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研究文献综述

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22-10-30 09:25:2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vソiwMuniuimii8Z人物或事件提出其中缺点,更全面、客观的评价了历史事件。

马君武、欧阳予倩、焦菊隐等人为代表提出桂剧改革且进行现代化的最初尝试,与此同时1944年桂林文化城的“西南剧展”的研究作为桂剧发展史上的第二个转折点,是桂剧发展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解放后,桂剧艺术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1956年10月,自治区在桂林成立了广西桂剧传统剧目鉴定委员会,邀集百余名专家教授和桂剧艺人,挖掘、整理出较好的桂剧传统剧目309出,其中正本戏86出,折子戏、杂戏223出。为了繁荣桂剧,桂林市先后创办了桂剧科班和戏曲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组织改编和创作了数十个历史和现实题材的剧目,并在各大剧团和剧场演出,使古老的桂剧艺术重新焕发光彩。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桂剧在面临新的挑战时也逐渐诞生了了大量新的作品,借用《新时期桂剧艺术观念论》中“新时期”的概念,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至今称作“新时期”。对于新时期桂剧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与探索也较有成果,如朱江勇,陈桂成《新时期桂剧艺术观念论》指出新时期桂剧受中国戏剧界戏剧观念和艺术价值变化的影响,桂剧艺术观念也呈现多样化,具体体现在桂剧传统戏的革新与继主承、创编剧目的恪守与超越两方面的实践中,作者认为桂剧艺术观念的多样化趋向,是在遵循戏曲艺术规律前提下进行实践的结果,符合桂剧的发展和中国戏曲发展的方向。新时期的桂剧要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步伐,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例如雷丽丽《网络传媒语境下的桂剧传播》的作者提出网络传媒是桂剧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策略之一。针对网络传媒语境下,桂剧如何抓住网络这一新兴传媒,在“网民时代”培养更加广泛的观众,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包括桂剧专业网站的建设;桂剧论坛、百度贴吧的建立;博客、微博的开通;网络报纸、中国期刊网相关文章的发表等等,种类繁多,方式多样。

回溯桂剧发展足迹,清光绪年间唐景崧对桂剧改良,创作《看棋亭杂剧十六种》推动清末桂剧的发展,使桂剧剧目与演出在艺术及思想上有了突破;新桂系时期,马君武、欧阳予倩、焦菊隐等人的桂剧改革,从剧目内容到表演形式,从桂剧艺人培养到接受对象的欣赏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解放后,文革期间虽然曾短暂匿迹,但随后桂剧传统戏的整理改编,以及适应时代创作的新剧目也逐渐使桂剧趋向多样化发展。

三、桂剧剧目研究

桂剧初以沿留下来的传统剧本作为演出剧目,清末唐景崧《看棋亭杂剧》是第一批桂剧特有的剧目,这一部分的成果研究综述在上文桂剧传承与发展中已作详细论述,故在此不重复论述。

1952年9月,桂剧以《拾玉镯》《抢伞》《演火棍》《杨衮教枪》四个折子戏参加武汉中南戏曲会演,四个戏都得到较好的评价,其中《拾玉镯》反映最为良好、随后又以《拾玉镯》《抢伞》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由尹曦(小金风)主演的桂剧《拾玉镯》轰动了文艺界 因此研究者投向剧目研究的目光逐渐增加,出版了《桂剧传统剧目选》、《桂剧丛刊》、《广西戏曲传统剧目索引(第一辑桂剧)》、《桂剧音乐》等剧目集,这些剧目集多收录桂剧传统剧目。

随着广西剧展的不断发展,衍生了一批由传统剧目改编的诸如《玉蜻蜓》、《人面桃花》、《老虎吃媒》、《打棍出箱》以及《秦英小将》等,被认为是桂剧推陈出新的力作。赵正安《我练<打棍出箱>的“跌箱”绝技》、王希平《桂剧<玉蜻蜒>与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等文章都对这批剧目做了介绍,但对这些传统剧目的研究仍旧处于相对劣势,溯其原因还是传统剧目故事情节与音乐形式难符合现代审美,除此之外, 1986年《泥马泪》、1992年的《瑶妃传奇》和2003年代表21世纪桂剧优秀作品的《大孺还乡》这几部作品是“新时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革新的作品 ”其研究成果远高于传统剧目。以《大儒还乡》和《瑶妃传奇》为例略举部分研究成果,对《大儒还乡》这部作品有对其在媒介转型时期发展道路探析 、或是评价其文化精神、还有透过作品反映作品所处时代戏曲美学审美与追求的文章 。《瑶妃传奇》是阐述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力作,在评价其清新的构思 别致的形象之外,更多的是探讨其民族性 。

由此可见,桂剧剧目的研究多为介绍性质的文章,将桂剧剧目作为专题的较少。《桂剧剧目研究》一文将传统桂剧剧目按照题材分为民间神话剧、历史传统剧和现代题材剧,回顾了桂剧剧目的发展即初期以移植剧目为主,中期发展剧目体裁,后期集中剧目创编,提出桂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冲出时间的界限,与此同时在剧目创作上要努力构架新的时空观和人文观。

四、桂剧代表人物的研究:

桂剧研究的专著较少,桂剧表演艺术家的研究有以回忆性为主的《尹羲表演艺术谈》 。除此之外,对欧阳予倩的桂剧改革研究较多,已出版的《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资料集包括对欧阳予倩对桂剧改革发表的理论研究文章、桂剧改革实践活动资料的汇编、回忆性文章等,集中阐述了欧阳予倩桂剧改革的理论构思、剧改实践以及改革以后的影响和改革后的思考。

回顾“桂剧”的研究,从历史溯源到桂剧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桂剧的剧目研究。其中有分析桂剧传统形成的方式及原因;有关注留存下来的桂剧剧目审美背后的思想范畴与审美范畴;亦或者是发掘可以影响或者改变桂剧审美标准的新时代作品,深究到底仍然是关于传统剧目的留存与发展的矛盾。这种矛盾除了桂剧自身审美不断发生变化外,也不能脱离历史与社会的特定语境,对于某一时期桂剧为了适应社会被改良、被改革,都应先将其放置于社会大背景下,在历经沉淀后才知其利弊、得失。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M].上下册, 2002

[2]韦壮凡主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M]. 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2

[3]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西卷[M].1995.2

[4]顾乐真.广西戏剧史论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5]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编.广西戏剧史论文集(上)[M]. 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研究室1981.9

[6]宁市文化局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南宁戏曲志[M].1987.12

[7]广西戏剧研究室编.广西地方戏剧种资料汇编南宁[M]. 1984.1

[8]桂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桂林市志(下)[M].中华书局.1997.12

[9]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研究室,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编.广西戏剧史料集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研究室: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1982.4

[10]顾乐真.广西戏剧史料散论集[M].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研究室,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1984.7

[11]桂林市《戏曲音乐集成》编辑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桂剧音乐资料汇编.(油印).1988.8.15

[12]《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编辑部.广西地方戏曲史料汇编(1-18辑).1985.5

[13]朱江勇.北京技术出版社.《广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桂剧》.2012.3

[14]薛若琳.春风文艺出版社.《艺苑丛谈》.2007.4

[15]尹羲 ,蔡定国. 马君武与桂剧改革[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16]尹羲. 忆欧阳老师在桂林[J]. 戏剧报,1962,(10).

[17尹羲 ,李应瑜. 桂剧名伶小飞燕[J]. 学术论坛,1981,(6).

[18]尹羲. “砍枝要发芽”——忆欧阳予倩老师给我排《拾玉镯》、《烤火》[J]. 人民戏剧,1982,(10).

[19]尹羲. 怀念欧阳予倩老师——在欧阳予倩诞辰95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J]. 戏曲艺术,1984,(3).

[20]尹羲. 欧阳予倩给我排《人面桃花》[J]. 戏剧报,1987,(1).

[21]尹羲. 田汉与桂剧[J]. 广西社会科学,1987,(1).

[22]尹羲. 田汉与桂剧[J]. 广西社会科学,1987,(1).

[23]尹羲. 欧阳予倩给我排《人面桃花》[J]. 中国戏剧,1987,(1).

[24]尹羲. “砍枝要发芽”——忆欧阳予倩老师给我排《拾玉镯》、《烤火》[J]. 中国戏剧,1982,(10).

[25]尹羲. 欧阳予倩给我排《人面桃花》[J]. 戏剧报,1987,(1).

[26]尹羲. “砍枝要发芽”——忆欧阳予倩老师给我排《拾玉镯》、《烤火》[J]. 人民戏剧,1982,(10).

[27]顾乐真. 唐景崧和他的《看棋亭杂剧》[J]. 戏曲艺术,1989,(2).

[28]谢倩云. 唐景崧桂剧创作研究[D]. 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2008.

[29]谢婷婷.从桂剧的传承开发探索广西特色文化发展新路径[J].贺州学院学报2011,(3).

[30]谢中国. 第七届广西剧展大型剧目展演:艺术的盛会 百姓的舞台[J]. 当代广西,2009,(20).

[31]文小科. 关于唐景崧研究述评[J]. 广西地方志,2008,(4).

[32]魏青青. 唐景崧与桂剧“红楼戏”[J]. 宜春学院学报,2010,(6).

[33]魏华龄. 欧阳予倩与广西省立艺术馆[J]. 新文化史料,1999,(5).

[34]王敏,只缘漓江太清纯 谈桂剧《大儒还乡》[J]. 中国戏剧,2006,(3).

[35]王希平. 桂剧《玉蜻蜒》与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中国剧协为桂剧晋京举行座谈会[J]. 中国戏剧,1985,(7).

[36]潘茨宣. 唐景崧 清末广西桂剧创立第一人[N]. 西部时报,2011-10-18(011).

[37]陆栋梁. 地方戏进入文化旅游市场的论证及模式构想——以桂林三戏为例[J]. 旅游论坛,2009,(3).

[38]陆海鸣,戏曲表演教学的范例——随尹羲老师执教《拾玉镯》的启示[J]. 戏曲艺术,1997,(2).

[39]李任科,李广宏,龙湘玲.平乐县桂剧的源流、现状及保护开发思路[J].大舞台2011,(5).

[40]李启军,胡牧,. 媒介转型与桂剧当代化发展之路新探——以桂剧《大儒还乡》《风采壮妹》为例[J]. 梧州学院学报,2011,(1).

[41]李建平.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的进步戏剧运动述评[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42]梁士奇. 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3]雷丽丽. 网络传媒语境下的桂剧传播[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5).

[44]刘焕林. 试论桂林抗战戏剧运动中党的领导[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45]刘祯,清新可人山莲香——桂剧《瑶妃传奇》观评[J]. 南方文坛,1993,(2).

[46]杨荫亭. 唐景崧与桂剧[J]. 学术论坛,1984,(1).

[47杨戈平,文化精神彰显人格魅力——参与桂剧《大儒还乡》创作心得[J]. 中国戏剧,2007,(5).

[48]邓晓燕,从《大儒还乡》看当代戏曲的美学追求[J]. 戏剧之家,2007,(3).

[49]齐致翔, 视角—为陈宏谋写真——桂剧《大儒还乡》创作心语[J]. 剧本,2006,(2).

[50]丘振声. 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J]. 学术论坛,1980,(4).

[51]邱忠毅. 访尹羲[J]. 上海戏剧,1992,(2).

[52]三元,连演数百场 到处受欢迎——漫谈桂剧《血丝玉镯》[J]. 中国戏剧,1993,(11).

[53]薛若琳. 清新的构思 别致的形象——桂剧《瑶妃传奇》观后[J]. 中国戏剧,1992,(8).

[54]覃振锋. 桂剧《瑶妃传奇》研讨会综述[J]. 南方文坛,1992,(1).

《桂林地方戏曲珍稀剧目收集与整理》课题,桂林市科技创新能力与条件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20125-4

推荐访问:综述 文献 研究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