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7个字道尽写材料感悟,细嚼受益无穷【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7个字道尽写材料感悟,细嚼受益无穷
根据局党委安排,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写材料方面的体会。写材料是我们机关干部天天要做的工作,写好材料是我们时时想的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写好材料?回顾自己从基层到机关,从操纵船艇到堆砌文字,从不懂不会到略知一二,这一路走来的轨迹,主要的体会有7个字,即:“爱、看、写、悟、积、改、熬”。
一、爱。也就是说要爱写材料,热爱这项工作。“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写材料,这是写好材料的前提。如果你都不热爱,就不想写,就不愿写,就谈不上后面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不爱写、不愿写材料,一个原因是怕苦。的确,写材料是个苦差事,不吃苦写不出来。另一个原因是认为写材料写得再好也得不到什么实惠,沾不到什么光,不如会办事、会跑关系的。为什么要热爱写材料?我想:
一是工作的需要,岗位职责的需要,是非写不可的。我们讲,机关干部的三大基本功是出主意、办事情、写材料。三者而言,我觉得写材料更为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出主意,你不出也行,有领导出,你照着去做,能跟上就可以了;
办事情,你会办,别人也能办,能到机关来工作,大家都有一定的办事能力。区别就在于写材料上,不是人人都能写的,也不是人人都能写好的。所以,从写材料可以反映一个干部的综合素质。局领导对我们每一名同志的看法、评价,从能不能写材料,谁能把材料写得好的角度看,也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写材料既然是我们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我们就应该热爱它。
第二个,写材料是我们干部个人成长进步的需要。在机关工作,要想能够立足、干的好、有长远的发展,能写材料,能写好材料是必须要过的一关。我们分析一下领导干部成长的轨迹,有几个不是能写材料的?相反,有的同志不愿意写材料,思想上害怕,本领上恐慌,实际行动上“躲”,见到材料的事就躲、就推,不愿意干。当时可能轻松一点,可是没有提高,没有长进,久而久之就落伍了,就被淘汰了。我们自己想一想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就能悟出这一条来。所以说,无论是我们岗位职责的需要,还是从个人成长进步考虑,都要热爱写材料这项工作。只要乐此不疲,钻研进去,是能够写好材料的。
二、“看”。看是学习、是接受、是摄取成才信息量的主渠道。具体看什么?我认为,一是要耐住性子看理论文章。诸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社论、评论员文章、理论研究文章等。这些文章大都比较抽象概括,难以引起兴趣。但长期坚持看,政治敏锐性就进一步增强,思维层次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这也是我们吃透上级精神,增强材料思想性的一个有效重要途径。二是要提起神来看与工作有关的材料。我们写材料,大部分与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有关,所以只有首先成为本系统、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对本专业知识,像《支部工作条例》、《党委工作条例》以及其他与工作有关的材料等,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的好材料。特别是新进机关的同志,更要把学好政策规定作为一项基本功练好练扎实。三是要睁大眼睛看身边事物。作为机关干部必须要练就一副“火眼金睛”,善于观察周边的事物,观察社会发展变化,从中学到知识,得到感悟。这样才能时刻保持敏感,让写出来的材料有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建议。
三、“写”。我刚开始写材料时,也是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写出来的东西领导看了不满意,机关认为不上路,自己也觉得不顺眼。有那么一段时间心里老在想:干什么不好非要干组织工作,受这样的罪?是不是自己真的干不了这个活?现在回首机关12年组织工作经历,如果说自己有一些进步的话,主要得益于四种方法:
一是机械性背记。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新进机关的同志,作为初学者,要对各类典范例文和上级下发的文件进行反复研究揣摩,认真体会品味,达到烂熟于心,几乎背诵的程度,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写作。我刚到组织部见习锻炼,由于那时刚进机关,缺乏工作经验,基本上什么也不会,自己心里一方面很着急,怕给局丢人;
一方面也感到机关工作起步阶段就处于领率机关,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提高机会,于是每天软磨硬泡的缠着隔壁办公室理论研究室的***主任,讨教怎样写材料,当时他给我提了两点,①看文件柜里的文件,各种类型的文件都看,主要是看文件的骨架、看汉字一、看扁担(一)、看阿拉伯1、最后看括号阿拉伯(1),通过看文件的框架结构来学习文书的写作;
②把领导欣赏的,上级下发的文件中的范文拿来,反复揣摩,认真学习,尽可能的整篇背诵,然后自己默写下来,再反复对照,以求改进。可以说我在见习的3个月,没干别的,主要就是看材料、背材料,由于心中有了十几篇范文,对于怎么写材料也慢慢找到了感觉,这段时间为我后来写材料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是创造性模仿。我们常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新进机关的同志,可以“依葫芦画瓢”,进行仿制临摹。机关常用的材料,比如各种通知、报告、汇报、讲话、致辞等,在上级下发的各类简报中都能找到范文,遇有同类材料,改头换面,把局的情况加进去,就是一篇好材料。我们遇到材料不知如何下笔时,要注意学习范文,拿到一份材料,首先要想一想,如果是自己起草这份材料应该怎样写,分几个部分、提什么观点,然后再看看人家是怎样把握的;
看到一个大标题,首先要想一想,自己应该如何论述这个观点,再比较人家论述的方式,看看孰优孰劣。有机会时,要注意找会写材料的同志多聊聊天,请他们谈谈材料起草的思考过程,以及在起草材料时是如何把握的。当然,“依葫芦画瓢”不是要大家一味照搬照用的抄袭人家,而是在参照的过程中对范文的标题、思想、语言、事例、文风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时间长了,就能够提高思维层次,准确把握问题,到这个时候再融入自己的认识和个性化的语言,写出的材料就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感到在模仿写作过程中关键要把握两条:一是要多读;
二是要精读。多读是为了相互比较,找出规律,区别出好与坏,而不至于随便模仿;
精读是为了把别人的思想观点真正揣摩透,变成自己的东西,为创造性模仿储备知识。
三是主动性参与。每个部门都有相对来说的文字高手,新进机关的同志,要自觉把他们作为老师,把他们写的材料作为学习的范文,把跟着他们一起写材料作为实习课。要主动请缨,积极参与高手牵头的材料组,抢着拉初稿,争着当主力,进入这种材料组的机会越多,学习的机会越多。这几年自己先后几次到上级机关帮忙,参与了几次写稿、推稿工作,大机关的材料工作标准高、要求严,基本上都是白天写、晚上推,所谓的推稿就是把成稿的材料通过投影打到屏幕上,材料组一帮人坐在一起,逐段逐句审提纲、查内容、改字句,这是个非常锻炼人的过程,既可以学习到具体的方法、技巧,更可以学到深层次的、思路性的东西。比如,怎样确定思想主题、怎样拟定标题、怎样破题、怎样组合铺排结构、怎样提炼观点、怎样抠思想、怎样把握语言风格、怎样运用资料,等等。我们写材料虽然不像这样推稿,但新机关的同志在参与写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多在以上几方面多动脑筋、多下功夫,时间长了,也一定会有收获和提高。
四是经常性总结。毛主席曾对程思远说过:“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我们写材料也是靠总结写作经验吃饭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机关都要组织一些活动,下发一些文件,采取一些措施,研究一些办法,有些什么好的做法,做了哪些有成效的工作,有什么突出的问题和好坏典型例子,都需要我们多总结、勤总结,认真归纳记录,方便写文章之用。如果看了问了做了而不去思考总结,就难以在脑子里留下东西。可能有人想问,要如何去思考总结呢?我感到,就是要做到“三个善于”:善于向领导学习,通过陪同领导下基层、给领导起草讲话稿等时机,做有心人,干用心事,注意把领导的工作经验用心记下来;
善于向同志学习,在日常工作中,多注意周围的同志怎样谋划工作、怎样开展工作,有哪些好的方法;
善于自己总结,每完成一项重大工作任务后,注意在脑海里再过一遍电影,把经验和教训总结一下,力求每参与一项工作,都有一些收获,每完成一次任务,都有新的提高和进步。
四、“悟”。这个悟是领悟的悟。公文不是为了叙述个人的见闻,阐发个人的见解,而是秉承领导旨意,根据工作需要拟制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心琢磨领导的意图、思维方向、关注重点等,这些情况掌握得越全面、越深刻,材料写起来也就越顺利,领导也就越满意。如何正确领悟领导意图,我认为要抓住四个途径,掌握三种方法。
四个途径:
一是要善于把上级指示精神与领导意图结合起来理解。我们写材料,特别是在起草领导讲话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材料初稿出来后,自我感觉良好,可领导看了之后却觉得起点不够高,层次还没有上去,也就是说没有站到全局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现上级指示精神不够。因此,我们机关干部要注重学习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也就是说要在吃透上级精神的基础上理解领导意图,这样写出来的材料就能够比较容易通过。
二是要善于把单位现状与领导意图结合起来理解。经常写材料的同志都知道,在动笔之前,一般都要对局的全面情况作个简要梳理,或者看一些反映单位情况的材料。这样,对领导的意图才能领会得更准确、把握得更好。为什么有的材料初稿领导看了之后感到说的都对,也很系统、全面,语言也很精练,但就是觉得很平淡,缺乏新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材料写的太“空”了,主要原因就在于观点与单位现实情况联系不紧。
三是要善于把单位的重点工作与领导意图结合起来理解。通常来说,领导关注的“焦点”是一个时期局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和带倾向性的问题。怎么抓好这些工作、解决这些问题,是领导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核心。我们机关干部只要紧紧围绕单位中的倾向性问题、久拖不解的老大难问题、上下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多作思考,多动脑筋,就能跟上领导的思想,理解和体现领导的意图。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即使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想了很多的办法,也写不出让领导满意的材料来。
四是要善于把领导的一贯思想和一个时期的讲话结合起来理解。要善于把领导过去一个时期提出的思想与领导意图综合起来,进行连贯思考。领导在某个场合的讲话,往往是他一个阶段以来现实思想的反映。把这些讲话收集起来加以学习领会,对准确理解领导意图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另外,领导意图的确定,往往要经过一个从萌发、完善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的思想会在多种场合、各种时机通过言行举止等反映出来。因此,我们机关干部要做有心人、细心人,平时在与领导一起研究工作,谈论事物,交换意见,对领导因某事触发的感想、阐发的思想,都要用心记下来。
三种方法:
主动询问。这是了解领导意图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我以前就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费了很大劲把材料写出来了,却基本上不对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开始就没有摸清领导的意图。因此,起草材料要想不走或少走弯路,就必须在下笔之前把领导的真实想法搞清楚。但作为新进机关的同志在受领写作任务时,往往不敢主动询问,领导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领导问:清楚不清楚,不管心里是否清楚,都果断地答清楚、清楚,结果很被动。对此,新同志要注意克服这个弱点,要主动一些。
它山攻玉。我们知道有句成语叫做“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起草材料也是这样。材料初稿完成后,如果不是保密的缘故,一定不要封闭。要尽可能地给一些熟悉领导的同志,经常给领导写材料的同志看一看,听听他们的意见,帮助我们领会领导意图,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对正确理解领导意图很有必要。
善于捕捉。机关干部了解和捕捉领导意图的渠道比较多,可以从主动询问中获得,从领导批示中领会,从批评表扬中领悟,从讲话材料中把握,从积零为整中综合。尤其是与领导在一起检查工作、参加会议、研究材料,一同就餐、散步、闲聊时,要注意把领导谈话中的闪光点,特别是一些新思想、新观点,不失时机地记下来,并进行归纳分析。这些东西有时看起来不起眼,但有可能是领导对某个问题的突破。
五、“积”。对于机关干部来说,要想把材料写好,手中没有大量有价值的资料是绝对不行的,因此,积累材料显得非常重要。资料积累多了,在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方便查找,有的拿来就可以用,有的换个角度、变个方式就行了,特别是写一些层次较高的材料,需要一定的理论高度,你很难凭空想象,那怎么办?只能依靠平时积累的资料。资料积累的方法,可以摘记,也可以剪贴。我个人认为摘记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不仅是一个资料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摘记的同时不仅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而且还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对摘记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和改造,当然摘记的内容一定要建立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基础上。究竟应该摘记一些什么?我个人认为可以归纳为四类:
一是摘记领导指示和上级要求。这项内容最好能专门建立一个摘记本,较为系统,全面地把一些领导讲话、文件精神和要求记下来。对一些大项工作,每个时间段以及领导在各类场合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也应当注意记下来。这样在平时汇报情况,书写报告,总结经验,下达指示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这和前面讲的领会领导意图也是一致的。
二是摘记专业工作资料。专业知识必须熟悉、精通。在写作中用到这些知识时,不必每次都去查找。如果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引用一些基本数据、上级精神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手忙脚乱的翻阅各种各样的资料,这样往往会让脑子“短路”、思路中断。因此,作为机关干部,要对工作中常用的政策法规、基本数据,做到烂熟于心,材料写作时才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措施有力。
三是摘记文史类资料。积累资料不但需要工作类的,同时也需要一些政治类、理论类、文学类、典故类的资料。有些历史的典故、名人的精言警句,常常能起到“点睛”作用。当你要提醒干部群众要保持警惕性,从安全工作角度去引深,李白就有一首诗:“经溪石险人兢慎,终岁来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险处,常常闻讯有沉沦”。这些历史的名言和典故含义非常深刻,而且篇幅不长,短小精悍,摘记也很方便。
四是摘记学术和经验资料。我们在阅读一些学术文章书籍时,当中都会有很多新的观点,对这些新观点要及时摘记下来,认真加以研究、学以致用,这些报刊、杂志是我们收集资料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再有一个办法,就是剪贴。大家平时看的文件、材料、报纸、刊物不少,许多材料对工作很有借鉴,如果看完了不注意留存,等到要用的时候就难找到,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这个体会。剪贴要注意分类,我自己有一个剪贴本主要分了3大块:一个是综合方面的,包括国家建设、工作指导方法等内容;
一个是政治方面的,包括党建、理论文章、评论等等;
一个是专业技术方面的,包括XXX等。剪贴本就像一个文字材料的聚宝盆,只要平时善于收集,要用的时候就会应有尽有。
六、“改”。改材料,应该说也是写材料的一个环节。鲁迅说过:“文章不厌千遍改。”所谓“改”,有两层含义,一是修改,二是校对。对于修改,我有两条体会。
第一条,要肯于修改。有的同志也许会讲,哪还有不肯修改的?那是有的。有的人写完材料后惜字如命,自己不愿意改,还不喜欢别人改。领导改了,他也不满意。这有好的一面,说明他很珍惜。也有不好的一面,不符合客观规律。材料总是要改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是改出来的。哪有不改的材料?淮海战役纪念塔那里有一块石刻,正面是五个大字,毛主席手书:人民的胜利。背面刻的是毛主席指挥作战的电报,修改的痕迹都原原本本地刻在石碑上。领袖如此,况且我们?机关文字材料多数反映的是单位情况,部署的是单位工作,代表的是一级党委,材料写完之后,我们要做到先不出手,再看几遍,能改的再改一改,修改的过程中要注意5点:①标题是否精炼;
②层次是否分明;
③内容是否齐全、零乱④语句是否连贯;
⑤要斟酌字句,达到言简意赅。在报经领导审阅过程中,对提出的修改意见,甚至被彻底否定时,要欣然接受,不怕返工,要切实克服那种认为领导“指出问题是自显高明”、“要求修改是故意折腾人”的模糊认识和厌烦心理,充分认识到材料好坏关乎单位得失、集体荣辱,主动听取不同意见,认真吸纳合理建议,使材料在一遍遍修改中得到完善。
第二条,注意从修改中学习。我们起草的材料,经过个人修改、部门领导核稿、局领导审定签发等环节,就算是定了稿。此时形成的文稿,是再学习、再提高的珍贵教材,从中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材料写作中的弱点和差距,这是我们学写材料的一个捷径。遇到领导在材料中的修改,要注意琢磨他修改的道理,好在那里,我怎么没想到,差距在那里,要有悟性。不然,改100次都没用。有的同志讲,我们究竟在修改稿中学什么?怎么去学?我体会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认真琢磨修改的原因,拓宽自己的材料写作思路。要把别人和领导修改过的文稿与自己起草的原稿进行仔细对照,看看别人修改过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样改动后比原稿好在哪里。经常写材料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起草文稿过程中,有时会陷入一种窘境:本来想好了一种观点、一种提法,可是由于站得不高、想得不深,或者笔力不济,心里想的东西往往无法用清晰而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此时,经领导或同事一“点”、一“改”,恰好点到了自己的模糊点和症结处,点破了自己冥思苦想而没有完全想明白的问题。仔细琢磨这些修改过的地方,会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之感。
二是仔细推敲改动的词句,增强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在对审定稿和初稿进行比较时,特别要注意研究改动过的词句,看看同原来的有什么不同,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改。通过比较和掂量,就可以发现领导的境界和分寸。领导审稿时所作的改动,往往是抹掉一些词语的棱角,使文稿更像是站在领导的角度和全局的高度说话。反复琢磨领导改动过的地方,有助于缩短与领导在思想上的差距,也有助于增强驾驭公文语言的能力。
三是潜心研究增删的材料,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我们在起草文稿时,对材料的取舍、例子的选用可以讲都是动过一番脑筋的,领导在审稿时一般是不会轻易对此大动手笔的。可一旦有所改动,就可能有你意想不到的原因。对这种修改,更应悉心研究。比如,领导在审稿时换掉了一个自己认为不错的例子,这有可能是事例不够典型,不够新颖;
也有可能是领导从全局的角度考虑,认为这个例子不适合写入文件。还比如,领导在审稿时换了一种举例的角度,这有可能是领导在用独特的视角分析这件事,于一般中看到了新奇、在平淡中悟出了深刻。这些都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出领导的某种观点或思路,而这种观点和思路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往往不是在机关干部这个层次上能够达到的。通过研究定稿时材料的增删,我们就可以学到领导独特的思维方式,领略到较高的领导艺术,学会全面、正确地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
材料改完后,剩下的就是校对了。校对的重点也就是领导常常讲到错、漏、忘,比如错字、掉字、串行、标点符号不对,页码不对等等。如果有问题校对不出来,出现差错,影响工作质量,影响机关的声誉。我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有一次准备迎检的汇报材料,由于上级通知的带队领导多次变动,结果最后汇报时把汇报材料上的领导名字弄错了,被工作组检查出来了,当时真是感到无地自容,痛下决心,要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所以,对校对材料这个问题,不要认为是小事情,要高度重视、非常认真。看,就得仔细看,发现问题、校正问题。校对材料要用科学的方法。我给大家说几条方法:第一条要看全。怎么叫看全?纸上所有的东西都要看到。从第一页左上角的第一个字,到最后一页右下角的最后一个字,包括页码都得看到,哪里看不到哪里就容易出问题;
第二条两人以上校对。重要的材料两人以上校对,多几只眼睛是管用的;
第三条反复校对。不是校对一遍就完了,多看几遍,确保没问题了再出手。有些地方是容易出错的,比如名字、数据、日期等,还有段落的序号。有时由于修改的原因,有的段落可能被删掉,但其它段落的序号却没有调整过来。在校对工作中如果注意总结的话,就会知道哪些地方容易出错,特别要注意。
七、“熬”。就是多熬夜。说实话,写材料很辛苦,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而且没有加班费和补助。机关干部要想出成绩,“能写点东西”那是必要条件,要想写好材料,要是没有刻苦精神,要是没有几年的时间,经历一段痛苦的过程,你的材料是出不来的。我的体会是,白天人来人往,心情浮躁,效率不高。而晚上,夜深人静,心平气和,思路清晰,效率极高,是提高写作能力、写好文字材料的“黄金段”,个人感觉过了晚上12点以后出来的材料,质量都不会差。就像一位老政工同志戏言:熬夜熬出来的材料充斥着浓浓的茶叶味和烟草味,必是一杯可口的咖啡。在座对材料工作有兴趣的同志,不妨熬上一年两年,品尝一下熬的艰辛,领略一下熬的喜悦,一定能够发掘出其中的乐趣。其实写材料本来就没有什么窍门和捷径,更多的是靠坚持、勤奋和刻苦,提高机关公文写作能力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新到机关工作的同志,不能企求一步登天。一开始写不好不要紧,只要坚持写,必然会有成功的一天。这里,有几句话和大家共同分享:只要学,就会有收获;
只要坚持,就会有进步;
只要不断进步,就能不断超越。
以上汇报的7个方面内容都是自己一些肤浅的体会,不当之处敬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虽然不清楚所讲的东西对大家是否能有所启发,但我还是感谢局领导给了我这次和大家共同学习提高的机会。最后衷心地希望大家能够在材料工作上不断地有所进步,从而把我局的全面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个字 受益 无穷 7个字道尽写材料感悟,细嚼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