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吸收热量
冰 固态
水 液态 互相转化 热量
水蒸气 气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2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
水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 凝固(0℃或0℃以下) 冰(固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9
【设计理念】
1、本课从无色、透明的液体的分辨引入,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和比较的学习方法,感受和认识水的基本性质和液体的一些共同特征,欣赏体会水体的美丽。
2、本课主要组织学生对水和其他外观与水一样的液体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水的物理性质、水的溶解性、水的净化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江、河、湖、泊、溪流、瀑布等水域景观,学会欣赏美丽的水体。
3、本课是以“水及外观与之相同的液体”展开研究,认识水的一些性质。所以应重点选择一些学生常见的典型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
(2)知道影响溶解的因素。
(3)通过学习过滤的实验操作,初步了解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步骤。
2、能力培养: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
(2)学会欣赏美丽的水体,体会自然界的美丽。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初步了解什么是溶解。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运用对比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知道影响溶解的因数。
【教学准备】
活动1:白酒、纯水、白醋各一小瓶。
活动2:气球、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常见的液体图片。
活动3:滴管、烧杯、水、食盐、糖、小石子、墨水、油、玻璃棒。
拓展:茶水一杯。
活动4:烧杯、玻璃棒、方糖、冷水,热水、小锤。
拓展:一杯浑浊的泥水、玻璃棒、过滤装置(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
资料:自来水过滤示意图、视频。
活动5:美丽水体的相关图片、视频。
第一课时 认识水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出纯水的活动,区分不同的液体,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以及水与其他液体的不同。
2、通过讨论,区别白酒、白醋与纯水,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
3、通过玩水球,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知道水是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像这样的物体叫做液体。
[教学重点]
通过找出纯水的活动,区分不同的液体,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以及水与其他液体的不同。
[教学难点]
通过玩水球,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知道水是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像这样的物体叫做液体。
[教学准备]
活动1:白酒、纯水、白醋各一小瓶。
活动2:气球、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常见的液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一条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好吗?
师: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 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水。
师:同学们真聪明!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水。
引出课题,板书:4 清清的水。
问题情景:海水很清澈,为什么不能喝呢?
师:我建议同学们不能单纯从颜色方面去认识水,应充分利用感觉器官去观察,等一下我们再解答这个问题好不好?
二、探究活动一:
活动1:哪瓶是纯水?
台面三个小瓶里分别装有白酒、白醋和纯水。你能找出哪一瓶是纯水吗?
讨论:根据*时你对白酒、白醋和纯水的了解,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哪一瓶是纯水?把方法写在P28中间。
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师提示:实验时,不能采取尝的方法。闻的时候,要用扇闻的方法,以保护我们的鼻子不受刺激。
师示范方法:轻轻地用手扇动瓶子上方的空气,用鼻子闻此空气。
学生探究活动后,请一名或两名学生到讲台用扇闻的方法观察这三个小瓶,并把闻到的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区分它们。
归纳:无色无气味的那一瓶是纯水,白酒有很刺激的气味,白醋闻起来有酸味。
师:白酒、白醋都是无色透明的,它们和纯水有什么不同?
师:白酒、白醋用眼睛看起来和水一样,但是它们中都比纯水多了一些物质,只是这些物质已经溶解在水中了,用肉眼看不出来。海水虽然看起来清澈透明,但是,海水里面却含有许多其他物质,如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氯化钾等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进入人体内将对人产生不利的作用。所以,不能饮用海水。同学们回家后可以试一试糖水和盐水要怎样区分?
三、探究活动二:
活动2:给水变个样
(1)玩水球
(出示装满水的气球)你玩过水球吗?能把水球变成不同的形状吗?
师提示:往气球里加水时,不要装过多的水,要把球口扎紧。
实验:分小组做玩水球实验,把水球捏成不同的形状,并画出每次捏成的形状。(学生画在课本第29页)
汇报交流各组捏成的形状。
归纳:水可以捏成任意一种形状。
(2)倒水游戏
谈话:出示各种形状的容器。根据玩水球的实验想一想,如果把水倒在这些容器里,水会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猜想。
实验:将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观察水倒进不同容器中形状的改变。
归纳:水倒进什么形状的容器里,就会变成什么形状。原来,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3)认识液体
师出示概念: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板书)
提问: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师:常见的液体还有许多,如油、橙汁、牛奶,这三种液体也像水一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四、总结。
板书:
4 清清的水
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0
教学理论指导:
1、重视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尤其是一些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如发散思维等。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发散与聚合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状态。
教学内容分析:
《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认识,二是识别水和其他物体,三是给物体分类。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体,初步学习对周围物体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体进行初步的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方法:
1、探究体验法:本课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积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小组合作法:在找水和给材料分类这两项活动中,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体。
2、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摸、听、闻、看等观察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对比,从观察物体所得的特性对物体进行固体、气体、液体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提炼不同物体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据物体的特性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用来装四种液体)石头、树叶、白醋、红墨水、白糖水、水、活动记录表。
教师准备的材料:课件、糖水、水、纸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一段水流声音: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水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听水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一)填网状图,提取课前认知
1、播放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填写网状图。
2、讲述:现在我们知道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灌溉、发电、饮用、洗漱等;水和动植物的生命息息相关,没有水动植物就面临死亡;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物体。(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水的视频,提取学生有关对水的认识填充网状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梳理。
(二)游戏探究,培养观察能力
1、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这有7个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可能是:石块、树叶、水、白醋、空气、红墨水和白糖水。我们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有哪些方法来观察辨认这些物体?
2、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辨认(预设:用手摸、用耳朵听、摇一摇)在辨认的同时要及时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3、出示活动要求:
(1)、学会合作,学会倾听,活动有秩序,声音小,速度快,动作轻。
(2)、学会使用实验用品,不要让实验用品污染环境。
(3)、养成卫生好习惯。
(4)音乐停止,立即停止实验。
4、学生活动,填写活动记录表
5、提问:在这些物体中,哪些是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的?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原因是什么?
6、学生汇报并阐述理由
7、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黑色袋子我们可以利用哪些观察方法来辨别?(预设:用眼睛看)下面请大家打开袋子,再来观察一下。
8、学生活动并填写活动记录
9、汇报观察结果并说明判断理由
10、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透明袋子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方法观察?(预设:用鼻子闻)
11、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汇报观察结果
12、提问:现在只剩下白糖水和水了,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分辨呢?(预设:用舌头尝味道)
13、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并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辨别7种不同物体的活动,调动学生运用不同器官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做实验时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所有活动中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物体分类
1、活动:同学们知道了通过多种观察方法将这些物体辨别出来,真了不起。下面请同学们把这7种物体进行分类,把你认为是同一类的物体放在一起。并请记录员在记录表的物体名称一栏用○、△、□等符号圈起来。
2、汇报分类结果和分类的理由
3、出示物体的分类及标准:液体:像水、醋、红墨水……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液体。固体:像石头、树叶……有固定形状的固体。像空气……同样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气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对物体进行分类,再充分交流和汇报。明确分类的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
三、拓展延伸,激*感思考
1、出示世界地图照片,问蓝色的表示什么?地球表面70%的面积被水覆盖着,看来地球上水很多。
2、出示一段干旱和水被污染的图片,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我们要节约用水、要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
3、生阐述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播放水污染和干旱的图片树立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让学生思考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四、设计特色简述:
本节课由流水声直接导入:
1、在提取学生对水的认识,先给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再填充有关水的网状图。
2、在辨别水的环节中我选择了小石子、树叶、空气、红墨水、白醋、白糖水和水7种物体,让学生逐步通过手摸、耳听、眼看、鼻闻和嘴尝等多种感官来观察和辨别7种不同的物体,在教学到鼻闻和嘴尝时一定要在知道该物质安全卫生的情况下。
3、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物体:固体、液体、气体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0篇扩展阅读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0篇(扩展1)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0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吸收热量
冰 固态
水 液态 互相转化 热量
水蒸气 气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食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来,明白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使用过滤装置来达到分离沙子和盐水的目标。通过进行蒸发操作来达到分离食盐和水的目的,最终达到分离食盐和沙子的目的。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前的食盐和析出后的食盐的特点来多角度的认识物体,从而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分离食盐和沙子来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对于一些混合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离,从而避免丢弃和浪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习单。小组准备:1份食盐、1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过滤杯、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任务,揭示课题(预设3-5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你有办法帮助叔叔们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吗?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引导探索,科学实验(预设25-30分钟)
1.ppt出示图片,学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生:把他们按颜色一粒一粒分。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按颗粒大小分,筛网筛一下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放在水中。
学生上台把食盐和沙子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他们溶解在水中
师:那怎样把沙子从盐水中取出来呢?
展示过滤装置
师:那怎样把食盐水中的水除去呢?
展示蒸发装置
2、任务一:分离盐水和沙子
a.展示过滤装置
b.ppt出示溶解、过滤流程
c.学生领取材料做溶解和过滤实验。
d.交流汇报。
师:在这个过程中,水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板书:溶解、贴画)
师:纱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把沙子从食盐水中分离出来
师:那就是过滤(板书:过滤、贴)
3、任务二:分离食盐和水
a.认识蒸发装置。
b.学生微视频学习蒸发操作。
c.Ppt展示流程图。
d.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①戴上护目镜可以防止在蒸发过程中食盐水飞溅入眼睛
②千万不要用手去碰蒸发皿,整理过程中手拿三脚架,防止烫伤
e.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师:水到哪里去了
生:蒸发了(板书:蒸发、贴)
三、积极思考,研讨发现(预设5分钟)
师:我们是怎样帮助叔叔们将沙子和食盐分离的?(ppt)
生:先用水把食盐溶解,再用过滤把盐水和沙子分开,再进行蒸发将盐和水分开。
四、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师:木屑、铁屑、和食盐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6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
水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吸收热量
冰 固态
水 液态 互相转化 热量
水蒸气 气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0篇(扩展2)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 (菁选3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0篇(扩展3)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0篇(扩展4)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10篇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1
夏天的夜着实迷人。空中,几点星星微微闪烁着光芒,为这幅画卷增添了一丝丝的魅力。走在下面,不禁令人折服。
暖风习习,荷花的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人万分陶醉。神游在这儿,爱慕之情从心头渐渐萌生,心滋暗长起来。
乘着暖意的风,于是我踏着轻快的步伐走到它的倒影前。湖面上荡漾着一幅画卷,几颗星星随着湖水而漂浮着,时不时地飞来几只萤火虫,即使它的光芒没有那么耀眼,身材是那样细小,可它却被我尽收眼底,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抹去。
对面的几户人家点着灯火,倒影在这幅画卷里,随着水波浮上浮下,直到光芒被水吞噬。灯火散发出的光芒是那样刺眼,几乎让人睁不开眼睛,有时甚至让人厌烦。在我的记忆里它毫无意义、爱慕虚荣。
社会上有许多人和星星、萤火虫、灯火能够相提并论。自己默默无闻做自己,不去显摆自己,努力完成自己的"理想,何乐而不为?一个人有了一点成就就会炫耀,为了彰显自己而不择手段,令别人唾弃。做人要正直,不能只想着炫耀自己的能力。美丽不会永远留在这里,但做人的本质不会消失。
夏夜固然美丽,可是再美的事物也要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行……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2
夏天的夜着实迷人。空中,几点星星微微闪烁着光芒,为这幅画卷增添了一丝丝的魅力。走在下面,不禁令人折服。
暖风习习,荷花的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人万分陶醉。神游在这儿,爱慕之情从心头渐渐萌生,心滋暗长起来。
乘着暖意的风,于是我踏着轻快的`步伐走到它的倒影前。湖面上荡漾着一幅画卷,几颗星星随着湖水而漂浮着,时不时地飞来几只萤火虫,即使它的光芒没有那么耀眼,身材是那样细小,可它却被我尽收眼底,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抹去。
对面的几户人家点着灯火,倒影在这幅画卷里,随着水波浮上浮下,直到光芒被水吞噬。灯火散发出的光芒是那样刺眼,几乎让人睁不开眼睛,有时甚至让人厌烦。在我的记忆里它毫无意义、爱慕虚荣。
社会上有许多人和星星、萤火虫、灯火能够相提并论。自己默默无闻做自己,不去显摆自己,努力完成自己的理想,何乐而不为?一个人有了一点成就就会炫耀,为了彰显自己而不择手段,令别人唾弃。做人要正直,不能只想着炫耀自己的能力。美丽不会永远留在这里,但做人的本质不会消失。
夏夜固然美丽,可是再美的事物也要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行……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3
古人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却偏偏不信,兴冲冲买了一盆还没开花的蟹爪兰,想打破这怪圈,埋下了一颗盼着开花的希望种子。
回家后,一家人就像侍奉公主一样,细心地给它松土、浇水、晒太阳,讲究得很。就说浇水吧,三天浇一次水,不能多也不能少,还不能直接用自来水,必须要隔了夜,散发了氯气的。晒太阳也不好办。有太阳时赶紧搬到阳台上,但也不能暴晒,傍晚了还得搬回温暖的屋子里,这样做是怕它“着凉”。养花的"辛苦可见一斑!
养花虽然辛苦,但还是坚持了下来。茎叶渐渐开始肥厚起来,心里的那个梦想种子也在发芽长大。我们一家都希望看到蟹爪兰美丽无比的花朵,因此,工作起来也更卖力了。
好容易到了年末,蟹爪兰终于不负众望,长出了满头小小的花苞。它们就像小魔法师一样,一夜之间给自己戴了一顶小红帽。我早已激动得不得了,迫不及待地想看花,心里痒痒的。
花苞终于盛开了!我细细地端详着。那些绿叶四周长满了锯齿,又有点毛茸茸的,再加上精心呵护,肥厚的绿叶像极了蟹爪,张牙舞爪的。花朵们亭亭玉立,有的害羞地低下了头,红着小脸;有的还躲在叶子里不肯出来;有的刚探出脑袋,想看看这个新的世界;还有的尽情盛开,展现自己的风采……我被迷住了,心灵之花也悄悄地开放了。想起了季羡林先生的话: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便激动地拍下了它的英姿,发上微信。照片引来了许多好友的关注!而我的梦想,也与花媲美,在心中怒放!
梦想是一种力量,它帮助你,鼓舞你,让你前进!我发自内心地感叹:“不是花中偏爱兰,此花开尽更无花!”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4
过去的我:
你还好吗?
曾经的你,在我的记忆之中犹如一个很傻很天真的年代。那时候的你,不知道什么是爱,不知道什么是感恩,不知道珍惜天地间最真挚的感情。于是,那时候的人,那时候的事,过去的我啊!你错过了多少?
过去的我,你并不知道,当你每天屁颠屁颠的冲出家门时,永远,都有那么一道慈祥的目光注视着你的远去,永远都关心的叮咛伴随着你的脚步踏出家门。而你,有没有铭记这伤爱?珍惜这份爱?感恩这份爱?答案是没有。如今的我,是多么怀念啊!怀念那道目光,怀念那些那些叮咛,怀念那份爱,可惜,她已不在。
过去的我,你知不知道,那个长年不在家,在外四处奔波的人,并不是你所想的那般。他并不是爱钱,并不是不爱这个家。他只是想让自己的儿女,能在他走之后,衣食无忧,健康成长。所以,他拼命地攒钱,拼了命的工作,所以他在他的有生之年,马不停蹄的奔波着。他走了。就那样走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没有见着自己最痛爱的儿女。我想,他是舍不得的,舍不得在尘世间他的挚爱。他放不下在世间的一对儿女。可惜过去的我啊,你并不知道他的心思,只知道一味地责怪他失约。如今的我,是多么的思念。思念他的爽朗笑声,思念他与我相处的,那为时不多的时光。可惜,他已不在。
看看,过去的我啊,你背了多少债,欠了多少爱啊!那些,你想等长大后再感恩的人,那些人已不在了!你拿什么去感恩?你又去感恩什么人啊!
后悔吗?来不及了。有的人,错过就是错过。枉你读了那么多书,枉你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你还做人的根是什么都忘了,还有什么资格说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注重的礼仪道德,摆在首位的便是孝。孝是何物?是孝敬长辈,感恩亲人啊!而你,过去的我,做到了哪一点?
过去的我,你太傻,太天真了。有些爱,有些感恩的话语,不能因害羞而埋藏于心。不要以为他人,能从你叛逆的行为而感到你对他们的爱,幸运的是,你的身边还那么多爱你的人,他们还未离你而去,请用你的爱去弥补你不珍惜他人而所犯下的错,去感恩吧,现在就开始吧,未来,它太遥远了,一万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
过去的我,你明白了吗?去珍惜现在每一个爱你的人,要感恩他们,感恩每一个爱你的人,用孝去敬重每一位亲人。记住,孝才是做人之根本。
愿:这封信,穿越时空寄给不懂珍惜,不懂爱的过去的我。
致此,
永不再见!
未来的你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5
周五,我们嘉绿苑小学四(1)班的同学开展了一次有意思的`主题班会。
班会课上,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节目丰富多彩。有相声,小品,器乐,唱歌……我最喜欢的节目是黄凯行同学的黑管独奏《樵夫》,他像个演奏家似的,认真吹奏,动听的旋律遍布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同学们都静下心来,仔细倾听。一曲过后,获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在同学们的热烈气氛中,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跟姚远,赵天億,上台演唱了一首《奔跑》。
顿时,整个课堂都沸腾了,会唱的跟着我们合唱,不会的,为我们拍手打着节奏,我感到了大明星般的待遇,分外激动与自豪。这次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都有了展现自己的机会,丰富了我们的课堂生活。希望黄老师能多给我们这样的机会,看同学精彩,让自己精彩!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6
在路上,我一直在幻想......
这时,在我幻想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月球。
啊!我登上了月球,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慢慢向月宫走去。
一路上,我参观了月球上的一些东西。还有大型商场、花园、建筑和高大的树木……让我大开眼界。
我们已经到达月宫了。不知怎么的,突然在月宫迷了路。我一个人走的时候,来到了一栋豪华的房子前。我敲了敲门,看到一个大姐姐抱着一张迷人的脸和一轮美丽的月亮为我开门。
我突然慌了,哦!这就是传说中的嫦娥姐姐!
嫦娥姐姐给了我一个非常友好的接待。嫦娥姐姐问我:“小姐姐,地球是不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时,我激动地说:“变化真大!现在人们引用了纳米技术,人类的一些器官在短时间内被克隆出来,会延长人的寿命;而且,人类还可以根据人类发展的需要,让机器人对人有益,现在社会上有了一种电子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搜索来自世界各地的事实信息,还可以和远方的朋友交谈;不是,也是飞船,让我们更方便。要不是这样,我今天就不会和你在一起了。”
“啊!地球变化太大了。改天我一定去看!”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7
今天早上我和妈妈一起打雪仗,我们玩得很开心。
妈妈从门口袭击我,我也毫不示弱随地拿了一把雪捏成雪球扔向妈妈!妈妈被打中了之后她把一辆车身上所有的雪扔向我。我连忙躲到一棵树后面!妈妈悄悄地走过来把我击中了我赶快跑到马路上的街边那块雪更加多,我躲到一辆车后悄悄地把妈妈给击中了!妈妈也毫不示弱拼命的向我扔雪球!我赶紧跑到了一个倒了的桶里(一共有三个同都是这样的)桶上有好多雪,非常厚!我们打得非常激烈!我赶紧躲到一个大花盆后面那上面的雪攻击妈妈!妈妈赶紧跑到下一个街道,我也追了上去妈妈就在这个时候用雪球把我打中。我赶紧跑到妈妈的后面用雪球攻击!妈妈被打的全身都是雪。我最后拼命的那雪球打妈妈!妈妈被我再三的攻击给打败了。我今天玩得非常高兴!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8
家乡的水果有很多,比如说,蜜桃、葡萄、红枣、苹果……。但是我最喜爱的是西瓜。
每当到了夏天,西瓜就成熟了。有的挺着大肚子,躺在地上休息;有点像害羞的小姑娘,用茂密的藤和枝叶挡住自己的身躯,不让人看到;有的用绿叶搭成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在下边呼呼大睡,哪怕再烦的噪音也不能把它从梦中唤出来;还有的焦急地等待着,好像盼望有人把自己摘走呢!
我忍不住摘了一个西瓜,放在地上一看,啊,它长着墨绿和翠绿相间的条纹,它的一头有个叫“蒂”的地方,“蒂”上
面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疼,好像一条猪尾巴,对面的“肚脐”又浅又圆。我越看越忍不住,立刻切开西瓜,只见一粒粒黑亮的籽嵌在那鲜红的瓜瓤上。我轻轻的捧起一块西瓜,送到嘴里一咬,那甜美的果汁一下子沁入我的心脾,让我再也忘不掉它的味道了。
家乡的西瓜真让我难忘。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9
我曾经想要过悠闲自在的生活,就像一匹在草原上的马,奔驰在晴空万里下的天幕无边无际,渴了就喝几口清凉的湖水;累了就地歇息,那么的逍遥自在。
拿艺术家来说,他们总是自由自在的作画,一有灵感就洋洋洒洒的画出来,作品充分凸显出他们的风格个性,想想如果他们作品都差不多,岂不是很乏味!所以这就是做个真实的自我,让人生挥洒的淋淋尽致的表现。
如果送我一个梦想,我希望能过乡村生活,因为田野间,黄澄澄的稻田、绿油油的山野,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毫无压力,那份悠闲,那份自在,不像都市忙碌吵杂,乡间随处可见儿童追逐奔跑、有的骑脚踏车穿梭巷弄、有的荷锄、有的采果……,他们都有自己的步调,感觉毫无烦恼,像是世外桃源。
这个梦想实现了!我会建造艺术风格的小屋,还要把院子种满花花草草,活在自然与人情味中,做个开朗的女孩,活出精采人生。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10
我的课余生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踢足球、打篮球、滑旱冰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滑旱冰了。
今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正是滑冰的好时机。我便随着爸爸、妈妈一起到凤凰广场上玩,刚来到广场上就见到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有的在草坪上玩耍,有的在运动健身场上打篮球,有的在喷泉旁边打卡,有的在大会场的地方滑旱冰。我也迫不及待的滑向滑冰的区域。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位大哥哥一边滑冰,一边熟练的操作着“计算机”,我十分羡慕。我便学着大哥哥的样子,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小心翼翼的滑着,也不断唠叨着:“*衡,*衡”不一会儿,我又把目光转移到一个玩滑板的小朋友的身上。
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我不断进步,不断发愤。心想:早晚有一天我会超过你们的。
这次滑旱冰,让我认识到了课余生活的乐趣。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0篇(扩展5)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10篇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1
今天,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没有人说话,而且感到非常安静,为了解除这种安静,我给妈妈又给我自己讲了一个能让人笑掉大牙的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和妈妈一起上街买菜,在回家的时候,原来空空如也的手中已经多了一根竹笋和几个西红柿,突然,手中的`竹笋一下子像导弹一样飞向空中,一直随着风飘啊飘啊,飞到了一个羽毛球场。甲在打球,他在准备举起拍子,只见一根像竹竿一样的东西向这里摇摇晃晃地飞下来,手却不由自主的来了一个反击,把竹笋又打上了天,没了影。讲到这,我和妈妈已经笑的前仰后合,我喝口水,又讲到竹笋一直飞到了泰山,已是个登山爱好者,他正在山顶上照相,休息的时候突然被竹笋挂住和竹笋一起飞到了天。他们越飞越高,,一头载进了太空船里,人类得知以后,用远航导弹毁了飞船。
而竹笋呢,从天上掉下来,栽进了坑里......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2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家的书柜里,就有各种各样伴我成长的书,而且每一本书都有一段不*凡的经历,都是我费尽千辛万苦得来的,尤其是那本《趣味数学》,那是我最喜欢的书,也是我克服最大的困难才得到的一本书。
暑假期间,我去我的一个朋友家玩,一下子就被他订的《趣味数学》吸引住了: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学到了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我深深被这本书吸引了,下决心一定要买这本书,当得知这本书半年四十元时,我心里就有些犯嘀咕了,妈妈会不会给我买呢?这可不便宜啊!但是,还是爱书的心占了上风,我硬着头皮试探性的和妈妈商量买书的事情。妈妈还挺支持我的,但是又说:“这本书是你自己要买的。这样吧,从今天起,你每考一个第一名我就发给你二十元,第二名十元,第三名五元,好好努力吧。”我听到这,特别高兴,幸亏我遇到了一个明智的老妈,从那天开始,我就一直努力学习,每当我疲倦时,就有一股强大的买书的欲望支撑着我,终于,我的"了两个第一,一个第二,获得了五十元,拿到钱,我便迫不及待地跑向书店,终于买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趣味数学》,果然,这本书没有辜负我对他的期望,内容精彩至极,我也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这就是我和这本书之间的故事,现在我仍然坚持订阅每一期的《趣味数学》,这本书会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3
【学习目标】
1、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ABB式词语和成语。
2、读背《三字经》节选,大致了解意思。
3、猜字谜,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4、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5、通过自由表达,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数本不同版本的《三字经》。
2、学生带字典或词典。
3、学生搜集字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题
教师结合本堂课上两位学生的实际由衷地进行夸奖,让被夸奖的同学谈谈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受到的"最难忘的一次夸奖以及当时的感受。
教师小结。人和人之间需要互相欣赏。夸奖别人就是给别人送去温暖的阳光。因此,我们要学会夸奖别人。
二、讨论明法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例子讨论:应该如何夸奖别人。
引导学生认识到,夸奖别人首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要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
三、分组交流
可按教室自然组分成四组。先想想小组里每个同学的长处,再用具体的事情来夸一夸组里的同学。注意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夸奖同学,每一个同学也都要被夸奖到。
四、全班交流
1、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说。
2、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要用具体的事情;要实事求是;要真诚热情。
3、对于同学赞扬的话语,请被夸奖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填写“成长卡”
成长卡上分四栏:“教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自己说”。同学间交换填后两项。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4
梦想是一种希望,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生命的律动。让我们插上梦想的翅膀,展翅翱翔。
梦想?我的梦想是什么呢?我曾经迷茫的"问过自己,但却没有得到回答。我一直在毫无目的的飘荡,如同游魂一般,但我在我逐渐懂事后,我明白了,人活着不能没有梦想,就像作家不能没有灵感;音乐家不能没有旋律;画家不能没有画笔一样。我们不能没有梦想,有梦想才有希望,所以我不再向往随风漂泊无拘无束的蒲公英,我要像风一样,迈着奔腾的步伐,越过高山,越过大海,越过冰川,追随着梦想的脚步,为了我的梦想而努力,永不言弃,永不停息,永不放弃。
梦想?梦想怎么实现呢?弟弟抬起头天真的问我,愣住了,梦想如何实现呢,我迷茫了,突然眼前闪过一丝灵感,我伸手抓住了,我知道了。我想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我高兴地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明白了,我更感悟到了梦想是一株幼苗,它需要自然的供给,而梦想需要我们给,需要用辛勤作水源,用劳作作肥料,用努力作修饰。
梦想,我感悟到了你的真谛,你需要汗水、泪水、甚至血水浇灌出来,你用坚持做了肥料,用希望做了目标而结出的果实,就像“开学第一课”中的朗朗,他小时候为了一次登台的机会去报名,但评审员看他太小,让他当了最后的一个替补,他仍然很珍惜这个机会,每天不分昼夜的练习,他说:“我始终相信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终于有一天有个剧团邀请了他,他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他得到了她终生难忘的长达八分钟的掌声,他成功的。还有一位舞蹈老师廖智,她在汶川大地震中丧失了她最自豪最骄傲的双腿,她的生活陷入了黑暗,但是后来她又一步步练了起来,最好后用假肢重新站到了舞台上,她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但她仍没有放弃,还有跳伞运动员付丽娟,歌手谭维维等,她们从未放弃过,都是持之以恒的。
我看后想说:“梦想是一个美丽的空间,梦想是一个梦幻的天堂,是一种疯狂地域,更是一个属于你的世界。让我们一起插上梦想的翅膀在蓝天白云中尽情翱翔。”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5
说到夸夸我的同学,我想一定就是她了,我们班的副班长,一个不管是工作能力还是学习能力都很强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她在每次考试中都能排第一,还在班级里当副班长,样样都好。她总会去帮助一些困难的同学。比如,有些同学请假没来上学,来上学时作业写不出她会去帮助完成作业。仿佛一位老师在教学生一般。
记得有一次,我的作业没有写好,她是语文组长,就要收作业了,我还没有一点头绪,差我一本了,原本以为她去交作业本了,没有等我,可谁也没想到,她竟然放下作业本,向我走来,问我:“好了吗?我要去交了,如果你实在写不出来的话!我可以来教教你!”“谢谢!”她教我说可以怎样写,并给我举了几个例子。讲完,我有了头绪也构思好了,写得也快,不一会儿,就写好了。虽然,这只是件小小的事,但这也体现出了她爱学习,爱帮助困难的同学。
她也是我学习的榜样!运动会上,她管理同学,让她们没有半点声音。在60米跑和垒球比赛中她也名列前茅,如果,班级里有同学伤心,她会跑去安慰她,不再让她哭。有几个同学吵架,把桌子里的书扔了出来,她也会走上前去捡起来,放在桌子上,并劝阻同学们不要吵。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当然,她自己也从不和同学打闹,总是会一本正经地看书!
这就是我要夸奖的同学,我们优秀的副班长,我一定会努力向她看齐的"。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6
我的家乡在邯郸,我的家乡可美了,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
我先对你说我家乡的名胜古迹,邯郸的名胜古迹,那是多的不可以再多了。有京娘湖,让我来对你说京娘湖的特征吧,水特别的清澈透底,四面是众山环绕着,山上有不少的树,真的是太美了!还有武林丛台,你想了解武林丛台是哪个建的吗?就是战国时期赵王建的,是赵王点兵打仗用的,四面全是河,河上是茂密的树木。如何?非常美吧。还有呢,就是学步桥,学步桥不是非常大,桥的下面是小河,小河旁边都是树,到了夏季,大家都在树下乘凉,非常古老也非常美。还有蜗皇宫,蜗皇宫还有一个小故事呢,传闻是女娲补天的地方,蜗皇宫就处在半山腰。邯郸还有不少的名胜古迹,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邯郸还是成语之都,有邯郸学步、黄粱一梦等等成语故事。而且邯郸还是太极拳之乡。另外邯郸还有不少的特产,譬如魏县的鸭梨、涉县的核桃、鸡泽的辣椒、成安的棉花等等。
总之,我的家乡山水灵秀,风光无限。我爱我的家乡,欢迎你来邯郸做客。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7
今天是秋游!
说起来很幼稚,其实我从上个月就开始期待今天的秋游了,也为秋游做了很多准备。
昨晚,我早早做完作业后,迫不及待地带妈妈去超市买了今天的零食,包括薯片、果冻、饼干、酸奶和奶糖。我妈摸了摸我的头,说我是“零食货”。
回到家,还是很兴奋,睡不着。很晚才睡着。
今天早上我又醒得很早,比我妈还早。匆匆吃完早饭,我冲出去,踏上了校车。
然而,没想到路上下起了大雨。今天本来可以玩的项目我都玩不下去了,有些景点我也去不了。秋天下雨,有点冷,让我觉得很压抑。
这时候老师鼓励我们,带领我们唱好听的歌。我们吃着零食,大声唱歌,也很开心。
虽然今天什么也没看到,但是和老师同学一起唱歌玩游戏还是很开心的。
秋游也不无聊!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8
今天,下了场雨,院子里很潮湿。这时可是观察蜗牛的好机会,因为蜗牛喜欢潮湿的环境。抓住这个机会,我和爸爸赶紧拿着放大镜、装着青菜的小碟子,急急忙忙地下了楼梯,"飞"向院子的草丛边寻找蜗牛。
不大一会儿,就在花坛边找到一只大大的蜗牛,我让爸爸帮忙把蜗牛抓起来放在碟子的青菜叶上。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来:蜗牛背上有一个硬硬的壳,有黄的、黑的、花纹的,应该是它的衣服或是它的房子吧。它的头上有二对触角,一对细细长长的在上面,一对短短的在下面,上面的触角上有一对小小的眼睛一伸一缩的,滑稽极了。它还长着软软的肚子,可别小瞧了这肚子哦,蜗牛就靠肚子来"走路",爬行时身体分泌的粘液会留下一条白色发亮的痕迹。蜗牛的爬行非常缓慢,真想知道它和乌龟比赛,会是谁胜利?
保护大自然,让我们从保护植物、保护小动物开始吧!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9
2069年,我早已经大学毕业了。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我成了一名宇航员,离开了地球,到宇宙空间站生活。
太空里的空间站生活可有趣了。空间站是一艘巨大的宇宙船。船里地板是一根根钢丝搭起来的,因为这样人们才能穿着带钩子的鞋子走路,人才不会飘来飘去。在太空,所有的东西都会失重,所以太空生活和地球上不一样。大小便是件趣事。是在一种特殊的马桶上进行的。这马桶可以把人紧紧地吸住,人和粪便才不会到处乱飞,将粪便储蓄起来,作其它用途。
睡觉更有趣了,要把人绑在睡袋里,睡的时候,睡袋有可能满房间乱飞,但不丝毫影响你睡眠,如果你不想在飘飞中入梦,就得把睡袋绑住。吃饭怎么办呢?饭菜是用太阳能来加热,然后放到瓶子里(就是太空碗)吃。
太空生活真有趣,相信在不久将来,我们的航空技术越来越先进,地球上的普通居民也可以到太空上来玩一玩。
三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10
元旦过后,终于到了春节。我相信你已经等了很久了。我来一个一个给你说我是怎么过春节的。
第一顿特别的除夕晚餐
吃货的祝福到了,很多菜都有自己喜欢的菜。在曾经流行的甄嬛风格中,它意味着今天天气很好,但是已经很晚了,所以我必须带头,但是我认为明天一切都会很复杂,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不改天见面讨论这件事呢?
第二次烟火很华丽
大城市放烟花比农村放烟花好。在农村既不容易着火,也不荒芜。当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火花四射,每个人都拿出照片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当然最好的瞬间要记录!
第三部分有很多红包
在孩子心里,即使困了也要等到12点的鞭炮。“为什么?当然是压岁钱。在甄嬛,这是一个节日,但如果你有红包,那就太好了。
那是我的春节三部曲。你的呢?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0篇(扩展6)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沟通分数与*均分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图形、语言与算式表征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类型
实物操作型、小组讨论型、讲授型
教学资源与环境
PPT、CAMTASIA STUDIO软件、教室
设计理念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得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先复习旧知,然后从生活实际入手, 引出问题,接着提供操作提纲,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通过学生分小组的讨论交流与PPT的演示,使学生掌握“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最后利用两题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的讲解,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得新知识得以深化和巩固。这样逐步推进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及特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设计思路与特色
本节微课围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内容来进行,它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分数的含义,用整数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在编排上分三步来展开。首先是“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从问题题收集、提取和解读信息;接着是“分析与解答”,借助孩子们的讨论形式,把直观图分析、动手操作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展现出来,并结合孩子们之间的对话说明解决问题的两个步骤;最后是“回顾和反思”,对解答的步骤和结果进行检验与小结,并结合练习题的讲解进行实际运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整节微课层次清晰,自然流畅,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
环节,内容,时间:
一、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利用PPT把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展示出来,既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点的回顾,也顺势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0-55秒
二、阅读与理解,提操作要求。结合PPT的演示逐步分析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展现,并提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的要求。 56秒-2分05秒
三、学生操作,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出来的操作要求进行实践,并尝试列式解答。然后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 2分06秒-5分05秒
四、回顾与反思。利用PPT的演示把孩子们的思路整理并展现出来,再次小结解题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 5分06秒-6分00秒
五、实际运用。利用PPT讲解两道比较经典的习题。第一题是基础题,通过讲解,巩固孩子对“分数的简单应用”知识点的掌握;第二题是提高题,通过对比与分析,让孩子进一步把握本节微课的知识点。 6分01秒-9分46秒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积累生活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累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有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及车溪风景区美景视频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大家去过哪些地方旅游,或者有什么非常想去的地方呢?
课件:春天来了
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气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到民俗风景区宜昌车溪去看看。我们要到车溪旅游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生:租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或向往,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出示宜昌风景区春天美景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
(一)活动一:租车
1、(课件完整出示情境信息)生独立阅读信息后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1)我们班的同学有31名,为了安全学校还派了9名老师。
(2)大车每辆限乘18人;小车每辆限乘12人。(大车、小车图)
2、我们怎样租车呢?(对话框出示问题)
3、研究租车方案
温馨提示:
(1)请独立设计租车方案,把你的方案填在表格里。看谁的办法多!
(2)四人小组交流,并对组内租车方案进行整理,填在小黑板上的表格中。
(3)看哪组合作,能把组内的想法有条理的进行描述。
A、学生活动
B、全班交流。(各组派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白板出示自己的整理表格。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表格,你认为那种整理得?为什么?(学生比较租车方案统计表)(板书:有序思考) 4、这么多种方案,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请看(课件添加信息):大车每辆160元,小车每辆120元。
5、猜一猜:哪种方案最省钱?
(板书:空位最少最省钱)
5、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分组计算各种方案需要多少钱.
比较得出租1辆大车2辆小车最合理,花了400元,空座位也最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得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优越,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活动二:购门票
1、出示信息:同学们,我们坐上汽车很快就来到了车溪风景区的大门口,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信息),购买门票就可以进去啦!
*票每张80元,学生票每张40元。
团体票40元/人(45人起订)
2、提出问题:怎样买门票最合算?
3、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设计方案。
(2)集体交流
(三)游车溪:课件出示:车溪美景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游览车溪。(看图片及介绍)
师:我们徜徉于车溪的青山绿水时,无尽的乡土气息如清泉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仿佛回到了“梦里老家”。
【设计意图】解决了租车问题后,学生已经略显疲惫。欣赏车溪风景区美景,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短时的放松,还能起到过渡的作用。
(四)活动四:用餐
师:醉人的景色真是让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肚子饿了。同学们我们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多媒体出示37页快餐店图片
1、合理点菜
(1)师:假如你们一组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整理方案。
(3)汇报。
(4)仔细看看,哪种订餐方案好,为什么?引导得出点菜时注意营养,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注意养成节俭的习惯。(板书:荤素搭配,注意营养,节约不浪费)
2、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四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点菜设计中,再与组内成员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优越;对别人点的菜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增强了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反思交流、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今天的旅游活动很顺利愉快,你们开心吗?在旅游中知道了什么?(生谈收获)
师补充: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约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四、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问题,你们真棒!旅游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要考虑,如时间,住宿等等,课后为班级制定一份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作业:
设计旅游计划
这次旅游,同学们非常高兴,还有很多收获,你们想去哪儿游玩?
布置学生设计旅游计划,填写旅游计划书。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讨论第一个问题:*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小棒可以演示。
讨论第二个问题:*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归纳:先把4捆*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 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 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 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113页上的例1~例5,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和学生都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 3枝铅笔*均分给 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诉学生这样就把饼*均分成了两块。
(2)把一个饼(实物图)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提问:可不可以说是*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均分,把一个饼*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教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习。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习。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导学生写出。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学生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 ,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5.教学例5。
(1)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
(3)数一数这条线段一上有几个。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指出上面我们学习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一些先折出来的同学示范怎么折。分数的折法很多,只要学生能折出最常见的几种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题。
这道题是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要说一说为什么。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四、课外作业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编出6的乘法口诀,理解这些口诀,并能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编出6的乘法口诀,理解这些口诀,并能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要到儿童乐园里去玩一玩。
2.提出问题。
(1)木马转盘一次可以坐几个人?
(2)哪6位同学愿意在一起骑木马?让学生自由结合,组建6人小组。
(3)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几个6人,共是多少人?
让2个小组的学生走到教室前面来,大家看一看。
(4)3次可以坐几个6人,是多少人?
再让6人到前面来。
那么4次、5次、6次呢?不要再走到前面来,设想一下,各有多少人?
二、经历过程,自主探索
1.自己尝试。
2.出示表格: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自己尝试计算、填表。
3.交流探讨。
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班内汇报:各组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结合学生的汇报,组织探讨:
(1)表格中填出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板书:1个6相加、2个6相加……6个6相加)
(2)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积是多少?怎样知道的?让每个学生都写出6个乘法算式,写好后相互检查。
4.编口诀。
(1)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
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2)整理口诀。
这些口诀,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写出来吗?写好后小组内相互检查。
(3)记口诀。
把口诀读一读。说说哪几句容易记住,哪几句难记?相互介绍自己记口诀的方法。
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记口诀。
师生对口令记口诀。
5.用口诀。
口算:6x26x56x36x1。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开碰碰车。
2.练射击。
3.打电话。
小动物们听说儿童乐园这么好玩,于是它们各自打电话约朋友去玩。
你能找出它们和谁在打电话吗?(友情提示:得数相等,电话接通)
让小组内6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轮流打电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7
一、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1、6题。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 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 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 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那么,谁能说说, 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 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只是从前让学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高个子”。所以由学生自己引出课题,由自己传授知识。教师在这里扮演疑惑、验证的角色,吸引学生“帮助”教师解惑。)
2. 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出示课件)
飞机 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 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 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 每秒约行5500米
卫星 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 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
生:(惊叹)
(增加知识积累。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家庭状况也并不太好,课外书很少,我预料到不太可能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获得和关注的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
师:怎么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对吗?谁记得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多少?
生:12秒91。
师: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同学们,还有什么事情也让你觉得连1秒钟的时间都非常重要呢?
生: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过介绍,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间让学生也激情澎湃,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也为祖国而骄傲。)
4. 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学生又不自主地跟着数数)
(再一次观看动画,让学生刚才散乱的思绪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而且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数,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的方法。)
生:(抢答)10秒。
师: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在给同学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指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拿出你的钟表来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学生活动)
(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会拨、会认、会出题,充分认识几秒。学生在这时候争先恐后,十分高兴。手中的学具钟表可以拨时间,闹表可以计算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 教学1分=60秒。
师:有没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真棒!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是吧?
生:是。
师: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道难些的题,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主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1分=( )秒)
师:谁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生: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
生: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师: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师:老师也观察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课件,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师:真的是这样啊,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
(板书:60)
生:(齐读)1分=60秒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连这么难的问题也能研究出来,真棒!既然1分等于60秒,那*常我们说的半分钟就是多少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得出结论,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组汇报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当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
6. 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师:1分钟呢?
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师:(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写了35个字。
生: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生:……
(通过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再一次体验“秒”,难度也随之加大,鼓励学生估算出大概的时间,渗透估算意识,并把活动延伸到课外,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拍手、写字,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动作体验活动,活,但绝对不会乱;安静地想一分钟也是体验的过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自由活动是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7. 小结
师:同学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
生:40个。
师:这40个1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说明同学们也会充分利用时间,你们真棒!不过,老师还想让同学们思考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大多数钟面上都有秒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看秒针认识时间和看秒针知道经过几秒,那么除了有秒针的钟表之外,还有其他的计时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几秒的时间吗?老师这里有一个电子辞典,这个位置有两个小小的数字,它们就表示秒,你们还能搜集到其他的计时工具吗?如果搜集到了,下节课把它带到课堂上来,让大家认识一下。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但不常见,家长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学生可以通过询问和自己操作找到,不过带到课堂上的可能性不大。带有“秒”计时的电子表也不太常见,所以需要搜集,下节课展示给了他们充分准备的时间。)
(三)作业
1. 课后练习十四第1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学生在课上做,集体订正。
2. 课后练习十四第6题。学生回家自己看钟表统计时间,然后完成。
(四)总结全课
(重新回到主题图,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图)
师:同学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组成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到现在我们已经倾听过九次新年的钟声,对吗?时间在不停流逝,一去永不会重新回来,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了吗?愿我们能够做时间的主人,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古人说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生:老大徒伤悲!
师:让我们再一次倾听新年的钟声,倾听时间远去的脚步声……
(放映课件:全体倒计时,新年的钟声敲响)
钟声回响中下课。
(最后总结重新回到主题图,情境设置具有完整性。)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认识角的名称、大小,会折角、画角。(课本第56 -58页)
学习目标:
1、 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叫的过程。
2、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重、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 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和往常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举行一场有意义的比赛,有信心吗?比赛的题目是:《角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有信心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第一次先学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5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课件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56页的例1,认真看图、看文字。
1、先看第一部分,用2根小棒拼成的这四种图形都是( )?
2、观察例题2:观察角,你发现角是由( )条边和( )个顶点组成的。
3、说一说,所有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吗?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没有关系?
5、用一张纸,你能折出多少种角?你能指出他们的顶点和边吗?
6、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那些物品上有角?
第二次先学
1、 打开课本第58页例3,看图、看文字,想一想,怎样画角?
2、 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 你能画出一个角吗?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果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1)课件出示检测题
(2)58页第一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黑板上的学生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补充。
2、讨论(议一议): 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课件出示)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重难点
1区分认识四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3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0篇(扩展7)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3篇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1
一、看拼音写汉字(10%)
chuāndài() zhāohu() húdié() cūzhuàng() shǐjìn()
jiǎzhuāng() guānchá() yǒuqù() fènlì() yǒngqì()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在字音下打“——”(7%)
假(jiàjiǎ)装好(hàohǎo)奇朝(zhāocháo)霞似(shìsì)乎
白发(fāfà)照相(xiāngxiàng)摇晃(huānghuǎng)
三、辨一辨,组一组(5%)
峰()瓣()钓()绿()耍()
蜂()辫()钩()录()要()
四、选择合适的词填入括号中。(5%)
忽然、居然、果然
1。这本书我丢了好多天了,没想到,今天()让我找到了。
2。气象预报说今天午后有雨,()吃完午饭,下起了大雨。
3。冷不丁,()从路边窜出一条大黄狗,把我吓了一跳。
好奇、奇怪
1。放在桌上的花瓶可真(),我忍不住()地观察起来。
五、照样子,写词语。(8分)
白发苍苍()()()()
笑呵呵()()()()
六、我会填(9%)
古老的铜钟做游戏白发苍苍
()的草地跳()()
()的石级爬()()
()的天空想()(
七、给完整的句子加上标点,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6%)(1)古老的北京城(2)寒风刮起来(3)我们在教室里全神贯注地
八、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括号里标上序号。(5%)()小船顺着水流向前漂去。()看着一只只小船漂远了,我们心里在说:小纸船,希望你漂到大海去。()星期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来到小溪边。()我们拍着手,沿着小溪追着小船。()我们用五色彩纸折成一只只小船,放在水里。
九、阅读填空(6%)
(一)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这段话写出了天都峰的两个特点:()和(),我能分别用“———”和“~~~~”来表示。
2。这时候,“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二)路人借问遥招手,__________________。(胡令能:《小儿垂钓》)
十、课外大挑战(12%)
一天,妈妈买菜找回来一张20元的`假币,她叫我花掉,说是小孩子,不容易被发觉(juéjiào)。
但是往哪儿花呢?我苦苦思索。这时我看见不远处有个卖草莓的老奶奶,她眼睛似乎花了,看什么东西都要眯起眼睛。
我心中暗喜,走过去递上20元假币,买了一斤草莓,还找回18元。
我紧张地往回走,本来是暖洋洋的春风,但吹在脸上感到很不舒服。我心里难受得像火烧一样。我左右为难(nànnán):是回家跟妈妈“领赏”,还是到老奶奶那儿“赎”回20元钱呢?最后,我回到老奶奶那儿诚恳地道了歉,要回了我那张假币。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里踏实多了。回到家里,我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了我的话,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完把那张假币撕掉了。
1。在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上打“√”。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小朋友,你读短文时,注意到小作者心情的变化了吗?开始“我”暗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心里难受得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到家,小作者该怎么向妈妈说呢?妈妈又会说些什么呢?请把这些话写在短文中的横线上。
5。读了这篇短文后,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写一写你课余参加的一项活动,注意写清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活动的过程,还要注意写出自己参加活动时的感受。(27分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
一、比一比、再组词。
仰( ) 潮( ) 篮( ) 绸( )
柳( ) 朝( ) 蓝( ) 稠( )
渡( ) 飘( ) 骄( ) 耍( )
度( ) 漂( ) 娇( ) 要( )
二、想一想,连一连。
掀起 脑袋 美丽的 天地
仰起 呼吸 快乐的 公主
屏住 城堡 有趣的 潮声
建造 波浪 轻轻的 活动
三、给下列的字先加部首后再组词。
冒( )——( ) 干( )——( )
要( )——( ) 宛( )——( )
孚( )——( ) 乔( )——( )
四、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例:公园里开满了鲜花。
公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
1、我用肥皂水吹出了好多( )的小球。
2、我们在新建成的广场上( )的耍闹着。
3、教室里,同学们( )地议论着老师刚出的那道题。
4、小明没有找到丢失的新钢笔,只好( )地回家了。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一个个球儿,是我们自己( )地( )地吹出来的,他们轻轻地飞起,是那么( ),那么( ),那么( ),那么( )。
2、篱落疏疏一径深,( )。
六、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孩子大叫起来 松鼠 一只大松鼠
2、妈妈一面笑 一面说 妈妈怎么能当公主呢
3、强强告诉我 他在山上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鸟窝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标点符号的争吵
一天,字典公公家里发生了一场争吵,一群小伙伴们争的面红耳赤。
掀起这场争吵的是感叹号。他得意洋洋地说:“我表示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数我最重要!”
小问号首先不服气,他尖着嗓子说:“哼,要是没有我,怎能引起读者思考?”
这下又惹恼了小逗号:“是我把句子断开,表示了句中的停顿,不然,人们就得一口气读下去。再说,要是没有我,句子的意思哪能明确?”
省略号不慌不忙,但是声音提的很高:“要不是我……那语言该有多罗嗦呀!我的作用嘛……”
句号自以为水*最高,听了别人的话,脸都气红了:“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我作总结……话就得……没完没了。”
字典公公制止了这场争吵,说:“孩子们,你们都很重要,少了谁,文章的意思都不能清楚明了。我希望你们不要只强调个人的作用,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把事情办好。难道这个道理你们还不懂吗?”
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要是没有我,怎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改为:要是没有我,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⑴要是没有我,句子的意思哪能明确?
⑵难道这个道理你们还不懂吗?
2、用下述方法概括指定段落的段意。
例:第二自然段写了:感叹号以为文章里数他最重要
什么人 做了什么事
第四自然段写了:
第六自然段写了:
第七自然段写了:
3、以下标点符号有哪些作用呢?读懂短文,试着填写。
感叹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
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逗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正确的寓意。本文的寓意是( )
⑴标点符号都很重要。
⑵争吵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⑶哪个标点符号都不是最重要的。
⑷团结合作才能把事情办好。
八、作文。
题目:我最喜欢的游戏
要求:1、抓住自己喜欢的一个游戏写完整。
2、游戏的规则、过程要交代清楚。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3
一、看拼音写汉字(10%)
chuāndài() zhāohu() húdié() cūzhuàng() shǐjìn()
jiǎzhuāng() guānchá() yǒuqù() fènlì() yǒngqì()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在字音下打“——”(7%)
假(jiàjiǎ)装好(hàohǎo)奇朝(zhāocháo)霞似(shìsì)乎
白发(fāfà)照相(xiāngxiàng)摇晃(huānghuǎng)
三、辨一辨,组一组(5%)
峰()瓣()钓()绿()耍()
蜂()辫()钩()录()要()
四、选择合适的词填入括号中。(5%)
忽然、居然、果然
1。这本书我丢了好多天了,没想到,今天()让我找到了。
2。气象预报说今天午后有雨,()吃完午饭,下起了大雨。
3。冷不丁,()从路边窜出一条大黄狗,把我吓了一跳。
好奇、奇怪
1。放在桌上的花瓶可真(),我忍不住()地观察起来。
五、照样子,写词语。(8分)
白发苍苍()()()()
笑呵呵()()()()
六、我会填(9%)
古老的铜钟做游戏白发苍苍
()的草地跳()()
()的石级爬()()
()的天空想()(
七、给完整的句子加上标点,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6%)(1)古老的北京城(2)寒风刮起来(3)我们在教室里全神贯注地
八、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括号里标上序号。(5%)()小船顺着水流向前漂去。()看着一只只小船漂远了,我们心里在说:小纸船,希望你漂到大海去。()星期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来到小溪边。()我们拍着手,沿着小溪追着小船。()我们用五色彩纸折成一只只小船,放在水里。
九、阅读填空(6%)
(一)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这段话写出了天都峰的两个特点:()和(),我能分别用“———”和“~~~~”来表示。
2。这时候,“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二)路人借问遥招手,__________________。(胡令能:《小儿垂钓》)
十、课外大挑战(12%)
一天,妈妈买菜找回来一张20元的.假币,她叫我花掉,说是小孩子,不容易被发觉(juéjiào)。
但是往哪儿花呢?我苦苦思索。这时我看见不远处有个卖草莓的老奶奶,她眼睛似乎花了,看什么东西都要眯起眼睛。
我心中暗喜,走过去递上20元假币,买了一斤草莓,还找回18元。
我紧张地往回走,本来是暖洋洋的春风,但吹在脸上感到很不舒服。我心里难受得像火烧一样。我左右为难(nànnán):是回家跟妈妈“领赏”,还是到老奶奶那儿“赎”回20元钱呢?最后,我回到老奶奶那儿诚恳地道了歉,要回了我那张假币。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里踏实多了。回到家里,我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了我的话,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完把那张假币撕掉了。
1。在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上打“√”。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小朋友,你读短文时,注意到小作者心情的变化了吗?开始“我”暗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心里难受得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到家,小作者该怎么向妈妈说呢?妈妈又会说些什么呢?请把这些话写在短文中的横线上。
5。读了这篇短文后,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写一写你课余参加的一项活动,注意写清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活动的过程,还要注意写出自己参加活动时的感受。(27分
推荐访问:上册 教案 小学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0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 三年级上册科学水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