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菁选2篇(完整)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菁选2篇(完整)

时间:2023-02-12 19:55:02 观后感 来源:网友投稿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1  我对故宫和卢浮宫的印象是在看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这部纪录片才慢慢清晰起来的。  在这之前,我对卢浮宫的印象十分模糊,只依稀听人说过,罗浮宫,是塞纳河畔的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菁选2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菁选2篇(完整)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1

  我对故宫和卢浮宫的印象是在看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这部纪录片才慢慢清晰起来的。

  在这之前,我对卢浮宫的印象十分模糊,只依稀听人说过,罗浮宫,是塞纳河畔的一个杰作,她像是一位典雅的少妇,以蒙娜丽莎式的微笑注视着众多的艳羡者;也像是一位女神,给文明的创造者以激情和灵感;更像是一所学校,从黎明到黄昏,默默地迎接着万千学子。

  而故宫,我也只知道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明清24位皇帝临朝为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这里代表了权威,也充满了神秘。

  如今,他们都从皇家宫殿变为普通民众的博物馆,在《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这部纪录片的一个个片段的流放中,映入我的眼帘。

  罗浮宫与故宫的命运相似,但他们的格局与构造迥异,宫中珍宝也各有自己的曲折经历。那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了呢?那便是文化吧。而我觉得,文化,是一个很大,很宽泛的概念。但在这个星期的学习中,我终于了解到文化和艺术的牵绊。

  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理念,不一样的民族,不一样的社会环境,不一样的信仰,不一样的追求,孕育出的艺术作品是迥然不同的。

  在这12集纪录片里面,令我的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古埃及的*官给我们讲述的故事了。这是两条河流的故事,也是两个由河流诞生的伟大古文明——尼罗河所孕育的古埃及文明和黄河所孕育的古华夏文明的故事。

  尼罗河的模式比较恒定,他的潮起潮落都是有规律的,所以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都遵照法规来办事,他们的地理环境大多是沙漠河流,因此也影响到了那里人的艺术作品。而黄河呢,是变化多端的,中华儿女也就在抗击洪潮的岁月里,练就了坚韧与抗争的个性,随之便产生像大禹治水之类的艺术作品。

  这还让我了解到艺术是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的青铜大鼎、法老的金字塔,古老的帛画,华丽的金缕玉衣,神秘的木乃伊……他们每一个都是凝固了时代的作品。而且他们都是当时社会尊卑等级的反应。相似的思想,却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肃穆的丧葬艺术,给人带来的却是生的气息。

  故宫内收藏着甲骨文、卢浮宫内收藏着楔形文字泥板汉莫拉比法典,通过对两种文字的比较,揭示出世界文明发端时已然走向不同的道路。然而,即使打破了文字的羁绊,人类就可以沟通了么?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无论是语言还是艺术,他们都与当地的风俗,人文地理因素有关,所以艺术是每个地方独一无二的,他们只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却不可以相互取代。

  就像雕塑是希腊的符号,*的国粹是青铜玉器,不同地方对世界的认识,也就是世界观的不同也会影响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种对土地的依赖,对自然的依赖,定会流露在艺术作品中。是的,艺术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他是写实与幻想的结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人,便创造出这一方的艺术与文明!

  文化和艺术也是和军事政治相关联的。战争,意味着会有艺术品被掠夺,于是文化便随着那艺术品传播开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的对话——罗马帝国与秦汉王朝。尽管他们的交流只限于民间小器,但帝国的`神韵却传扬千年——直到乾隆与拿破仑。文治武功,开疆拓土,于是卢浮宫的凯旋门还有紫禁城的午门,成了胜利的象征。艺术文化有很强的穿透力。只要民族的图腾还在,那么民族则尚存。

  无论是什么地方,宗教信仰是不会消失的。西方神权时代用失真的手法传播上帝,严肃的神情彰显着神性的无限扩张。而*,安逸祥和的神态却表现了人们世俗的情感和愿望。宗教,是艺术给人类的慰藉吧。

  在观看《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这部纪录片后,我还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什么是浪漫主义。德拉克洛瓦,用死亡、屠杀来表达激情,他的激情成为浪漫派的写照。紫禁城里,收藏的徐渭画作尽是摒弃了色彩、只用水和墨的绘画。他们在各自的国度开创了一个激情自我的时代。我终于明白,所谓浪漫,并不是现在的说的卿

  卿我我,而是一种激情,一种突破常规的反抗,一种抗争的革命,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残忍的宿命。画家看到并承担了人类的不幸,他们迫切的想找到一种摆脱规矩的束缚,寻求自由的方式,他们用墨色表现生命,用色彩歌颂死亡。

  原来浪漫,是抗争命运,直面死亡。

  当徐悲鸿带回*不曾有的现实主义风格美术,找到一种能够作为武器的艺术,当卢浮宫已经走向西方传统的终结,把柯罗之前的艺术藏入了博物馆,当艺术走向现实生活,博物馆也随之走向了普通的大众,我们才有机会得以认识这华丽的宫殿,以及其中厚重的内涵。我也才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它需要关心现实,需要直观的面对生活,需要渗透着人间关切。很多时候,艺术不只是一个人即兴的创作,它关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关系到当代的历史,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追求。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这是一个世纪里文化对话的机遇,我对艺术和文化的认识也由此改观了。艺术是为了什么?我觉得,艺术是用来传播文化的,是用来记录历史的,是用来表现我们心中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而这些美好的愿望或许将会在未来的文化里实现。

  “汉语桥“是语水*和*文化知识及才艺的大型国际性赛事,旨在激发各国青年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增强世界对*语言和中华文化的理解。*的文化,已深深感染了世界,为自己是*人而自豪!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2

  借卢浮宫里的展品来梳理整个人类历史还算是说得通,如果把故宫里的那些家当拿出来说世界史就有些勉强了,即便算上台北的故宫,也能看出国人的狭隘和自大。至于把倪赞和达芬奇相比,基本上就“扯着蛋”了,国人有几个知道倪赞的,世界上又有谁不知道达芬奇啊,2012年全世界有一千万人跑到卢浮宫去朝拜蒙娜丽莎!

  我对*画并无敌意,但片中翻来复去地说国画如何写意,如何超越写实,有点儿YY。你不会写实就说你不会,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从来就没有画像过身边的真实世界,而西方不是,从古希腊、到罗马再到文艺复兴,都是写实艺术的历史。如果你曾经画像过一个人、一匹马,再去写意、再去抽象,比如毕加索、比如徐悲鸿,那我还折服你的追求,你从来就没有画像过,还说神马超越了具象、追求主观的“直抒胸臆”,就有点儿了。

  个人认为,西方的素描和油画比*画的技术含量要高,老干部退休了随便学一两个月就可以画花鸟,、办画展了,你见过有哪个老同志学素描吗?

推荐访问:卢浮宫 紫禁城 观后感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 菁选2篇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1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一集观后感200字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600字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三集观后感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