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规章制度 > 从先秦钟磬乐器的起源看周代乐悬制度

从先秦钟磬乐器的起源看周代乐悬制度

时间:2022-11-29 20:45:06 规章制度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关于音乐的“乐悬制度”是周代礼乐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乐悬制度中所用的乐器大多为先秦的钟磬乐器,这与钟磬乐器的制作、历史来源、使用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从钟磬乐器和“乐悬制度”的关系着手进一步对周代的“乐悬制度”作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钟磬;起源;礼乐;乐悬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52(2011)09-00-

周代初期统治者推行“礼乐制度”来制约人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商周青铜时代出现了大量的钟磬乐器,逐渐被周代统治者用于“乐悬制度”,给其赋予了深刻的政治内涵。

一、何谓“乐悬制度”

所谓“乐悬”,本意是指必须悬挂起来才能进行演奏的得钟磬类大型编悬乐器。周代统治者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已有了充分认识,严格规定了各级贵族的用乐制度,亦即“乐悬制度”。钟磬类乐悬是贵族权利的象征,是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乐悬制度包含三个方面:乐悬的用器制度、摆列制度、音阶制度。其中每一种制度都与“礼”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乐悬的用器制度

甬钟与编磬是乐悬的基本组合,“天子诸侯悬皆有镈”,“卿大夫士直有钟磬无镈”,只有周天子和诸侯有权使用镈钟,卿大夫和士只用甬钟和编磬。

(二)乐悬的摆列制度

《周礼•春官•大司乐》中有“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的记载,即周天子享用钟磬乐“宫悬”,可以像宫室一样摆列四面,诸侯享用“轩悬”三面摆列,卿大夫享用两面的“判悬”,士只享用一面摆设的“特悬”。就像列鼎制度一样,是不容儹越的。

(三)乐悬的音阶制度

当时周代所使用的音阶制度是:宫、角、徵、羽四声,缺商音,这也和周代的“礼”有着密切的关系。“商”音是商民族音乐中的骨干音,而在周代则被称为“淫声”。周代编钟音阶中没有“商”音。

二、钟、磬乐的起源

与乐悬的关系周代统治者为何选用钟磬乐悬,要从钟磬乐器的起源说起。钟磬乐器的起源说中包含着很深的宗教观念,这与周代统治者重宗教观念、宗法观念不谋而合。

磬,为石制乐器。早期的石磬为打制而成,表面粗糙厚薄不均,形制不甚稳定,音高也不规则,但到了后期石磬的制作技术有所提高,逐渐成为重要的乐器。石磬最初起源于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尔雅》中“(磬)形似犁管,以玉石为之”的一段话说明磬的前身有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犁、斧之类的石器。

当然,石器在何人的手里处于何种需要所产生的石磬是不同的,何况我国地域广阔,文化多元化,石磬作为早期艺术的一种形式也有多元化可能。所以石磬起源还有一种可能是和宗教礼仪密切相关的。特磬在原始氏族部落中已普遍存在,主要用于氏族和部落内部举行“丰年祭祀”等重大宗教庆祝活动。我们可以从现存的石磬了解相关信息,由于石磬经过数万年风蚀盘剥,音响远非制作时的模样,所以发音无从考证。那么石磬的外在特征就成为我们了解远古信息的桥梁。从出土的石磬看,形制出现多种可能:鱼形,可能体现先人对鱼作为食物的祈求;河南安阳小屯龙纹石磬则可能体现先民对龙的图腾崇拜。鱼形、龙纹石磬应祭祀活动的需要、图腾信物的形象需求而产生。人们选择石磬作为祭祀活动“礼器”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其清脆的音色比较能够代表他们向上苍“乞灵”的心声。所以说,石磬是一件“礼乐合一”器物,它的起源跟人们的劳动生产、宗教信仰、宗教礼仪密切相关。

钟,为青铜乐器。我国古代根据钟的形状、大小和使用方式将钟分为六类:镈、錞、镯、铙、铎。镈钟是青铜乐悬中较早的乐器,它与夏商铜铃一脉相承,有装饰性花纹,在殷商末期,由于形制复杂、装饰华丽而成为乐悬成员。钟的起源要从商代说起,商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出现铙、铃、铜鼓等青铜乐器,商代的铙分为大铙小铙,大铙在使用时口朝上,很有可能是用来祭祀日、月、星、风等自然崇拜留下的。到了周代,将铙“颠倒”了一下演则变成了钟。据考证,这可能与商周民族居住习惯有关。商民族喜欢频繁迁移,铙的口朝上便于搬移,而周民族定居生活,他们的审美观念转向了由簨簴固定使用“悬鸣”钟磬乐器,长期屹立于庙堂宫室,既有庄严凝重的氛围,又有权力地位的象征,更无需搬迁,“子子孙孙永宝”,这也就预示了西周“乐悬”制度的建立。

周代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沿袭了商代,都有很强的宗教、宗法观念,但周人更喜欢把宗教作为礼乐工具。《礼记》曾对商周两族的宗教意识作过比较,“殷人尊神,率民以是神。周人尊礼,敬神而远之。”商人对上天很虔诚,周人是打着“敬神”的旗号,利用宗教为“礼”服务。周公“制礼作乐”将钟磬乐器用于礼乐制度也就在“情理当中”了。

三、西周“乐悬制度”的发展、兴衰

约在公元前1058年,周初统治者推行“礼乐制度”。自此以后的3000年,“礼乐”成为中国人的思想准则,行为规范。这一时期,钟磬乐成为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悬”制度的兴盛标志着周王朝的兴盛。西周末年,周王室衰落,乐工陆续分散到各诸侯国,诸侯国文化空前发展,出现一股“王国文化”向“诸侯文化”转化,即“文化下移”的潮流,“王子朝奔楚”便是轰动一时的事件。比如“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保存“周礼”和“周乐”的鲁国拥有的大量乐官、百工。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清楚地说明了在春秋早期舞乐的规模。“八佾之舞”是天子专门享用的乐舞。“佾”就是“列”的意思。随着周王室衰微,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遭破坏,音乐的等级制度也失去了约束力。《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鲁大夫季桓子在自己庭院里演出天子方能享用的“八佾之舞”,违背了礼的规定,引起孔子的愤慨。

这正是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诸侯无视周王室的权威,擅自享用超越自己爵位等级规定得乐悬规模,客观上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钟磬乐的急剧发展,甚至到了鼎盛阶段。这一时期最为重大的音乐考古发现,就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发掘。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首先使人们对周代的礼乐制度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钟架两面,磬架一面,其布局正是《周礼》所说的“三面,其形曲”的轩悬。而以曾侯乙国君的身份,享用轩悬之制于礼制极合,这就证明了文献的记载。也说明了曾侯乙并没有超越自己的乐悬规模,但编钟能有“一钟双音”的制造工艺,和在音律学、声学方面的诸多成就也表明了当时诸侯国国力强盛的事实。因而编钟、编磬更成为了贵族们权利的象征。

总之,钟磬乐在起源时就与“礼”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周代的礼乐制度又给了钟磬乐广阔的土壤和足够的养料,使这颗奇葩在春秋战国这个纷乱的历史舞台上终于绽放了。

(责任编辑:杨 燕)

收稿日期:2011-7-13

推荐访问:周代 先秦 起源 乐器 制度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