部、涉农干部的良好氛围,激发镇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三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转交易,因地制宜培植主导产业,规范“三资”管理,积极谋划发展村级公共事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篇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制约因素,探究并实现乡村振兴的方法和路径,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要课题和迫切任务。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新乡市西部,农业人口38万,耕地48万亩。全县GDP完成11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6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5.9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97.48元。**县**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以此为契机,**县开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之路。(一)产业改革有新创举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我县充分利用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的自身优势。坚持高位推进,落实“六个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县219个行政村,完成清产核资的村215个,清产经营性资产2.58亿元,非经营资产3.95亿元,资源性资产44.3万亩;完成成员界定213个村,界定户数8.6万户、39.6万人。完成折股量化、股权设置的村152个,126个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选举了理事长和监事长,有效激发了内在活力。二是加大农业投入,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我县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大对高标准粮田、重点农产品产业的扶持力度。**年,全县实施高标准粮田提升项目2.5万亩,总投资达3375万元,全县高标准粮田达到30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9万亩,划定重要农产品大豆生产保
护区6万亩。**年全县夏粮小麦收获37.8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6.71万亩,小麦种子繁育3万亩。夏粮产量3.412亿斤,秋粮优质水稻播种8.64万亩,秋粮产量达3.316亿斤。三是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扩大药黑豆、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实施田园综合体建设,推进奇幻玫瑰、植物雕塑、休闲体育、紫薇、百合花五个庄园,以及宁氏文化、卜氏文化两个生态园建设,积极培育现代农业+旅游新业态。(二)质量兴农有新进展一是农业结构日益优化。莱恩公司的奇幻玫瑰庄园、新乡园林的植物雕塑庄园、绿色园林的松涛养生庄园、碧波园林的紫薇庄园、海芋生物的百合花浪漫文化园“五园”项目及望景度假村、千亩红枫林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初具规模。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全县新增高效粮田面积4万亩,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3000亩,新发展花卉苗木面积2200亩,花卉面积累计达4.2万亩,累计蔬菜生产面积26600亩。名牌战略初见成效。全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面积198855亩,其中无公害认定面积16545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9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面积182310亩、认证产品2个,以品牌闯市场,大大改善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
三是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有36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427户农户致富,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有力推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三)绿色发展有新探索一是改善生态环境。我县以四美乡村创建为契机,以打造样板村为抓手,以点带面,以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清运治理、厕所改造为重点在全域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促进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不滑坡。坚持周督查、月点评制度,每季度开展观摩评比,通报观摩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确保督导落到实效,并对各乡镇工作进行排名。积极推行市场化服务运行机制,在坚持多元化投入基础上,探索有偿服务机制,推进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长效保洁机制。二是改善人居环境。按照“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政府主导,协同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整村实施”的基本原则,我县11个乡镇确定厕所改革试点村11个,涉及农户546户。如照镜镇在东彰仪村、照镜村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工作试点,摸清全村厕所基本状况,统一规划
设计,将全村管网与人工湿地结合起来,既能过滤净化污水,又建休闲景观场所。三是科学合理选择污水处理方式。以净土工程为切入点,对17家涉危废企业,已经全部纳入省固废信息管理系统,对所危废产生、储存、运输实行全程监管。以省级生态镇村创建为契机,积极开展省级生态镇村创建工作。(四)文化兴盛有新载体一是以活动为载体,倡导文明新风。全县通过举办“寻家史、立家训、传家风”活动演讲比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孝道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文明单位42个,文明村镇53个,其中全国文明村镇1个,省级文明村镇1个,市级文明村镇24个,县级文明村镇27个。二是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开展了扶助困难群体、发展农业生产、关怀儿童教育、沟通政民关系、协调矛盾冲突、保护生态环境、清洁家园、文明交通、微心愿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项目化、阵地化建设,不断组织志愿服务向农村延伸。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0余次。三是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建设。全县各行政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一约四会”,签署
移风易俗倡议书10000余份。积极开展“幸福积分”、“五美庭院”和“党员示范户”评选活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四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县以广场舞培训、文艺演出、文物保护宣传、送戏送书下乡等为内容,积极开展“快乐星期天”群众文化活动。自9月份以来,先后开展活动15场,受益群众3000余人。进一步做好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积极支持地方民间文化传承发展。五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年全县财政投入400余万元,支持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全县11个乡镇文化站全部达标,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97个,已达标108个,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广场目标,解决了群众娱乐场所问题。开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不同主题的文艺活动100余场次。(五)乡村善治有新举措一是党的建设全面夯实。在抓党建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抓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为引领,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坚持以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为抓手,全面补齐基层党建工作短板,确保全县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组织保障。今年是村“两委”换届选举年,我县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围绕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配齐了村“两委”班子。目前全县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已全面完成。
二是平安建设得到强化。**年全县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共评选出平安村63个,对平安村进行表彰奖励,并对平安村70周岁以上老人按照每月10元发放补贴,奖励资金已陆续发放到人。我县城关镇嘉苑社区被市平安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指挥部命名为平安文明和谐“五星级社区”,成为全市首批“五星级社区”。三是提升中心综合治理手段。进一步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四方对接”,注重“三调联动”,多手段衔接融合,打造出“大综治”、“大信访”的工作格局。围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实现三级网格化管理,打通综治“最后一米”。通过换届选举,全县共选举综治主任219名,中网格长1296名,小网格长6628名。同时全县11个乡镇综治中心建设规范,每乡配备综治专干3人以上,配备专职巡防队员15人以上,实现治安巡逻与视频监控常态化;各村综治中心配备了巡逻装备,建设了村级监控平台,实现了重点路段、场所的全覆盖。全县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六)脱贫攻坚有新成效**年我县紧紧围绕“六个贫困村退出,1300名贫困对象整体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按照“传统产业化、主导产业带动、特色产业优势”的发展思路,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通过实施到户增收、金融扶贫、农业产业化、百
企万户项目,实现全县贫困户“四轮叠加全覆盖”,为贫困户增收提供扎实保障。**年全县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48个,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亿元,带动贫困户3207户,户均年增6000元。通过打好脱贫攻坚战,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感。二、存在问题(一)整体规划缺乏。一是缺乏统筹安排。房屋建设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和谐的统一,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杂乱无章,无法满足当代农民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二是缺乏科学合理设计。乡村建设无规划,想建哪就建哪,甚至毁坏耕地用以建房,新建的房屋横七竖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三是带有远见前瞻性的规划少。房屋的建筑形式缺少规范,高矮大小不一,外观五花八门,颜色各不相同,导致“只见新房不见村”。有的把原来很有民族特色、地方风格的老房子拆毁了,导致原本十分美丽、富有个性的传统村落逐渐消失。(二)部门合力欠缺。一是产业支撑不够。发展乡村振兴县乡村各级的产业支撑很关键。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产业好比是乡村发展的“牛鼻子”,抓住它,乡村振兴就大有希望。二是考核机制不健全。各级各部门尚未建立推进乡村振兴的考核激励和通报机制,乡村振兴工作
在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占比不高,影响了基层干部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很多农民在听说乡村振兴时,普遍认为乡村振兴就是政府的事,政府来投资,有利益我们就参与,没有与我切身的利益就高高挂起。当作为主体的农民不再积极投入,再好的政策落地也只能是政策。(三)主导产业不明。一是缺乏主导性产业。缺乏产业支撑的乡村振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县无论是从花卉之乡、建筑之乡、乒乓之乡还是中国同盟文化发源地、宁氏祖根地名胜古迹等方面,都没有很好的挖掘属于**县的支柱性产业。二是缺乏突出的富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县的饸饹条、手工老粗布、黑豆、大白菜等土特产没有很好的开发,只是在很小一片范围内小有名气,不具有突出的特点和风味,所以还有待开发。(四)人才流失严重。一是缺乏有学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骨干人才。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农村精英人才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的劳动力,使得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二是农村缺乏吸引力。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同时,国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上欠账太多,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够,客观上也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三、几点建议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应形成组合拳,以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为基础,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重点加强基层组织、产业、人员三个关键性建设。(一)科学先行,做好顶层设计。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规划队伍,县里要有规划局、设规划展览馆;乡里依托村镇建设中心设规划展览室;村里要有规划专管员,挂村庄规划图。乡村规划向群众公开,展示未来几年乡村要建成什么样子,既增加群众认知也接受群众监督。(二)政策先行,确保人才不流失。从经验丰富的专业规划人才中招募乡村规划师,为乡镇发展定位、整体布局等提建议,代表乡镇政府组织编制乡村规划。通过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实施,因地制宜的、有针对性的,加大乡村振兴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示范带动小农户发展。同时,进一步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支持下乡返乡创业创新的政策,引导支持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三)模范先行,提升示范带头作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建强农村党支部,形成市县乡三级齐抓共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局面;注重从乡村致富能手、返乡创业
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选拔党组织书记,培育“双强”支部书记,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奔小康。(四)融合先行,促进产业链之间有效结合。实施乡村“产业兴旺”既要基于第一产业又不能囿于第一产业,而应着眼于优化一产,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旅结合、农网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一产对二产、三产的支撑力度,提升二产、三产对一产的反哺力度。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融相通和乘数效应,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拉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产业幅,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五)宣传先行,加强舆论引导为主。对于乡村文明建设、乡村环境整治,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宣传员角色,逐步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风气和环境卫生意识。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村民行为,开展村民小组乡风文明、环境卫生等评比活动。
篇十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P>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前瞻作者:暂无来源:《粮农智库》2020年第2期
牛坤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钟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普蓂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一、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四大挑战
乡村振兴战略,抓好“人、地、钱”是关键。目前,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农村地区“老龄化”“空心化”“低学历”现象突出,中坚人才队伍缺乏;土地收益“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制度障碍尚未破解;乡村的资源性资产尚未盘活,多样化的融资体系亟待构建;乡村振兴的制度化建设尚未在学术层面和政策层面给予解答。
(一)乡村振兴的专业人才比较紧缺
农业农村优秀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内在需求,是促进农业发展由增产到提质的中坚力量,也是实现其他领域振兴的能动性因素。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乡村振兴人才现状、人才流失的原因以及引才路径开展分析。
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乡村人才纷纷投入城市建设中,青壮年劳力、高素质人群流失严重,留守基层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基层干部,另一类是老人、妇女和儿童。《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总量占到全国人口的20%,占农村人口的50%,留守农村的各类实用人才仅有169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3%。任中平调研发现,四川遂宁市外出务工的农民占到全市农村劳动力的70%以上。务农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低,老龄化问题突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农业从业人员小学学历与初中学历者占总人数的85.4%,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2%。谭金芳等通过“万名学生万村行”调研发现,70%的农民均为初中及以下学历,本科以上的仅占7%。吴素芳通过调研新型农业职业培训班发现,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1.4%,40岁以上从业者高达78%。桂华指出,从事耕种的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以及部分70岁以上身体健康的老人。此外,农业推广人才,农业生产型、经营型和技能服务型人才严重匮乏。涉农本科毕业生,升学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高达90%以上,仅有少数人从事农业推广、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相比城市,农村生活环境不佳、发展机会不足、文化吸引力匮乏,再加上对农民职业的偏见,导致农村对人才引力不足。乡村部门单位缺少引进人才的思想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缺乏引进人才的针对性和具体规划。激励机制的僵化与缺失也导致乡村振兴后劲不足。
有学者从促进人才振兴的途径上进行了思考。宏观层面,有学者指出注重人才内部化建设与挖掘,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培育吸引农民、高校毕业生、城镇居民回流成为职业农民。另外,要加强物质资本、科技人才和企业家向农业产业流入,实现劳动力“要素替代”。微观层面,如许应楠和刘忆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和计划行为理论(TPB),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对策。杨璐璐运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构建影响农民教育行为决策的理论模型,研究影响农民培训满意度的因素。
(二)土地要素活力尚未充分释放
土地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成败的关键问题。
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农民难以从现有的土地制度中获益。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目前的征地制度对农民的补偿方式单一,多数仅限于货币补偿,且补偿标准普遍较低,土地收益存在“取之于农村,用之于城市”的问题。贺雪峰指出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并不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反而可能导致农民失去土地,进城失败后无法再回到农村。胡传景等认为目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面临底数不清、交易对象限制苛刻、拆迁补偿标准较低等问题。在现行的土地政策下,农民从土地中得到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获得流转收入或征地补偿;二是与企业签订简单的雇佣劳动合同或产销合同;三是通过股权获得一定的收益。目前以前两种参与方式居多,以入股、信托等形式获取收益的比例很低,失去土地经营权农民长效的生存和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户利益的深度融合机制还有待挖掘。在现有的土地制度下,政府是唯一的建设用地提供者,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无法直接面对需要用地的经营者,政府征地往往以公共利益为切入点,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难以真正受益。现行的征地制度存在土地征占规模过大、公益性征地与经营性征地界分模糊、失地农民补偿偏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农村集体和农民对土地征用的发言权依然较小等问题。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均价为8.34万元/亩-49.59万元/亩不等,而被征地农民从中获取的收益在0.597万元/亩-9.44万元/亩不等,比起入市土地带来的收益,差距巨大。
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规范性较差。乡村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巨变,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土地承包法》)中缺乏土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导致无种粮意愿的外迁人口拥有土地承包权,而有种粮意愿的新生人口无土地承包权等问题。另外,现有《土地承包法》中没有对经营权抵押作出规定,导致种植大户和企业贷款难,资金周转难。陈玉山和庄小将指出目前的土地流转规范性较差、法律保障性差,以非正式和无固定期限合同为主,“毁约”“跑路”等现象突出。土地流转的期限较短,如江西、浙江等地的土地租赁期限大部分在5年以下。土地规模经营面积仍普遍偏小,如宁波农业户均经营规模仅9亩。即使土地得到规模化流转,但由于人才、资金、技术和要素的配备失衡,农业生产周期长和投入高的特点,使企业往往因为资金不到位错过种植周期导致土地撂荒,土地的生产效率也难以提高。
目前,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和使用存在制度障碍。现行的土地制度禁止农村土地入市,阻碍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获得。叶裕民等指出,中国乡村建设用地存在向城市供给的倾向,导致生产资料减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王海娟和胡守庚认为现行土地制度扩张了农民的地权,却弱化了村集体的土地权利,导致村集体动员能力下降,成为乡村振兴的制度障碍。陈文胜指出目前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难以下乡,主要原因是土地的权能不清晰,难以资本化。使土地及其附属物权属清晰,是推动乡村资源资产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夏柱智发现土地增减挂钩制度带来区域不公平问题,导致资源要素更多流入较发达地区的农村,推动乡村振兴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王晓桦指出现行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规定禁止向城镇居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村集体组织成员以外的农民转让宅基地,导致乡村的流逝人口难以得到有效补充,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农村,从而限制了乡村振兴的步伐。现行的法律制度主要强调宅基地的保障性功能而非经济功能,导致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存在权属障碍。倪维秋指出,目前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缺位导致农村土地利用粗放、无序。
篇十三: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P> 实施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党的十九大和军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全速。农村的“面子”就是中国的“里子”,只有让农业有望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篮球员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才能闯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乡村基础现状
1、农业产业竞争弱。县内蔬菜及其他此区农产品拥有一些品牌,但由于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真正有辐射效应的品牌品牌不多,知名品牌更少,产品宣传力度小,申报注册步伐慢。在产品质量上重视程度注重不够,有的有名无牌,有的有牌无名,缺乏市场竞争力。
2、主体作用发挥差。由于多数全村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农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文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同时指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热情不高,出现了“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
3、农村环境污染重。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等已成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部分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乱排乱倒现象严重,破坏水体生态,有害人居生存环境。
4、三大产业交融程度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迟缓,农村产业发展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5、乡村化项目贫乏。乡村精神明建设整体创建水平不高、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方法较单一,打架斗殴、聚众赌博、
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在一定围内存在,乡村化项目单一,群众明素养、明习惯有待提高。
6、基础设施欠账多。由于历史欠帐,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乡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化等基础条件依然与城镇比、与发达地区比有较大差距,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更有很大差距。
7、实用人才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大学生村官、村两委干部、脱贫致富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乡村的重要因素,技术不到位制约着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技术力量骤增,这些年来承担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员减少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二、实施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村道路网建设。首先,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建设交通网络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发展乡镇企业,同时实现劳动力内部转移,鼓励民营企业投资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把民营企业作为全面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税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型民企进行投资农村。其次,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全县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各乡镇建起了乡村及城镇化寄宿制学校,扩建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成效显著,教育远距离公平一盘棋的深度联结,推进了城乡学校城市布局一体化。最后,完善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卫生保健乡村建设。越来越国家现在对医保这块全部投入越来越大,可交费比例和围不断扩大,但是目前还有很多人没有缴纳不是医保的费用,认为那是花“冤枉钱”。面对村民的不信任,我们要贴心,细心、耐心地讲解医保的作用,让每一位村民都可以享受到医保,不至于“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的社会福利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女孩子放心看病。
三、实施乡村振兴,厚植乡村化底蕴。一是实施明培育工程,促进了乡村昌程度的提高。由县直单位、乡镇政府、各村委会组织举办
活动,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将移风易俗与“我们的节日”、“三下乡”公益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在全县举办“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拒绝邪教”科普宣教活动,通过规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春节送春联、送吊挂,移风易俗艺晚会展演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明新风。二是将化元素注入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化为魂,将剪纸、武术、民歌闽南戏曲、芗剧等传统化图并茂地融入到镇村建设中,在基层镇村举办戏剧比赛、象棋比赛、广场舞比赛、农民篮球赛、武术比赛等体足球赛事,着力公共服务突出养老和化建设,21个乡镇综合化站、村级农家书屋同时实现全覆盖,化信息共享工程有序推进,“村村通”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大力发展化的产业化,提升化底蕴,让达致乡村化真正做到移风易俗。
四、实施乡村振兴,转变乡村农业推进导向。最大化利用资源,培育新型农业企业法人。面对农村“地多劳动力流失”的情况,可以形成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对于农村闲置土地,加大力度一方面应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解决土地碎片化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应成立种植合作社或引入第三方合作项目,解决劳动力外出流失的结构性问题。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提升农村经济实力。农民是农村的主体,要扩大佃农的参与度,积极引进资源,形成“乡镇企业+贫困户或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的经营经济模式。在立足本村优势地位的基础上,注重产品质量,多元化思考提升产品附加值。寻找传统化与现代元素的契合点,打造属于本村的特色经济产品。加强一、二、三产业关联度,着力国际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各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积极了解并迎合惠农政策,充分运用各类市场主体中所参与到发展中,打破龙头企业之间的界限,形成一、二、三产业发展交叉融合发展,开展电商服务,发展“互联+”模式,借助“电商”平台推广农产品,引导农民、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的“新农人”“新业态”。
五、实施乡村振兴,构建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着实摸清低收入者家底,明确扶贫思路。乡镇驻村领导、驻村工作队长和村两委干部开
展入户走访,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市场条件,核对困难群众家庭生活情况,做到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着力落实造福工程、危房改造,保障贫困户住房问题。镇、村两级通力协作,全力摸排歪仔歪搬迁对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督查,督促失地农民加快确定建房贫困户地址、抓紧动工、加快建设进度,早日住上新房。着实做产业扶贫子项目,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着眼于乡镇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乡镇地区优点优势和产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研究重点培育特色产业,积极健康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支柱产业,以发展生态养殖、特色种植、办理小额贷款等结对模式将“结对”贫困户推上了较慢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六、实施乡村振兴,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管理,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四队,带动农民收入稳步发展,增强增强城郊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让乡村成为人民向往的美丽芬芳家园,顺利实现新时代乡村现代化。上装切实把加强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日程,组织部、农业局应联合举办乡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培训班,大力度高频次培育乡村实用人才,设置创业富民、新型农业经营、大学生村官能力建设、农业农村网络营销等金蝶主题培训班。培训对象的遴选要具针对性,一是重点面向贫困地区,二是遴选全区党组织书记及村“两委”其他成员、大学生村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人员、脱贫致富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人等。各地高校要负责培养一批发展中国家内心真正为民生为国家做贡献、做牺牲的毕业生,培养他们的综合基本素质,把真正或者说适合农村其他工作的人选拔进来,在农村这片黑土地上,优质服务留给踏踏实实在基层服务的干事人,留下兢兢业业的逐梦者。
七、实施乡村振兴,助力乡村绿色发展战略。没有完病态生态环境的乡村是颓废的,不完整的,乡村振兴,应该绿色先行,这就需要我们加大自然生态威慑力的保护力度。开展乡村垃圾治理,抓建章立制,建立和完善管理围内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措施,理顺管理机制,制定农村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环卫设施管理、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等各类配套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广泛开展乡村污水治理,各乡镇主
动履职、敢于负责、镇村联动、合力攻坚,乡镇政府要主动牵头,自觉履行属地管理责任,齐心协力,协调配合,凝聚工作合力,严格执法,为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开展村容村貌治理,各乡镇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梅西县督查,集中清理乱搭乱建、乱推乱放、乱写乱画,做“五清”,提升贫困村亮化美化。开展乡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各乡镇要畜禽养殖污染的打击力度,切实把责任搭理、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坚决将整治落实到位,对违法行为决不能姑息,切实做到禁养本区养殖场所一律取缔;可养区内无证养殖的不予竭力予以打击,正在办理手续的,一律停办。要狠下决心重拳出击,合力抓畜禽退养整治工作,做到零复养、零延伸。开展乡村腐殖矿区及废弃矿渣整治,持续加大矿区整治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加大打击力度,加强矿山修复、狠抓专项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乡村振兴关乎全国人民的幸福指数,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下肢休憩的家园,用强业英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篇十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P>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基层财政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基层财政工作的开展情况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与国家机构整体的运行情况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之下,基层财政工作迎来了新挑战,但基层财政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简单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基层财政的现状,总结了财政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基层财政;现状;对策
基层财政是全国财政工作的末端,也是支持基层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发展阶段下,各级财政部门对党和中央政府的决策和政策都予以了积极落实,加快了现代化财政制度建设的脚步,也是实现扶贫攻坚工作这一重要战略任务的有力支持。在实践工作中,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如何正确分析基层财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积极地提出有效对策以进一步优化基层财政工作,都应当成为基层财政工作人员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基层财政现状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也是全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落实以来,中央和各省政府都划拨了大量的专项资金专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使得农村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然而,负责对接工作的基层财政部门在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对各项资金不能实现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全面充分的利用。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对基层财政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都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与改进。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基层财政存在的问题
1.招投标流程缺少细节
对于基层财政工作来说,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将上级政府的项目资金落实到位,而各个项目招投标原则的确立就显得至关重要,关系到项目资金的公平、合理利用。然而,在实践工作中,没有形成统一的招投标管理制度,具体实施过程不够细化。
1.监督检查工作有待加强
在乡村振兴战略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资金流动较大,只有将各项资金真正落实到乡村建设当中,才能真正助力乡村发展。但相当一部分资金的收支情况都缺乏完善的监督检查制度,这就无法保障各项资金的价值和效用。
1.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工作不到位
随着乡村振兴资金量的增大,由于管理方式落后,对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是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不系统,没有将绩效观念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第三方评价不健全,缺统一的财政绩效管理法律,绩效评价结果并没有广泛运用奖惩中。
1.财源项目引入政策不够灵活
目前,为了进一步振兴乡村经济和发展农村产业,基层往往会将引入财源项目作为基层财政工作的重点,而利用财政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乡村振兴战略就成为工作人员重点考虑的问题,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不够灵活,影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优化基层财政工作的有关对策
1.
进一步优化招投标流程
一直以来,基层财政部门对于招投标的管理都存在一定问题,缺乏统一、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缺乏规范化和秩序化。因此,基层财政部门应当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出发,进一步优化招投标流程,细化各项工作。一方面,基层财政部门应当以本地的基本情况为基础,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招投标管理制度,在各个项目招投标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另一方面,对于违反规章管理制度的现象,要严格予以处理,坚决杜绝违法违纪等问题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
1.加强乡村振兴资金的财政监督检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对乡村建设划拨了大量的资金,但对各项资金的具体用途和使用情况还需要做好监督。因此,应当对基层财政的监督和检查工作提高重视。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完善资金应用制度,对于资金的具体应用予以认真记录,以便于为定期的监督检查工作做好准备。与此同时,也应当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从事这一工作,并建立起健全的财政监督工作制度。另一方面,还应当为群众监督提供广阔的渠道。对于应用于乡村建设的各项资金预算以及具体的使用情况,都应当定期向人民群众公示,以便于接受群众监督。另外,对于群众提出的想法和建议,都应当予以认真回复,营造群众监督的良好氛围。
1.完善乡村振兴资金的绩效评价
一是消除绩效评价责任错位问题,政府财政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绩效意识,在推进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培养统一的思想,要调动单位积极性,消除绩效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责任错位问题。在进行评价时,首先要自我评估,然后由单位建立专家级进行评估,在实施和管理的过程中进行比较,不断改正。二是明确体系建设的价值导向,明确的价值导向是绩效管理的根本依据。三是加大对对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首先,基于绩效评价结果的帮助,可以找出资金在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并对标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及管理措施,再进行落实和监督。其次,将绩效评价和预算编制进行有效结合,然后在工作中引入申报,控制和性能评价机制,集中评估结果,优化预算,加强对支出预算的约束,提高效率资金的利用率。四是积极引导公众支持和投入,如果缺少公众的参与,绩效管理以及实施就会面临风险,出现与公众没有关系的现象。五是加快财政绩效管理的立法。到目前为止,我国在财政绩效评价方面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中央与地方、地区之间都很难进行比较,这就加大了办事难度,降低了效率,因此,通过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财政方面的评价体系才能得到保障,有利于政府部门工作的实施。六是加强信息建设。要把相关数据,历史资料和对未来的预测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然后不断更新,使信息具有系统性,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这样才能给绩效评价提供有力的支持,反映政府的实际情况。
1.财源项目紧贴乡村振兴政策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下发展财源项目,主要目的就是要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带来切实可观的经济收益,真正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因此,基层财政部门在引进财源项目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基层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保险等社会保障机构、企业和农户五者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从而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另外,基层财政工作人员也应当认真研究各个项目所需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更好地落实资金扶持工作,只有将农户个人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到一起,将农户的个人收益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到一起,才能真正将农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之下,深入研究基层财政工作的现状,并积极采取对策予以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做好基层财政工作,才能更好地助力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建立现代化、系统化的财政制度做出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戴莹.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基层财政现状与对策研究[J].财经界,2021(13):33-34.
[2]欧阳建勇.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
[3]马乐亮.当前基层财政信息公开现状调查与建议──以山东省临朐县财政财政信息公开为例[J].纳税,2017(12):14-15.
作者简介:马蓉娟(1976年12月8日)女,汉族,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人,本科,经济师8级,从事涉农资金管理与监督工作。
篇十五: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P> 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现状及对策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报告将之列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
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提及乡村振兴战略,从不同层面对推动这一重要战略的落实提出具体要求。
1、2017年11月,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厕所问题,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大事”。“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在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推动下,一场“厕所革命”逐步从城市扩展到农村,置于城乡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来部署推进。厕所革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树立文明新风的重要发力点。
2、2017年12月,在考察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
..下载可编辑..
..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关键所在,也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质量的关键所在。
当月,“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在会上,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三步走”的目标任务、“七个坚持”的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八个“要”……会议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要部署。
3、2018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
——下好这样一盘大棋,讲究的是充分观局谋势、通盘考量。乡村振兴的成功实施,并不能只靠发展农村,更需要站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精准把握。因此,在此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将乡村振兴置于“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的高度,强调要“突出抓好”。
4、2018年2月,在考察时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下载可编辑..
..
——总书记提出“扎扎实实”这四个字的要求,言简意深。“实干”,也是推进工作一以贯之的要求和标准。这个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5、2018年3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乡村振兴应该怎么干?提出五个“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强调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总书记为我们搭建起了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6、2018年4月,在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村党支部要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里的“金句”,激励着亿万国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靠的仍然是这两个字——奋斗。
..下载可编辑..
..
7、2018年5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
——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农村最为突出,最艰巨最繁重的脱贫任务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摆脱贫困是前提。
这个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两份具有行动指南意义的重要文件同时审议,正是总书记对于“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一要求的直接体现。
8、2018年6月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
..下载可编辑..
..
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
——在考察时强调
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亟待广大人才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乡村,也始终是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发挥才能、实现作为的广阔天地。
9、2018年7月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在此次重要指示中,对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划重点”:
——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下载可编辑..
..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实施途径到目标效果,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要涵就蕴含在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中。把握好这些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就找准了方向。
..下载可编辑..
篇十六: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P>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人才短缺、动力不足、结构单一等难点。新时代,要从根本上破解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专业人才匮乏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大力发展,城镇化开始走向白热化,农村中的人口开始呈单向流动的状态流入城市,尤其是青年劳动力。农村人口锐减,出现大量的“空心村”,在村中留下老人和儿童大军,出现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现象,导致农村现有人才能力素质与乡村振兴需求不匹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务农人口年龄偏大,就业创业难度大。农村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规模较小,农业农村后备力量储备不足。同时村中的农田土地荒芜,无法有效利用,农村宅基地无人居住,最终出现农村荒凉和有效劳动力缺乏状态,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二)内生动力激发不足
乡村振兴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自实施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各级政府、部门也积极作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我县乡村振兴推进的情况来看,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乡村振兴中还存在着“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等现象,部分农民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乡村振兴是党委、政府的事,自身消极等待,没有真正激发出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三)缺乏可持续资金支持
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现行条件下,农村的基础设施等依赖于政府的资金支持,而乡村振兴是个长期过程,若完全依赖政府资金支持,政府财政压力大。乡村振兴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是从目前的乡村建设来看,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而对如何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
(四)产业结构单一,支撑力度较弱
丰富且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当前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缺乏龙头企业做支撑。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目前在农村,多数农民由于知识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还是从事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单一化问题突出,缺乏第二、三产业的带动。与此同时,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们观念陈旧等原因,很难吸引龙头企业。即便有龙头企业,也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这就形成恶性循环,农村的企业生态环境过差,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要求。
(五)忽视乡村文化和乡村价值
实施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乡村振兴是提高农民精神风貌的过程,是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乡村价值体现的是乡村发展的独特规律,这一独特规律告诉我们,构成乡村财富的资源有三类:一是自然资源,如土地、水资源等;二是社会与生活资源,如村落的地理位置等;三是乡村社区形成的产品,如农产品、民间艺术等,这三类资源可以构成一个“财富三角形”。而在当前的农村社会中,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在村中生活,向往城市生活,轻视农村原有的生活习惯、乡风民规,忽视了乡村自身的文化和价值,导致产业项目与当地资源脱节,出现“水土不服”“项目孤岛”现象,而脱离乡村价值体系的项目建设,多数会因难以融入乡村而“流产”。
二、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人才队伍
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加快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社会保障。要完善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实现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引导发挥村民民主协商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法治建设,使农民法治意识显著提高。大力促进乡村公共文化发展,摆脱不良生活方式,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人性化地解决农村人才的各种需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民返乡创业。
(二)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
一是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治理主体地位。二是积极推动广大农民群众创新创业,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三是有效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四是不断完善乡村基层社会机制。村民自治组织将组织和工作覆盖向下延伸至自然村和村民小组,推动自然村和村民小组设立村民理事会,配合村委会开展村民自治和农村公共服务。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优化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按照服务乡村职能范围划定乡镇财政支出基数,对适宜通过社会化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完成。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方面充分利用山水自然田园风光、农业劳作生产、民宿风情等乡村要素,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森林、水面等资源,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观光园、采摘园,开发建设特色民宿,推出特色餐饮、特色商品,拓宽农业增收途径,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庐江县自从建设美丽乡村以来,大部分乡镇都有各自的旅游景点、旅游特色,但是各个景点之间缺乏联系,游客经常在一个景点游玩不到半天,参观结束,只好返程,没有充分带动餐饮,尤其是民宿的发展,因此,需策划乡村休闲一日游、两日游等,打通旅游线路。另一方面,学习武汉市“三乡工程”先进经验,大力推动“市民下乡”,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实现
城乡融合发展;鼓励“能人回乡”,返乡创办实业,反哺家乡建设,用好当地资源,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引导“企业兴乡”,推动整村股份合作开发,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增加农民工资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四)进行科学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对农村产业进行科学规划,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着力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作为首要前提,坚守耕地红线,稳定提升粮食产能,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向规模经营要效率,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向品牌经营要利润,全面推进节约成本、降低消耗、提高质量。要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农业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管能力。(五)注重乡村价值和文化,打造“一村一品”农村是一个价值复合体,有这三方面的价值:一是生态价值,乡村自然风光优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二是生活价值,农村居民的生活低碳、慢节奏,是一种更接近人类原初,也更符合自然天道的生活方式;三是文化价值,村落中独特的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印记和乡土情怀。乡村的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因地制宜,找准乡村特色,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结合乡村历史和文化,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农村品牌化的项目,让村庄具有本身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增加其生机与活力,形成“一村一品”。
2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振兴 乡村 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