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7篇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7篇

时间:2023-01-10 13:20:05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7篇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2申报乡村振兴10类项目  2022年,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以及两会的召开,乡村振兴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7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7篇

篇一: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2申报乡村振兴10类项目

  2022年,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以及两会的召开,乡村振兴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配套上百项惠农项目和奖补资金,广大乡村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大机会!2022年惠农政策、项目和奖补资金较去年持续增加,根据财政部发布的《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提出,2022年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将增加84.76亿元。其中,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数字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对于市场主体而言是机遇,各大乡村振兴项目需把握好政策红利,提前布局争取,同时,还要了解乡村振兴项目立项的绿色通道、税收优惠、政策补贴、基金引导等内容。

  重点项目申报

  一、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2

  发布部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

  发布时间:3—4月份

  激励政策:10000—15000万元资金支持

  申报材料:编制实施方案、发展规划、资金使用方案

  项目要求:

  1.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明显,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的比重达50%以上;

  2.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已制定产业园专项规划;

  3.建设水平区域领先,高标准农田占比较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

  综合机械化率高于本省平均水平;

  4.绿色发展成效突出;

  5.带动农民作用显著,园区农民可支配收入原则上应高于当地平

  均水平的30%;

  6.政策支持措施有力;

  7.组织管理健全完善。

  认定标准:主导产业覆盖率达到6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1;产业园年总产值超过30亿元;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

  二、国际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22发布部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时间:3—4月份激励政策:资金支持申报材料:编制实施方案、发展规划、资金使用方案项目要求: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支持各省围绕基地建设、机种机收、仓储保鲜、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现代流通、品牌培育等全产业链建设,促进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资金支持要围绕产业集群要求,聚焦重点区域,突出关键环节,不得面面俱到,不得撒胡椒面,不允许按县市平均分配,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按照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鼓励创新资金使用方式,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相关主体给予支持,不得将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简单直接投入经营主体。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2022发布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时间:2—4月

  激励政策:政策支持申报材料:示范园创建申报书、示范园实施方案、其他相关配套材料项目要求:按照“当年先创建、次年再认定”的原则。1.原则上县(市)级政府是拟创建示范园的申报主体;2.优先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3.高度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已成立由本级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并明确具体的示范园管理机构;4.具备较好的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或特色产业优势,且建设示范园的意愿明确;5.示范园发展思路清晰、功能定位明确,用地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较强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6.各省(区、市)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细化确定的具体创建条件。四、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022发布部门:农业农村部发布时间:3—5月份激励政策:资金支持申报材料:编制实施方案、发展规划项目内容: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实现农药化肥使用负增长。实行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

  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高于本省及全国平均水平。

  五、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2发布部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发布时间:4—5月份激励政策:政策支持申报材料:编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申报书》,并提供创建工作方案及证明材料。省级特优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填写《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申报信息汇总表》项目要求:1.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实际,统筹兼顾粮食产品、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林特产品等五大类特色农产品,自主选择特色主导品种,原则上以县为单位申报;2.应符合《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认定标准》(农市发〔2017〕8号)中的创建条件。六、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022发布部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时间:3—4月份激励政策:1000万元资金支持申报材料:编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申请表、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实施方案、发展规划

  项目要求:1.依托镇域1—2个农业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2.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1;3.城关镇、开发区、街道办事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所在地不列入推荐范围;4.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予以适当支持,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集中用于扶持壮大乡土经济、乡村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七、国家休闲农业重点县2022发布部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时间:4—5月激励政策:政策支持,挂牌申报材料:申报文件、申报表、重点县建设的有关规划及实施方案项目要求:1.具有世界知名自然文化资源、全国独特自然文化资源、区域鲜明自然文化资源;2.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3.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均超6%;

  4.农家乐、乡村民宿、休闲观光园区、休闲农庄、休闲乡村、康养和教育基地等业态类型丰富,至少具有五项上述类型,分布在县域1/3以上乡镇

篇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2年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答案来了!

  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全文共8个部分35条细则,为做好新的一年“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指导。宣讲家网带您一起学习和了解这份重磅文件。

  一个确保

  党中央认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两条底线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

  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

  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k

  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加强考核监督,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

  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省(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治理机制,稳妥化解风险。

  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启动“神农英才"计划,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年整县试点。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成果,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5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粤导'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

  I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

  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制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

  兴责任。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推进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协调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重点任务分工落实机制,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开展“百县千乡万村”

  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采取先创建后认定方式,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

  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八个方面部署

  全力抓好跟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

  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大力度落实“菜置子”市长负责制。

  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

  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需信息发布制度,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

  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

  亿亩耕地红线。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多渠道增加投入,2022年建

  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

  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精准鉴定评价。

  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完善农机性能评价机制,推进补

  贴机具有进有出、优机优补,重点支持粮食烘干、履带式作业、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油菜籽收获等农机,推广大型复合智能农机。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

  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4

  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强化监测帮扶责任落实,确保工作

  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编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

  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

  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

  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落实各类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发挥大中城市就业带动作用。鼓励发展共享用工、多渠道灵活就业,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培育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开展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评价。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有力有Sa1/L,J序4r^1-推进。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

篇三: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1年第20期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見》,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做好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稳步过渡,要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保证监测识别,还要建立长效稳固的提升机制,保证脱贫成效持续稳定发展。

  解读

  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2.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乡村振兴承载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村生活更加美丽,农民变得富裕富足,才能更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四: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产业振兴慢方式

  作者:车文斌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2年第03期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最后一公里”,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格耕地保护,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产业促乡村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出部署和安排,吹响了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中国地域广阔,中西部差异明显,乡村产业振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其进程表现出“东强西弱,东快西慢”的明显特征,东部明显强于西部。同时,“慢农业”相对于工业的“快”也是典型形态。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多方积淀、久久为功,尤其是西部地区,更需要经历二三十年的持久发力。从这个意义而言,乡村产业振兴慢方式也是乡村振兴的一种正确方式。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诗道明了乡村的本质,即人少而“散”,主事蚕桑与农事,即使是农忙时节,也是“慢”节奏。

  “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辞源》一书中,这样解释乡村。自新石器时代以农业为主要生计的氏族定居下来之后,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乡村,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绝大部分是农业史,甚至可以说是乡村史。所以,唐代诗人王维才说:“闺风首邦族,庭训延乡村。”

  即便国际上的“乡村”也是如此,美国学者罗德菲尔德就说,乡村是人口稀少、比较隔绝、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人们生活基本相似,与城市有所不同的地方。

  乡村,承载农业及农人,形成特有乡貌、乡风,涵养着中华数千年文明,有着乡韵、乡愁的广袤地域,早已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人脉与文脉相融,虽“散”而“慢”,但悠远而深刻。

  搞清了乡村,来谈乡村振兴,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因而,乡村产业振兴首要的是振兴农业。无农不稳,无粮不安,有了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就能在农业基础上延伸出农产品加工甚至精深加工的第二产业,进而延伸出第三产业的农业旅游业。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不同地域范围内的产业振兴会有着很大差异,对我国而言,最大差异是东西部之间,即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同时也是产业的“外向型”与“内向型”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最有名的学说是“胡焕庸线”。这是1935年著名地理经济学家胡焕庸教授提出的,又名“瑷珲—腾冲分割线”,在我国,这条分割线以东地区以43.71%的国土面积养育了94.39%的人口,以西地区占国土面积56.29%,而人口仅占5.61%。

  当然,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是否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还有待深究,但却很直观地表明了乡村产业振兴的东西部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因而,因地制宜,分类、分区域施策就显得很重要。

  如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乡村中的第一产业占比明显重于东部沿海,乡村产业中“内向型”的农牧业占比较大,第一产业就是第二产业的根基,是融合第三产业的基石。那么,发展乡村产业,就需要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为辅,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在东部地区,乡村第一产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比不到10%,很多地区甚至不到5%,不少地区工业经济发达,服务业活跃,外向型经济显著,农业已退居到辅助地位,如果再强调以农业产业来推动乡村振兴就不再适宜。

  湾底村,一个很有名的浙江村落,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湾底村的產业从两家作坊式五金小厂起步,而后收购周边4家乡办企业,现在87%的村民在工厂上班,村集体经营性净资产膨胀到10多亿元,村集体年可用资金达3200多万元。

  工业迎来巨大发展后,湾底村加快发展农业,近700亩涵盖十大类50多个品种的精品水果种植基地,并形成花卉、蔬菜、果品三大农业及深加工产业,乡村旅游产业也随之而兴,每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走出一条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助推旅游业的成功路径。

  相对于“慢农业”,工业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或速度就更为快捷,成效也更为显著,所以可称之为“快工业”。目前,我国有180多万个自然村,每个村都各有不同、各具特色,其产业振兴的路径也千差万别。是以农促工促旅还是以工哺农,都需要考虑东西部差异、地域差异、特色差异等。

  以自然界农作物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其生产速度和成效是缓慢的,有的品种从播种到收获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从这个意义而言,农业有着“慢”的属性。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省情智库专家、西部田园牧歌研究院院长卢加强就提出“慢农业”的理念。农业是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需要经过精耕细作,数十年的经营,才能逐渐收效。而一旦成功,就能源源不断地收获丰硕的果实,创造不菲的收益。

  2007年,农夫山泉公司投身农业项目,在江西赣州投建了首家脐橙生产加工基地,2017年,开始卖橙子,并推出脐橙果汁,到2018年,种植面积达1.2万亩,形成从种植、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10多年持久深耕农业,农夫山泉转“慢”为“快”,赢得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6月30日,实现营业收入151.75亿元,赢利92.41亿元,同比增长31.44%。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有种植龙安柚的历史。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龙安柚就已进入广安,90年代早期已推广发展到60余万株。这为广安发展壮大龙安柚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30年,广安坚持不懈地做大做强龙安柚产业,高标准建设龙安柚产业园,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搞起了深加工,创立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先后建成柚

  子榨汁、柚子精油及商品化处理等8条生产线,已连片发展龙安柚19.5万亩,2021年产量达到11万吨。

  90载久久为功,30年持续开拓,广安龙安柚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树,特色“慢农业”闯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云南省宾川县,葡萄享誉全国。一个人口不到40万人的偏远小县,却集聚了大量的葡萄品种,当地人说,在宾川,几乎熟知的葡萄产品都能见到。近20万亩的葡萄种植园,从红提到阳光玫瑰、克瑞森,葡萄的新品种不断进入宾川,至今,阳光葡萄已增长到了2万亩。

  芒果树是广西百色市的致富树。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水果技术指导站副站长王举兵说,截至2022年初,百色市的芒果种植面积达到了133万亩,产量90余万吨,80%集中在右江河谷。右江河谷已成为全国连片规模最大的芒果产区。百色芒果的品牌价值评估达173亿元。

  百色芒果,其种植历史已达300年。右江区龙景街道逻索村的“罗索大芒”、龙景街道大湾村的“公芒”以及大楞乡的“大楞野生冬芒”都有300多年,至今仍能开花结果。从20世纪80年代起,百色市持续发展芒果产业,经过30多年的持续努力,终于在2020年成为面积百万亩、年产量百万吨的“双百万”产业,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形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久久为功的“慢农业”,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杯底蕴最为深厚的醇酒,是产业振兴的稳定基石,在科技创新、品牌铸造的加持下,必将散发恒久的芬芳。

  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把农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农业4.0时代,即“互联网+”下的农业信息化时代。不过,对于一些地方在乡村振兴中资本快速注入的乡村旅游,温铁军并不看好,没有坚实的特色农业根基,单纯推进乡村旅游产业不可持续。他说:“资本化旅游开发95%都亏本。”他提倡乡村“三慢”,慢食、慢城、慢生活,乡村的社会化、生态化发展方式,正是回归其本质。

  乡村发展是一个慢而长期的过程,其振兴更为不易,所以,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设定了30多年的时间历程,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但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在诸多方式的加持下,乡村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慢方式”也正由“慢”变“快”。

  科技加持。种业是农业的“芯片”,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重点推进种业资源保护,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2022年,种业振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农科院专家表示,2022年将推进实施“强种”“增粮”科技行动,研发良种良法一体化高效技术,加快实现重要品种种源自主可控。在科技加持下,农业产业必会迎来更大的发展,中国人的饭碗会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福建政和县是“中国白茶之乡”,全县有11万亩茶园,涉茶企业700多家,县里建立起“一企两院三金”白茶科技特派员模式,科技赋能茶业成效显著。

  网络加持。“互联网+”让更多的农产品便捷地进入市场,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从偏远山区到现代化都市,“互联网+”加持下的现代农业更加高效,农业产品源源不断地变为商品,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广西永福县龙江乡驿马村李桂松家,2021年种了10多亩罗汉果,家庭收入达5万多元,罗汉果成了致富果。

  链条加持。延链、补链、强链,从一产到二产再延伸到三产,农业的产业链正不断延长,在链条的加持下,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振兴可待。旅游强省海南省是我国最早探索实施“共享农庄”的省份,在旅游服务业的加持下,海南省的“共享农庄”实现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初,全省创建共享农庄试点200家,农业基地规模达223万亩,涉及芒果、荔枝、菠萝、火龙果、咖啡等特色农产品,接待游客221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达8.5亿元。这成为海南省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三亚市留客村的共享农庄甚至提出“共享农庄+康养”的新方向,吸引了不少“候鸟老人”。

  金融加持。随着各级党政部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度的加大,更多的资本正持续投入乡村。最近,广东省启动新一轮2.0版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依据广东省《2021—2023年全省現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三年内,广东将再投入75亿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月18日,四川传出消息,四川省乡村发展集团在成都东部新区成立,这是四川打造的首个省级乡村振兴国有投资平台。随着各类资本的逐步投入,乡村振兴的进程必将加快,从而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

  明德任责,致知力行。乡村振兴是今后较长时间内全国各族人民的逐梦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在各方力量的加持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一定能够全面实现。

篇五: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部署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明确了两条底线任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方面重点工作: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实现“两新”: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重要意义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两条底线任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

  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通过提升用水效率、发展旱作农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

  加大力度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基础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需信息发布制度,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

  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

  实施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支持盐碱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启动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发挥以工代赈作用,具备条件的可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信贷资金投入和保险保障力度。三方面重点工作■乡村发展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乡村建设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防范村级债务风险。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水冲卫生厕所;不具备条件的可建设卫生旱厕。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渠道加快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办好特殊教育。实施医保按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实现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乡村治理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

  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创建一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枫桥式人民法庭”。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打击“村霸”。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等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推动实现“两新”■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启动“神农英才”计划,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

  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确

  权登记。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采取先创建后认定方式,

  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按规定建立乡村振兴表彰激励制度。■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实行“揭榜挂帅”、“部省联

  动”等制度,开展长周期研发项目试点。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强化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极端天

  气应对能力。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属地责任,配齐配强专

  业人员,实行定责定岗定人,确保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责有人负、活有人干、事有人管。

  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

篇六: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2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范文3篇

  2022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范文3篇乡村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乡村治理的核心也必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022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范文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22日正式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作为”三农“事业的“深耕者”,基层干部任重而道远,立足自身岗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是需要每一位基层干部拿出争做“一号”选手的斗志。

  牢记使命,争做“一心一意”的“一号”选手。“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干部经常面对的是群众之间的“家长里短”,事情相对琐碎,部分基层干部觉得无关紧要,对于群众实则至关重要。因此,要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包容人民群众的不足和缺点,在与人民群众沟通之时务必要做到沉下身子、少些架子,耐心倾听,真正做到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树立好“一心一意”的为民情怀,在工作中推动民生问题优先解决、民生工程加快实施、惠民政策全面

  落实,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和成效,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要以“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担当,走到人民中、切切实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吃苦耐劳,争做“一往无前”的“一号”选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基层是一个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天地,然而,新时代的基层工作也面临着日益艰巨的任务,前行的路途中充满了风险和挑战。“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面对繁杂的基层事务,基层干部要学会扛住压力,积蓄动力,要筚路蓝缕笃行不怠,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心无旁骛、迎难而上。在基层事务中要敢于碰硬,面对基层矛盾和群众纠纷,要直面问题,千方百计解决问题,坚决打消“畏难”心态,拿出“舍我其谁”的担当,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经风雨、见世面,一往无前、攻坚克难,在磨练中担当重任,在实践中砥砺奋进,做一名不负时光的基层“赶路人”。

  保持定力,争做“一如既往”的“一号”选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足往往在一念之间,基层干部必须要做到一如既往,守住清贫、耐住寂寞,将规章制度挺在胸前,不能因为在基层就放松对自身工作的要求。“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要做到专心谋事,要能够强化自我管理、做好自我约束,坚守初心,保持政治定力。要有底线意识,守住底线、知止后定,不被虚名所累、不被利益所惑、不被金钱所动、不轻信“糖衣炮弹”、不贪污政策、不优亲厚友、不吃拿卡要,做到慎独、慎微、慎行、慎为,时刻以人

  为鉴、以纪为尺、以身为范,始终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基层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其涉及面广,新情况新问题多,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作为基层干部,急需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提高真抓实干、服务群众和履职尽责的本领,当好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一号”选手。

  2022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范文2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指出:要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如何破解当前乡村治理中面临的“资源悬浮”“主体缺位”“准绳迟滞”等问题,切实提升乡村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在笔者看来,唯有画大治理“同心圆”,将治理要素的“圆心”下沉,将服务群众的“半径”延伸,将法治准绳的“面积”拓展,才能更好地破解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锚准“点”,下沉要素“圆心”,破解治理资源“悬浮”。当前,基层治理大部分还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顶层设计、发布政策、分配资源,将治理要素自上而下逐级分配到基层乃至个人,权力、政策、资源等各种治理要素都主要集中在上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两个最主要的治理主体所需要的治理要素供给不足,导致乡村治理往往是“管得了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了”,严重制约了治

  理的效果。因此,在推进乡村治理中,必须将治理要素的“圆心”下沉,发挥好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各个治理单元在治理要素配置方面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解决乡村治理中的要素弱化、资源短缺、响应迟滞、配需脱节、供给不足等问题。要在制度机制建立和规划设计方面多下功夫,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单一依靠上级政府投资的传统理念,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的融资机制,实现基层治理投入的要素多样化、市场化。

  画长“线”,延伸服务“半径”,破解治理主体“空转”。乡村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乡村治理的核心也必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此,在推进乡村治理中,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服务群众“零距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身子“摆到”到群众中,把耳朵“凑近”群众里,更加尊重群众意愿,更加关注群众诉求,更加回应群众期盼,让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顺得了气、暖得了心,才能赢得民心、赢得好评,提升治理效应。要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与群众需要相匹配的公共服务体系,精准聚焦群众服务需求,在生活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渠道、有价值的服务,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要强化村(社区)服务和自治功能,探索建立村(社区)专业化服务平台,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供给,助力乡村治理。

  做大“面”,拓展法治“面积”,破解治理准绳“迟滞”。俗话说“十个公章不如一个老乡”,在一些偏远农村,“乡土社会”中的

  一些“约定俗成”依然是维持秩序和规范行为的主要“遵循”,“人治秩序”和“宗法秩序”占主导地位,“法治秩序”和“规则秩序”不够强势有力。于是一些“碍于面子”和“不好说”的“行个方便”就容易成为一些违纪违法行为的“掩护”和“绿灯”,自治成了“你好我好”的“相互包庇”。中央深刻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提出了“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要求。对此,基层党委政府和各级党组织必须强化法治建设,维护法律权威,用好法律“准绳”,立法为公,执法为民。要加大普法力度,敦促各级党员干部带头学法、尊法、用法,提升法治思维。要注重结合正在开展的各类重点工作,深入群众,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普法宣传,使法律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深入群众心里。要积极探索建立“法治、德治、自治”更相融合的治理机制,让乡村治理既有“硬度”又有“温度”。

  2022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范文3近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对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基层干部是基层事业的“深耕者”,更是谱写乡村振兴这篇时代大文章的直接“执笔者”。面对新局面、新使命,广大基层干部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细里走。

  为民服务要深一点。“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意指在浅水的地方只能见到小虾,稍深的地方可见鱼和

  鳖,若想见蛟龙,则需到水更深的地方去。服务人民也是同理,若只驻于“浅水”,不敢深入剖析,得到的效果只会微乎其微。因此,为民服务要想深一点,走深一点,才能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地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想深一点就是要“心怀国之大者”,多想一下哪些工作没有做到位,哪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落实,群众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在哪里,为什么没有得到解决?应该汲取什么教训?切实把问题想深、想实、想透;走深一点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眼睛向下看、步子往下迈,主动深入基层群众、深入生产一线,常走山路、土路,走进田间地头、深入街头巷尾,和群众拉家常,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为民服务要实一点。党史指出,“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为群众“办实事”不是走过场、务虚功、完任务,而是要实打实谋福利、办好事、解难题。为此,要学得实一点、干得实一点。学得实一点才能提升本领,练就满足民需的“金刚钻”;干得实一点才能抓好落实,揽好温暖民心的“瓷器活”。要主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聚焦服务本领这个关键,把学习当成一种常态、一种责任、一种需求,坚持为人民学、向人民学、从实践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增强干事本领,办好民生实事,切实提升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要力戒形式主义,把人民的问题扛在肩上、把百姓的喜怒放在心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不贪大求全,也不好大喜功,实实在在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让群众宽心、安心、放心。

  为民服务要细一点。“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精耕细作、精雕细刻。群众工作千头万绪,来不得半点马虎,若心存“差不多”思想,其工作结果就会与预期“差很多”。因此,党员干部要心怀“还不够”的思想,细致入微、兢兢业业,细看民情、细听民生,真正看到精微处、听出话外音。细看民情就是要多细心观察,主动靠近群众、贴近群众,感知民生,做好民情的“千里眼”,在“察言观色”中去读懂表情密码,解锁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忧什么,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各种“疑难杂症”;细听民生就是要学会倾听民生,做好民生的“顺风耳”,积极听取群众建议,把群众呼声当作工作的第一信号,通过倾听呼声、体察心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创造性,有效破解各种难题。

篇七: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4.02•【文号】银保监办发〔2022〕35号•【施行日期】2022.04.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保险,银行业监督管理

  正文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

  银保监办发〔2022〕35号各银保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工作部署,2022年做好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深入细节,稳步加大信贷资金投入,提升保险保障水平,强化农村金融环境建设,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效。经银保监会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确保涉农金融投入稳定增长(一)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各银行机构要继续单列涉农和普惠型涉农信贷计划,努力实现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完成差异化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目标。农业发展银行、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力争实现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高于本行各项

  贷款平均增速。各银保监局要结合实际制定辖内法人银行机构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目标。

  2021年末普惠型涉农贷款在各项贷款中占比较高或增量、增速较突出的银行机构,可在2022年初报送信贷计划时,向监管部门申请实行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差异化考核。

  (二)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质效。各银保监局要科学制定辖内县域存贷比提升计划,持续监测县域信贷资金适配情况和县域保险保障水平。13个粮食主产省的银保监局要督促实现辖内各产粮大县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继续保持辖内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全覆盖,提升基础金融服务质效,丰富服务种类。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向自然村延伸拓展基础金融服务。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建档评级,力争2023年底实现基本全覆盖。

  (三)努力完成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任务。力争832个脱贫县各项贷款余额、农业保险保额持续增长,各脱贫县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稳中有增。在脱贫地区有经营业务的银行保险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主要农业保险承保公司,要努力保持脱贫地区各项贷款余额、农业保险保额增长。

  力争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于全国贷款增速,各重点帮扶县至少有1款特色农产品保险产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大型银行要力争实现重点帮扶县的贷款增速高于本机构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其他在重点帮扶县有经营业务的银行机构,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对重点帮扶县的贷款要保持一定的增量和增速。

  (四)加强监管考核引领。各银保监局、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及时、准确报送各项计划及完成情况。各级监管部门要定期开展监测,采取通报、提示、约谈等措施,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完成服务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强化数据治理,适时开展

  现场检查,杜绝“数字达标”,严肃惩处数据造假。二、优化涉农金融供给体制机制银行保险机构要把服务乡村振兴与自身发展战略相结合,持续优化多元化、有

  序竞争、互相补充的涉农金融供给体系,避免过度竞争、不当竞争。政策性银行要结合自身职能定位,细化明确服务乡村振兴的业务范围和边界,强化对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加大转贷款支持乡村振兴力度,引导转贷行扩大转贷款用于涉农小微企业等重要涉农主体的比例。大中型商业银行要结合业务特长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首贷户拓展力度,更多为此前未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填补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空白;向县域分支机构合理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将自身县域存贷比提升至合理水平。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等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要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妥化解风险,完善省联社治理机制,推进村镇银行改革。

  银行机构要做实、做细服务乡村振兴内部运营机制,落实涉农信贷尽职免责制度,优先向乡村振兴领域配置低成本资金。鼓励政策性银行、大中型商业银行继续给予普惠型涉农贷款不低于75BP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分支机构乡村振兴相关指标的绩效考核权重。银行机构要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充分运用各项数字技术开展面向涉农主体的金融服务,切实提升涉农主体融资便利度,努力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推动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三、加大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融支持进一步提高金融帮扶质效,切实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深入开展健康帮扶,在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方面对脱贫群众予以优惠。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积极支持集中安置区产业、就业项目,进一步提高集中安置区金融服务质量。对符合条件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对象,要努力满足其发展生产金融需求。

  大力支持脱贫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加大信贷支持和保险保障力度,促进脱贫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方案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1〕97号),支持重点帮扶县提高存贷比、加快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发展农业保险等。各级监管部门特别是辖内有重点帮扶县的银保监分局,要把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督促指导和统筹协调,确保政策落实落细落地。银行保险机构要在内部资源配置、审批管理、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大对重点帮扶县的政策倾斜。

  进一步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认真落实好《中国银保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深入扎实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发〔2021〕6号),健全完善主责任银行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脱贫户确保应贷尽贷,努力防控信贷风险,将贷款逾期率和不良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推动开展防止返贫保险,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为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提供综合性风险保障,防止因灾因病因意外事件返贫致贫。

  四、优先保障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金融投入银行机构要加大对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信贷支持,提升信贷产品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的匹配性。优先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向产粮大县倾斜配置信贷资源。探索创新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土地整治、耕地保护等项目的可行模式。聚焦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种业振兴行动,强化信贷支持。围绕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绿色农业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支持农民工创业就业、支持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创业、发展数字乡村等关键领域,持续加大信贷

  资源投入。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涉农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对市场前景好的特殊困难行业企业给予“无缝续贷”。

  各银保监局要加强与当地农业农村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梳理辖内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等重点项目的信贷保险需求,适时组织开展项目推介、融资对接,指导银行保险机构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适宜的信贷保险服务。

  五、探索创新金融支持乡村建设有效方式银行机构要强化乡村建设中长期信贷投入,加大乡村道路交通、物流通信、供水供电、教育卫生、清洁能源、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等领域金融支持,助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创新金融支持乡村建设的有效方式,构建乡村建设领域综合平衡融资模式,破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还款来源难题。积极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符合新型城镇化需求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六、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各银保监局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1〕52号)要求,积极推动地方政府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共享机制。银行机构要充分运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定期更新发布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规模养殖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单,积极发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首贷、信用贷。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辅导,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内部财务管理,提高信用贷款获得能力。更好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作用,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拓宽农村资产抵质押物范围,注重发挥农业保险保单增信作用,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注重对贷款人真实偿债能力的评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农户经营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融资需求特点,在贷款利率、担保条件、贷款期限等方面制定差

  异化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七、提高进城农民金融服务水平在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背景下,银行保险机构要重视做好进城农民等新市民金

  融服务,重点聚焦吸纳进城农民较多的区域和行业,围绕进城农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和保险保障力度。银行机构要加快研发专属金融产品,努力破解进城农民因资产和信用不足导致的融资难题。保险机构要研发专属保险产品,加强对进城农民意外伤害、疾病等风险保障。

  各银保监局要因地制宜开展进城农民金融服务专项调查,梳理产品服务模式,优化“三农”金融服务认定标准。有条件的地区可将强化进城农民金融服务,作为建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的重点内容,争取形成一批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健全进城农民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和业务激励机制,推动进城农民相关政务信息数据共享,优化进城农民金融服务环境。

  八、增强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功能作用保险机构要落实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探索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稳步扩大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宗农产品保险覆盖面,加快发展种业、大豆和油料作物保险,大力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保险、耕地地力指数保险。提高小农户农业保险投保率。加快发展应对台风、地震、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的保险业务,提高农业农村自然灾害保险保障水平。人身险公司要针对农村居民需求,特别是脱贫地区群众需求,扩大意外伤害险、定期寿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供给。切实保障涉农主体合法权益,按照“愿保尽保”“应赔尽赔”“快赔早赔”的原则,主动、迅速、合理开展承保理赔服务,不断提升农业农村保险承保理赔服务质效。

  九、强化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各银保监局要积极推动辖内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建设,加强部门间信用数据共享,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推动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信息、组织、人员等方面的优势,将乡村治理与农村金融深度融合;完善涉农主体增信机制和涉农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更好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为拓宽涉农贷款抵质押物范围提供保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涉农领域信用风险,纠正过度授信、违规收费等行为。引导农村地区各类型银行保险机构错位竞争、良性竞争。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各银保监局要深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建设,有效破解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难点痛点堵点。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协作,定期监测评估示范区工作进展情况,适时总结报送优秀经验,做好经验推广。

  2022年4月2日

推荐访问: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 年中 振兴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