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教案集锦14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下教案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七年级下教案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北宋的建立;
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党项建立西夏国;
宋夏间的战与和。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并建立金政权;
金灭辽和北宋。南宋的建立;
岳飞收复建康;
郾城大捷。宋金和议,以及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金迁都燕京。
2.思想教育目标:
1.帮助学生具体分析本节课的史事和历史人物,进一步培养他们初步运用正确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1.认识辽、西夏、金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局部统一的政权,它们的建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祖国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
2.认识这一时期祖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辽、宋、夏、金几个政权并存,辽、夏对北宋的战争是短期的,和平是长期的,几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北宋在经济文化上的影响,促进了辽、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着祖国历史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契丹的统一。北宋的建立,澶渊之盟。西夏建立。金的强大和与南宋的关系。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四、教学过程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时期。但到了后期,经过一系列动荡之后,唐政权千疮百孔,名存实亡,终于907年灭亡,中国封建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民族进一步融合、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那么,唐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局面如何?在政治舞台上又发生了哪些大的事件?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契丹的建立和统一
介绍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他就是辽太祖。契丹建立国家之后,势力不断向南发展,辽太宗时期,占领了幽云十六州。以后就和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简单说明冲突情况)
二、五代十国和北宋的建立
1、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混战割据局面。此后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合称五代。那时侯在,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还有十个国家,总称为十国。
2、北宋建立
赵匡胤原来是后周禁军的最高将领,掌握着军事大权,此时后周皇帝年幼无知,赵匡胤就想取而代之。960年的一天,边关告急,慌乱之中忙派赵匡胤出兵迎敌,赵匡胤率军到达陈桥驿却按兵不动。晚上,赵匡胤假装喝得酪酊大醉,其他将士密谋来到他的卧室,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故意推辞,众将士早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随后跪倒,高呼“万岁”,这样,赵匡胤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皇帝。
北宋建立后,又陆续消灭了十国政权。这样,北宋就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在这里,我们只能说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而不能说是统一了全国。因为这时期与北宋并立的还有强大的辽等少数民族政权。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对于垂手可得的皇权最明白不过,怎样才能把这个皇位坐稳呢?于是他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政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请同学看书后来说说看这个故事)
三、辽、宋、夏的和战
1、澶渊之盟
北宋建立后,对辽用兵失败,就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后来宰相寇准极力劝说真宗在澶州督战,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撤兵,宋给岁币。
简单介绍寇准的故事。和学生一起分析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
2、西夏和宋的关系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也与宋交战,双方各有得失。最后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每年给西夏岁币。
四、金与南宋的对峙
女真族来源于唐时的黑水靺鞨,居住在今天的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从事狩猎,过着定居生活,特产有貂皮、黄金、珍珠、人参等,公元11世纪完成了本民族的统一。不过,这时候的女真族还处在辽的统治之下,由于辽统治者对女真人的压迫很残酷,所以,引起了女真人的强烈反抗。其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顺应人民的意愿,起兵抗辽,得到女真各部的响应。他们打败了前来镇压的辽军,取得辉煌胜利。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金建立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连续灭掉了辽和北宋。辽和北宋迅速灭亡的相似原因是什么?辽和北宋的统治都非常腐朽,人民反抗剧烈;
而金军战斗力强,攻势凌厉。所以,辽和北宋在金军的大举进攻下,很快就灭亡了。
北宋灭亡的同一年,即公元1127年,赵构在应天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建立初年,金军又数次南下,遭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抗击。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抗金将领,如宗泽、韩世忠、岳飞等。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是岳飞的抗金活动。(请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关于岳飞的故事,以及被害的经过)。
最后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
七年级下教案 第3篇
一、宣布班会开始:
主持人(张):春天总是如期而至,小草在第一缕春光的照耀下破土而出。我们来到一条大河边上,手捧清清的河水洗走满脸的疲惫,站起身来,猛地发现那绿意从河边蔓延到山脚,越过高山伸向更远处……
主持人(马):回头望去,才发觉,原来我们已经穿过凛冽的北风,走过了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天。因为心中有爱一直燃烧着,于是我们没有在严寒中麻木。这爱是对生命坚强的诠释,我们追随它来到春天,和小草一同重拾生命力!
现在我宣布,七年级六班“做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学会坚强”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名人故事:
主持人(张):提到“学会坚强”,我也要说一说了。现在我们不少同学意志脆弱,经不起任何风险和挫折,遇上根本算不上挫折的一点点不如意就伤心、沮丧,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渐增多,如果心理素质不健全,意志不坚强,知难而退,将不能面对社会和生活的挑战。那么,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时,应该怎么面对呢?先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一些名人是怎么做的。
主持人(马):那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名人战胜困难的故事?就比如我们学过的有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霍金、张海迪等等。谁来结合自己的理解讲一讲?
主持人(张):好,有请冯殿佳同学为我们讲一讲贝多芬的故事。掌声有请!
主持人(马):没错,作为一个音乐家,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失聪了,但是贝多芬却在这种情况下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创作,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主持人(张):还有哪位同学可以讲一讲?
主持人(马):好,有请任宇飞同学为我们讲张海迪的故事。
主持人(张):很好,一个胸部以下全身瘫痪的人,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没有沮丧和沉沦,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自学小学、中学课程,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她乐观向上、身残志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主持人(马)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主持人(张)别人都是用手弹琴,他怎么用脚弹琴哪?欢然你知道他是谁吗?
主持人(马)当然知道。
主持人(张)那你就给同学们讲一讲吧。
马欢然讲刘伟的故事。
三、就故事议论:
主持人(张):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生命,独一无二的人生道路,这人生的路途上,有着许多的失败,和更多的挫折,但我们,要坚强!
同学们,听了这些名人的故事,你们有什么感悟?
那么谁来说说?
......
主持人(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败后也要学会坚强,想一想这些名人是怎么做的。
四,诗朗诵:
主持人(张):说了这么多了,让我们来放松一下吧!欣赏一首小诗。有请高美君同学为我们朗诵《学会坚强》。
主持人(马):掌声有请!
主持人(张):她用清澈的嗓音,告诉了我们如何面对挫折,怎样战胜困难,诠释了坚强的含义。
主持人(马):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阻碍,请记住,要坚强!
五,提问:
主持人(张):班会进行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对我们的主题“学会坚强”有所理解,那么下面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回答,请看大屏幕。
1、你认为“进步”在生活中是什么概念?怎样才可以体现出进步?
2、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是怎么解决的呢?
3、如果老师和同学误解了你,你该怎么办呢?
4、假如某次月考没有达到你理想的成绩,你怎么正确看待?
主持人(马):不错,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人生每天都有考试,就算今天失败了。
但明天还会有一张空白试卷等着我们填写,在最后一次考试时,我们要争取满分!
那下面我再出一道特殊的题,看看大家的英语水平怎样。大家请看大屏幕,哪位同学可以试着读一下。我们请张晗同学读,李明明同学做翻译。
主持人(张):很好,我希望大家能够真正理解这段话,在遇到困难时想一想。
主持人(马):好了,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讨论,一会儿请同学发言。可以开始讨论了。
学生:……
主持人(马):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现在,让我们请老师为我们讲一讲这方面的内容,有请王老师!
老师:……
主持人(张):老师说的没错,我们在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坚强而不是只停留在嘴上。要付出行动。
结束:
主持人(马)现在请同学们听一首歌。让我们大家一起用心灵去倾听,细细体会歌词的内涵。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唱。
下课铃响
主持人(张):同学们,记住: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希望你们能学会坚强,勇于面对困难,做一名心理健康的中学生!现在我宣布:七年级六班“做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学会坚强”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主持人一起说,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谢谢大家。
想做真钢,就要接受千锤百炼。
想做雄鹰,就要迎接暴雨狂风。
想做栋梁,就要欢迎修枝剪芽。
想做人才,就要刻苦磨砺心性。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班级,是我们成长的`基地,树立雄心,锻炼意志。
校规,是我们行动的准绳,勤奋钻研,抛却顽性。
学业,是我们驰骋的战场,知难而进,精益求精。
老师,是修枝剪芽的园丁。属于我们的必将是辉煌的人生。
七年级下教案 第4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62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26人)
学习水平不均
有的学生对小学英语比较重视,学得很好;但有的学生或学校不重视,学得很不好,还有几个甚至完全没有学过。有的学生笔试不错,但语音、语调、书写都有待加强。因此,整个班级的英语水平很不平衡,给日常教学带来诸多的不便,提高了难度。
学习习惯不好
学生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处于一个衔接的阶段,学习任务加重,学习的习惯不是很好,没有形成一定的适合自己的方法,都有待改善。
总之,既要避免好生吃不饱的现象,又要努力把目前英语有欠缺的学生拉上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信心,赶上中上的水平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激发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是新课标和新目标英语的要求。
教学措施和辅助
二课时总安排
总共100课时:授课课时复习课时
测试课时机动课时
三.教材总体目标、单元要求及重难点
Thegoal:
GoForIt!是以《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不仅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为重点,而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取舍灵活开放,只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语言能力出发,任何教学内容的调整或取舍,任何教学步骤的安排都是可行的。“Isometimesgotothelasttodothegroupworkfirst…Itdependsontheteachers’knowledgeofthestudentsactuallanguageability…”(DavidNunan);提倡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学生、教师本身和环境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造运用英语的机会,注意多渠道开发教学资源。“Don’”(DavidNunan);提倡任务型语言教学,教学进度整体把握,教学形式不拘一格;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体验参与,课后访谈调查,读写扎记,重视语言运用;正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的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方式激励进步。
Thekeypointsofeachunit:
TopicFunctionsStructures
U1MakingnewfriendsIntroduceyourself
Greetpeople
AskforandgivetelephonenumbersPresenttensetobe
Whatquestions
Prossessiveadjectives:my,your,his,her
U2Thingsintheclassroom
IdentifyownershipsDemonstratives:this,that
WhatquestionsandYes/Noquestions
Howdoyouspellpen?
U3ThefamilyIntroducepeople
IdentifypeopleDemonstratives:these,those
Subjectpronouns:I,he,she
Yes/Noquestions
Pluralnouns
U4ThingsaroundthehouseTalkaboutwherethingsareWherequestionsandYes/Noquestions
Prepositions:on,in,under
Subjectpronouns:they
U5SpendingtimewithfriendsAskandanswerquestionsaboutownership
MakesuggestionsPresenttensetohave
Yes/Noquestionsandshortanswers:let’s
Adjectivesofquality
U6
FoodTalkaboutlikesanddislikesPresenttensetolike
Yes/Noquestionsandshortanswers
Affirmativeandnegativestatements
U7
ShoppingAskaboutprices
Talkaboutclothing
ThanksomeoneDemonstratives:this,that,these,those
Howmuchquestions
U8
DatesTalkaboutdatesWhenquestions
Prossessive“s”
Howoldareyou?
U9
MoviesTalkaboutpreferences
MakeplansPresenttensetowant
Yes/Noquestionsandshortanswers:
Adjectivesofquality
U10JoiningaclubTalkaboutabilitiesModalverbcan
Yes/Noquestionsandshortanswers:
Affirmativeandnegativestatements
Whatquestions
U11DailyroutinesTalkaboutdailyroutines
AskaboutandsaytimesWhenquestions
Whattimeisit?
Adverbsoffrequency
U12SchoolsubjectsTalkaboutpreferences
GivereasonsWhatquestions
Whyquestions
Whoquestions
Adjectivesofquality
四、教材分析
新目标任务型教学的特色理念:《新目标英语》是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在教材的设计上,遵循了自然言语、情境真实性、语言形式为交流功能性服务、层层深入阶梯型发展语言能力、在做中学等最新教学原则和理念,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完全符合教育部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教材的教学理念:“知识用于行动”,强调“语言应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习策略”。
人教社《新目标英语》教材的几大特色:图文并茂。一幅副充满情趣,幽默生动的画面,令你眼睛一亮。它不仅版面设计充满新意,而且在内容和结构方面更富有创意更具时代感,更有现代气息,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一拿到课本后都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翻阅。实用性强。每个单元的选材都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紧地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如第一册的十四个话题:认识新朋友、教室里的物品、家庭成员、食品、购物、电影、参加社团、生活习惯、学习科目、国家与语言。第二册的十二个话题:邻居、动物、足球、职业、周末活动、音乐、人物性格与外貌、天气、节日、度假与休闲、流行文化、规章制度与日常生活。由于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话题,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情,所以学生容易接受,学习热情自然也高。使教学活动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注重交际。针对中国学生学英语普遍存在的“聋哑病”,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听说读写材料。每个单元都有语言活动,且内容不同,形式多样,学生对这些活动充满兴趣,所以大家都能情绪高昂地参加pairwork,groupwork,games等活动。学生们充满了自信,开心地练习说英语,教室里常常充满了欢歌笑语。同学们都喜欢上英语课,他们能为学以致用而感到兴奋,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语言的快乐。词汇量大。第一册有词汇700个左右,第二册约450个,第三册约450个,第四册约400个,第五册约500个,合计2500个。这一点正好达到《英语课程标准》5级的要求。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也要求学生必须采取有效的记忆单词的方法,就会事半功倍,否则难以适应教材的要求。这时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
《新目标英语》的教材设计原则
言语、情境真实性原则(Theauthenticityprinciple)
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境、语言形式等要符合交际的功能和规律。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形式-功能性原则(Theform-functionprinciple)
任务的设计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结合。形式-功能性原则,旨在使学习者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培养其自我把握语言功能的能力;每一阶段任务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导入性,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系列任务的训练,能够自己进行推理和演绎,从而理解语言的功能,并在交际中进行真实运用。
阶梯型任务原则(Thetaskdependencyprinciple)
学习单元中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并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在语言技能方面,遵循先听、读,后说、写的设计顺序,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
在做中学原则(Learningbydoing)
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
五、教学具体措施及辅助活动
利用直观教具和教学辅助媒体,激发兴趣,增加容量,整体优化课堂教学。
每日进行单词竞赛。
学唱英文歌。
坚持值日生报告。
开展多种游戏和竞赛活动。
七年级下教案 第5篇
一、 重点词汇
one hundred and five
表示具体的“几百”时,用“基数词+hundred”表示,注意此时hundred不能加
hundreds of表示“数百;成百上千的”,这是hundred后面有s,而且hundreds后面要有介词of,并且不能与数词连用。
与hundred 用法类似的还有单词:thousand,million,
Our school is so famous that_____ people come and visit it every
hundred hundreds hundred of hundreds of
I ride it to school every
ride “骑”,后可接bike, horse, motorbike等。
还可以用做可数名词,“旅程”。
an hour’s ride 乘车一个小时的路程
every “每个;每一”,其后接单数可数名词。every day “每天”
every day 表示某事发生的频率,“每天,天天”。
I go to school every
everyday 形容词,“日常的,普通的”。
I study everyday English every
live
live 不及物动词,“居住,生活”,其后若跟名词则必须在名词前加上适当的介词。
I like to live in the
live on “以某物为食”
Sheep live on
live a “过、、、生活”
The old man lives a happy
bus stop
bus stop与bus station 都是指“公共汽车站”。
bus stop 指城镇内外的停车点,bus station指能停、转车辆的汽车站点。
stop 做动词,意为“停止”,常用结构:
stop to do “停下来去做某事”
stop doing “停止做某事”(停止正在做的)
Let’s stop to have a
Stop talking,
Crossing the River to School
cross是动词,“穿越,越过”,主要指“横穿”。
还可以作名词,意为“十字形,叉形符号”。
across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副词。
crossing 是名词,“渡口,交叉点”。
For many students,it is easy to get to
It is ++to do “做某事是”
There is a very big river between their school and the
between “在和之间”,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
between/among
(1) between 用于两者之间。
(2) among 用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或物的“中间”。
But he is not
afraid: “害怕的,畏惧的”。
(1)be afraid of 害怕某事/某物
(2)be afraid to do 害怕做某事
(3)be afraid of doing 唯恐做某事,指担心或担忧做某事会引起某种后果。
(4)be afraid + that从句,恐怕
(5)为某件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表示歉意或者作出否定判断,相当于
Many of the students and villagers never leave the
leave主要用法归纳如下:
离开; 脱离
The train will leave at six tomorrow
把……留在; 留下
Leave the child at 把小孩留在家里。
遗忘; 丢下
I left my notebook in the 我把笔记本落在宿舍里了。
使……处于(某种状态),后面常接宾语补足语
Leave the door
leave for+地点,“动身去某地”
He left for the station a few minutes
/have to
must多表示主观需要或责任感的驱使有必要或有义务去做某事,多译为“必须”,
have to多表示客观存在的环境所限,即客观要求(无奈)而为之,多译为“不得不干某事”。
I must clean the room because there are too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
It takes sb some money/time to do 花费某人多少时间/钱做某事
Sb pay some money for sth 某人为某物花费多少钱
Sb spend some time/money on sth 某人在做某事或某物上花费时间/钱
Sb spend some time/ money (in)doing sth
Sth cost sb some money 某物花费某人多少钱
二、 短语归纳
to school 到校 the subway 乘地铁
the train 坐火车 for 到……地方去,离开去某地
…to…把……带到…… most students 大多数学生
depend on 依赖,决定于 …to…从……到……
of 想到,想起 bikes 骑自行车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在世界的其他地方 how far 多远
the train to school 乘火车去上学 places 在一些地方
to school by boat乘船去上学 1 the school bus乘坐校车
different from和……不同 about 担忧,焦虑,担心
三、语法专项
how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提问交通方式,其答语分三种情况:
take a/an/the+交通工具(单数)
take +a/an/the+表示交通工具的名词,乘……去某地。
He takes the
by+交通工具(单数)
on/in+限定词+交通工具
by+表示交通工具的单数名词或on/in+ a/an/the/one’s+表示交通工具的单数名词,是介词短语作方式状语。
I get to school by = I get to school on my
+to+地点名词,步行/骑自行车/开车/坐飞机去某地
表示乘交通工具方式可以互换表达相同的意义:
Take the bus to school=go to school by bus=go to school on a bus
Drive a car to work=go to work by car=go to work in a car
Fly to shanghai=go to shanghai by plane/air=take the/a plane to shanghai=go to shanghai on a/an/the
how far 用来提问距离,多远,其答语分为两种:
(1)用长度单位表示:It is five
(2)用时间表示:It’s twenty minutes’
long 用来提问时间,意为多久回答常用“for+段时”。
----How long have you learnt English?
----For 3
soon 用来提问做完某事还需要多长时间, 常用于将来时态时, 常用“in+时间段”来回答。
――How soon will you arrive in Beijing?
----In 3
(二)宾语从句
在句子中起宾语作用的句子叫宾语从句。宾语从句用陈述语序。
宾语从句的连接词:
(1)从属连词有that, if, whether。
Nobody knew whether she could pass the
I know that she is from
(2)连接代词有who, whom, whose, what 等
Do you know whose book it is?
Could you tell me what your father looks like?
(3)连接副词有when, where, why, how等
He didn’t tell me when we could meet
I don’t know how I can get kB Om
I’m always very busy (忙的) every I usually 1 up early at 6:30 in the But 2 . I’m still sleepy (睡着的) . I put on my clothes, I wash my hands 3 face…Do this! Do 4 I have my 5 . I go go I usually leave home at At school we all study 6 . We study Chinese, maths and so on (等等). 7 noon (中午) I get home and have At 1:30 I go to school Sometimes we play 8 football in the I go home at In the evening I do 9 I go to bed at 10:00 and I go to sleep (入睡) very 10 .
( ) get gets getting getting
( ) often usually sometimes always
( ) and or but so
( ) Before After When If
( ) lunch supper breakfast meal
( ) easy different difficult hard
( ) on On at At
( ) the × a an
( ) many a lot of any a lot
( ) next soon first last
选词填空。请从方框内选择适当的词语完成这封信。
Writing, talking, sitting , playing, swimming , flying, sunny, studying, drawing, having
Dear Bob,
My name is Rich .I’m fourteen years old .I’m(1)__________ in a middle school .My school is nice and There are 30 students in my class .It’s(2) _______ today . My classmates and I are(3) ________ a good time on the beach .It’s a nice place .The water is blue and clear . Many birds are(4) ________ over the sea .Many people are (5)_________ . Some boys are(6) _________ football . Some people are (7)________ on the beach . A girl is(8) _________ pictures on a chair .Another girl is (9)________ photos .I’m (10)_________to you ! What are you doing ? I hope you can write to me soon .
Best wishes! Rich
七年级下外研社英语教案
七年级下教案 第6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第二节的第四课时,它是在学习了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能够灵活熟练地掌握加减消元法,在解方程组时会更简便准确,也是为以后学习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关系式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在联系实际,应用方程组解决问题方面,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加减消元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解较为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消元法的灵活应用。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初一(2)班学生基础比较好,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能力,也初步养成了合作交流的习惯。大多数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性格比较活泼,他们希望有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但是对于七年级的乡镇中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很多时候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适时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借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说教法:启发引导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
说学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比较法。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消元)
2、前面我们学过了哪些消元方法?(“单身”代入法、“朋友”加减法)
下列两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解?
2x3y=16①
X-y=3②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然后口述解题方法。
教师:肯定、鼓励、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了相关的旧知识,同时也为本节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师:我们用代入法来解题第一步是找“单身”,用加减法来解题第一步是找“朋友”,再用同减异加的法则进行解答,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道题目:
问:这题能否用“单身”代入法或“朋友”加减法来求解?为什么?导入课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
2、合作探究
(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主动探索出解法,教师巡视指导并肯定和鼓励他们。)
总结解题方法:如果一个方程组中x或y的系数不相同时,也就是说它们不是“朋友”时,先要想办法把“陌生人”变成“朋友”。
方法一:将方程①变形后消去x。
方法二:将方程②变形后消去y。
让学生尝试着写出解题过程,请两位同学上台展示结果,集体订正。请做对的同学举手,全班同学都为自己鼓鼓掌,做对的表示给自己一次祝贺,暂时还没做对的表示给自己一次鼓励。[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索这道过渡性的题目,是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为学习下面这道例题做好准备,同时通过变“陌生人”为“朋友”这一设想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例题探索例5、解方程组:
3x-4y=10①
5x6y=42②
师:这道题的x与y的系数有何特点?如何变成“朋友”?
(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并板书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探讨,逐步发现可以用加减消元法去解较为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也让他们再次体会了消元化归的数学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探讨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学生有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后,会产生一种想表现自己的欲望。]
4、试一试
学生完成课本第30页的试一试,让学生用本节课的加减消元法和前面例2的代入消元法进行比较,看一看哪种方法更简便?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写出解答过程,并请一些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展示两种解题方法让学生们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种方法,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发现本节课的方法比例2的方法更简便时,学生会产生一种用本节课的知识去解题的冲动。]
(三)反馈矫正
解方程组: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以前后两桌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此时可轻声播放一首钢琴曲,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两个同学上台解题,教师巡视,并每一个组选两名代表检查本组同学的完成情况和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待全班同学完成后,让台上这两位同学试着当一下小老师,为全班同学讲解自己所做的题目,教师为评委,进行点评并总结,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能兼顾每个学生,所以让学生自做自讲,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选代表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这样就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课堂小结:学完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谈谈对这节课的体会。
[设计意图: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31页的练习。
选做题:
①
(2)
②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和空间,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现在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五、板书设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四)
找“朋友”——变“陌生人”为“朋友”——同减异加
例题分析习题分析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让学生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下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
②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③理解歌词内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感悟歌词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歌词的能力
课前准备
歌词是贴近大众的文化样式,形式活泼,琅琅上口,深得学生的喜爱。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歌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兴趣,增加积累。
教学设计:
一、 导语。
大家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吗?(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吗?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就是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篇――《黄河颂》
二、话说黄河。
(学生自由畅谈)
小结: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诗人光未然做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颂歌。
三、吟诵黄河。
1、师范读。要求:批注重音字,语气,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来读。
2、探讨朗读语速,语气及重音。
3、分小组朗读、学生评价。
4、师生联读。(配乐)
四、探究黄河精神。
1、河有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写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为了表达什么感情?
3、你能用一个相似的词来替代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来发出你自己的誓言吗?
(生小组合作探究)
五、咏唱黄河歌曲。
六、 小结: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中华儿女,维护的祖国的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我们的民族挤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七、课外延伸。
七年级下教案 第8篇
课堂教学设计:
一、武王伐纣
1、纣王的暴政
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暴政,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暴政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 周国的强盛
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 武王伐纣
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①商纣王的暴政,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二、 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
1、周的建立
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 分封制和等级制
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⑵手工业的发展
结合夏商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请同学比较并概述一下西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在学习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后,教师应结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介绍《诗经》中《硕鼠》、《伐檀》)
三、 国人和西周灭亡
1. 国人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周厉王的暴政并解释"国人"、"防民之口甚于防?"等名词后,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在介绍完"共和行政"后,师生一起讨论"国人"对西周的影响。
2. 西周灭亡
让学生讲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3. 东周建立
时间、建立者、都城。建议教师结合西周、东周具体名称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七年级下教案 第9篇
一、教学目标
共同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类基础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潜能,增加对世界各地地理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们养成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精神状态。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认识大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近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三、重点、难点:
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能简单分析人—地内在关系;
3、初步学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续学习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21
第二节人文环境22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23
第二节东南亚34—5
第三节印度36
第四节俄罗斯37—8
第八章第一节中东28—9
第二节欧洲西部29—10
期中考试11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12
第四节澳大利亚213
第九章第一节美国314—15
第二节巴西215—16
第十章极地地区217
期末复习418—19
期末考试20
七年级下教案 第10篇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七年级下教案 第11篇
案例设置目的
(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
(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
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
丝绸之路。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根据收集到的图片、新闻等一些资料,对中东地区有所了解;
通过图片、地图了解三洲五海之地;
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观及人地协调观念;
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学难点
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
(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
(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
(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石油输出路线:
1、西亚——地中海和红海沿岸——西殴和北美。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马六甲海峡——日本。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殴和北美。
四、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
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紧围绕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这两个问题展开。西亚这里是世界争端的焦点,认识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学习石油资源,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是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七年级下教案 第12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七年级下教案 第13篇
7.2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第六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借助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
2.通过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体会列方程组往往比列一元一次方程容易。
3.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关键
1、重、难点:根据题意,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2、关键:正确地找出应用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并把它们列成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学习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大家回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其中关键步骤是什么?
[审题;
设未知数;
列方程;
解方程;
检验并作答。关键是审题,寻找出等量关系]
在本节开头我们已借助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了有2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大家已初步体会到:对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列一次方程组往往比列一元一次方程要容易一些。
二、新授
例l:某蔬菜公司收购到某种蔬菜140吨,准备加工后上市销售,该公司的加工能力是:每天精加工6吨或者粗加工16吨,现计划用15天完成加工任务,该公司应安排几天粗加工,几天精加工,才能按期完成任务?如果每吨蔬菜粗加工后的利润为1000元,精加工后为2000元,那么该公司出售这些加工后的蔬菜共可获利多少元?
分析: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先解答前一个问题,即先求出安排精加和粗加工的天数,如果我们用列方程组的办法来解答。
可设应安排x天精加工,y加粗加工,那么要找出能反映整个题意的两个等量关系。引导学生寻找等量关系。
(1)精加工天数与粗加工天数的和等于15天。
(2)精加工蔬菜的吨数与粗加工蔬菜的吨数和为140吨。
指导学生列出方程。对于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列表帮助分析。
例2:有大小两种货车,2辆大车与3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15.50吨,5辆大车与6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35吨。
求:3辆大车与5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多少吨?
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求每辆大车和每辆小车一次可运货多少吨?
如果设一辆大车每次可以运货x吨,一辆小车每次可以运货y吨,那么能反映本题意的两个等量头条是什么?
指导学生分析出等量关系。
(1)2辆大车一次运货+3辆小车一次运货=15.5
(2)5辆大车一次运货+6辆小车一次运货=35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解答。教师指导。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4页练习1、2、3。
第3题: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充分利用这船的载重量与容量,让学生找出两个等量关系。
四、小结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未知数,用x、y表示所要求的两个未知数。
2.找到能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两个等量关系。
3.根据两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作答案。
五、作业
1.教科书第35页,习题7.2第2、3、4题。
七年级下教案 第14篇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
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
教学重点:
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征;
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通过地形图分析:
⑴、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⑵、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⑵、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⑴、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⑵、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
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5、指导学生完成课文34页的活动题
中南半岛:地形特征:山河相间分布,地势北高南低。气候特征: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河流特征:自北向南流,山区水流湍急,平原水流平缓。
马来群岛:地形特征:地形崎岖,山岭众多。气候特征: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特征:短小湍急。
㈡、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4、学生阅读课文“花园城市——新加坡”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推荐访问:七年级 教案 集锦 七年级下教案集锦14篇 七年级下教案(集锦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