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一大会址纪念馆观后感(3篇)

一大会址纪念馆观后感(3篇)

时间:2023-01-11 17:20:03 观后感 来源:网友投稿

一大会址纪念馆观后感(3篇)一大会址纪念馆观后感  去一个新鲜的地方,除了能够留下几张纪念意义的照片之外,剩下的无非就是对事物发自内心的震撼或者对景物的流连。而中共一大会址,这个共产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大会址纪念馆观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一大会址纪念馆观后感(3篇)

篇一:一大会址纪念馆观后感

  去一个新鲜的地方,除了能够留下几张纪念意义的照片之外,剩下的无非就是对事物发自内心的震撼或者对景物的流连。而中共一大会址,这个共产党创立的地方,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但我说的不是共产党的神圣,而是那些怀着满腔热血衷心救国的革命者,还有那些企图唤醒国民的启蒙先驱,还有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无名英雄,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平民战士,他们拥有的无上的荣耀,所以说他们是神圣的,因为他们为中国的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组成了坚不可摧的攻防力量,从而有了我们祖国的今天。这不是对这份历史贡献的吹嘘,而是对这段沉重历史的敬畏和珍重。

  中共一大会址,就那么小小的两层楼地,却可比那能够燎原的星星之火,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

  说实话会址本身真的没什么好看,因为就那么一张古朴的桌子,和几张整齐安放的椅子,上面摆放着一些陶瓷做的茶几,这就是他们开会的地方,是如此的简陋,简陋到可以让人忽略,所以这里的观光者甚少,这也就是当时无产阶级在世人眼中的印象,渺小可微。

  这里有那些创始人的雕像,雕刻的是他们高谈阔论时的情景,也有他们转移到嘉兴后会址——一艘很漂亮的船,我仿佛看见船上那些人在组织成立之后的欣喜,因为他们拥有祖国希望的微小资本,即使是微小,总算走出了这艰难的第一步。

  这里到处都是历史人物的画像,每张画像下面都会有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介绍。我观看的时候,周围的环境非常的安静,每个人的脚步都很轻,似乎不想打扰这份安静的历史,只想默默地欣赏他,记住它。已经过去一个礼拜了,对那些历史人物我也记不太清,我也不喜欢刻意去记忆,但我记得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我内心感觉,我必须记住这样的一个人物,从而记住他们做出的历史贡献。我记得还有这些人的画像:矛盾、鲁迅、陈独秀、蔡元培、臧克家、闻一多、夏衍......

  这里除了画像之外,还有许多精美的历史文物。比如说当时先进的打字机(忘记叫啥了),那个时候好看的读物,比如《新青年》《萌芽》,这时的大多数读物都包含了浓厚的政治性和先进的爱国思想,我记得那里还安放着一架如巨蟒般粗细的圆柱形铜炮,还有当时缴获到国外的一些枪支;也有太平天国运动使用过的刀枪剑箭,可是,这些铁器在时间的风尘下,发黄的发黄,锈钝的锈钝,没了当年锋利的模样。这是先进与落后的对比,是一个时代的差距,是思想上无形的山隘,我们除了学习优秀之外,还能做的就是学习优秀,落后就会挨打,这永远不变的历史深刻教训。

  说完了这些关于革命话题之外,我想说说那个社会时期的生活,其中让我发自内心震撼的是两张照片。

  第一张照片讲的是毛泽东和同事居住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上面没说,我只知道他们居住的床是用两张长凳和一块木板搭起来的,木板放在长凳上面,木板上放一张席子,席子上是一些垫子,最后的便是一张棉被,这就组成了这未来领导人的床,而我内心一直认为老毛和他同事当时是无产阶级里面最有钱的人,由此看来,他们也就富到这种地步而已,不过如此。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一句话,叫做什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不记得这句话是用来形容毛润之的还是用来形容雷锋的,以前觉得这不过是一句朴实无华的话,现在更明白一点,这句话说的是革命背后沉重而艰苦的历史,不能忘记的过去。

  当我看到这第二张照片的时候,我整个人彻底惊呆了。这是一张大饥荒后的照片(照片背后的历史时期等背景都没有明确注明)。可能是因为会址展览处的灯光相对比较阴暗柔和,我第一眼看到那张照片时,我以为这是一张超现实主义的画像,而上面画的是一群骷髅头,这群骷髅头一列列的排开,整齐而又有序的聚在一起。但实际上这都是一群被饿到皮包骨的灾民,他们几乎拥有共同的特征,他们的头发稀疏到仿佛随时会掉光,脸皮和脸骨是死死地贴在一起,很多人都没有衣服穿,所以男子基本上裸着上身,他们的手臂如干柴一般瘦小,所有人似乎都患上了霍金那样的肌肉萎缩症,肚子干瘪的像是新闻上的那些非洲贫困孩子。这是一张没有色彩的照片,讲述着一个每个灰色的世界,一段昏暗的历史,向世人倾诉那时的生活。

  离开那里的时候,我留下了两个疑问?

  一、中共一大会址和我心目中的看到的不太一样,因为这里看到的大多都不是具体关于中共一大的事物,而是讲了很多其他的历史事件和时期的事物,就像我上面讲的很多事情,其实都和中共一大事件的关系不大。我想这些无关的事物为什么要放在这里呢?后来发现,我看历史的驻脚点不对,有时候,我们看待历史应该聚焦,但更多时候应该要学会发散,因为历史与历史之间的前因后果往往是串联起来,我们不能将它独立于孤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历史意义。

  二、我在中共一大会址里面看到三四个老外,能在这个小小的红色纪念馆里看到三四个老外,这已经是很难得了,毕竟这还是中国人的历史,这些老外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兴趣让我感

  到很意外,我的疑问就是他们为什么对中国的历史如此感兴趣。其实,现在的我内心也有种倾向,我比较喜欢看国外的历史,而对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不是很感兴趣,可能是有些小小的厌恶吧!因为这些东西已经学了好几年了,初中学了高中学,高中学了大学还得学,如果叫你七八年来一直重复做着同一件事情,而且历史课上讲的的大多数都是那些条条框框,味同嚼蜡,于是,潜意识便产生对这段历史的“拒绝感”。虽然我们已经对这段历史学了好几年,但是很多人上课回答问题时,都咳不出一句话,因为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考试的阶段,我们不知道这东西学了之后,除了考试,还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总是重复的去忘记。我想这就是我为什么对已有的近现代历史不太感兴趣吧!我不知道我的心理状态能不能解释那些老外的行为,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新鲜感,对历史本身的好奇。

  但我想,他们对中国红色革命历史的如此感兴趣的原因肯定不仅于此,因为这是一段关于大国崛起的的红色历史。

篇二:一大会址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一大会址的心得范文

  篇一: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有感

  12月8号,我参加了社会实践组组织的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观“一大会址”,以前对一大的认识停留在革命史教科书中的印象,这次参观使我更加了解了中共诞生初期的历史。

  外墙青红砖交错,乌黑的木门配着一对沉甸甸的铜环,拱形的石雕门门框四周由米黄色石条围成。中共一大会址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一处普通的石库门两层老楼,底层的18平方米房间就是“中共一大会址”。

  栽满梧桐的马路一度见证来自全国各地的13位代表在此初创伟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有来自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明、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及陈独秀指派的包惠僧共十三人,代表全国53名党员出席了大会,共产国际的两名代表--荷兰人马林和俄国人尼柯尔斯基也参加了大会。大会通过了党纲和决议,选举了由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它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了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

  进入馆内,我立刻被庄严的氛围所感染。鲜红的党旗像一片火焰般布满了我的双眼,感觉是那样的神圣和高尚,让我发自内心地崇敬和激动。我们翻阅了80多年的历史画卷,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在这里每一位参观者都放慢脚步,眼眸中饱含着追思和敬仰,用心去体会、去品味一件件展品中铭刻的光荣与辉煌。屏幕上是一大会址中展出的一部分实物,从泛黄的抱纸到保存完好的旧照,以及先辈穿过的旧外套无不让我们感慨万千。空气因为历史的重负变得凝重和肃穆,我那年轻的心随着参观的脚步越加凝重平添了一份责任。那栩栩如生的蜡像定格了这伟大的时刻,这些仿佛又让我回到了1921年。

  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二楼存放着数百件珍贵的历史资料,向人们展示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不同的阶级都没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主和独立,是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民主和自由。我仔细地瞻仰了这些真实记录着党和国家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物,使我对革命先辈为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在那里我感受到今天的幸福道路是党指引的结果,更加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深刻涵义!正是这样一股暖流从人们心中流过,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更化为一种精神上的鼓励,鼓舞我们把每一份热情,每一份向往都转化到平凡的工作和学习细节中去,这也许就是党的精神的恒久魅力所在吧!

  新中国成立后,会址按纪念馆原貌修复,室内布置维持了当年的原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内还辟有三个陈列室展出我党创立时期的史迹和文物。几百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映入眼帘:土炮、手枪、匕首、警棍??还有那“一大”会议的场景、南湖的游船,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一边观看展出的实物,一边细读一旁的文字介绍。对中共“一大”会议的重要性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句家喻户晓的话,而共产党便是在这个地方诞生的。1921年7月21日,当时还只是个几十个人的组织,但是由于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共产党注定要给中国带来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风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诞生的意义是让当时黑暗中国、处于苦痛之中的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继失败,中国进入了黑暗的军阀混战时期,民不聊生;幸而五四运动等一系列爱国救国运动如火如荼地在神州大地展开了,而共产党同时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成立了。

  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了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而今的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

  几十年里,综合国力大在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党在不断成熟壮大,已经由初期几十人

  发展到了今天的几千万人。看过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会的地方,再想想今天的党,不禁感叹,这一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背后是多少鲜血、汗水,有多少艰辛困苦,我们今天能后进者身份的骄傲和自豪有多少背负和责任!通过参观,我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

  我作为新时代的晚辈,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努力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奉献精神,要切实地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与条件来规范自己,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定要立足本职岗位,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早日加入中共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追求真理,革命精神处处闪烁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再一次深深地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参观者。正是由于先辈们先赴后继的卓越斗争,才确保中国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由人民当家作主。

  我们踏访了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中共“一大”会址。我们翻阅了80多年的历史画卷,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在这里,空气因为历史的重负而变得凝重和肃穆,每一位参观者都放慢脚步,眼眸

  中饱含着追思和敬仰,用心去体会、去品位一件件展品中铭刻的光荣与辉煌。

  在这里,我感受到一种来自历史的信念和激情,人民的脸上充满着喜悦“书本上的历史就在眼前,具象的展览更让我体会到党的伟大。”我在心里呐喊“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政党,您在新时期里正不断的发展壮大。您像初升朝阳,前程是那么的光明;您又像和风雨露,让56个民族的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沐浴着您的温柔与慷慨。我们深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崇拜您,我们爱戴您!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用什么样的行动才能表达自己激昂的心情?用青春的歌喉咏唱;舞动健美的身躯??那都远远不够!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我们深厚的感情,用行为与您亲近,中国共产党!融汇到您激起的历史洪流中!

  参观“一大”会址使我感触很深,共产党的精神激励了我,历史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共产党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创造了和平的时代,现在的我们不需要付出自己的生命,而是珍惜今天的同时要努力发展科技,摈弃落后,勇于创新,国家的富强需要我们去奉献。

篇三:一大会址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有感

  2010年3月19日,我们零陵中学学生党校的成员来到了中共一大会址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位于上海兴业路76、78号。沿街并排两幢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是为上海典型石库门式样建筑,外墙青红砖交错,镶嵌白色粉线,门楣有矾红色雕花,黑漆大门上配铜环,门框围以米黄色石条。经过修缮后,与周边的现代建筑巧妙结合在一起,更显得摩登起来。在党旗的引导下,我们进入到那一幢普普通通的石库门房子也就是中共一大会址,怀着虔诚与激动的心情开始进行参观。纪念馆中陈列着许多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再现了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史实。展品中有孙中山、黄兴、秋瑾等革命志士的遗物、手迹;展品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一批早期党员开展革命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看着形形色色的数百件展品,有的纸质展品早已发黄,但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丝丝曾经那斗争年代的艰苦卓绝。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追求真理。这些老一辈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从展馆中渗透出来,激励影响着我们每一位参观者。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等13位一大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就在这幢石库门房子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举行至7月30日,因为被法租界巡捕房密探发现,遂紧急停止开会。在一大代表李达夫人王会悟的安排下,7月31日,一大的12位代表转移至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开会。会上讨论通过了党的纲领、决议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宣言,选举产生了党的一大领导机构。栩栩如生的蜡像定格了这伟大的时刻。这些仿佛又让我回到了1921年,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段,当时百姓穷无立足之地。要想建立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当然也没有落脚之地。然而这样的创立之艰并不能阻挡时代前进的步伐,更不能冷却共产党人的满腔热血。当我再次仔细地端详着那些开会现场的小桌小凳,仿佛穿越时光触摸到了一种深邃的力量。执政为民,立党为公,从这些简陋的会场立坐而沦道到身体力行。浴血战斗,指点江山,把一个个纲领宣言变成现实,这是何等傲人的气魄啊!新中国建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经过调查核实恢复了会址原貌,建立了会址纪念馆。现在仍按当年原状修复,拆除厢房。进入大门为天井,经过6扇玻璃窗门进入会议室,室内置有长餐桌、圆凳、茶几、椅子、两斗桌及花瓶、茶具等,均按当年式样仿制。当我再次仔细地端详着那些开会现场的小桌小凳,仿佛穿越时光触摸到了一种深邃的力量。虽然作为90后的我们并不能真切的感受到革命所带来的巨变,但通过文物资料,我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党从无到有,经历的艰难曲折。我们党校的学员也应积极认真的学好党的章程、路线、方针、政策。

  高一(2)班

  包菁清

推荐访问:一大会址纪念馆观后感 会址 一大 观后感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