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探究课教学设计的要求(3篇)

探究课教学设计的要求(3篇)

时间:2023-01-11 13:00:04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探究课教学设计的要求(3篇)探究课教学设计的要求  小学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  学校东华小学  年级五年级  指导教师沈照  课题:《身边风能利用》  课题背景:(资源分析、学生分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究课教学设计的要求(3篇),供大家参考。

探究课教学设计的要求(3篇)

篇一:探究课教学设计的要求

  小学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

  学校东华小学

  年级五年级

  指导教师沈照

  课题:《身边风能利用》

  课题背景:(资源分析、学生分析)

  一、资源分析:

  1、《身边风能利用》是市编小学五年级探究课程(上册)第一课教学内容,本单元旨在让

  学生了解人类对风能的利用情况及分析探究所在社区建风力发电场的可行性。同时也是

  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大力发展包括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是抢抓世界新

  一轮能源革命先机的必然要求”的指示精神,更快更好地开发与利用风能为人类造福。

  2、崇明低碳生态岛的建设,为学生主题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而

  我们推虾港社区拟建的风力发电场,又为学生提供了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资源专题探究

  学习的可行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形成。

  3、本课涉及的知识面虽然较广、较深,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积累,知识经

  验较为丰富,同时掌握了不少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这为教学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4、作为主探教师,土生土长在崇明,开发和利用自己熟悉的资源进行教学,既贴近于教学

  的实际情况,又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动态生成。

  5、本课教学资源丰富,再辅以Flash,Photoshop、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

  视野。

  二、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我们学校很多学生曾经学习过风的知识,也了解风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为本主题探究

  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学生也掌握了一些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规律和方

  法,为这一节课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我校属于县小班化首批试点学校,学生的

  学习习惯较好,对探究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具有一定的分析、观察和理解能力,在课

  堂教学中能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作用。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①少数学生学习中注重结果、注重考试成绩,在主探课的学习中观察能力尚有不足,对

  问题意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尚存欠缺。

  ②有些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对问题的描述和解释可能会

  辞不达意。

  ③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探究能力需要

  培养和完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及有关风能在我国分布的情况。

  B:掌握查找资料、分析整理资料的方法,了解并知道风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干净再生能源。

  C:分析所在社区建风力发电场的可行性,并逐步达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尝试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B:调查、观察、分析、概括所在社区建设风力发电场的自主构建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B: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创新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风能的利用和风能资源在我国的地分布情况。

  教学难点:分析探究所在社区建风力发电场的可行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提供学生使用的网上信息。

  (2)学生准备:学会查资料,具备初步网上和图书搜索知识的能力。

  主动有效的追求目标:

  (1)追求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即有效果;

  (2)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即有效率;

  (3)追求单位教学成本上的教学效果,即有效益。

  主要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探究的“真实问题”

  (2)把握教材的目标定向,机智处理师生动态生成的资源

  (3)适时适度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会探究”

  (4)善用“典型材料——典型经历——探究思维——探究认知”教学机制,自主构建“如

  何探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布置探究内容:

  ·自主收集资料

  课前准备

  《身边风能利用》

  ·自我质疑

  提出问题

  二

  ·设问:风给我们带来哪些欢乐?·回忆和风玩耍的经历

  归纳问题

  ·引导对质疑中的部分问题归类·明确要求,了解归类问题,

  ·提问:利用风能还可以做什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并自选喜爱明确任务

  么?

  探究的问题

  三

  ·提问:你是怎样了解到这些知·交流回答:通过网上信息、自由组合

  识的?

  图书资料、访谈等途径查找查询资料

  ·询问:如何处理这些资料?·自由组合,小组人员分工阅

  ·指导: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读,分析资源,讨论解决问题,

  作,运用资源,专题探究,交流交流评价

  评价

  四

  ·flash动画演示:风力提水机、·看flash动画演示

  观察思考

  风力碾米机、风力水车灌溉农田·探究风能巧利用

  探究实践

  ·提问:利用风能还可以做什

  么?

  五

  ·指导继续:参考网络资源的提·小组合作,进行创造,想象

  示及实验,通过小组讨论,创造设计

  性想象与设计“风能是转化为电如:①风能路灯、电灯

  能”

  ②风能汽车

  ·提问:风能作为可在再生生能

  ③风能挖掘机

  源被我们所利用,你知道我国到

  ④风能游艇

  底有多少风能资源吗?(出示中

  ⑤风能发电

  想象设计

  国风能密度分布图,介绍风能资

  ⑥发电场

  源分布情况)

  ……

  ·谈话:你们看这么多的风能资·实地考察

  源没被利用这多可惜呀!你们有

  没有好的办法来利用这些风能·汇报交流建设风能发电场的

  资源建设适合社区的发电场,看可行性分析报告

  发散创造

  谁的想法最又创意?

  六

  组织全班进行合作、交流、质询各组介绍自己设想的能源利用讨论交流

  与辩论、交流

  新方案,围绕新创作,质询提质询辩论

  问、辩论,建议、修改

  七

  启发学生自己归纳评价

  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归纳讨论

  并对本课创造性想象与设计进总结评价

  行了自评与互评

  反思与重建:

  一、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

  杜威和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主张“学生通过这种发现,不仅可以掌握知识的结

  论,而且还可以更多地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学到科学家处理信息的方法。”认为“不

  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作出的发现,还是科学家努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作出的

  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组合,从而获得

  新的领悟而已。”本课教学是用“任务驱动式”的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提出具体的学

  习任务,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向的前提下,象科学家那样,带着为研究某项科学

  发现或发明的任务,以努力争取完成任务、求得成功的心态去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资料查找,

  进行想象、创造和分析论证,从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全过程。教师的角色与地位是组织者、

  指导者、帮助者或学习伙伴,对学生作相应的启发、引导与点拨、帮助。即事先应向学生提

  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具体交代学习任务与方法,并参与学生共同探究。这种“任务驱动式”

  教学,是强调学生独立自学与协作交互式学习交叉综合进行,信息技术又为这种“任务驱动

  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情境资源,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构建。

  二、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有利于启迪想象与发散

  现代信息技术学生提供了大量图文、视频资料:其中风能利用,有风力提水机、风力碾

  米机、风力水车灌溉农田等图片资料以及现代各种大小水力发电场的照片、视频录象、文字

  资料等,形象、直观地去建立学科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促

  进了想象与发散,发掘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任务驱动式”探究教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整堂课在研究任务的驱动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全体学生紧紧围绕科学探究目

  标,展开了课前准备、课堂互动、优化合作、课后延伸和主动而又有效的思维想象,学习兴

  趣盎然,探究创造气氛浓厚,学生们个个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进行了积极的设想。例如有个

  小组学生看到风能电池能用于飞机、汽车,因此提出把风能电池用在游艇上。即在游艇甲板

  面上装个顶棚,上面安装太阳能电池,既美观,又可遮阳避雨,更可发电作为动力,一举几

  得。但别的小组提出了问题,这种风能电池遇到有风可以发电,没有风怎么办?想象设计的

  小组进行答辩可以安装好蓄电池储存电能,没有风时同样可以应用,同时,还可研制高灵敏、

  高效能的风电池,无论风力大小只要有风都可以发电,受到全班赞同。因而初步学到了一些

  科学探究方法。同时提高了他们独立学习与协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信

  息和分析信息等的能力。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探究教学的“双优化”,使探究教学有效提

  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信息素养与能力素养,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以上是本课教学的三点收获。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是教师在课前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

  性,准备更多的可操作资料,提供给学生进行创造性设计,可能学生的动手动脑设计这一部

  分效果会更好。

篇二:探究课教学设计的要求

  科学探究要素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提出问题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猜想与假设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实验数据的意义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认识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分析与论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认识在实验中进行分析论证是很重要的评估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认识评估的意义交流与合作能写出实验探究报告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合作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二探究实验课的教学1

  新课程探究式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一、新课标中对“探究性实验的要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新课标把实验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再规定所谓的“必做”实验。例如《课标》规定:“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另外与教学大纲不同的是《课标》没有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的器材等做出硬性的规定。这样就可以使师生因地制宜地进行实验教学,便于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法,有利于实验设计的教学,使师生更注重实验中的科学思想,而不是背诵实验的器材、步骤等条文。同时新课标将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紧密结合,将“物理实验”的提法变为“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使物理实验有了更宽广的含义。它包含了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到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形成实验结论和进行表达交流等一系列过程。新课标把“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列,作为标准的三大部分,这表明科学探究、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一样,它不仅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对物理探究能力的要求实际上包括了对物理实验的能力要求,新课标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高中学生应该在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中达到以下要:

  科学探究要素

  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

  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实验数据的意义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认识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认识在实验中进行分析论证是很重要的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认识评估的意义能写出实验探究报告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合作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二、探究实验课的教学1.实验教学的步骤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包括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这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用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进行探究实验的必要条件。在进行探究教学设计时,如下的原则是应当关注的: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体现主体性原则。②努力提供手脑并用的机会,体现做中学的原则。③关注实践

  与理论结合,体现探究与接受学习有机结合的原则。④关注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人际间互动的原则。⑤灵活多样。防止探究模式僵化,体现多样性原则。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实施新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教学的步骤是:问题的由来——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报告。这一过程与探究实验的过程基本一致,主要是按探究实验的流程来进行教学。以下对这几个步骤做一些分析,并结合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节来说明。

  2.对探究实验的结构程序的理解和举例说明新课标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探索能力、自己总结观察现象的能力的培养,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节课为例,以前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注重的是知识的再现,而现在变为探究,注重的是问题的提出与发现。本节课以实验的形式出现,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以及如何操作,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得出实验结果,这些才是现代中学生最应该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不管学生自己设计的方案不管是否符合要求,不管实验后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都要加以鼓励,因为学生在设计和实际操作中的亲身体验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新课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1)问题的由来。主要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现象。不迷信教材和课外读物,有疑问就要问。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加速度已经较为熟悉,同时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也熟悉探究实验的要求。因此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小汽车几秒钟就能从静止加速到100km/h,而火车从静止加速到同样的速度要几十秒甚至几分钟,等等,学生会从这些常见的现象中会发现问题。(2)提出问题。主要应针对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及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有些问题可以由学生直接提出,有些问题可以由教师适当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白需要解决探究实验中的主要问题。本节课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1)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外力大小有何关系(3)加速度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有何关系。在老师启发下,学生提出的问题接近于探究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3)猜想与假设。这主要是指学生在尚未知道实验结论的情况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日常观察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判断出可能出现的结论。在这个环节上。

  教师切记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可去批评,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节学生可能猜想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外力有关,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加速度还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大。

  (4)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要求学生在明确所提问题的前提下.以及在老师的启发下.为解决问题各小组或小组间可进行讨论和合作.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它包括实验时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和表格的制定等。本实验过程中,由于影响加速度的有两个变量,因此采用控制变量法,以减小实验及采集处理数据

  的难度。学生自行设计数据表,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后准备实验器材(小车,一端

  带定滑轮的长木板,带小盘的细线,砝码(规格:10g、20g、30g、40g,用作牵引小车

  的力),钩码(50g)4个(用来改变小车的质量),打点计时器,纸带)。另外,有条件

  的学校也可以用气垫导轨配光电门来做这个实验,数据处理时也可借用计算机。学生按思路配好器材之后就可以可始进行实验了。

  (5)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教师在课外检查学生制订的方案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案选择需要的器材,在各小组组长的安排下,按照各自分工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实验并采集数据。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指导,提醒他们注意一些操作上的问题。对方案好的小组和差的小组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方案差的小组要多加点拨,给予指导。对于他们在实验中的屡屡失败,教师切不可批评呵斥,而应该肯定他们不怕失败的探究精神,帮助他们认真观察、分析、思考,找出失败的原因并进行重新操作。在这个环节上教师不可操之过急。本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细节,尤其用斜面小车做实验时,操作要尽量规范,以减小误差,以免误差较大,增加实验数据处理的难度。

  (6)分析论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数值和证据进行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分析能力差的小组,教师要多耐心启发他们,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收集的证据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会发现本实验的误差是较大的,要注意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如打点计时器与纸带之间有摩擦、小车与斜面之间有摩擦、重物与纸带下落的过程中要受空气的阻力等。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在误差范围内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a=F/m),并验证与猜想是否一致,学生在动手操作并最终验证猜想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7)评估各小组实验完成后,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具体情况,以打分的形式作出综合评价,教师在评价时尽量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的优点要给予充分肯定,对他们实验中出现的失误要提醒他们注意下次改正,但尽量不要批评,切忌指责。总之,要多做正面的鼓励以“正强化”来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

  (8)交流与合作。各小组可以根据本组收集的证据进行小组与小组的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发现其他小组所设计的方案及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并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加深、巩固对已得出的结论。学生还可以讨论怎样设计可以减小本实验的误差,小组之间还可以讨论甚至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在活动时间时,进行改进方案的实验,看误差是否减小了。

  (9)完成探究实验报告。高中阶段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对实验报告的要求,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如何写实验报告,其实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不仅仅是对实验过程的简单重复,它是学生是实验进行思考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实验中的一些问题也会再思考,对知识会有新的理解和拓展。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实验报告的习惯。

  三、探究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切勿走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来。1.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杜绝教师的包办代替。同时,不可把对实验的探究转化成验证性实验,更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地“乱来”。因此,教师要当好“导”和“演”双重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知识”的规律。2.重视探究实验的过程。探究实验教学非常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过分地强调结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按教学计划备课时不仅要备好知识,还要认真地备好学生。对成绩较多的学生教师要“少讲”让学生自己多思考,自行解决问题,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需要适当的引导。如此,以使不同程度的同学都能完成整个探究过程,更好的完成教与学的任务。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实验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不可过早地下结论,而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在上述《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实验

  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较大误差,此时教师不要武断的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批评或改正,要让他们小组成员,甚至和其他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误差大的成因及相应的改进方法,学生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时也不要只做纠正,而是因势利导,提醒学生应注意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行改正。如此,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乐趣方面相对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开展物理探究教学的三个策略1.要善于运用实验进行探究教学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作为载体的.许多现象可以说明所要讲述的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找知识。探究实验的教学首先要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摩擦力》时提出我们都会走路,走路靠的是摩擦力。但是我们发现有时我们走得很稳,可是下雨天走路容易摔跤。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下面就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一组探究摩擦力与接触物体的材料是否有关.二组探究摩擦力与接触物体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三组探究摩擦力与正压力是否有关。其次要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大胆提出假设,开展讨论。分组设计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实验器材,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如何操作等。例如在《重力》一节的教学中.“探究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引导学生猜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形状.体积.质量等因素有关,并设计选用相关材料进行探究。此外,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积极求知的心理倾向。2.在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认识中进行探究教学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认识,应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对这一过程教师必须加以充分的“稀释”,使学生知道其来龙去脉,从中体验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及科学探索的艰辛。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静态的结论。而不是引导学生循着规律的发现过程去体验一番.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大缺憾。为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挖掘隐含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使其成为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源头活水。3.要善予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进行探究教学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

  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这里涉及两大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因此,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其表达式.更应使其探究其推导过程。

  五、对探究式教学的总结认识1.改变观念,重视探究实验对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一些教师忙于“应试教育”,习惯“题海战”,习惯“灌输式”,认为这样,一节课可灌输很多知识,讲很多题目,而“探究式教学”一节课能得到的知识相对少得多,甚至感觉浪费了时间。殊不知,从内容形式上看是少了些,但这“小小的获得”可是学生亲身体验得来,将终身不忘。“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所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正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体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和整个教学的发展,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己总结观察现象的能力、探索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转变角色,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1)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角色,不应一包到底,切不可“越俎代庖”。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大胆放给学生去探究,完全解除教师的“指挥棒”,让学生在“实验课题”的统领下,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习惯、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认知规律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去感悟、去体验,得出合理的物理结论。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实验探究,但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当然也不能“放羊式”,不闻不问,不顾学生的基础,没有目标,没有点拨,这样学生势必难以探究。教师的“引导探究”,首先要运用多媒体、小体验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物理情境,点燃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认知水平点拨其思考:探究什么?方向?途径?收集与处理?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从师道尊严到民主平等角色的转换,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探究式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力图让学生轻松活泼、自由地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使教师、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彼此形成学习共同体;营建一个允许质疑、讨论、探索的公平竞争环境。在民主的环境下,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对话,教师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客观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来自教师的理解、宽容和期待,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热情和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自尊心、进取心的培养,能把学生原有的一点创造思维火花燃成永不熄灭的熊熊烈火。

  3)时间问题:探究要有主次,进行有效探究;课前、课上相结合,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有效利用时间。

  学生活动本身就很耗时间,再加上学生这么大面积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间变成了突出问题。课堂45分钟,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要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要进行大面积完整的探究活动,两堂课连上当然比较合适。但大多数学校一般不能连排,老师应随机应变,灵活地根据《课程标准》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要能根据不同班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环节,探究的内容不能过多,主要探究什么?(并非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逐个探究)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课题,为了能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探究活动,可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进行预习准备,可课前让学生进实验室认识器材、选择器材、熟悉器材。本案例的处理是:(一)探究内容减半,(二)采用课前设计方案、选择并熟悉器材、通过作业练习“纸带处理求加速度”问题,这样大大推进了课堂探究的进程,将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这节课必须进行的探究环节:交流方案、自主探究、汇报成果、综合评价。笔者认为:探究的结果可以有出入,但探究的时间要充足,过程要尽量完整,否则匆匆探究,草草收场,只能流于形式,达不到探究的目的。办法在人想,时间不应成“问题”。

  4.探究式课堂管理:加强纪律教育,加强理论修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就算教师准备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再加上五六十人一班,教师组织起来就非常费劲,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往往会出现失控的场面,甚至出现了有些乱的局面。建议加强纪律教育,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纪律,特别是第一次进实验室要严格要求,好的习惯、好的风气要从第一次开始。教师更要加强理论修养,才能灵活机智。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

  本,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体验成功,健

  康成长。

  附一:一、教材分析: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新课标较原有的教学大纲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探索能力、自己总结观察现象的

  能力的培养,以本节课为例,以前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注重的是知识的再现,而现在

  变为探究,注重的是问题的提出与发现。本节课以实验的形式出现,不仅锻炼学生的动

  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提出问题,以及如何操作,如何进行数据处理,

  分析并得出实验结果,这些才是现代中学生最应该掌握的方法和技巧。至于学生自己设

  计的方案不管是否符合要求,不管实验后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都要加以鼓励,因为学

  生在设计和实际操作中的亲身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与质量也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半定量地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自己设计

  实验,并根据设计进行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体验探究实验的全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与人合作的

  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3.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教学难点】

  1.在老师引导下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2.实验的操作过程。

  【教学用具】小车,一端带定滑轮的长木板,带小盘的细线,砝码(规格:10g、20g、30g、40g,用作牵引小车的力),钩码(50g)4个(用来改变小车的质量),打点计时器,纸带)。另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用气垫导轨配光电门来做这个实验,数据处理时也可借用计算机【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探究实验方案,第2课时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一、第1课时:设计实验方案设置情境引入:(教师可根据学校及学生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如:绿灯亮后,摩托车先冲出,然后小轿车,最后载重货车等情境也可播放相关视频)提出问题:1.本节课研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跟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先猜一猜加速度大小跟什么有关?2.能否从理论上验证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是合理的?

  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力大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而运动状态的改变快慢是用加

  速度来描述的,因此力大,加速度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惯性大,运动

  状态难改变,即加速度小。2)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

  提示问题: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用到什么器材?

  (这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做不同的引导,如果学生基础较多,且课前做

  过预习,则教师只需要略加点拨即可;如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弱则需要教师分步骤引导。

  简言之,在这里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3)各小组代表汇报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可行性,经讨论改进后确定每个小组

  的最终方案。如: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在不同合外力下产生的加速度,绘出a-F图象。

  第2课时:做实验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准备活动:1.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下分工,1-5组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参照表一和表二要求;6-10组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参照表三和表四要求,要填写好表格。2.为方便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可要求学生平衡摩擦。

  表一(两车质量均为200g+100g)

  表二(两车质量均为200g+100g)

  参照车

  实验车

  组别

  12345

  所挂钩码/g

  位移所挂钩码/g位移

  (代表力

  F1)

  x1/cm(代表力F2)x2/cm

  20

  30

  20

  40

  20

  50

  20

  60

  20

  70

  组别

  11.522.032.543.053.5

  表三(两车绳上挂的钩码均为40g)

  表四(两车绳上挂的钩码均为40g)

  组别

  12345

  参照车

  实验车

  m1(车及砝码位移m2(车及砝码位移

  总质量/g)x1/cm

  总质量/g)x2/cm

  300

  200

  300

  400

  300

  500

  300

  600

  300

  700

  组别

  1

  2/3=0.67

  2

  4/3=1.33

  3

  5/3=1.67

  4

  6/3=2.00

  5

  7/3=2.33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学生按照上节课设计好的实验方案,结合上表及分配的任务开始动手做实验。实验

  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讨论争取做到满意的结果。教师活动:在学生做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学生活动:学生将实验获得的数据填入表格,并分析表二和表四,并得出结论。教师活动:在学生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做适当引导。【课堂小结】1.接触控制变量法的应用。2.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猜想出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比实验验证重要,提出实验方案比实验操作重要,通过本节课,大家要好好体会。3.体会合作的含义,现代科研是需要团队精神的。【作业】1.思考题:除了摩擦力以外,你觉得引起误差的主要原因还有什么?为克服这一问题,请设计出改进的实验方案。

  附二:【课题分析】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教学设计

  在学生学习了弹力后,知道弹力是一种最基本的性质力,是摩擦力产生的前提和基

  础。弹力同时也是物体受力分析中最重要的一种力。弹力来源于形变:“弹力的大小跟

  形变的大小有关系,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就随着消失”(高一物理

  必修)。但弹力与形变究竟有何关系,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本只给出了定性的关系,原因

  是弹力与形变关系比较复杂。为了降低难度,减小知识的跨越台阶,课程设置为探究性

  学习,且只研究弹力与弹簧伸长形变的定量关系。在本节教学中改变课堂视角,在培养

  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中作了一些探索,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探索之路,体味科学家

  的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弹力和形变关系的理解,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实验得到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感受弹簧的弹力,体验探究弹力与弹簧的伸长的关系,经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体验用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物理方法,体会用“图象法”发现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2、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学重点】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图象法,归纳总结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弹簧秤、钩码、直尺、铁架台)多套、CAI课件、多媒体展台。学生准备:三角板、笔、草稿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题:1、什么是弹力?弹力的方向如何?举例说明。2、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3、什么叫形变及弹性形变?

  总结1、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

  叫弹力。例如: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受到桌面对书的弹力,弹力的方向垂直桌面指向书;而

  桌面受到的弹力方向垂直桌面向下。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电线对电灯的弹力,弹力的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

  方向。2、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3、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时,如果撤消外力,物体又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

  用手拉弹簧,弹簧会伸长,用力越大,弹簧伸长也越大,手放开弹簧,弹簧立即恢

  复原状。学生分析演示的实验原理。分析设问: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且平衡时弹簧受到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弹簧的伸长越大,

  弹力也就越大。可见:伸长(原因)→发生形变(原因)→弹力。那么弹力和伸长量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本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关系。

  二、实验探究思考:1、采用什么方法给弹簧施力?2、弹力的大小如何确定?3、需要测量那些数据?如何记录数据?4、弹簧能否被过分拉伸?5、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用什么测量?学生活动:1.学生阅读课文并按小组讨论2.学生讨论设计数据表格,并确定实验方案。1、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

  2、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当钩码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

  3、实验需要测量的数据有:弹簧的原长和每次所挂钩码对应的弹簧的长度。数据可

  用表格记录,也可用有序实数对记录。

  4、加在弹簧上的拉力不能太大,以免弹簧被过分拉伸,超出它的弹性限度。

  5、用直尺测量弹簧挂钩码时的长度与未挂钩码时的长度之差,就是弹簧的伸长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x

  x0

  x1

  x2

  Δx0m0F0

  Δx1m1F1

  Δx2m2F2

  3.学生按照讨论好的思路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教师活动: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巡视,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帮助学生完成探究过程。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帮助下,对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借助计算机),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弹力与弹簧的伸长之间的关系。教师活动:根据学生设计表格及测量的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如:做图法。

  1、以弹力为纵坐标,弹簧的伸长为横坐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2、根据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

  3、按照图中各点的分布与走向,尝试作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含直线),所画的点不

  一定正好在这条曲线上,但要注意使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学生活动:学生对数据及图象进行总结归纳,得出F与Δx之间的关系F=kΔx,并讨论该表达式

  的物理意义。函数表达式中常数k的单位是:牛/米(N/m),该常数叫劲度系数。四、实验拓展

  提出问题:通过探究了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并得到了结论,如果弹簧被压缩,则弹簧的弹力与弹簧压缩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并进行探索、实验……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F与弹簧压缩的长度Δx成正比。五、巩固练习由实验测得某弹簧的长度L和弹力的关系如图所示,求:(1)该弹簧的原长为多少?(2)劲度系数为多少?参考解答:弹簧不产生弹力时的长度等于原长,由图可知该弹簧原长为L0=15cm。

  据劲度系数的定义:

  由图线可知,该弹簧伸长Δx=(25cm-15cm)=10cm时,弹力ΔF=50N,所以

  N/m=500N/m。

  七、作业

  1、实验表明: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x有如下关系f=kx,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式中的k反映了某个具体弹簧的一种性质B.k与弹簧所受外力大小成正比

  C.x是弹簧伸长或缩短后的长度D.把某弹簧一分两段,k的大小减小一半

  2、有三根完全相同的弹簧,原长为10cm,每根弹簧挂重物G后,弹簧伸长都是1cm。

  现把三根弹簧依次串接成一条长弹簧,再挂上重物G,则三条弹簧的总长是()

  A.31cm

  B.33cm

  C.36cm

  D.30.3cm

  3、一根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悬挂重量为G的物体,弹簧长度为L1,如弹簧下端

  固定,上端放同一重物,弹簧长度为L2,该弹簧自然长度为

  ,劲度系

  数为

  。

篇三:探究课教学设计的要求

  探究式教学设计物理课堂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对讲授教学时间进行控制,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讲授时间。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掌握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原则1.自主性原则.“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尽量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扩大学生自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要像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一样,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2.开放性原则.探究式教学和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注意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进行环境设计,更好的实现探究.3.灵活性原则.学生在各个探究要素中的能力表现往往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能独立驾驭探究;有些学生不能独立进行,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引导或点拨.因此,教师需要灵活地选择探究的侧重点和相对应的探究要素.4.渐进性原则.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所探究的问题也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在教师的帮助、引导、示范下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然后再逐渐向更规范、更完整的科学探究层次发展.5.多样性原则.探究式教学应该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优势互补,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探究式教学形式也是多样的,即可以是实验式的探究也可以是理论式的探究.

  三、注重探究过程,认真抓好探究的三个基本环节1.学生初探环节.这一环节可以在课前完成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首先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合理情景,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困难或困惑,最后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积极思考中,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果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寻求问题的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2.师生共探.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猜想与假设的情况认真研究,并作筛选和加工.引导学生在课上通过设计实验或用已有的科学知识通过推理方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要切忌教师“包办”,而应在“交流”二字上做文章,也就是说,教师课堂上不必把什么问题都讲深讲透,要及时放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谈心式”的交流中学习知识和方法,在严密而又轻松的思考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3.探究反思.师生共探解决探究问题之后,教师应留有时间让学生反思本课探究式学习的过程、结论和方法,通过反思将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思维规律,加深记忆.通过这种反思对照,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苦与乐,必然极大地提高其探究兴趣和自觉性.“自主、合作”的科学探究式教学方法,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延伸到课堂外,而最终目的就

  是要使“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活动中.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正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设计出不同的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我们相信,只要加强学习、研究,努力实践,认真总结,让科学探究精神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中,就一定能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作者:李应斌单位:江西省大余县梅关中学

  完成讲授后,对学生进行技能原理方面的提问,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简单地讲授教学,对基础的自由落体运动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建立大体的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框架。

  然后进行探究式教学,提出探究问题。例如,自由落体运动为什么要忽略空气阻力?如果不忽略空气阻力,运动会是什么效果?通过提出探究问题,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进行研究,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二、合理创设探究环境探究式教学要合理地建立在实际生活环境之上,通过日常生活进行探究引入,确保学生的探究符合实际效果。同时由于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记忆、理解和应用。高中物理知识较为复杂,物理结构体系庞大,因此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设计范围要尽量贴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确保学生能够对其进行充分了解,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以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波的干扰”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由学生常见的湖面涟漪引入,引导学生对“为什么湖面波纹在相遇时会出现消失现象?”进行探究。

推荐访问:探究课教学设计的要求 探究 课教学 设计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