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16篇)

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16篇)

时间:2023-01-11 14: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16篇)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从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包括个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和28个硕士点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至今我国英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已达到200多个外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16篇),供大家参考。

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16篇)

篇一: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从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包括个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和28个硕士点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至今我国英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已达到200多个外国语言文学的博士点超过40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外语教育已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多层次与多角度发展的体制与结构在师资水帄教学大纲教材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测试方法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建国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与沿革

  作者:王军蔡明刘洋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01期

  我国的外语教育在国家领导者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共同努力下,蓬勃发展,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外语教育政策改革与发展的成绩。近年来,外语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许多的高素质的外语专门人才。外语教育专业建设改革目前,我国在普通高校中开设的外语专业语种达50多个,设有英语专业点近1000个,日语专业点385个,德语、法语专业点各70个,西班牙语专业点14个。此外,非通用语种专业发展也呈现良好势头,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共开设包括阿拉伯语、波斯语、菲律宾语、柬埔寨语、老挝语、越南语、泰语在内等20余种非通用语专业。在本科外语教育大踏步发展的同时,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逐年增加,外语办学层次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从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包括5个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和28个硕士点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至今,我国英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已达到200多个,外国语言文学的博士点超过40个。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外语教育已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多层次与多角度发展的体制与结构,在师资水平、教学大纲、教材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测试方法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建国以来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1.建国初期(1949~1965年)建国初期是我国外语教育新格局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后期受到政治运动的干扰,但取得的成绩不容忽视。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外语教育的格局基本确立,并且培养了国家急需的外语人才,为后期的发展夯实了基础。首先,俄语教育在政策倾向下得到大力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的国策促进了俄语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内相继建立起包括北京俄专、上海俄专、哈尔滨外专、沈阳俄专、西南俄专、西北俄专、新疆迪化俄专在内的7所俄文专科学校。至1951年,开设俄语专业的高等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4所。俄语仍然是东北地区中学开设的主要科目。此外,英语教育和其他语种也陆续得到国家的重视与支持。1957年,教育部决定,初中除开设俄语外,必须注意扩大和改进英语教学。这一决策促进了英语教育的发展,至1956年底,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点已增至23个。此外,全国有5所高校开设了法语专业;4所设立了德语专业;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少数院校还设立了西班牙语、波兰语、阿拉伯语等14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个外语专业。教育部于1963年7月发布了《关于开办外国语学校的通知》,决定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外国语学校。次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国务院外办、高教部、教育部等五个单位联合上报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决定新建一批外国语学院,扩建一批外国语学院;除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外,对其他语种的发展也给予了相应指导。这是中央文件首次对全国的外语教育提出宏观指导方针。尽管由于文化大革命,这一规划未能全部实现,但它在我国外语教育史上仍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三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形势下,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同步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实现了由传统的、注重读写能力训练的应试型办学理念向着重培养跨学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加强调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21世纪,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互相交流与合作下,中国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多,这些外语人才或掌握多种语言或专攻某一种语言。然而,培养这些优秀外语人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来支持和实现。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之所以不断改革正是国家有关领导部门关注与支持外语教育、关心外语人才培养的体现。中国外语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非常重视外语师资队伍培养与外语专业建设。外语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外语教师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外语研究成果丰富多元,使我国外语教育现状呈良好状态,并朝着欣欣向荣之势发展。二、中国外语教育与改革回顾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我国的外语教育问题万象丛生。展望未来,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规划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1.外语教育机构规范化教育是各个国家作为战略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潜在的投资项目。在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外语教育机构应运而生。面对林林总总的外语教育培训机构,国家应该给予正确的方针引导培训机构的发展方向。2.外语教育培养专业化根据国内的研究调查发现,截止至2001年,全国有400多个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在校生超过了15万人,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6万人,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目前的人才市场却出现英语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究其原因,即“术业无专攻”。因此,在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语教育的投资方面,没有必要将重点放在外语教育的普及上,而是要放在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方面上。3.外语教育区域多元化我国幅员辽阔,经常与国外有商务贸易往来、政治文化等国际交流活动。应当充分利用各区域的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发挥区域特色,使外语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多元化。4.外语教育的文化性中国的外语教育长期受制于外语“工具论”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素养。国内的外语教学的语言教学针对性很强,而不注重人文素质和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今后的外语教育发展应重视师资的培养。只有教育工作者具备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旁征博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文化气息,提高心智,修养身心。5.外语教育的时效性外语教学的时效性强调的是在语言教学时,传递的信息数量和质量要与时俱进,要与一个国家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保持着强劲的时代节奏感。多媒体,这种动态感较强的工具已成为语言传递的媒介之一。但从语言教学的可接受性来看,适合我国初级阶段外语学习者的外语类题材节目还是极为鲜见。这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相关技术部门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广大热爱外语教育事业的有志之士的中坚力量。6.外语教育的学术性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工作者和外语研究者发现,人们在接触一门语言的同时,都希望能用较少的时间快速掌握这门语言。一些外语教育者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心理,采取的教学手段出现了“短、平、快”的怪异现象,致使为外语教育蒙上了功利性色彩。这种浮躁的心理现象衍生出的外语学习模式,阻碍了外语学术界的发展。三、结论综上所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全球语境下的,具有国际适应性的外语教育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人才强国、教育兴国的百年梦想。今日中国,政治、经济领域处处生机勃勃,教育和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在秉承前人的成果上,要正确认识中国外语教育现状,探究外语教育改革时有所裨益。加强对外语教育机构的规范性、外语教育培养的专业性、外语教育区域的多元性、外语教育的文化性、外语教育的时效性、外语教育的学术性等改革途径,做到在从事外语教育研究时不骄不躁,学风严谨;从事外语教学时要尚志勤勉虚心、切磋博涉、眼着实学。颜氏家训中关于教育的思想颇有建树,对我国外语教育的沿革有着深刻地借鉴意义,“明六经之旨,涉百家之书,总不能增益德行,敦历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即要培养“德艺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厚”“行道利世”的人才为目标,积极构建今后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我们坚信在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必将谱写出更加辉煌的华章。参考文献:\[1\]戴伟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庄智象.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3\]何其莘等.近三十年来我国英语专业教学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4\]胡文仲.新中国六十年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5\]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张正东.外语是把双刃剑\[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1).\[8\]顾明远.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陈琳.从战略高度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我国外语教育\[N\].光明日报,2009-1-21.

篇二: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建国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与沿革

  我国的外语教育在国家领导者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共同努力下,蓬勃发展,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外语教育政策改革与发展的成绩。近年来,外语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许多的高素质的外语专门人才。

  外语教育专业建设改革目前,我国在普通高校中开设的外语专业语种达50多个,设有英语专业点近1000个,日语专业点385个,德语、法语专业点各70个,西班牙语专业点14个。此外,非通用语种专业发展也呈现良好势头,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共开设包括阿拉伯语、波斯语、菲律宾语、柬埔寨语、老挝语、越南语、泰语在内等20余种非通用语专业。在本科外语教育大踏步发展的同时,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逐年增加,外语办学层次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从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包括5个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和28个硕士点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至今,我国英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已达到200多个,外国语言文学的博士点超过40个。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外语教育已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多层次与多角度发展的体制与结构,在师资水平、教学大纲、教材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测试方法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一、建国以来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1.建国初期(1949~1965年)建国初期是我国外语教育新格局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后期受到政治运动的干扰,但取得的成绩不容忽视。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外语教育的格局基本确立,并且培养了国家急需的外语人才,为后期的发展夯实了基础。首先,俄语教育在政策倾向下得到大力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的国策促进了俄语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内相继建立起包括北京俄专、上海俄专、哈尔滨外专、沈阳俄专、西南俄专、西北俄专、新疆迪化俄专在内的7所俄文专科学校。至1951年,开设俄语专业的高等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4所。俄语仍然是东北地区中学开设的主要科目。此外,英语教育和其他语种也陆续得到国家的重视与支持。1957年,教育部决定,初中除开设俄语外,必须注意扩大和改进英语教学。这一决策促进了英语教育的发展,至1956年底,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点已增至23个。此外,全国有5所高校开设了法语专业;4所设立了德语专业;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少数院校还设立了西班牙语、波兰语、阿拉伯语等14个外语专业。教育部于1963年7月发布了《关于开办外国语学校的通知》,决定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外国语学校。次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国务院外办、高教部、教育部等五个单位联合上报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决定新建一批外国语学院,扩建一批外国语学院;除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外,对其他语

  2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种的发展也给予了相应指导。这是中央文件首次对全国的外语教育提出宏观指导方针。尽管由于文化大革命,这一规划未能全部实现,但它在我国外语教育史上仍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三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形势下,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同步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实现了由传统的、注重读写能力训练的应试型办学理念向着重培养跨学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加强调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21世纪,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互相交流与合作下,中国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多,这些外语人才或掌握多种语言或专攻某一种语言。然而,培养这些优秀外语人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来支持和实现。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之所以不断改革正是国家有关领导部门关注与支持外语教育、关心外语人才培养的体现。中国外语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非常重视外语师资队伍培养与外语专业建设。外语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外语教师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外语研究成果丰富多元,使我国外语教育现状呈良好状态,并朝着欣欣向荣之势发展。二、中国外语教育与改革

  3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回顾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我国的外语教育问题万象丛生。展望未来,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规划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

  1.外语教育机构规范化教育是各个国家作为战略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潜在的投资项目。在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外语教育机构应运而生。面对林林总总的外语教育培训机构,国家应该给予正确的方针引导培训机构的发展方向。2.外语教育培养专业化根据国内的研究调查发现,截止至2001年,全国有400多个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在校生超过了15万人,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6万人,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目前的人才市场却出现英语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究其原因,即“术业无专攻”。因此,在外语教育的投资方面,没有必要将重点放在外语教育的普及上,而是要放在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方面上。3.外语教育区域多元化我国幅员辽阔,经常与国外有商务贸易往来、政治文化等国际交流活动。应当充分利用各区域的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发挥区域特色,使外语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多元化。4.外语教育的文化性中国的外语教育长期受制于外语“工具论”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素养。国内的外语教学的语言教学针对性很强,而不注重人文素质和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今后的外语教育发展应重视师资

  4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的培养。只有教育工作者具备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旁征博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文化气息,提高心智,修养身心。

  5.外语教育的时效性外语教学的时效性强调的是在语言教学时,传递的信息数量和质量要与时俱进,要与一个国家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保持着强劲的时代节奏感。多媒体,这种动态感较强的工具已成为语言传递的媒介之一。但从语言教学的可接受性来看,适合我国初级阶段外语学习者的外语类题材节目还是极为鲜见。这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相关技术部门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广大热爱外语教育事业的有志之士的中坚力量。

篇三: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参考文献1李庭萝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用语言学与中国英语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3李良佑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4吴棠中学英语教师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5陆慈大学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五年工作回顾外语界1992年第二期6许国璋略谈中学外语教学改革和研究外国语1991年第三期7董亚芬大学英语教学的回顾与展望外语界1992第三期8王桂英英语教学的过去和现在山东外语教学1993年第四期2013八年级上翻译unit1里克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简史

  我国的英语教育始于清朝,至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进步和世界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英语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学和大学制定了英语教学大纲,有了较稳定的英语教材,师资培训和英语教学研究都有所加强。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英语教育还相当落后。本文从早期、清末、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个时期对英语教学的历史进行初步探讨,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予以浅析,希望能对广大的英语教育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1.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开办之前,中国没有正规的英语学校,英语教学只限于外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而教会学校也只集中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5个沿海通商口岸。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禁止洋人在中国传教,不许非经商洋人在广州久留。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早在19世纪初就有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秘密传教,开办教会学校,但中国的教会学校在鸦片战争前没有得到发展。鸦片战争以后,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废除了禁止外国人在中国传教的规定,允许他们在通商口岸建造礼拜堂,并在中国国内解除“教禁”。自此,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竭力扩展在中国的传教活动。随着传教活动的发展,大批教会学校也先后建立起来。教会学校的教员多由英美人士担任,课程设置与当时社会上的私塾、义学相似,只是增加了读《圣经》及简单的算学,英语教学的课时及深浅程度各校

  -1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不一。由于教会学校的教学规模极小,教学效果甚微,一般不被视为中国正规英语教育的开端。京师同文馆是满清政府于1862年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该校的创办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政治背景。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发生政治、经济、文化匕的联系,外交事务骤然增加。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一与洋人会商,都要请洋人作翻译其中难免会有偏袒欺蒙之弊。因此,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极力主张兴办自己的学校,培养自己的翻译人才。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残酷事实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许多有识之士清楚地认识到: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学习“东洋”和“西洋”的先进科学技术;要学习洋人的科学技术就必须学习外语。因此,他们上书政府要求朝廷兴办自己的学校以培养外语人才。西方的传教士和商人为了发展自己的传教和通商事业,也希望在中国培养出一批懂外文的买办。使清政府最后下定决心兴办学校教授英语的是1858年签定的《中英天津条约》。该条约苛刻地规定:“自今以后,遇到有文辞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这一规定的实施,使满清政府认识到,兴办学校已迫在眉睫。京师同文馆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尽管它只是一所初等的外语学校,但却是中国英语教育史上学校正规英语教育的正式开端。根据当时外交事务的需要,同文馆首开英文馆,继而增开法文馆、俄文馆。英文教师皆以重金从英美国家聘请。初期各馆只设两门课程:上午习汉文,下午习外文。后来,课程扩充到数学、地理、化学、天文等。京师同文馆自1862年创办至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历时40年。在这40

  -2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年的办学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多少著名的翻译家和外交家,但这一时期的毕业生毕竟是我国自己培养出的第一批外语人才。他们在以后的英语教育和外交事务中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京师同文馆的影响下,全国各地陆续兴办起一批新式学校。这些学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培养翻译人才为办学宗旨,如上海同文馆、广州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等;另一类以培养科技、军事人才为办学目的,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矿物学堂、山东烟台海军学堂、贵州武备学堂等等。当时绝大多数学校都选英语为主要或第一外语课。其他课程也全部用英语授课。历史证明,这两类学校对中国近代英语教育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体现中国早期英语教育的另一方面是派遣出国留学生。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就向政府提出向英国派遣留学生。这一提议得到了曾国落、李鸿章的赞许,为此他们两次上书清政府。1871年清政府终于决定派遗天资聪颖的幼童去美国留学。除了政府派遣的三批留学生外,各地新式学校也派遣自己的学生出国留学。这批留学生回国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他们被陆续起用,为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在中国早期的英语教育史上出现了教会学校、京师同文馆、送幼童出国留学等情况,但由于清政府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致使中国早期的英语教育规模很小,效果甚微,而且长期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2.清朝末年的英语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封建王朝到了摇摇欲坠时期,国内形势日趋严峻。清政府在推广新学,加强学校教育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在清朝末年已出现了中等学堂和高等学堂的英语教育。同时,教会学校也得到了

  -3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迅速发展。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两件大事:一件是清政府迫于国内外的压力,于1905年宣布停止科举考试。另一件是清政府于1902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的中学12门课程中,外国文(实则英文)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至此,中国数千年来以“经义经训”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宣告结束,外国语等西学被正式列入法定的中学教育课程之中,《奏定学堂章程》实施后,除各州府原设学堂定为中学堂外,各省还着手办了一些初、中级学堂。在新旧教育体制交替时期,创办新学堂,开设新科目,实际上困难重重。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短缺。由于当时教习水平参差不齐,各校英语教学效果差异甚大,英语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中学堂采用的教材多数是由外国传教士编写的或直接从国外引进的。而1904年出版的由中国教育家伍光建编写的《帝国英文读本》曾被清朝学部列为最佳中学堂教科书。从总体看来,中学堂英文教材生词量大、内容难懂,学生学起来难度颇大。有的专家认为,我国近代高等外语教育的历史应从1902年算起。这种算法的根据是基于以下两个历史事实。1902年10月14日,京师大学堂正式举行速成科招生考试。浅近英文及日文被列入八门课程之一。这可看作是我国高等公共外语教学的起点。同年,京师同文馆并人京师大学堂,改称翻译科。不久,翻译科又并入该校增设的译学馆。译学馆学制为5年,以研习英、俄、法、德、日语言文字为主,目的是培养一批精通外语的人才,从事外事、外文编撰工作。这可视为我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的起点。20世纪初,国内学习英文之风日盛,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这一时期,英语教师已不象早期英语教学那样全由

  -4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外籍教习充当,而出现了以严复、蔡元培、伍光建、汪荣宝为代表的中国教师,他们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但清政府对学校并无统一规划,各个学校各自为政,外语教学情况差异很大。清朝末年,教会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教会学校在教学内容上除重视宗教教育外,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英语教学。课堂上,不仅外籍教师用英语授课,中国教师也要用英文授课。学校的一切布告、往来公函、会议发言一概用英文。英语已成为当时教会学校的基本教育语言。虽然,教会学校大力推广英语教学是推行殖民地奴化教育的重要步骤之一,但在客观上教会学校的确为中国培养出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专家,为中国近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新政府开始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进行改革。新成立的教育部取代了清政府的学部,令全国的学堂改称学校,而且禁用原有的教科书。民国时期的教育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建立了新的学制系统,英语教育体制也逐渐成型。1922年1l月,民国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新学制参考了美国的学制系统,采用六、三、三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我国中学分初、高中自此时开始。“壬戌学制”曾规定改学年制为学分制,英语学分在初、高中均居首位,与国文并列或超过国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为适应抗战需要,教育部宣布初中英语改为选修课。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然

  -5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而,教育还未得到恢复和调整,解放战争就开始了,学校继续处于混乱之中。自1912年至1945年30余年间,民国政府接二连三地颁布学制,三番五次地改变课程设置。事实上,各地各类学校并没有完全执行,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解决课程设置等问题。政局多变、社会动荡、民生疾苦、教育盲目等原因,致使中国基础教育落后,教育发展缓慢,整个教育并无重大发展。但英语教育与历史上前两个时期相比,都有了较快的普及。此间中学教育的一个特点是:英语一直是最受重视的学科。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15-20%左右,成了仅次于国文的主要课程,每周少则4节,多则5-6节。这一时期的师资队伍比较雄厚,很多县立中学的英语课,由留学生担任,其中不少人拥有学士学位。在教学方面,由于受英美学制的影响,初中阶段都比较重视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当时初中英语采用的几套有影响的教材,如《英语模范读本》(周越然编)《开明初中英语读本》(林语堂编)、《初中英语读本》(林汉达编),都很重视口语能力的培养。进入高中阶段,教学则偏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教材采用文选形式,内容多以欧美文学名著为主。除教材外,还出版了一系列字典词典,以1936年问世的《英语四用辞典》最为典型。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英语的普及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因而,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中学毕业生英语水平还是理想的。中华民国于1912年成立之后,遂令清末学制中的高等学堂改称专门学校。专门学校共分十类,外国语专门学校为其中之一。外专学校从中学毕业生中招生,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3年或4年,语种以英语、法语、俄语、德语、日语5种为主,但很少有5种外语齐全的学校。教

  -6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育部于1913年颁布的《大学规程》一度为英文学专业类规定的11种科目为:1.英国文学;2.英国文学史;3.英国史;4.文学概念;5.中国文学史;6.希腊文学史;7.罗马文学史;8.近世欧洲文学史;9.言语学概论;10.哲学概论;11.美学概论。民国时期高等学校的英语师资队伍较强,教学和科研水平相当高。当今为人熟知的英语界教授学者朱光潜、陈嘉、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王佐良、许国璋、李赋宁等就是当时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代表人物。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政府公派的留学生远远多于自费留学生。1933年,政府颁布国外留学规程,对自费留学的政策放宽,并取消了以前的种种限制。这样一来,出国留学人数迅速增长,而且出现了一种与民国初期截然相反的现象:自费留学生比例远远超过公费生。据资料统计,1929-1938年10年间,计有留学生7786人,平均每年770余人。全部7786名留学生中,公费生不足800人。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全国统一抗战,出国留学也深受影响。民国期间的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间题:如政府忙于战争,不顾留学事业;学生所习学科缺乏全盘计划;政府在安排学成回国的留学生时,重学位而忽视真才实学。实际上,有些留学生的高等学位是以种种欺骗手段获得的,本为庸才,却能高居要职,享受高薪。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过于看中留学学位,留学与不留学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相差悬殊,致使大家不顾一切,千方百计地出国去混学位。其结果是,归国留学生鱼龙混杂、良秀不齐。综观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从整体上来看,其发展是缓慢的。但英语教育在这种反常的国内外气候中,却得到了畸形地发展。英语教育一直处于压

  -7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倒一切的地位,大学英语教育尤其如此。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学质量也相当不错。为中国的英语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4.新中国的英语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教育受到了应有的重视,英语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以往相比,这一时期的外语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办学规模大,教学质量高,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展迅速。建国后,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各个时期英语教育的发展各不相同,发展速度也快慢不一。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外语教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俄语热”时期、英语“复兴”时期、“文革”时期和英语繁荣昌盛时期。4.1“俄语热”时期(1949-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英语教育处于勉强维持阶段,教材与教法和建国前并无多大变化,但教育目的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要求外语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国家建设和人民事业服务。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各行各业迅速兴起了向苏联学习的高潮。为了培养俄文干部,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俄语教育备受重视,一股俄语学习的热潮随之兴起。另一方面,自1952年开始,国内就掀起了一场批判亲美、崇美、恐美的群众运动。这一运动直接给英语教育罩上了一层阴影。人们认为,学习敌人的语言就是不爱国的表现。因此,英语逐渐从课堂上消失了。至1954年,从中学到大学,俄语几乎成为唯一的外国语。1955年,英语教育有了转机。人们逐渐认识到,排斥英语和其他外语的做法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为了国家的科学发展,中国人不仅需要俄语,更需要国际通用的英语。因此,在中学逐渐恢复了英语课。但是,学校的教学方法受苏联的影响根深蒂固:

  -8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重视语法教学,忽视语言实践。当时全国的学校全部实行苏联的教学原则,该原则可以归纳为“三个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即众所周知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专业英语教育也受到极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50余所高校设立了英语系科,但经过1952年至1953年的两次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大合并之后,全国高校只剩下9个英语教学点,英语教学走向低潮。1956年,周总理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间题讨论会上指出:“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规划,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研究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必须扩大外国语的教学,并且扩大外国重要书籍的翻译工作。”直到这时,高校英语及其他语言专业才开始有了新的发展。至1956年年底,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数量又回升到23所。大学英语是指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英语课。建国初期称普通英语,后改称公共英语。自1986年11月,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更名为大学外语研究会后,才被称作大学英语。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及专业英语一样,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建国初期,全国统一开设俄语,大学英语根本没有地位可言,更谈不上大学英语教育了。4.2英语“复兴”时期(1958---1966)这是一个英语教育大发展、大变化的时期。当时,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给教育特别是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教学受到普遍的重视。1958年的教育改革,对传统的外语教育冲击很大。在英语教学方面,由于人们对使用的俄式教材和单一的教学方法不满意,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

  -9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普遍要求改进甚至淘汰所使用的教材,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于是,以改革课程设置、编写教材、更新教学设备为重点的教改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60年,一套崭新的“革新教材”在上海编写出版,并为此而设计了听、说领先法。这是听、说技巧首次在中国英语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196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方案》(草案),规定了编写英语课本的进程。方案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主张课本应包含有关英语国家的风俗,包含更多的寓言、简短故事、神话及原版作品的选段。1962年,英语被正式列为高考科目,《全日制中学英语》课本得以在当年出版。自1958年至1966年近十年中,尽管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的影响,中学外语教学始终受到重视,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专业英语教育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1957年至1966年,是俄语教学规模缩小,英、德、法、日语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时期。1964年10月,教育部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制订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提出:“在学校教育中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学习英语的人数要大量增加。”根据纲要精神,高校纷纷增设英语科系,全国还新建和扩建了10多所外语院校。到1966年3月,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已达到了74所。高校英语教师的人数也从1957年的1015人增加到1965年的4621人。4.3“文革”时期(1966-1977)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英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停课闹革命”运动使全国学生到各地去串联,致使全国教育一片混乱,已完全处于瘫痪状态。英语于1969年重新出现在课程表上时,已经面目全非了。课本中的英语已不再是英语本族语,而是汉语式的英译文;教材的编

  -10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写也不再是以语言理论或教学法规为依据,而是以领导的指示为准绳。大学专业英语教育同样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大学从1966年至1970年停止招生,致使“文革”后的一段时间内外语人才青黄不接。1971年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部分高校恢复招生。但由于四人帮极“左”思潮的影响,学校中盛行“不学ABC,照样闹革命”,根本谈不上教学质量。总而言之,十年“文革”期间,中国的英语教育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这一时期的英语教育不但没有发展,还较前一时期有明显的滑坡。4.4英语教育繁荣昌盛时期(1977-)1977年以来,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学英语教育开始蓬勃发展起来,1978年,外语再次被定为升学的必考科目。这一时期,教材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提高。出版发行了第四套中学通用教材。这套教材的特点是,中学低年级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高年级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它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打破了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原则,这在中学教材编写上是一个重要突破。进入80年代以后,全国范围内的中学英语教育研究空前活跃起来。各地中学学习世界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结合中国学生的实际,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探索,努力改变以往教学生“重知识、轻技能”的做法,积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了领导和配合英语教育研究,各省市自1979年以来纷纷成立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会。中国中小学教学研究会也于1981年11月在京正式成立。随着教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各地还编辑了一些以中小学师生为主要读者的外语报刊,如《中小学外

  -11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语教学》、《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学英语园地》、《中小学外语》、《中学生英语》、《英语画刊》等。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上海学生英文报》。这些报刊杂志对我国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1978年改革高考制度后,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外语教育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英语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日益完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大批出版,科学研究工作蓬勃开展,硕果累累,英语教学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质量得到迅速提高。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教材是:广州外语学院李筱菊主编的《功能交际英语》教材(<1至4册);上海外语学院李观仪和薛蕃康主编的,集结构法、交际法、情景法之长的综合法教材《英语》<1至4册);黑龙江大学英语系编的《功能英语教程》C1至3册》。为了适应日益发展、不断变化的语言,许多学校开始选用国外一些流行的英文教材,影响较大的有“AdvancedEnglishCourse","EssentialEnglish","DiscoveringEnglish","NewConceptEnglish”等。英语专业教材已基本上门类齐全。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文革以后外语师资队伍出现严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数量不足。二是青黄不接。三是知识老化。针对上述问题,国家教育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师资数量,提高师资质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到80年代的中后期,各高校教师缺编现象基本缓解。“四人帮”垮台后,特别是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英语热潮的兴起,高校英语科研才真正出现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1979年以来,各种学术团体纷纷成立,如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高

  -12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等外语院校教育研究协作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等等。这些学术团体的建立极大地活跃了外语研究界的学术气氛。根据外语教学研究的需要,外语院系还积极办起了各种外国语言文学刊物,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外国语》、广州外语学院的《现代外语》、黑龙江大学的《外语学刊》等。粉碎“四人帮”以后至今,是大学英语即公共外语迅速、全面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教学需要,国家教委和各高校相继出版了一系列教材。主要有:上海交通大学吴银根主编的4册《英语》(理工科专用)和清华大学陆慈主编的4册《英语教程》(理工科用),还有《大学英语》(文理科用)、《大学核心英语》(工科用)、《新英语教程》(工科用)、《现代英语》、《新编大学英语教程》等。这些教材与以往的公共外语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1)新教材均以大纲为依据。2)新教材由单一的阅读教材发展为系列化、多元化和配套化教材。3)新教材选材严谨,题材和体裁丰富多样,新颖有趣.语言与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因而新教材所选内容有反映国外人物、风情、文化、教育、科学的文章,有鼓舞学生奋发向上或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富有哲理性的文章。文章语言规范,内涵深厚,趣味性强,引人入胜。目前,这些教材已为全国许多院校所采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检查学生的英语水平,国家教委于1985年末成立了“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考试设计组”,按大纲要求筹备四、六级考试。试题有听力理解、阅读理解、词语用法和语法结构、完型填空、写作5部分组成。近几年的考试有时用英译汉代替完型填空。由机器阅卷,计算机处理数据。1986年开始四

  -13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级考试,1989年开始六级考试。四、六级考试的效果不仅在国内已被公认,而且还引起国外同行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考试。四、六级考试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首先是领导重视,很多大学拨出专款,改善教学条件,增添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从物质上保证大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绝大多数学校都规定,学生必须取得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证书,才能获得学士学位。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学英语教育的完善及测试体系的建立为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例如,考试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不太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大量地背单词,词的固定搭配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造成学生作文分数普遍偏低,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现象。教育部门已注意到了四、六级考试的这一缺陷,在考试中逐渐增加考查能力的题目,并在一些地区试点,增加大学英语口试。我们相信,通过各界人士的努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定会更科学、更完善。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的英语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是多么艰难曲折。从清朝末年、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我国的英语教育的发展始终举步维艰。直到粉碎“四人帮”、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英语教育才得到了真正的迅猛发展。但是,与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英语教育还处于相当落后的局面。目前,我国从国家到地方、从大学到小学都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

  -14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材、教法、测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英语教育落后的局面。然而,我国仍未形成自己独立的英语教育理论体系。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英语教育的新路子是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一方面,国家要在宏观上根据我国英语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进一步完善英语教育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应在微观上吸取国外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我国的国情,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的角度,创建新的理论学说,并用于外语教育,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理论体系。我们相信在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的英语教育很快会改变目前的落后局面,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祖国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参考文献1李庭萝《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2桂诗春《应用语言学与中国英语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3李良佑《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4吴棠《中学英语教师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5陆慈“大学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五年工作回顾”《外语界》1992年第二期6许国璋“略谈中学外语教学改革和研究”《外国语》1991年第三期7董亚芬“大学英语教学的回顾与展望”《外语界》1992第三期8王桂英“英语教学的过去和现在”《山东外语教学》1993年第四期

  -15

篇四: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一、我国外语教育史

  到了20世纪60年代,顺应当时中苏矛盾激化和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政治和经济交往加深的背景,教育部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做出了外语教育的改革,如专业外语教育与公共外语教育并进、重新建立一批外语院校、聘请外籍老师、选派留学生等。这些政策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才被迫停止。但是那一时期外语教育政策的失误是显而易见的,俄语人才过剩,但是其中有很多又满足不了社会对专业的要求,比如翻译,工程等,而英语等其它外语人才缺口巨大。

  改革开放以后,外语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其中的英语教育取得了巨大进展。197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外语教育的通知中提出,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也要注意日、法、德等外语的比例。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语被纳入高考范围,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大,到20世纪90年代,英语已成为与语文、数学并驾齐驱三大主课之一。另外,各种英语水平考试被引进和启动,各种民办外国语学院、英语培训市场、教材等纷纷出现。

  二、外语教育现状

  我国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在轰轰烈烈开展的背后,一些问题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而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反映出长时间积累的一些问题。例如,各种外语重要性应如何排列,各自应占什么比例,培养多少学生,应如何连贯成一体等。

  为了适应21世纪我国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开始,乡

  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这标志着我国的英语教学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近几年来,我国城乡中小学在课时安排上,已经把英语与母语置于同等地位。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将英语课设置为每周4~5课时,每课时40分钟。目的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掌握一定的词汇(接触1200个单词,会拼写450个左右)和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日常会话能力以及拼读、拼写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为他们升入中学继续学习英语奠定初步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课为每周四课时,目标定为:学生应能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能就熟悉的话题用英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简单的口头笔头交流,能对事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的教学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高中英语总课时量为384课时,周课时累计为12课时。而且,整个中学英语学习的六年在听、说、读、写四方面都给出了不同等级的评价。于1998年12月正式通过了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这样从小学到大学日渐成熟的教育体系确定了英语在中国社会上的重要地位。

  教育家Graddol认为在现今社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的同时,世界范围内英语的地位正在经受着冲击。“英语已经失去了其唯一地位”,一些其他的语言,特别是汉语、西班牙语等已经在一些国家显示出优势。在英语强势地位的对比之下,我国小语种的教育发展相对社会的需求发展是缓慢的。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只有几十所高校真正有成系统的小语种人才培养经验。而且这些人才的流向比较固定。根据对我国小语种人才培养有影响

  力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项调查,该校小语种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已经全部落实去向,除了选择上研究生之外,大部分选择了外交、国防、经济、教育等国家机关,少部分从事广播、出版、宣传等工作,真正去企业或从事社会教育的很少,这就造成了小语种人才的相对短缺。

  三、外语教育的问题讨论与构想

  语言政策属于政府行为,是国家干预语言使用的主要手段,对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当今情况下,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到社会各个层面,又要充分认识到外语教育的现实问题。市场上以各种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很多,但真正有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很少,高水平的翻译大约只占总数的5%,能够胜任国际会议口译任务的专业人员就更少。考虑到英语在全世界的广泛使用,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应确保英语的优先发展地位,同时兼顾多元化发展的方针,可以将与国家对外交往、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外语如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列为优势语言。另外,希望设立全国性、权威性的外语教育咨询机构,由其负责全国外语教育的指导工作,制定统一、连贯的外语专业的教育标准;协调和统筹各个层次的外语教育,为政府制定教育规划和政策提供咨询。针对目前外语考试五花八门,彼此之间缺乏关联性、比较性的现状,设立统一的权威考试机构,举办统一的外语水平考试。考试可分为若干等级,由考生根据自身外语水平和个人需要自由报考,考试机构颁发经过认证的、国家承认的证书。这样,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真正提高外语教育水平。

  回顾我国外语教育的历程,有成功也有失误的方面。根据现实情况,外语教育政策应该既要确定一个与时俱进的目标,又要致力于解决我国外语教育确实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外语教育可以说是全民性质的,开始于幼

  儿阶段,贯穿于整个人生的学习过程中。高层次的外语教育分成外语专业和大学外语两大块,各有各的教学思想,很少切磋。另外,虽然各阶段都开设英语课,但教材衔接性很差,很多在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在以后还在不断重复,而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又不能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提升不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导致了外语学习数量和质量上的矛盾。而小语种人才短缺问题也考验着我们外语教育政策上的导向,是坚持英语的第一外语,鼓励全民学英语,还是英语教育和其他外语教育在比例上调配合理,都是我国外语教育应该研究的问题。

篇五: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22增强我国小语种人才的人文素质众所周知在当前客观形势下我国小语种人才具有稀缺性和特殊性同时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小语种学生的专业语言能力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其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小语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因此小语种人才身上往往容易表现出强烈的商业色彩而暴露出人文素养的缺失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我国大学外语小语种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

  作者:刘光胜何明清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03期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活动分工的不断细化,外语语种规划也需进一步深化,要求改变现在大学外语教育英语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促进我国小语种教育的发展,需要确立语言能力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培养目标,重视提高我国小语种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加强我国小语种教育软件、硬件建设。

  关键词大学外语小语种教育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大学外语小语种教育现状

  1.1大学英语教育“一统天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外语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其中,在英语教育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1979年,教育部发布专门文件,提出要加强外语教育,并且语种布局要有长远规划和战略眼光,在大力发展英语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提升俄、德、法、日等语种的比重。至今,教育部关于加强外语教育的通知中“大力发展英语教育”这点可以说是很好地实现了,我国外语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的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大学英语几乎是大学外语的代名词。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关键词“大学外语”(1979-2013)检索到的1009篇研究文章中,99%都是关于大学英语的研究。由此可见“大学英语一统天下”的现状。我国在轰轰烈烈开展大学英语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显现出了许多问题。对于普遍接受了至少从小学到高中9年以上英语教育的大学生来说,英语的比较优势渐渐失去,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更多是作为一种通识教育在机械地执行。甚至在一些学校,大学英语实际上成了一种教学行政命令。学生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和空间,形成了一种获得学分以求毕业的消极懈怠心理,或是由于考研升学的需要,基本处于被动状态,更谈不上学习兴趣。

  对此,胡文仲先生在《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一文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如果说在五十年代,语言规划方面的失误是因为夸大了俄语的重要性,把比例提到了不恰当的程度,使得英语教学水平大为下降,那么,在今天是否又有以英语代替一切外语的倾向?

  1.2教育行政部门正在着力改善大学外语教育局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可喜的是,有关教育教育部门正致力于改革“英语大一统”的局面,比如,北京市教委近期发布关于《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英语分数从150分调整为100分,比过去减少50分。

  我国的语言政策属于行政行为,是国家宏观调控语言使用的主要方法,语言政策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关系、国家安全等方面。因此,在当今现实情形下,我国在制定外语教育政策的时候,要考虑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充分了解外语教育的现实。毫无疑问,英语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在优先发展英语的同时,还要兼顾多元化发展的策略,适当发展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

  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活动分工的不断细化,外语语种规划也需进一步深化、细化,要求对各专业领域语言有更精确的把握,这使专业外语教学面临无法承受之重,势必要求大学外语教学有更多的担当。

  1.3大学外语小语种教育方兴未艾

  小语种,就是指相对汉语、英语等使用面广、使用者多的语言而言,在少数地区或国家使用的语言。当前,在我国能把小语种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才较少。这种现状跟当前经济区域化、全球化、一体化的现实很不融洽。伴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发展,我国不断加强与东南亚、欧美等国的交流合作。高校的小语种培训、专业越来越受青睐。云南省在“十二五”人才专项规划中,特别关注小语种培训和培养,确保省财政的资金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助项目。云南民族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是较早开设东南亚语种专业的学校。早在1993年,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学院)就首先在云南省开设了缅、泰语等东南亚语言专业,后于2003年成立了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2006年发展成为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经过20年的发展,云南大学现已开设缅、泰、越、柬、老挝和马来西亚语等6个本科专业并拥有了“亚非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云南大学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评为“非通用语种群”国家特色专业。云南大学小语种专业近4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毕业生供不应求。由此可以看出小语种人才在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云南大学历届毕业生中有的进入云南省市及各地方政府的外事部门、边防武警、公安部门、科研单位等政府事业单位,有的进入有涉外业务的大中小型企业,还有的在广西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三十多所省内外高校。云南大学东语学院已经成为国内小语言专业重要的师资来源。

  2我国大学外语小语种教育发展策略

  2.1确立语言能力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培养目标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语言能力是桥梁,是中介,桥梁固然重要,但如果桥梁本身不能承载实际内容的话,桥梁就成了一幅空架子。

  例如,现在多数企事业单位都没有储备专门的小语种工作人员,当需要小语种工作人员时,每次都是临时去翻译公司聘请。而由于临时聘请的小语种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未能得到预期的工作效果,还增加了公司的成本,真可谓吃力不讨好。如果高校培养出的小语种复合型人才,既可以在企事业单位胜任文员、秘书等职,又具备处理企事业单位日常事务的能力,在与有关单位涉及小语种业务洽谈时,就可以很好地发挥小语种专业的优势。

  因此,高校在创建发展小语种专业的时候,首先要确立符合就业市场的小语种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将小语种语言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将小语种语言能力与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学术的就业能力,拓展学生的就业范围。

  2.2增强我国小语种人才的人文素质

  众所周知,在当前客观形势下,我国小语种人才具有稀缺性和特殊性,同时,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小语种学生的专业语言能力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其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小语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因此,小语种人才身上往往容易表现出强烈的商业色彩而暴露出人文素养的缺失。

  美国高校向来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种传统。在北京大学校庆典礼上,关于高等学校的人文教育,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如是说:“首先,请允许我说明我们称之为人文学习的重要性……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成功和更具有创造性,它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具有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这种我们称之为开化教育传统。”近些年来,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将大学生的人文教育逐渐提升到与科学教育一样的重视水平,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纷纷开设了许多人文课程和人文讲座。

  在培养小语种人才的过程中,有多种途径可以渗透人文学习。从高校自身来说,可以定期开展人文教育讲座和开设素质教育选修课,丰富学生的人文视野,并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学校的总体建设思路上来,渗入到教师的教学思想当中,鼓励任课教师在授课时,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和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加强我国小语种教育软件、硬件建设

  创办小语种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小语种师资建设。努力提升小语种教师自身素质是办好小语种专业的关键。高校在发展小语种专业的进程中,要想方设法解决小语种师资这一发展瓶颈,在现有教师的基础之上合理建设教师队伍,积极争取校内外资源,通过进修、海外学习及到相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教师队伍,努力将教师培养成为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于一体的优秀教师。

  创办小语种硬件建设主要是指开展有效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加强小语种教材建设,为小语种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语言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在这种语言环境下,学生的语言能力能取得飞跃性发展。因此,联合国外高校共同培养小语种人才尤其重要。例如,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2+2模式,即在国内培养两年后,再送到国外的合作学校培养两年。按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其小语种专业能力与素质,必将相对突出。

  总的说来,近年来我国在小语种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成绩突出。然而随着形势的飞快发展,小语种教育教学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语种教材与小语种教学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小语种教材成了小语种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不能完全适应小语种教学的需要。小语种教材应该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创设具有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的综合性教材。跟随社会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包括纸质教材、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学习软件、教学网站、试题库等内容的教学资源。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1YB177)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7).

  [2]胡文仲.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7).

篇六: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我国外语专业教育中语种多元化发展探析

  郭聪

  【期刊名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8)009

  【摘要】我国外语教育的语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逐渐向多元化迈进,其中英语一直盘踞主导地位.本文通过对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分析和各语种教育在我国发展现状的比对,探求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地域分布特点.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郭聪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3.1

  【相关文献】

  1.广西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外语课程设置的设想——公共外语语种的多元化[J],李昌瑞;陈建红;赵瑾2.论外语教育语种多元化改革[J],朱振林;赵林娟;3.论外语教育语种多元化改革[J],朱振林;赵林娟4.国家外语能力框架下的我国高校外语语种课程与学生需求状况研究——基于武汉7所211大学的调查分析[J],付棋;赵筠轩;龚茜;5.国家外语能力框架下的我国高校外语语种课程与学生需求状况研究——基于武汉7所211大学的调查分析[J],付棋;赵筠轩;龚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七: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建国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与沿革

  我国的外语教育在国家领导者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共同努力下,蓬勃发展,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外语教育政策改革与发展的成绩。近年来,外语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许多的高素质的外语专门人才。

  外语教育专业建设改革目前,我国在普通高校中开设的外语专业语种达50多个,设有英语专业点近1000个,日语专业点385个,德语、法语专业点各70个,西班牙语专业点14个。此外,非通用语种专业发展也呈现良好势头,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共开设包括阿拉伯语、波斯语、菲律宾语、柬埔寨语、老挝语、越南语、泰语在内等20余种非通用语专业。在本科外语教育大踏步发展的同时,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逐年增加,外语办学层次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从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包括5个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和28个硕士点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至今,我国英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已达到200多个,外国语言文学的博士点超过40个。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外语教育已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多层次与多角度发展的体制与结构,在师资水平、教学大纲、教材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测试方法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一、建国以来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

  1.建国初期(1949〜1965年)

  建国初期是我国外语教育新格局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后期

  受到政治运动的干扰,但取得的成绩不容忽视。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外

  语教育的格局基本确立,并且培养了国家急需的外语人才,为后期的发

  展夯实了基础。

  首先,俄语教育在政策倾向下得到大力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一

  边倒”“向苏联学习”的国策促进了俄语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内相继建

  立起包括北京俄专、上海俄专、哈尔滨外专、沈阳俄专、西南俄专、西

  北俄专、新疆迪化俄专在内的7所俄文专科学校。至1951年,开设俄

  语专业的高等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34

  所。俄语仍然是东北地区中学开设的主要科目。

  此外,英语教育和其他语种也陆续得到国家的重视与支持。1957

  年,教育部决定,初中除开设俄语外,必须注意扩大和改进英语教学。

  这一决策促进了英语教育的发展,至1956年底,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点

  已增至23个。此外,全国有5所高校开设了法语专业;4所设立了德语

  专业;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少数院校还设立了西班牙语、波兰

  语、阿拉伯语等14个外语专业。教育部于1963年7月发布了《关于开

  办外国语学校的通知》,决定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外国语学校。次年,中

  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国务院外办、高教部、教育部等五个单位联合上

  报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决定新建一批外国语学院,扩建一批

  外国语学院;除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外,对其他语种的发展也给予了相

  2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应指导。这是中央文件首次对全国的外语教育提出宏观指导方针。尽管

  由于文化大革命,这一规划未能全部实现,但它在我国外语教育史上仍

  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

  期。三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形势下,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同步进行了一

  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实现了由传统

  的、注重读写能力训练的应试型办学理念向着重培养跨学科发展的复合

  型人才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育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加强调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1世纪,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互相交流与合作下,

  中国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多,

  这些外语人才或掌握多

  种语言或专攻某一种语言。然而,培养这些优秀外语人才需要国家相关

  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来支持和实现。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之所以不断改革正

  是国家有关领导部门关注与支持外语教育、

  关心外语人才培养的

  体现。中国外语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非常重视外语师资队伍培养与外语

  专业建设。外语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外语教师的学历水平不断提

  高,外语研究成果丰富多元,使我国外语教育现状呈良好状态,并朝着

  欣欣向荣之势发展。

  二、中国外语教育与改革

  回顾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我国的外语教育问题万象丛生。展望

  3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未来,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规划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1.外语教育机构规范化教育是各个国家作为战略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潜在的投资项目。在

  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外语教育机构应运而生。面对林林总总的外语教育培训机构,国家应该给予正确的方针引导培训机构的发展方向。

  2.外语教育培养专业化根据国内的研究调查发现,截止至2001年,全国有400多个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在校生超过了15万人,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6万人,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目前的人才市场却出现英语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究其原因,即“术业无专攻”。因此,在外语教育的投资方面,没有必要将重点放在外语教育的普及上,而是要放在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方面上。3.外语教育区域多元化我国幅员辽阔,经常与国外有商务贸易往来、政治文化等国际交流活动。应当充分利用各区域的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发挥区域特色,使外语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多元化。4.外语教育的文化性中国的外语教育长期受制于外语“工具论”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素养。国内的外语教学的语言教学针对性很强,而不注重人文素质和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今后的外语教育发展应重视师资的培

  4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养。只有教育工作者具备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旁征博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文化气息,提高心智,修养身心。

  5.外语教育的时效性外语教学的时效性强调的是在语言教学时,传递的信息数量和质量要与时俱进,要与一个国家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保持着强劲的时代节奏感。多媒体,这种动态感较强的工具已成为语言传递的媒介之一。但从语言教学的可接受性来看,适合我国初级阶段外语学习者的外语类题材节目还是极为鲜见。这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相关技术部门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广大热爱外语教育事业的有志之士的中坚力量。

  5

篇八: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从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管窥我国外交政策

  外语教育是克服对外交往语言障碍的路径选择。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应取决于某种外语的使用价值,而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出现了把外语教育的语种选择与政治挂钩,根据国家间的关系来确定外语教育语种的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也折射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标签:外语教育语种;演变;管窥;中国外交[著名人士张奚若认为:“外语教育是中外友好交往的桥梁工程”。〔1〕它是解决对外交往语言障碍的路径选择。外语既可以为国家政府间的友好交往服务,发挥对外交流工具的功能;亦有利于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等方面,是一国民众了解他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的工具。作为交流工具,外语不属于上层建筑,是没有阶级性的。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主要应取决于其使用价值,而不应该是抽象的政治标准。而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出现了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与政治相挂钩,左右于我国对外政策的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也折射出了这一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

  一、具有政治色彩的我国外语教育的语种选择

  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政府根据国家间关系的来确定外语教育的语种,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左右于国家的对外政策,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总的来说,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经历了由突出强调俄语而其他语种缓慢发展到以英语为主多语种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与我国对外政策由向苏联“一边倒”,逐步转向全方位多边外交的历程是相对应的,因此二者是密切关联的。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二、我国外语教育语种与中国对外政策在总体上相对应变化的三个阶段

  (一)50年代前期大力发展俄语,英语教育发展受挫,其他语种发展缓慢。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实行对苏联“一边倒”,联俄抗美的外交政策。

  1.这一时期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

  俄语在这一时期一枝独秀。中学里学习俄语蔚然成风,东北所有的中学,北京和其他城市的59所中学都教授俄语;社会上也掀起了俄语学习的高潮,不同层次的俄语学习班、培训班、学校等快速发展;到1952年,全国有57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教育部只保留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负责培养全国的中学英语师资。“俄语热”造成俄语教育片面发展,外语语种比例失调,俄语人才供大于求,英语人才奇缺,其他等语种发展缓慢。

  2.这一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

  这一时期冷战爆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形成,中共领

  导人审时度势,决定投入到社会主义阵营,实行对苏联“一边倒”。

  冷战开始后直至60年代末,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通过一系列双边和多边条约来包围和遏制中国;日本在战后始终追随美国,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亲美的韩国政府和国民党控制的台湾政府也都积极为美国拼凑的东北亚联盟出力,包围和遏制中国。在东南亚国家中除越南和柬埔寨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外,其余国家在美国的怂容下或是与中国处于冷战状态或是相互政治隔绝。〔2〕中国处在复杂而险恶的周边环境中。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自己的国家安全,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治独立,新中国必须在国际上寻找一个强有力的盟友。环顾四周,隶属于帝国主义阵营的欧美强国仍然对中国怀有敌意,广大的非洲国家仍忙于民族民主革命而与殖民地宗主国的欧洲国家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并且有可能给中国以援助的仅有苏联一国。因为从中国共产党建党到取得革命的胜利始终得到社会主义头号强国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同苏联有着历史上的友好渊源;中国建国后所建立起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苏联极为相似,因而苏联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苏联也希望通过中国的加入来扩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因此向苏联“一边倒”具有可行性和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了新中国将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方针。〔3〕

  (二)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俄语教育发展趋缓,英语发展速度较快,其他语种缓慢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同时亦有矛盾和斗争,并逐渐把外交政策转变为联美抗苏的对美国“一边倒”,同时注重发展与亚非拉及欧洲国家的友好关系。

  1.这一时期外语语种的变化

  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关于外语教育语种的政策:

  1956年,教育部确定外语教学中俄语与英语的比例是1:1,随后又规定俄语占1/3,2/3为英语和其他语言;1962年,周恩来指示北京外国语学院要办好英、法、西班牙、俄、阿拉伯等五种国际通用语言,要在10-20年内把世界上主要语种都办起来。1964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的颁布,纠正了外语教育语种严重偏向的问题,指出要注重各外語语种的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4〕

  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俄语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比例下降,英语和其他语种的比例日益上升,英语逐渐取代俄语成为第一外语,多语种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确立。这些措施符合中俄两国虽有矛盾和斗争但总体缓和,以及向美国“一边倒”的形势;也是中国正在与使用世界主要通用语言英语的国家和其他国家积极交往与合作的明证。

  2.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

  在这一时期两大阵营分化和瓦解,昔日朋友不可靠,中国两面受敌,必须重

  择盟友。

  苏联已经成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由于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两个对立阵营内部各个盟国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加强,并逐渐导致两大阵营的解体,中苏关系也随之恶化。赫鲁晓夫上台后,加紧推行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方针,严重损害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1958年苏联企图通过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来控制中国,遭到中国领导人的坚决抵制后,两国关系出现裂痕;1960年苏联又单方面撕毁中苏两国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并且撤走了在华工作的所有苏联专家,给中国的建设造成很大困难。勃列日涅夫当政后继承了赫鲁晓夫的反华立场,把中国视为其实现世界和亚洲的霸权主义政策的巨大障碍,派军进驻蒙古,南联印度、越南,南北夹击包围中国;印度和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都相继开始推行霸权主义,这使得中国周边危机四伏。〔5〕两国关系因此恶化加剧,盟友关系难以存续。

篇九: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外语教育改革现状分析及启示

  作者:刘慧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10期

  [摘要]外语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国防安全,为此,对于中国外语教育改革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得到的启示深化改革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外语教育改革现状分析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234-01

  外语教育的整个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除旧立新、改革调整、遭受挫折和改革发展。虽然有一些曲折,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外语教育体系正在逐渐完善并且更加适应国家发展,外语教育以英语为主体,俄语、德语、法语、日语多语种发展的趋势也逐渐形成;也在逐步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考试评估、师资培养、教学研究以及语种布局。

  一、优势方面

  (一)在教育体制中很受重视

  国家教育部规定外语教育是公民的必修教育。在中学里,外语一直是中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学校里也提供了几个语种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国家教育部规定,外语也是大学期间的公共必修课之一。

  (二)在学校教学中地位很高

  在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进行英语学习。由于外语是高考中的必考科目之一,因此,外语的讲授及学习在学校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大学期间,每年两次的全国性的四、六级测试也让学生们更加重视英语学习。外语在学生获得学位、考研,以及就业中占有重要一席。

  (三)在社会层面上深受认同

  自从改革开放开始,外语在国际交往中一直是必备工具,因此人们更加重视学习外语,家长们更是尤其重视外语学习,格外关注学校外语教学的质量。在社会上,很多儿童、成年人,甚至老人也加入到学习外语的行列中。社会用鼓励、认可的眼光看待学习外语的人。

  (四)在外语教学水平上提高很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合格的师资、配套的教材、统一的评估测试、多种教学方法是目前外语教学现状。外语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教学要求和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很多中学生都能与外国人对话。

  二、劣势方面

  (一)没有统一课程标准

  制定出一个所有学生可以统一贯彻使用的《国家外语课程标准》仍是我们现在外语教学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现在的外语课程标准是针对各个阶段设立的,各阶段之间的衔接还存在断层。20世纪50年代,廖承志就提出采取从小学到大学“一条龙”培养外语人才。

  (二)评估方式有待提高

  我国历来重视外语教学的测试,从小学开始直至研究生博士阶段,一直都在进行外语考试。但是我们外语测试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等方面,对于语言的应用能力的测试还十分有限。

  (三)教学模式偏于传统

  目前,“传统模式”依然是外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课堂依然是以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练习听说读写的技能。中国外语课堂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师资培训力度不够

  外语教师的岗前、岗中培训一直受到社会以及学校的重视,但培训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培训方式较为单一、培训时间过短、培训机会也不是很多等。

  三、启示

  (一)制定从小学到大学统一课程标准

  2009年,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关于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我国外语教育》的提案具体提出了制定“一条龙”式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与教学的要求,希望制订出一个从小学直至大学英语教学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文件。按照此文件来实施英语教育,使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掌握及运用能力能够达到统一的标准。

  (二)评估方式上重视语言应用能力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应该说教学评估是通过测试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国家外语课程标准》建立与此对应的、全面的综合评估体系。综合评估体系的评估功能应是多方面的,内涵要丰富,评估手段和形式也要是行之有效的,注重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模式趋于多样化

  教师课堂教学除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外,也要注重教学模式多样化,比如采取探索模式、沉浸模式和双向沉浸模式。探索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转向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四)社会及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素质是教育是否能够落到实处的关键点,因此社会及学校要更加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外语教师的入职、在岗培训要受到重视,同时要丰富教师的评估、培训方式。教师的入职及在岗教育可以由政府来协调完成,比如提供资金、网络、教师职业发展学校、外语教师协会等其他渠道。

  【参考文献】

  [1]RichardBrodandElizabethB.Welles,ForeignLanguageEnrollmentsinUnitedStates,InstitutionsofHigherEducation,Fall1998,P6.

  [2]RichardRiley,TheStateofForeignLanguageCapabilitiesinNationalSecurityandtheFederalGovernment,September,2000(19).

  [3]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2002

  (3).

  [4]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5]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武聪

篇十: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建国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与沿革我国的外语教育在国家领导者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共同努力下,蓬勃发展,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外语教育政策改革与发展的成绩。近年来,外语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许多的高素质的外语专门人才。外语教育专业建设改革目前,我国在普通高校中开设的外语专业语种达50多个,设有英语专业点近1000个,日语专业点385个,德语、法语专业点各70个,西班牙语专业点14个。此外,非通用语种专业发展也呈现良好势头,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共开设包括阿拉伯语、波斯语、菲律宾语、柬埔寨语、老挝语、越南语、泰语在内等20余种非通用语专业。在本科外语教育大踏步发展的同时,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逐年增加,外语办学层次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从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包括5个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和28个硕士点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至今,我国英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已达到200多个,外国语言文学的博士点超过40个。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外语教育已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多层次与多角度发展的体制与结构,在师资水平、教学大纲、教材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测试方法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建国以来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

  1.建国初期(1949~1965年)建国初期是我国外语教育新格局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后期受到政治运动的干扰,但取得的成绩不容忽视。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外语教育的格局基本确立,并且培养了国家急需的外语人才,为后期的发展夯实了基础。首先,俄语教育在政策倾向下得到大力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的国策促进了俄语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内相继建立起包括北京俄专、上海俄专、哈尔滨外专、沈阳俄专、西南俄专、西北俄专、新疆迪化俄专在内的7所俄文专科学校。至1951年,开设俄语专业的高等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4所。俄语仍然是东北地区中学开设的主要科目。此外,英语教育和其他语种也陆续得到国家的重视与支持。1957年,教育部决定,初中除开设俄语外,必须注意扩大和改进英语教学。这一决策促进了英语教育的发展,至1956年底,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点已增至23个。此外,全国有5所高校开设了法语专业;4所设立了德语专业;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少数院校还设立了西班牙语、波兰语、阿拉伯语等14个外语专业。教育部于1963年7月发布了《关于开办外国语学校的通知》,决定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外国语学校。次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国务院外办、高教部、教育部等五个单位联合上报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决定新建一批外国语学院,扩建一批外国语学院;除确定英语为第

  一外语外,对其他语种的发展也给予了相应指导。这是中央文件首次对全国的外语教育提出宏观指导方针。尽管由于文化大革命,这一规划未能全部实现,但它在我国外语教育史上仍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三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形势下,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同步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实现了由传统的、注重读写能力训练的应试型办学理念向着重培养跨学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加强调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21世纪,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互相交流与合作下,中国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多,这些外语人才或掌握多种语言或专攻某一种语言。然而,培养这些优秀外语人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来支持和实现。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之所以不断改革正是国家有关领导部门关注与支持外语教育、关心外语人才培养的体现。中国外语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非常重视外语师资队伍培养与外语专业建设。外语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外语教师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外语研究成果丰富多元,使我国外语教育现状

  呈良好状态,并朝着欣欣向荣之势发展。二、中国外语教育与改革回顾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我国的外语教育问题万象丛生。展

  望未来,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规划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1.外语教育机构规范化教育是各个国家作为战略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潜在的投资项目。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外语教育机构应运而生。面对林林总总的外语教育培训机构,国家应该给予正确的方针引导培训机构的发展方向。

  2.外语教育培养专业化根据国内的研究调查发现,截止至2001年,全国有400多个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在校生超过了15万人,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6万人,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目前的人才市场却出现英语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究其原因,即“术业无专攻”。因此,在外语教育的投资方面,没有必要将重点放在外语教育的普及上,而是要放在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方面上。3.外语教育区域多元化我国幅员辽阔,经常与国外有商务贸易往来、政治文化等国际交流活动。应当充分利用各区域的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发挥区域特色,使外语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多元化。4.外语教育的文化性

  中国的外语教育长期受制于外语“工具论”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素养。国内的外语教学的语言教学针对性很强,而不注重人文素质和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今后的外语教育发展应重视师资的培养。只有教育工作者具备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旁征博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文化气息,提高心智,修养身心。

  5.外语教育的时效性外语教学的时效性强调的是在语言教学时,传递的信息数量和质量要与时俱进,要与一个国家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保持着强劲的时代节奏感。多媒体,这种动态感较强的工具已成为语言传递的媒介之一。但从语言教学的可接受性来看,适合我国初级阶段外语学习者的外语类题材节目还是极为鲜见。这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相关技术部门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广大热爱外语教育事业的有志之士的中坚力量。6.外语教育的学术性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工作者和外语研究者发现,人们在接触一门语言的同时,都希望能用较少的时间快速掌握这门语言。一些外语教育者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心理,采取的教学手段出现了“短、平、快”的怪异现象,致使为外语教育蒙上了功利性色彩。这种浮躁的心理现象衍生出的外语学习模式,阻碍了外语学术界的发展。三、结论

篇十一: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P>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我国大学外语小语种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

  作者:刘光胜何明清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03期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活动分工的不断细化,外语语种规划也需进一步深化,要求改变现在大学外语教育英语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促进我国小语种教育的发展,需要确立语言能力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培养目标,重视提高我国小语种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加强我国小语种教育软件、硬件建设。

  关键词大学外语小语种教育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大学外语小语种教育现状

  1.1大学英语教育“一统天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外语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其中,在英语教育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1979年,教育部发布专门文件,提出要加强外语教育,并且语种布局要有长远规划和战略眼光,在大力发展英语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提升俄、德、法、日等语种的比重。至今,教育部关于加强外语教育的通知中“大力发展英语教育”这点可以说是很好地实现了,我国外语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的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大学英语几乎是大学外语的代名词。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关键词“大学外语”(1979-2013)检索到的1009篇研究文章中,99%都是关于大学英语的研究。由此可见“大学英语一统天下”的现状。我国在轰轰烈烈开展大学英语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显现出了许多问题。对于普遍接受了至少从小学到高中9年以上英语教育的大学生来说,英语的比较优势渐渐失去,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更多是作为一种通识教育在机械地执行。甚至在一些学校,大学英语实际上成了一种教学行政命令。学生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和空间,形成了一种获得学分以求毕业的消极懈怠心理,或是由于考研升学的需要,基本处于被动状态,更谈不上学习兴趣。

  对此,胡文仲先生在《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一文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如果说在五十年代,语言规划方面的失误是因为夸大了俄语的重要性,把比例提到了不恰当的程度,使得英语教学水平大为下降,那么,在今天是否又有以英语代替一切外语的倾向?

  1.2教育行政部门正在着力改善大学外语教育局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可喜的是,有关教育教育部门正致力于改革“英语大一统”的局面,比如,北京市教委近期发布关于《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英语分数从150分调整为100分,比过去减少50分。

  我国的语言政策属于行政行为,是国家宏观调控语言使用的主要方法,语言政策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关系、国家安全等方面。因此,在当今现实情形下,我国在制定外语教育政策的时候,要考虑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充分了解外语教育的现实。毫无疑问,英语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在优先发展英语的同时,还要兼顾多元化发展的策略,适当发展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

  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活动分工的不断细化,外语语种规划也需进一步深化、细化,要求对各专业领域语言有更精确的把握,这使专业外语教学面临无法承受之重,势必要求大学外语教学有更多的担当。

  1.3大学外语小语种教育方兴未艾

  小语种,就是指相对汉语、英语等使用面广、使用者多的语言而言,在少数地区或国家使用的语言。当前,在我国能把小语种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才较少。这种现状跟当前经济区域化、全球化、一体化的现实很不融洽。伴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发展,我国不断加强与东南亚、欧美等国的交流合作。高校的小语种培训、专业越来越受青睐。云南省在“十二五”人才专项规划中,特别关注小语种培训和培养,确保省财政的资金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助项目。云南民族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是较早开设东南亚语种专业的学校。早在1993年,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学院)就首先在云南省开设了缅、泰语等东南亚语言专业,后于2003年成立了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2006年发展成为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经过20年的发展,云南大学现已开设缅、泰、越、柬、老挝和马来西亚语等6个本科专业并拥有了“亚非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云南大学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评为“非通用语种群”国家特色专业。云南大学小语种专业近4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毕业生供不应求。由此可以看出小语种人才在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云南大学历届毕业生中有的进入云南省市及各地方政府的外事部门、边防武警、公安部门、科研单位等政府事业单位,有的进入有涉外业务的大中小型企业,还有的在广西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三十多所省内外高校。云南大学东语学院已经成为国内小语言专业重要的师资来源。

  2我国大学外语小语种教育发展策略

  2.1确立语言能力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培养目标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语言能力是桥梁,是中介,桥梁固然重要,但如果桥梁本身不能承载实际内容的话,桥梁就成了一幅空架子。

  例如,现在多数企事业单位都没有储备专门的小语种工作人员,当需要小语种工作人员时,每次都是临时去翻译公司聘请。而由于临时聘请的小语种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未能得到预期的工作效果,还增加了公司的成本,真可谓吃力不讨好。如果高校培养出的小语种复合型人才,既可以在企事业单位胜任文员、秘书等职,又具备处理企事业单位日常事务的能力,在与有关单位涉及小语种业务洽谈时,就可以很好地发挥小语种专业的优势。

  因此,高校在创建发展小语种专业的时候,首先要确立符合就业市场的小语种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将小语种语言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将小语种语言能力与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学术的就业能力,拓展学生的就业范围。

篇十二: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P>  中国外语教学历史

  外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官方学校教育体系里,始于我国近代,已经有较长的历史。明代初叶,随着明朝政府对外经贸活动的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外语作为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必不可少的语言载体,其需求越来越强烈。

  1.明朝政府于是在1407年(明永乐五年)设立了“四夷馆”。这是我国正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所外文学校。据《明史》记载,“提督四夷

  馆,少卿一人,掌译书之事。”入学考试“止考汉文数字或七言绝句,人馆后再学番文。”开始学生只学“翻译杂事”一门普通课程,后来又增加了“译写来文”和“回答敕谕”两门新课程。馆里的老师“多征自外国”。从这些记载来看,这实际上是一所由官方掌管、外教执教、为明帝国对外交往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官办学校。2.到了清代,国家对外交往的需求日益紧迫。

  清朝政府于1644年(顺治元年)在翰林院设置了“四译馆”,遴选一些翰林学士学习外语。1727年,增加了“俄罗斯文馆”;1748年(乾隆十三年),“四译馆”改名为“会同四译馆”。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割地求和,国力衰微,外侮加剧。晚清重臣奕诉在办理外交事务的过程中,深感学习外语与圈运兴衰紧密相关,便上奏折说,“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1862年(同治元年),清朝政府以俄罗斯文馆为基础,设立了“经师同文馆”,下设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等,托开了外语教学在我国扩大、发展的序幕。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将外语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列为中学堂的主要教学课程。3.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划》,次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把英语为主的外语作为中学必修课程。

  192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统一规定,以英语作为中学外语教学的必修课程。该标准还规定了中学开设英语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等。民国

  时期,中学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语言教学设备;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大多是学习英语文学作品。4.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为一切向苏联学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急需大量的俄语人才。

  所以,1950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教学计划暂行草案》,草案规定在中学开设俄语课。但是,当时由于俄语师资奇缺,许多英语老师经过短期培训后,开始改行教俄语。1954年,几经修改的《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规定,各中学根据条件开设俄语或英语课。1956年,教育部决定,在条件较好的地区,从高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由于巨大的地域和条件差异,我国1958年才开始把外语科目纳入高校入学考试,但不计人成绩,仅作参考;1962年,外语考试成绩正式计入高考总分;同年,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小学开始开设外语课。1963年前后,中国和苏联两国关系恶化,许多中学已经不再开设俄语课程。而此时因为当初许多英语老师改行教俄语,又致使英语师资的培养严重断代,影响了我国英语教学的向前发展。1964年,教育部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给中学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曙光。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外语教学也遭受空前浩劫。学校一度停课,外语教师饱受打击,外语教学停滞、扭曲,外语教材中大量所谓的“资产阶级词汇”被删除,取而代之以政治词汇,这严重违背了青少年对语言学习的科学认知规律。到1970年,我国高校恢复招生时,外语教学也仍然带着浓厚的左倾政治色彩,教学内容仅限于初级英语水平的句型操练和替换练习。5.1978年,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对会议形成的文件《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纪要》做出了这样的批示:

  为了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把外语教育抓上去,要多快好省地培养各种外语人才。1982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学外语教育工作会,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中学外语教学以英语为主,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经过努力,我国外语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外语人才的培养仍然无法满足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需求。1986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学外语教学的几点意见》,解决了外语教学在教育方针、教育思想、师资建设、教材教法、教学科研和电教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确定了以英语作为我国外

  语教学的主要语种。至此。我国的外语教学开始蓬勃发展。1993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开始使用集听力、口语、阅读和练习于一体的新教材,标志着我国的外语教学开始了同国际外语教学标准接轨的现代外语教学历程,我国的外语教学进入了繁盛时期。6.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事业成绩斐然。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育发展迅猛,成就瞩目,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优秀外语人才,为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对外交往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正在逐步构建。外语教育在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学习外语,就是让我们生活在世界这样的大的社会中,了解国外,也让外国了解中国。中国的文化悠久,但是那是曾经的过往,就单说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中国只占四分之一,不能夜郎白大。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如果总是“满足”的话,就只能如咱们的清朝那样。学习外语,不是说我们的语言不重要,而是说特别重要。需要我们吸取更多更好的世界优秀文明文化来不断扩充与繁荣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

  总之,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回想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发表以来所经历的这么多年,基础外语教育事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虽然问题和困难很多,但外部形势有利。内部潜力很大,只要全国外语工作者团结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工作,就能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为新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各级外语人才。

篇十三: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P>  ResearchonDevelopmentandTransformof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oliciessinceFoundationofNewChina

  作者:张志成[1];葛东雷[2]

  作者机构:[1]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辽宁锦州121013;[2]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818

  出版物刊名: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35-39页

  年卷期:2018年第5期

  主题词:外语;教育政策;发展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文革,这阶段可细分为创立期、调整期、停滞期;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至今,第二阶段可细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恢复期、强化期和发展期。我国外语教学语种历经了两次主要变化:第一阶段主要是学习俄语,第二阶段主要是学习英语,在改革开放后,全面确立了英语为第一外国语的主要地位。高等教育阶段,主要通过外语专业设置、英语公共课设置、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基础教学阶段,我国重视外语教育教学,将其纳入中、高考,并与语文、数学等并列。

篇十四: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P>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建国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与沿革

  作者:王军蔡明刘洋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01期

  我国的外语教育在国家领导者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共同努力下,蓬勃发展,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外语教育政策改革与发展的成绩。近年来,外语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许多的高素质的外语专门人才。外语教育专业建设改革目前,我国在普通高校中开设的外语专业语种达50多个,设有英语专业点近1000个,日语专业点385个,德语、法语专业点各70个,西班牙语专业点14个。此外,非通用语种专业发展也呈现良好势头,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共开设包括阿拉伯语、波斯语、菲律宾语、柬埔寨语、老挝语、越南语、泰语在内等20余种非通用语专业。在本科外语教育大踏步发展的同时,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逐年增加,外语办学层次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从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包括5个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和28个硕士点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至今,我国英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已达到200多个,外国语言文学的博士点超过40个。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外语教育已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多层次与多角度发展的体制与结构,在师资水平、教学大纲、教材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测试方法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建国以来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1.建国初期(1949~1965年)建国初期是我国外语教育新格局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后期受到政治运动的干扰,但取得的成绩不容忽视。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外语教育的格局基本确立,并且培养了国家急需的外语人才,为后期的发展夯实了基础。首先,俄语教育在政策倾向下得到大力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的国策促进了俄语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内相继建立起包括北京俄专、上海俄专、哈尔滨外专、沈阳俄专、西南俄专、西北俄专、新疆迪化俄专在内的7所俄文专科学校。至1951年,开设俄语专业的高等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4所。俄语仍然是东北地区中学开设的主要科目。此外,英语教育和其他语种也陆续得到国家的重视与支持。1957年,教育部决定,初中除开设俄语外,必须注意扩大和改进英语教学。这一决策促进了英语教育的发展,至1956年底,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点已增至23个。此外,全国有5所高校开设了法语专业;4所设立了德语专业;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少数院校还设立了西班牙语、波兰语、阿拉伯语等14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个外语专业。教育部于1963年7月发布了《关于开办外国语学校的通知》,决定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外国语学校。次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国务院外办、高教部、教育部等五个单位联合上报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决定新建一批外国语学院,扩建一批外国语学院;除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外,对其他语种的发展也给予了相应指导。这是中央文件首次对全国的外语教育提出宏观指导方针。尽管由于文化大革命,这一规划未能全部实现,但它在我国外语教育史上仍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三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形势下,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同步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实现了由传统的、注重读写能力训练的应试型办学理念向着重培养跨学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加强调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21世纪,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互相交流与合作下,中国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多,这些外语人才或掌握多种语言或专攻某一种语言。然而,培养这些优秀外语人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来支持和实现。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之所以不断改革正是国家有关领导部门关注与支持外语教育、关心外语人才培养的体现。中国外语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非常重视外语师资队伍培养与外语专业建设。外语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外语教师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外语研究成果丰富多元,使我国外语教育现状呈良好状态,并朝着欣欣向荣之势发展。二、中国外语教育与改革回顾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我国的外语教育问题万象丛生。展望未来,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规划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1.外语教育机构规范化教育是各个国家作为战略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潜在的投资项目。在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外语教育机构应运而生。面对林林总总的外语教育培训机构,国家应该给予正确的方针引导培训机构的发展方向。2.外语教育培养专业化根据国内的研究调查发现,截止至2001年,全国有400多个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在校生超过了15万人,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6万人,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目前的人才市场却出现英语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究其原因,即“术业无专攻”。因此,在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语教育的投资方面,没有必要将重点放在外语教育的普及上,而是要放在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方面上。3.外语教育区域多元化我国幅员辽阔,经常与国外有商务贸易往来、政治文化等国际交流活动。应当充分利用各区域的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发挥区域特色,使外语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多元化。4.外语教育的文化性中国的外语教育长期受制于外语“工具论”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素养。国内的外语教学的语言教学针对性很强,而不注重人文素质和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今后的外语教育发展应重视师资的培养。只有教育工作者具备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旁征博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文化气息,提高心智,修养身心。5.外语教育的时效性外语教学的时效性强调的是在语言教学时,传递的信息数量和质量要与时俱进,要与一个国家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保持着强劲的时代节奏感。多媒体,这种动态感较强的工具已成为语言传递的媒介之一。但从语言教学的可接受性来看,适合我国初级阶段外语学习者的外语类题材节目还是极为鲜见。这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相关技术部门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广大热爱外语教育事业的有志之士的中坚力量。6.外语教育的学术性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工作者和外语研究者发现,人们在接触一门语言的同时,都希望能用较少的时间快速掌握这门语言。一些外语教育者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心理,采取的教学手段出现了“短、平、快”的怪异现象,致使为外语教育蒙上了功利性色彩。这种浮躁的心理现象衍生出的外语学习模式,阻碍了外语学术界的发展。三、结论综上所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全球语境下的,具有国际适应性的外语教育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人才强国、教育兴国的百年梦想。今日中国,政治、经济领域处处生机勃勃,教育和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在秉承前人的成果上,要正确认识中国外语教育现状,探究外语教育改革时有所裨益。加强对外语教育机构的规范性、外语教育培养的专业性、外语教育区域的多元性、外语教育的文化性、外语教育的时效性、外语教育的学术性等改革途径,做到在从事外语教育研究时不骄不躁,学风严谨;从事外语教学时要尚志勤勉虚心、切磋博涉、眼着实学。颜氏家训中关于教育的思想颇有建树,对我国外语教育的沿革有着深刻地借鉴意义,“明六经之旨,涉百家之书,总不能增益德行,敦历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即要培养“德艺固

篇十五: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P>  9787544602198目录引言第一章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开端第一节京师同文馆的筹建第二节同文馆沿革和管理体制第三节同文馆和外国人士第四节同文馆的历史地位及影响第五节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的译学馆第六节壬寅癸卯学制的外语课设置第二章出国留学和外语教育第一节晚清的幼童留学第二节留学日本第三节留学美国和清华第四节赴欧洲留学第五节赴苏联留学第六节1927年以后的留学教育第七节相辅相成的互动作用第三章外国人在华办学和外语教育第一节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来龙去脉概述14第二节中华教育会的台前幕后第三节教会学校和外语教育教学第四节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第五节反对奴化教育的斗争第四章中国外语教育的新路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上海外国语学社第二节上海大学第三节延安的外语教育第四节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外语教育第五章民国时期的高等外语专业教育第一节国立北京大学第二节清华大学第三节中央大学第四节南开大学第五节西南联合大学第六节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第七节建国前夕高校外语院系第六章我国外语教育的除旧立新和改革调整时期第一节建国初期的俄语教育第二节院系调整前后的高等外语教育第三节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15第四节建国初期的业余外语教育第五节向科学进军和外语教育第六节教育大革命和文科教材会议第七节红专关系和外语教学第七章为外语教育打开新局面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第一节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的产生第二节上下一心当年招生的奇迹第三节难忘深刻的办学真理第四节高等外语院系教学工作会议第五节外语教育七年规划和外国语学校第六节外语教育七年规划和外语师资队伍建设第七节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的历史回顾第八章文化大革命和外语教育第一节周总理五次亲临二外第二节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第三节为国家储备外语人才第四节周总理召开外语教学座谈会第五节新形势下外语教育的恢复和发展第六节全国词典编写会议和词典出版十年规划第七节马振扶事件的前前后后第九章中国外语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6第一节外国语教育座谈会的召开第二节教育部颁布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第三节外语教育的学术机构第四节多语种发展和世界语恢复第五节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第六节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第七节外语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第八节公共外语发展和提高第九节科学研究工作第十节外语教材建设第十一节外语电教工作第十二节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第十章面向21世纪第一节全国外语教育教学调查工作第二节外语测试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第三节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

  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六十年代的十年制学校英语教材

  (EnglishTeachingMaterialsforSchoolsofTen-yearSystemin1960s)

  1960年10月,教育部决定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编写一套统一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要求不提高程度,不改变体系,适当缩短年限,在10年内学完12年的课程)。英语只编写中学阶段5年的教材。过去中学英语教材是委托外国语学院编写的,这一次是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组织人力编写。在编写课本之前,各科都拟定了编写纲要,并针对编辑干部思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反复进行了讨论,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初步统一了认识。到1961年夏季,又进一步明确规定了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为升入高等学校或在工作中运用英语(如阅读英文的专业书刊等)打下基础;强调要多选原著,学习地道的英语。在教材编排体系方面,确定应该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口语和书写能力的需要为主要线索。语音、语法的基本知识和选入的词汇、课文都应该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难点分散。以课文为主体,使词汇、语音和语法在保持各自一定系统的情况下与课文密切结合。并且强调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确实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因此要加强基本训练。结果编写出版了《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英语(试用本)》第一、二、三册和《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英语(试用本)》第一、二册,编入了基本的语音和语法知识和约2700个单词。还编写出版了逐册配合这套课本的《教学参考书》,录制了教学留声片。从1961年秋季起,在全国各地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十年制试验学校)开始试用。到1966年,这套

  1

  教材刚好用完一轮。文化大革命开始,这套教材被贬为“封、资、修的大杂烩”,停止使用。这套课本是建国以来第二套中学英语通用教材。它克服了过去强调政治内容、不注意学语言的偏向,重视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它比第一套英语课本较为系统、较为完整,程度也比第一套高一些。学完十年制英语课本的学生,一般能够达到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初步的口语、书写能力,也就是说打下了一个较好的英语基础。

  关键词:六十年代的十二年制中学英语教材

  (Twelve-yearMiddleSchoolEnglishTeachingMaterialsin1960s)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第三套中学英语通用教材。1962年,由于大多数学校还是实行十二年制,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编写了十年制教材的基础上,又着手新编一套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这次新编十二年制中学英语教材,由于改进了工作方法,事先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组织准备,编写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编出的课本质量也较好。具体进行了下列工作:

  1研究总结了自清末以来60年(1902—1962)编写英语教材的经验教育,并研究参考了日本、美国、英国的几种教材。

  2根据当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规定的英语上课时数(初中一年级每周7课时),高中三年级每周5课时,其他各年级每周6课时(6年共计1238课时)和对中学英语课时的目的要求,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

  3根据教学大纲编写出初中英语试教本,于1962年秋季在北京、天津两地3所中学从初中一年级起进行试教。在试教和征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定稿。

  2

  4加强了编辑队伍的建设。196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了外国语编辑室,有英语编辑干部十几名。

  5对教材初稿采取了比较严格的审查办法。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审查组,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对初稿进行了审查。英语教材还请在京的外籍教师、专家对教材的语言文字进行润色加工。因此,一部书稿的定稿,要经过编辑组、审查组和领导小组三道关口,比较审慎周密。

  6加强了责任制。每本书参加具体编写工作的可以有好几个人,但有一名或两名责任编辑,统管全书的编辑工作。编辑组内责任分明,有分工,也有合作。为此,课本采取署名的办法。不但参加编辑工作的人员署了名,参与审阅该书的专家也都在征得本人同意后署了名。

  配合这套新编十二年制中学英语课本,编有给教师用的《教学指导书》,与课本同时供应。此外,配合课本还编有习字帖,并灌制了教学留声片。

  这套教材吸取了十年制教材的优点,并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进:(1)在教学目的方面,进一步明确规定使学生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2)在教学要求方面,教学大纲规定学生掌握3500—4000个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与十年制教材相比,单词增加600个,课文数量和教学的语言量也有明显的增加。通过1963—1966年初中3个学年的教学,初中毕业生的英语程度要比同年级学十年制教材的学生的程度高一些。

  3

  (3)在编排体系方面,这套教材与十年制教材基本上相同。只是在入门阶段的教学方面,安排得更妥善些。

  这套教材在入门阶段课文的形式和编辑顺序是:字母、看图识词、成组的单句、问答和对话。看图识词主要是为了训练语音,同时也为后面几课的教学作准备。所选单词多是词义具体、符合拼读规则的单音节词。让学生看图读词,可以把词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容易练好单词的读音,记住拼写形式和词义。成组的单句、问答和对话形式的课文,看重练习基本句式和最常用的词汇。这类课本为句式、词汇有计划的出现、有计划的重复提供条件。

  语音教学是这样安排的:先通过单词和句子进行一个阶段实际的语音技能训练,然后再教给国际音标和一些基本的语音知识,进一步提高技能。第一册(初中一年级上学期)不教音标,但要求对发音和拼音进行严格的训练。采取通过符合拼读规则的单词教学拼音的办法。在教过较多例词以后再作归纳,使学生知道相当一部分词的读音是有规则可循的,以后遇到符合规则的词就可以举一反三,知道怎样读法。国际音标的教学安排在第二册的开始,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际发音、拼音技能的训练以后,再学表示那些音的符号。这样可以用较短的时间集中教,较快地教会学生运用。

  书法教学方面,没有沿用历年来流行的圆体行字,而采用了斜体行书。这种手写字体笔画清楚,接近印刷体,容易辨认,容易写整齐,可以连笔,可以写得迅速、美观。在入门阶段教学这种手写字体,可以把字母的辨认和书写结合起来,不致像过去教学圆体行书在书写上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字母和语音教学。

  4

  这套中学英语教材,从1963年秋季起,开始在全日制中学初中一年级使用。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时为止,只使用到初中三年级的第六册。高中教材虽已编出,但未得到使用,全套教材到此报废。

  建国以来所编中学英语教材以这套的质量为最好,教学时间也最充分。1953年初中、高中共(321+428=)749课时,1963年是(653+585=)1238课时,比前一个阶段增加几乎近一倍。

  关键词七十年代初期的中学英语教材(MiddleSchoolEnglishTeachingMaterialsinEarly1970s)

  文化大革命后期使用的教材。1968年,因文化革命而停课两年的全国各中学开始复课。但此后数年间,外语课实际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此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中学教材被认为是“封、资、修的大杂烩”而全盘否定。当时由各省市自编教材。初期,入门阶段英语教材多半是语录和标语口号,生僻的政治词汇、多音节词、长句子,很难上口。在1972年和1975年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时候,外语教学曾一度受到重视;不少省、市、自治区相继编写了中学英语教材,暂时满足了当时英语教学的需要。但是,由于当时中学英语教学目的不明确,学制短(4年或5年),上课时数少(每周2—3课时),一般要求都比较低。各套课本的词汇量从800到1200不等。课文题材结合当时形势的政治内容偏多,削弱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当时影响较大的有北京市、上海市的课本和广东、湖北等中南几省合编的课本。北京市教育局编的中学英语教材,5个年级出版了9册,词汇量为1200个词左右。除北京市外,新疆、内蒙等地区也采用它。上海市教育局编的中小学英语教材,出版了11册,词汇量为1200个词左右。除了上海市之外,华东一些地区

  5

  也采用它。广东、湖北等中南几省合编的教材,为四年制教材,初中2年和高中2年共8册,在中南地区使用。

  关键词七十年代末期的英语试用教材(EnglishTeachingMaterialsforPrimarySchoolsandMiddleSchoolsinLate1970s,TrialEdition)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小学英语课本和中学英语课本。1976年10月后,中国的教育事业恢复了生机。1977年秋季,从全国各地抽调干部,组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负责各科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以便在1978年秋季开学前,向全国供应新编的中小学各科教材。教材会议英语组根据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计划试行草案》和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精神,编写了两套英语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套是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小学英语课本(试用本),共6册,每学期1册;一套是中学英语课本(试用本),初中英语6册,每学期1册。(高中英语2册,每学年1册,1981年秋季才出版。)配合课本编有《教学参考书》。小学和初中教材从1978秋季开始使用。

  试用教材的优点是:1比较好地处理了思想教育和语言教学的关系。明确认识了英语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好英语,因此教材是按照英语教学规律的要求来编写的,同时也注意选取内容健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质的材料,即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材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在思想上也受到教育。

  2在语言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关系方面,该教材重视能力的培养。如各册课本自始至终特别注意拼读规则的教学,并辅之以国际音标和构词法知识,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和记忆单词的能力。

  6

  3在听说和读写的关系方面,采用综合训练、阶段侧重的方法。中学低年级以句型教学为主,侧重培养初步听说能力;高年级以课文为主,侧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这套试用教材存在的问题是:程度上偏深,内容上偏难,分量上偏重,但所谓“偏重”,部分原因也在于当时定的课时太少(按1963年大纲6年有1238课时,而按1978年教学计划的规定5年只有656课时)。这套课本经过4年的试用,修订为正式本。

  关键词八十年代的中学英语教材(MiddleSchoolEnglishTeachingMaterialswithSupplementaryMaterialsin1980s)

  英语教学稳定发展时期的现代型配套教材系列。1982年根据《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原试用本(1978)的基础上,重新编订了初级中学课本《英语》6册,每学期1册。配合课本编辑出版了《教学参考书》6册、《练习册》5册和《初级中学英语复习练习册》1册、《听力训练》3册(配有录音磁带)、《阅读训练》4册、《初中英语句型情景教学》4册(配有录音磁带)、《抄写本》2册、《外语教学组合图片》1套。还录制出版了教学录音磁带12盒。这套初中教材是在原试用本用了4年之后编订的,对原试用本的内容进行了调整,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分量。具体的调整情况是:

  1减少了课文和生词的分量。初中第三、四册的课文从三个部分减为两个部分;生词量从3年六册课本总计1500多个减到1265个。每课的生词量,试用本平均为206个,修订本为173个。每课时生词量从36个降到25个。

  2分散编排过于集中的语法知识项目。原试用本第一、二册没有编排语法知识,而第三、四册语法知识却编排得比较密集。修订本把原第三、四册的一部分语法知

  7

  识,如词类、句子的种类、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等等,安排在第一、二册中教学,把原第六册的间接引语安排在第五册宾语从句之后,把较难的定语从句移到高中第一册。

  3大量地选取了常用词汇。试用本在选取常用词汇方面缺少计划,某些最常用词在初中阶段未出现或出现较晚。修订本选取大量常用词并做了合理安排。

  4加强了课文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课文和句型练习在试用中往往在题材、内容和语言点方面互不配合,形成“两层皮”,而修订本则力争做到这两部分紧密配合。这样编排可以使词汇和句型得到多次的复现,利于学生掌握。

  5增加阅读量。在每册课本的后边附几篇补充阅读材料,以体现教材的弹性,供有余力的学生选读。在第五、六册的练习中附了约20篇小故事和短文,要求学生读懂,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983年根据《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编辑出版了高级中学课本《英语》(供高中开始学习英语的班级用)6册,每册供1学期使用。配合课本编辑出版了《教学参考书》6册、《高级中学英语复习练习》(供高中开始学习英语的班级用)1册,并录制出版了教学录音磁带。

  1984年根据《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原十年制试用本的基础上,编订了衔接初中课本的高级中学课本《英语》3册,每学年1册;配合课本编辑出版了《教学参考书》、《练习册》、《听力训练》(配有录音磁带)和《阅读训练》,并录制出版了教学录音磁带。

  1990年根据《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修订了高中教材,高一课本和高二课本注明“必修”,高三课本注明“选修”。高二课本(必修)比原高

  8

  二课本减去4课课文。高三课本(选修)课文调整得浅易一些。即把高二删除的4课课文移至高三课本,把原高三课本的最后4课删除;这样高三课本仍保持12课课文。

  关键词九十年代的中学英语教材(MiddleSchoolEnglishTeachingMaterialsin1990s)

  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大纲(初审稿)》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部分地区分别编写的新的英语教材。其中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制的义务教育三年制和四年制英语教材(实验本)、北京师范大学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四学制教材总编辑委员会编写的五四学制初中英语实验课本、四川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实验本)、广东省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辑委员会编写的初中英语实验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公司合作编制的初中英语教材(JuniorEnglishforChina),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大纲的目的和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为了使新教材能适应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编者努力体现现代语言教学理论的新成果,同时继承我国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使教材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套教材为三年制初中提供了3册,为四年制初中提供了4册,教材的主要特点是:(1)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教学内容渗透了思想教育。(2)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相结合。不是像旧教材那样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而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既考虑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因素,也考虑语言的功能、意念和话题,并尽可能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教科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较自然和真实的语言材料,设置情景和多种形式的交际性活动,以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从而使言

  9

  语技能得以发展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3)听、说、读、写能力全面训练,入门阶段注意口语能力的培养,初二以上的年级加强读、写能力的培养。(4)教材系列配套,以教科书为主,配以练习册、阅读训练、教师教学用书、直观和音像教材,提高了语言的复现率,并使教材富有弹性。(5)教材内容有一定的信息量和知识面,图文并茂、装帧讲究、双色印刷,给人以焕然一新之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人民教育出版社又与英国朗文出版公司根据《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合作编写了与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衔接的高中英语教材(SeniorEnglishforChina)。第一册于1993年秋在部分地区(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实验地区)试教。

  北京师范大学和山东省教委编写的初中英语教材共8册,供四年制初中使用。教材依据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目的、要求和内容来设计、编写,具有以下特点:(1)内容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国情教育。(2)注意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处理教材份量上尽量留有余地。(3)语言基础知识和言语能力综合安排、全面训练,同阶段略有侧重:初一、二年级侧重听、说,初三、四年级逐渐侧重读、写能力的培养。(4)语言结构与功能相结合,主要体现在由日常交际用语和语法句型所组成的小对话上,旨在让学生通过反复多变的句型练习培养初步口头交际的能力。

  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师范大学根据义务教育大纲的精神,按照教育规律紧密联系内地(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实际,编写了初中英语教材共6册,供三年制初中使用。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有:(1)将语法结构和语言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语言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2)联系内地实际,在教材内容和程度的安排方面,既保证基本达到大纲的要求,又注

  10

  意坡度平缓、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以便减轻学生的负担。(3)突出思想性,把通过英语教学加强学生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来考虑。(4)改进国际音标教学,将国际音标较早集中编排,然后分散巩固。

  广东省教育厅和华南师范大学、海南省、福建省合作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沿海版)依据义务教育大纲,从沿海地区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开放改革培养人才服务。教材分为甲、乙两个版本;甲种本从小学五年级起始,乙种本供三年制初中使用(共6册)。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是:(1)整体设计,系列配套,除学生课本外还配有教师用书、练习册、挂图及音像教材。彩色印刷,装帧漂亮。(2)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寓之于语言教学中。(3)编排结构打破了以语法为纲的模式,但保留了结构法教材的系统性强的合理部分、吸收了功能法的优点,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重视培养交际能力,建立了“情景—结构—交际”教材的新体系。(4)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学要求分四会、三会、两会,材料分必教、选教,练习分课内练习、课外练习、课外活动。

  上述各套教材的初一年级部分已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通过,于1993年秋开始供应全国,由各地选择试用。

  上海市教育局根据上海市《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草案)》组织了适合上海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英语教材的编写。这套教材从小学三年级起始至九年级(即初中四年级),共18册。同时,上海市教育局已着手编写新的高中英语课本。(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11

  社,1988.[2]周流溪等.中国中学英语教育百科全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内容简介:中国的近代教育发端丁外语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新创办的新式学校大多是外国语文学校,最早的新式学校是1862年建立的京师国文馆。白京师国文馆至今的14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外语这门学科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且相当特殊的地位。《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记载了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的概况。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6年9月1日)平装:517页正文语种:中文

  12

  开本:32ISBN:9787544602198目录引言第一章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开端第一节京师同文馆的筹建第二节同文馆沿革和管理体制第三节同文馆和外国人士第四节同文馆的历史地位及影响第五节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的译学馆第六节“壬寅”、“癸卯”学制的外语课设置

  第二章出国留学和外语教育第一节晚清的幼童留学第二节留学日本第三节留学美国和清华第四节赴欧洲留学第五节赴苏联留学第六节1927年以后的留学教育第七节相辅相成的互动作用

  第三章外国人在华办学和外语教育第一节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来龙去脉概述

  13

  第二节“中华教育会”的台前幕后第三节教会学校和外语教育(教学)第四节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第五节反对奴化教育的斗争

  第四章中国外语教育的新路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上海外国语学社第二节上海大学第三节延安的外语教育第四节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外语教育

  第五章民国时期的高等外语专业教育第一节国立北京大学第二节清华大学第三节中央大学第四节南开大学第五节西南联合大学第六节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第七节建国前夕高校外语院系

  第六章我国外语教育的除旧立新和改革调整时期第一节建国初期的俄语教育第二节院系调整前后的高等外语教育第三节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

  14

  第四节建国初期的业余外语教育第五节“向科学进军”和外语教育第六节教育大革命和文科教材会议第七节红专关系和外语教学

  第七章为外语教育打开新局面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第一节《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的产生第二节上下一心,当年招生的奇迹第三节难忘深刻的办学真理第四节高等外语院系教学工作会议第五节《外语教育七年规划》和外国语学校第六节《外语教育七年规划》和外语师资队伍建设第七节《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的历史回顾

  第八章“文化大革命”和外语教育第一节周总理五次亲临二外第二节“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第三节为国家储备外语人才第四节周总理召开外语教学座谈会第五节新形势下外语教育的恢复和发展第六节全国词典编写会议和《词典出版十年规划》第七节“马振扶事件”的前前后后

  第九章中国外语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15

  第一节外国语教育座谈会的召开第二节教育部颁布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第三节外语教育的学术机构第四节多语种发展和世界语恢复第五节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第六节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第七节外语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第八节公共外语发展和提高第九节科学研究工作第十节外语教材建设第十一节外语电教工作第十二节加强中学外语教育

  第十章面向21世纪第一节全国外语教育(教学)调查工作第二节外语测试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第三节《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第四节全国外语院校协作组2002年年会第五节高校外语专业提高教育质量的新举措第六节外语院校的素质教育第七节学术交流和协作第八节外语教育社会化第九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时期编后

  16

  新中国外语教育史

  著译者:李传松编出版日期:上架时间:

  2009-10-1

  2009-11-24

  出版社:旅游教

  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正如新中国是在贫困落后的旧中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样,新中国外语教学事业的起点也是在旧中国外语教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外语教学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语教学经历了六个时期:(1)除旧立新调整发展时期(1949-1964年)。(2)制订和开始执行外语教学七年计划时期(1964-1966年),时间虽短,但对外语教学发展的意义重大。(3)“文化大革命”至拨乱反正前期(1966-1978年)。(4)恢复发展时期(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致到1988年)。(5)走向21世纪(大致从1988-2000年)。(6)21世纪初期。

  书籍目录:第一章旧中国的外语教育

  第一节教会学校和外语教育(教学)

  17

  第二节留学与外语教育第三节民国时期的高等外语专业教育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外语教学第一节上海外国语学社第二节上海大学第三节延安的外语教育第四节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外语教育第五节新中国成立前夕高校外语院系第三章除旧立新调整发展时期(从1949年到1964年)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俄语教育第二节院系调整前后的高等外语教育第三节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第四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业余外语教育第五节“向科学进军”和外语教育第六节教育大革命和文科教材会议第七节红专关系和外语教学第四章为外语教育打开新局面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第一节《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的产生.第二节上下一心,当年招生的奇迹第三节深刻难忘的办学真理第四节高等外语院系教学工作会议第五节《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和外国语学校第六节《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和外语师资队伍建设第七节《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的历史回顾

  18

  第五章“文化大革命”和外语教育第一节周总理五次亲临二外第二节“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第三节为国家储备外语人才第四节周总理召开外语教学座谈会第五节派出英语教师代表团赴英第六节新形势下外语教育的恢复和发展第七节“全国词典编写会议”和“词典出版十年规划”第八节“马振扶事件”的前前后后

  第六章中国外语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时期第一节外国语教育座谈会的召开第二节教育部颁布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第三节外语教育的学术机构第四节多语种发展和世界语恢复第五节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第六节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模式第七节外语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第八节公共外语发展和提高第九节科学研究工作第十节外语教材建设第十一节外语电教工作第十二节加强中学外语教育

  第七章面向21世纪的外语教育第一节全国外语教育(教学)调查工作

  19

  第二节外语测试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第八章21世纪初的中国外语教学结束语参考文献

  20

篇十六: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P>  第四是学生的学习劲头更加足综合能力尤其是口头语言表达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与学校也通过举办各种英语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为学生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简谈中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与进步

  [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国英语教学发展为主线浅述了中国英语教学发展的历程。我国的外语教育经过多次起伏后,英语已恢复其主要外语的地位。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应进一步认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对一些有关中国英语教育的问题进行思考,如:在我国应建立一个全国性、权威性的外语教学咨询机构,英语专业的设置不应降低为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加强教学和博士生教学,等等。[关键词]外语教育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发展进步

  一、前言

  我国的外语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取得了巨大进展,在我们庆贺这些成就的同时,仍应谦虚谨慎并寻找差距,发现所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争取在更高的起点上前进。外语的教学对一个国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重要性在如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外语的教与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工作问题,更主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所在,愿意学习外语。如今会讲一门外语,不管是英语还是法语抑或是日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2008年中国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更是刮起了一股学习外语的热潮。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国的英语教学已经由被动教变为了主动教,学生也是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这在中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上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与进步。

  二、发展历程

  就我们国家而言,外语教育经历了大起大落。一开始解放后小学不再开设外语课,中学要不要开设外语课时有争论,大学的外语系有不少下马,所开设的外语语种以俄语为主,大批英语老师改行教俄语。中苏关系恶化后,又改以教英语为主,大批俄语老师又改行教英语,等等。这些现象都说明建国初期外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一个萌芽且不稳定的阶段。到了六七十年代,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文化大革命更是将外语教学这棵小芽扼杀在摇篮里。我们的父辈在那个年代学习的都是政治性很强的所谓的“政治外语”。可以说是被动地教与被动地学。在这十年当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这个国

  家的一举一动,因此科、教、文、卫等方面都没有取得什么大的进步,更不要说英语教学了。70年代末,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给迷茫中的中国送来了一丝光明,中国的未来有了一线希望。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同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与此同时外语教学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80年代的中国不能再教政治英语,应该多吸取外国的优秀教学经验来充实我们自己,中国的外语教学开始重新起步。到了80年代,我们可以幸喜地看到在中国的大中城市的中学与大学里都讲授系统的外语知识,不过此时由于教学水平有限,在硬件及软件上都有很大的不足。我们学习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哑巴英语”,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掌握的比较牢固的是书面英语的能力,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非常欠缺的。正是这个原因,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大力提倡国际上流行的交际教学法。如今交际教学法已成为我国主流教学法,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以至外语测试,无不举起交际教学法的大旗。到了90年代,我国的外语教学已经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致。首先是大多数的教师的自身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本科学历的年轻教师占据了教学的主导地位。第二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起来,从一个全新的多层次的角度来学习外语。第三是教学的硬件与软件的匹配与应用更加广泛与具体。第四是学生的学习劲头更加足,综合能力尤其是口头语言表达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与学校也通过举办各种英语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为学生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能够交流,这是学习的输入与输出的关键所在,这就要学生真正意识到语言的魅力之处。Halliday的功能语言理论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有七个:1.工具功能:用语言获取他物;2.调节功能:用语言控制他人的行为;3.互动功能:用语言与他人交往;4.人际功能:用语言表达个人感情和意义;5.启发功能:用语言学习和发现;6.想象功能:用语言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7.表达功能:用语言交流信息。交际功能法是一种教学内容以日常使用的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人们获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外语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而当今社会不仅仅只是掌握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要具备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应用外语沟通的能力。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西方国家出现“语言和内容融合学习”的改革趋势。交际功能法自从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外语教学的目标。进入新千年,带来了新气象。中国的外语教学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除了我们自己刻苦钻研,不断创新,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吸取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灵活加以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手段,芬兰在20世纪90年代初采用了“内容语言融合学习”(ContentLanguageIntegratedLearning)方式。在较短时间内,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得到迅速传播。九十年代中期针对“内容语言融合学习”所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职业学校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内容语言融合学习”的教学。在1996年对中小学的调研中发现,有5%的小学(1~6年级)、15%的初级中学(7~9年级)和25%高级中学也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内容语言融合学习”的教学。在大多数学校,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是英语。采用“内容语言融合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规模不尽相同,从少量、有限的英语接触(如一个短期课程或十几节课)到课程的大部分都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在大学校园里,双语教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仅举一例,南京师范大学的侯晶晶老师获得过高级口译证书,她就尝试着用英语来讲授教育学的课程,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我们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外语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学,老师站着,学生坐着,一堂课下来,老师与学生都很累。这其实并不是学生心目中的学习。那么近些年来,在加拿大和东欧一些国家,正在实行一种“超级教学法”。根据这种教学法,学生在课堂听讲时,不需再“正襟危坐”,而是采用一种非常松弛悠闲的姿势,甚至让学生进入半睡眠状态之后,才由教师授课。据说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容易接受老师讲的课,而且记得牢。而使用正统教学法,学生只能记住60%。首先采用“超级教学法”的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一位法文教授说,由于采用了这种教学法,两年内,她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极大提高。她是这样做的:首先要求学生把全身肌肉放松,舒服地靠坐在椅子上,有时候甚至不用课桌,让学生躺卧在地。然后,教师用录音机播放一些节奏缓慢而抒情的古典音乐。接着,由教师指导学生将全身肌肉收紧,再放松,把呼吸放缓慢,并使精神松弛,教师在这时才开始讲课。这种模式已经在中国的少数大城市开始采用,效果不错。我国的外语教育从这些新型的模式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因此我国学校外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进步集中体现在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上。西南师大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于1999年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调研活动。31个省、市、自治区省会城市的部分中学高三年级的师生共有10255人参与了这次调查,并有5682名学生参加了测试。此次测试与1985年原国家教委主持的全国中学英语教学调查高三水平测试相比,成绩增加了10~20分,其中农村学校和非重点中学成绩提高幅度更大,增加了约30分。这项调查的结果有力地说明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结论:前景辉煌

  中国外语教育这几年来取得了进步,我认为形势将越来越好,前景灿烂。

  首先,中国的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的师资队伍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国家注意对大中小学各个层次教师的培养,除对现有师资举办各种短训班和出国进修外,每年扩招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样,今后的大学将有更多的老师具有博士学位,中学将有更多的老师具有硕士学位,小学老师受过本科教育。第二,学生的英语水平将普遍提高。最明显的是教育部正在全国抓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工作。教育部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标准已决定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北京等大城市更把英语课程的开设提前至小学一年级。可以设想,假以时日,中小学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以至于人们不得不考虑大学英语将来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第三,随着先进教学设备的普及,人们将更多地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以至网络课程学习英语。人们学习英语可以不必完全依赖教师和课堂教学,较少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最后,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参加WTO,我们的学习者将有更多机会和操英语者交流,更多地习得英语的机会。

推荐访问: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语种 外语 我国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