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苏共失败的启示14篇

苏共失败的启示14篇

时间:2023-01-05 19: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苏共失败的启示14篇苏共失败的启示  苏联解体以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于1922年12月20日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而成,其后又陆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共失败的启示14篇,供大家参考。

苏共失败的启示14篇

篇一:苏共失败的启示

  苏联解体以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于1922年12月20日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而成,其后又陆续有国家加盟。在其第一任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于1924年去世后,约瑟夫·斯大林取得了领导权,领导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使苏联一度成为全欧工业生产值最高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美国一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被称为“超级大国”,同时占领了东欧国家,扶持了卫星国。其于1991年解体,由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其主要的军事、经济及国际地位。苏联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本文主要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当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启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1、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最最要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以及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苏联成立之后却采用单一的公有制,重工轻农,经济发展基础薄弱,高福利、高消费水平更加导致经济这也就导致上世纪80、90年代,苏联名为世界超级大国,但是其人民的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和亚洲的许多国家,更别说与其主要对手美国相比。同时计划经济体制局限性也导致了经济的发展。2、戈尔巴乔夫错误路线和政策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改革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方向,推行的路线和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的动荡与混乱。他在上台之初就推出“辛纳屈主义”政策,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尤其是停止了武力干预。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加速了苏联,解体。3、苏共党组织建设很薄弱,这也是苏共失败的主要原因。党员腐败、质量低下,不能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失去了保卫自己推进党内建设的组织力量。同时,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台了不允许在企业、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法律,结果造成基层组织大幅度萎缩,失去了群众基础。许多干部和党员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迷失了方向。更有许多党员入党只是为了仕途上的发展和捞到利益。这样的党,是无法引领这个“超级大国”的,尤其是非常复杂的大国。4、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从苏联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社会主义苏联进行了持续的和平演变。通过各种手段笼络苏联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导致苏共内部分裂出亲英美派。同时苏联对人民简单的宣传资本主义一切都不好反倒使一部分人感到实际和宣传的不一样,对苏共的做法产生了怀疑。5、宪法条文中给予了加盟共和国自由脱离苏联的权利。我认为这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宪法不足之处就在于一旦遇到困难,我可以自己退出,不受你制裁,导致了苏联解体前期各加盟共和国情绪纷纷低落,彼此依赖性经不住考验,最终导致整个盟体崩溃瓦解。上世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留给了现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不应该只是感慨,更应该从中受到启发。首先,国家统一绝不容许侵犯。戈尔巴乔夫“辛纳屈主义”政策就违背了国家统一不容侵犯的原则,必要的武力手段是解决分裂的最好方法,而该政策却放弃了,再加上宪法规定的各加盟国可以选择退出,这从一开始久给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所谓大难临头各自飞形容这在合适不过了。凡违背国家统一的行为都应该坚决制止,必要时采用武力手段。其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领导。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就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且一切是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体

  现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上,在贫穷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其他方面的优点也难以发挥。只有社会主义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群众才会信任共产党领导。苏联后期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社会主义是典型的反面例子。再一个就是加强党内建设,规范党员作风,加强社会主义政党的建设,增加凝聚力,走群总路线。腐败自古天理不容,但凡一个时代的终结,大多与领导者腐败有关。苏联解体也就标志着苏共的失败,为何失败,后期的苏共腐败随处可见,甚至大多数党员就是为了一己私利,同时,党员质量也很关键,高层次的党员是党内的骨干,也是保卫党的重要力量,后期的苏联,党员质量不敢恭维,这也让苏共失去了保卫自己的关键力量。群总是执政的基础,只有把服务群众作为主要目标,人民才会信任任执政党,才会为执政党服务。最后要处理好国际关系,但又要警惕“和平演变”。在对外政策方面,既然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外交政策的目标就是为国内建设服务、为国内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就应该始终坚持和平外交的原则。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国际敌对势力的颠复破坏,特别是利用民族问题作为干扰经济建设、分裂国家的潜入口。

  参考文献:1、中华论坛——《前苏联解体的真正内幕原因》2、百度百科——《苏联》3、维基百科——《苏联解体的原因》4、时政众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作者:马克

篇二:苏共失败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引言: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

  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

  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近两年的经济危机,也正是美国金融市场缺乏国家监管、干预而爆发问题的结果;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干预金融市场、直接参与通用公司的运作。2.政权的统一、思想的统一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激发高昂建设热情

  苏共经过艰苦残酷的斗争,肃清了国内的反动势力,也镇压了所有的反对者。虽然我个人认为血腥的镇压远远超过了实际的政治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镇压之后在苏联国内苏共的统治能力大大加强、思想高度统一,在社会主义理想的指引下,工人阶级凝聚在一起,爆发出了空前的建设热情。采煤工斯达汉洛夫作为一面旗帜被高调宣传之后,苏联工人阶级更是热情高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技术革新运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劳动率竟提高了82%。他们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之高,令前去考察取经的欧美人士惊异。

  思想的统一,往往能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理想的指引下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苏共的政治政策,使苏联工人团结起来,用极大的热情参与这个新生国家的建设。这一点在我国也得到了验证。铁人王进喜就是一面为建设国家而不惧一切、不惜一切的旗帜。

  3.领导阶层革命意志坚定、发展目标明确苏联初期,因为战争的创伤加上自然灾害,国内经济极为困难。1918年出现了粮食危机,但是有权调拨千万吨粮食的人民委员瞿鲁巴,竟在一次会议上饿得昏倒了。从中可以看到列宁时期的苏共干部革命意志坚定,没有丝毫的特权。这是苏共可以在艰苦条件下依旧得到工人阶级拥护支持的重要原因。而且坚定的革命意志使苏共干部集中精力于国家的建设,没有想过花时间去享受特权,使政府的工作效率较高,让各种政策都得到了充分的执行,朝着预定目标步步前进。可以说,苏联的快速发展,部分源于革命意志坚定的苏共干部党员的无私奉献。建国初期苏共领导人认识到,虽然击退了欧洲国家联军的武装干涉,但苏俄落后的工业不足以完全地保卫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中都将工业作为重点去发展,努力赶上欧美工业化国家的步伐。这无疑为苏联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这一方向在后来变得不再正确,但在立国之初是必要且迫切的。根据形势选择正确的方向,是每一个国家不被淘汰都必须做好的,尤其是新生的国家和落后的国家。当今,虽然发达国家主导着世界,但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做好自己的选择,朝着对自己民族有利的目标坚定前进。

  二、苏联解体的教训

  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一、苏联自斯大林时期就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教条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实践。苏联强调经济的片面发展,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结构不合理,片面发展重工业;国家权力高度集中,过于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由于意识形态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对外关系具有极强的封闭性。最重要的是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时期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未能认识到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文化传统和极端的民族性格。苏联历史上属于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大国沙文主义的弊端并没有彻底清除,地理环境、民族信仰等各种因素交互形成的民族性格具有极端性,做决策时不能坚持湿度原则,没有合理平衡各方利益,达到理性的平衡点,实现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三、主要领导人错误的改革思想,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他进行的以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为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戈尔巴乔夫放弃共产党对党的领导权,导致苏联内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凝聚力。苏联各主要领导人都急于对苏联的社会进行改革,但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形式而轻内容,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苏联解体的命运。

  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一、冷战和军备竞赛。苏联解体之前,苏联已同美国进行了长约半个世纪的冷战阶段,美国一直把持着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不曾动摇,苏联为了能与美国在军事方面抗衡,大力发展军工产业,经济发展资金不足,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断恶化,苏联的统治阶级已经失去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二、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和平演变策略。苏联自诞生之日起,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就对苏联充满敌视,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冷战期间,一方面苏联利用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对苏联进行思想渗透。例如美国在西欧设立两个专门对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的大型广播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另一方面,积极对苏联进行分裂,煽动民族情绪,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并且运用经济手段来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力图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对苏联采取灵活的制裁。三、民族矛盾尖锐。苏联的政治体制表面看属于联邦制,苏联中央给予各加盟共和国一定的权利,但实质苏联属于单一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不公平的民族政策。例如,强迫各少数民族接受苏联文化,以及迫使少数民族迁徙等,民族矛盾与宗教冲突不断加剧,西方国家利用苏联内部的民族与宗教矛盾加速苏联的解体。

  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1.加强廉政建设、反贪反腐,确保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我国现在的贪污腐败现象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普通民众的不满,也成为西方舆论攻击的借口。贪污腐败不仅腐蚀政党的执政能力,更会导致政党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信任、支持,最终走向失败与灭亡。任何贪污腐败的政党,注定失败,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也是前车之鉴了。现在“送红包”现象较为严重,也许就是上层部分人贪腐在基层的反应。或者说,贪污腐败也成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了,不是短时间可以杜绝的。所以,加强法制规范、法律监督、

  惩戒力度,从严从重处罚贪污腐败分子,在当今中国显得必要而且迫切,是共产党保持执政地位不得不采取的措施。苏共的失败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也许如新加坡那样高薪养廉、严厉罚贪是我们现在可以采取的较为可行的措施,让各层干部可以安心的工作,不用为物质问题分心进而贪腐。这是物质上采取的应对措施,但仅仅只有物质措施是绝对不够的,加强先进性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必须同步采取的政策。

  2.加强思想教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也是苏联人社会主义信念丧失的结果,在美苏的竞争中,苏联并未表现出超越美国的优势,尤其是经济的崩溃使得广大人民失望不已,不再相信社会主义,纷纷转投资本主义的怀抱,社会主义阵营不攻自破。连赫鲁晓夫都对自己的弟弟说不再相信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只是拿来糊弄老百姓的。面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全面冲击,我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沿着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思想教育不仅要面对群众,更要面对共产党员。如果共产党员都失去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很难想象普通群众还会相信共产主义。加强党员的思想就是要凝聚党员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确保社会主义的践行;同时,这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甚至比物质措施重要的多。3.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改善经济结构经济始终是国家民生的命脉,在经济生活中,国家力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历了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的概念深入人心,没有国家的强力监管,资本贪婪逐利的特性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现今我国工业过度依赖出口贸易,致使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深受影响,这警示我们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外向型经济,提高国内需求,扩大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美国作为自由经济的代表,周期性的经历经济危机,虽然美国通过转嫁、美元等手段化解了多次危机,也在几次危机中通国家力量干预经济生活顺利复苏,但这种危机能保证每次都被化解吗?我们要看到自由经济的弊端,在未发生危机时就用国家力量正确适度地干预经济生活,避免发生不可挽回的危机。也许下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就是另一次大战的祸根,或者说导致又一些国家分崩离析。同时,在我国这种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半的国家,农业必定是立国的根本,我们不得不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力水平,是当今中国农业的努力方向。13亿人的吃饭问题高于其他一切问题,13亿人的温饱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及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自行解体,不仅深深地震撼了世界,也留下长远的沉思。如普金所言,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是没有良心,但想恢复苏联是没有头脑。我们可以做的,是在追思苏联的同时避免重蹈覆辙,是在苏联失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1]张全景《.苏共失败、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及借鉴意义》[2]刘涧南《.阿列克谢耶夫院士谈苏联解体原因》[3]徐沈倩.《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原因及教训》[4]雷日科夫《苏联解体的原因》[5]潘广辉《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6]段燕华、刘明晓《从苏联解题的原因看加强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篇三:苏共失败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苏共垮台的党内原因探析及启示

  作者:程涛蔡晶君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1年第01期

  【摘要】20世纪初苏共领导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末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解读苏共惨败的答案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即苏联共产党自己搞垮了自己。认为:党的权力中心应是党的代表大会,党风问题有关党的生死存亡,要准确理解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构。

  【关键词】苏共;党的代表大会;党风;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内监督

  20世纪初苏联共产党领导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末发生了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这个历史悲剧。在苏共垮台20周年之际,曾作为执政党领导苏联70多年,拥有党员1800多万人的苏共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警示。笔者认为,为更好的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苏共执政时期的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加以反思和研究。在历史上,内战和帝国主义武装包围未能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法西斯主义没能摧毁社会主义制度,冷战时期西方帝国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也长期未能奏效,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个强大的苏联在外无战争、内无抵抗的情况下“一夜之间”骤然倒塌和解体,从一种社会制度演变为另一种社会制度。解读苏共惨败的答案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即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是苏联共产党自己搞垮了自己。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苏东问题“首先出自内部”。“内部”指的就是苏联共产党。

  一、党的权利中心应是党的代表大会

  党的代表大会作为党的权力机关,是由广大党员选出的代表组成的,是实现党内民主的场所,也是实行党内监督的重要途径,是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党员作为党内权利的主体就是通过这种形式来参政、议政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制定的《党章》从来就是强调党的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党的权利中心在代表大会。列宁也曾经指出:“对一切最重要的问题,在党的决议未经通过以前展开广泛的讨论和争论,充分自由地进行党内批评,集体制定全党性的决议”。[1]列宁领导苏维埃政权时期,严格按照党章规定,每年召开一次党代表大会,7年内共召开6次,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党中央全会,7年内共召开79次。即使在国内战争、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特殊情况下,列宁仍坚持把重大问题每年提交党代表大会讨论,在党内展开广泛的争论。1922年,斯大林担任了总书记,权力重心向书记处乃至总书记转移。党和国家许多重大问题往往由斯大林一人说了算,党的代表大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不按党章规定按期召开,在讨论党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时,也不允许提出不同意见。在赫鲁晓夫时期,党的代表大会是按期举行的,这同斯大林后期相比显然是很大的进步。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党的代表大会也是按期举行的,18年间共召开4次党代表大会、44次党中央全会。会议虽然定期召开,但会上的民主气氛越来越淡薄,会议成了突出领导个人的场所。戈尔巴乔夫时期也是这样。戈尔巴乔夫虽然也在1986年和1990年分别召开了党的27大和28大,但是苏联改革的重大决策和转折(如转向实行总统制、多党制和市场经济等)都不是在党代表大会上决定的。党代表大会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定期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是广大党员享有民主权利的重要标志,随意推迟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或不重视党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会使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实际权力削弱,党的最高权利集中在少数人甚至个人手中。党的错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广大党员个人意见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宣泄。正因为此,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党员中间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这正是对几十年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没能很好贯彻的一种极端反应。

  “发扬党内民主要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的作用”。[2]全党必须把党的最高权利赋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不能凌驾于全党之上。树立党的权力中心在党的代表大会的观念,是理解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关键。为避免代表大会走过场:1.代表要由各级代表大会自下而上民主提名;2.代表要密切联系党员群众,反映党员群众意见;3.在党代会上应该能够就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及上一届中央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切实、自由的探讨,允许代表提出提案;4.重大问题讨论后要平等秘密的投票表决,包括中央委员会的人选也要选举产生;5.党代表会后要向本地党员传达会议情况,党代表大会要公布会议原始记录,允许党员提意见。[3]

  健全的党代会制度是党的建设的内在动力。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年会制和代表常任制有利于突出代表大会在党内最高领导机关的地位,有利于扩大党内民主和民主生活经常化。同时探索党的代表大会年会制和代表常任制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党的代表大会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二、党风问题有关党的生死存亡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4]陈云同志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5]。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党的生死存亡,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列宁一直非常重视党的建设。他曾明确指出:“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6]列宁率先垂范,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实际行动倡导廉洁奉公。但当斯大林长期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出现了主要靠听汇报、看文件、作指示、发命令来了解情况和解决问题的情况,很少深入实际,接触群众。由于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和苏联国际威望的迅速飙升,在党内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风气也日趋严重,这使上层领导很难听进群众的意见,下层意见也很难上达,严重脱离群众。在赫鲁晓夫时代,理论脱离实际、干部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风气在党内日益蔓延起来,夸夸其谈、不务实事、互相吹捧、阿谀奉承的庸俗之风抬头。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的党风问题更加严重,因循守旧和保守主义成为苏共的主流思想体系。那时,苏共相当大的一批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安于现状、不愿改革、不思进取。戈尔巴乔夫时期,党内、社会上普遍养成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的风气,这是造成苏共党内离心倾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篇四:苏共失败的启示

  苏共亡党亡国启示

  1991年12月25日,克林姆林宫上方的苏联国旗缓缓降下,标志着苏联走完传奇但曲折的69年。在横跨欧亚大陆的土地上演了一幕幕令人感叹又惋惜的历史事件: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战之后又以五年计划迅速跃居欧洲工业强国,当德国法西斯横扫整个欧洲大陆再次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最终同盟国一道将法西斯政府送入坟墓,冷战之后集中先进技术和实力成为与美国抗衡的“一极”主导冷战秩序,在经历阿富汗战争之殇后终因内忧外患土崩瓦解。从崛起到陨落,苏共执政苏联的社会矛盾与国际政治环境的角逐最终引导苏联走向灭亡。苏联解体看似是一夜之间发生,其实质是国内社会矛盾由产生到激化以及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在苏共领导层在苏联解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苏联的瓦解可以主要归结以下主要因素。在社会与经济建设方面,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一直饱受当代学者争议。有人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这种结论过于片面,舆论和意识形态本身不与政府的集权划等号。苏联模式的弊端是领导不能立足于苏联的情况引导发展经济,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干涉国家经济。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小农经济明显占主体地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采取的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管理权经营权统一,这种指令性计划经济在一定时期起到稳定国家应对突发时间的作用。但在和平时期造成资源浪费,结构畸形,机构冗余的弊端。生产力没有有效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社会矛盾必然产生。当人民群众看到苏联生活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必然对政府产生抵触情绪。社会建设方面,基层民主以及相应制度建设落后,为苏共领导层特权阶级为私利攫取国家利益提供可乘之机。苏共自身建设薄弱也是重要原因。苏共忽视党的建设,特别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后大兴特权享受,党内盛行“裙带关系”——官僚主义。苏共领导层逐渐与人民脱离。以至于到后来党组织建设薄弱,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队伍质量低下,不能发挥先锋作用,使苏联共产党失去了保卫自己、推进事业的组织力量。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更是出台了不允许在企业、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法律,结果造成基层组织大幅度萎缩,失去了群众基础。许多干部和党员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迷失了方向。苏共最终被人民抛弃。在对待民族问题上,苏共也是采用简单的“一刀切”。苏联领导人坚持认为社会主义建立后国内已经消灭了阶级对抗和民族对抗。在对待不同民族时,苏联领导层没有坚持平等、共同繁荣、相互尊重的方针,苏联错把民族矛盾归结为阶级矛盾和。于是苏联采取阶级斗争的方式处理民族纠纷,加深了民族关系危机,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民族分裂运动愈加猖獗,并且苏联的双重主权国家原则为民族分裂提供了合法依据。以至于后俄罗斯与车臣在后来爆发旷日持久的战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西方常年的渗透与颠覆活动也为苏联的解体买下祸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进行所谓的和平演变,通过各种手段笼络苏联领导干部和政客,导致苏共内部分裂出亲英美派。同时苏联对人民宣传资本主义的美好未来,是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和苏共的执政产生了怀疑。这内外矛盾在戈尔巴乔夫等人领导的所谓的“苏联改革”将苏联推向的灭亡。

  苏联的解体令人惋惜,但却结果是一系列矛盾积累的必然。苏共在这一过程中起的作用又是主导的,决定性的。苏共的亡党亡国是中国在今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借鉴和教训。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不可否认中国在一系列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改革开放中仍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其中相当多的问题甚至有苏共的影子:官员腐败,政府低效,产业结构问题,环境污染,法律制度建设落后,非理性的社会言论,社会贫富。倘若在经济建设中如果忽视着一些问题和矛盾,待到无法挽回的时候,也许苏联的昨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因此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必须坚持和实现:国家统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遵循民族自身发展的规律,促进民族团结;健全社会民主义法制和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政党的建设,坚持群众路线;既要处理好国际关系,又要警惕和平演变。只有做到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才能完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422010831

  彭立宇

篇五:苏共失败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联亡党亡国给我们的启示

  自觉维护领袖权威,公正评价领袖功过。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风建设,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执行正确的干部路线坚持正确的民族政策

  苏联解体概述

  1985年3月由于外部的竞争压力和内部的变革要求把作为年轻一代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推上了改革的舞台。

  之后,苏共逐渐分裂成三大派: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传统派”、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中间派”和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派”。“传统派”主张在苏共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为基本原理,逐步推进苏联的改革。“激进派”则不相信共产主义,打着“反腐败”旗号吸引群众的支持。这两派尖锐对立,“中间派”则在它们之间摇摆。

  1988年6月,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题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举行,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方案,决定进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公开竞选,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建立拥有实际权力的最高苏维埃。政治改革的取向及其步骤在党的核心领导层中引起了分歧和争论,形成了以叶利钦为首的主张政治多元化的“激进派”同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主张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的“传统派”的斗争。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0年是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转折时期。当年2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通过《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行动纲领草案,宣布共产党“放弃政治垄断地位”,从而为实行多党制开了绿灯。3月举行的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修改补充法》等决议,取消原宪法中规定苏共领导地位的第六条,将苏共的作用改为与其他政党、社会团体一样,“通过选入人民代表、苏维埃代表并以其他形式参加制定苏维埃国家的政策,及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1991年4月23日,戈尔巴乔夫绕过苏共中央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与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9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举行会晤,发表《“9+1”声明》,提出要尽快签订新的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更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取消“社会主义”字样。这一条约从法律上破坏了苏联的统一,改变了其社会主义性质。当年8月20日,是新联盟条约签署的日子。8月19日凌晨,“传统派”为挽救苏联、阻止“激进派”上台,决定放手一搏。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通过电台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总统职责,根据苏联宪法的有关条款,由他代行总统职权。接着,他和总理帕夫洛夫等联名发表《苏联领导声明》,宣布在一些地方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随后,苏联军队进入莫斯科市中心,装甲车和坦克占据了国家重要机关、城市广场及交通要道。然而,他们并未对叶利钦等人采取强制措施。相反,其内部此时却出现了意见分歧。“激进派”在短暂的惊慌之后,稳住了阵脚,开始发起反攻。叶利钦先是代替在外地休假的戈尔巴乔夫颁布总统令,宣布由俄罗斯政府接掌苏联军队的指挥权。之后,他又向俄罗斯民众发表讲话,在俄罗斯全境掀起反对“传统派”的浪潮。叶利钦当天在莫斯科宣称“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及其发布的一切命令都是非法的,俄罗斯共和国领导人、列宁格勒苏维埃领导人和莫斯科市市长先后发表声明支持叶利钦。俄罗斯一些地方宣布罢工。两种政治势力之间形成了严重对峙的局面。在叶利钦的鼓动下,情况发生逆转。在此情形下,亚纳耶夫等人被迫宣布撤销紧急状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态。挽救苏联的行动最终遭到失败。这就是震惊世界的“8·19”事件。“8·19”事件后,“激进派”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共浪潮。

  1991年8月23日,戈尔巴乔夫受邀会见俄联邦议员。会上,叶利钦当着戈尔巴乔夫的面说:“苏共和俄共参加了‘政变’,所以,我现在签署俄联邦总统令,暂停苏共和俄共在俄联邦领土上的活动。”当天下午,位于莫斯科的苏共中央办公大楼被查封。第二天,戈尔巴乔夫被迫发表声明,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职,同时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和地方党组织自行决定自己的前途。11月5日,叶利钦再次发布命令,宣布完全禁止苏共和俄共在俄联邦境内的活动。至此,建党93年、执政74年、有着近2000万党员的苏共垮台了。8·19事件平息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继立陶宛和格鲁吉亚在“八·一九”前宣告独立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在8月21日和22日也宣告独立。尤其是8月24日乌克兰宣告独立引起了其他共和国的连锁反应,短短一个月内,又有7个共和国(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亚美尼亚)相继宣告独立(土库曼和哈萨克分别于10月和12月宣告独立)。截止到9月底,宣布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已达到12个。

  经验和教训

  1.自觉维护领袖权威,公正评价领袖功过。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一再否定斯大林,否定十月革命和苏共的光荣历史。

  赫鲁晓夫最为典型,1939年3月,他在苏共十八次代表大会上20分钟的发言中,居然把斯大林恭维了32次。在1952年召开的苏共十九大上同样大肆吹捧斯大林。1954年他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六:苏共失败的启示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经验教训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这是世界历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事件虽然已过二十多年,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历史贡献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由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间不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又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称之为‘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二、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分析(一).在党的建设中,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被歪曲,党内关系的整个体系扭曲变形。普通党员慢慢变成了只会机械地完成上级指示的配角。听不到批评的声音。党的上层逐渐摆脱党员群众的监督。结果,十月革命后出现的那种革命热情消退了,党的同志关系涣散了,消极散漫、虚伪和双重道德的风气在党内大肆盛行。党内生活、选拔新人入党等组织得过于死且官僚主义化。国家生活的许多领域,其中包括护法机构均在党和社会的监督之外,这导致社会主义法制在一定阶段上发生重大扭曲,出现了没有根据的镇压。这使社会主义这一社会制度的威信遭受最严重的打击。(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毫无根据地进行镇压,这一切导致的后果是,斯大林(他虽然是个自相矛盾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是杰出的)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就没有出现过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

  1

  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作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苏共中央的理论战线也变得僵化、呆板,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墨守陈规者的大杂烩,这里面有教条主义者、书呆子、老学究和无原则的见风使舵者。苏联和苏联共产党越来越失去在行动上和政治上切实应对国内和国际发生的变化的能力,推动了适时地迎接当今风云变化时代的挑战并制定相应政策的能力。其结果是,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无法将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最新成果用来为社会进步服务,不能及时实现从社会经济的行政命令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最初阶段的极端条件下、在卫国战争和战后恢复年代是有效的)向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考虑到使用集约方法发展经济并全面实现社会生活民主化的必要性的体制过渡。(三).没有从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出发,通过解决苏联社会产生并日益激化的矛盾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使50—70年代进行的改革归于失败。而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客观上又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资本主义的复辟、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与此同时,苏联的经济发展越业越慢。大量的国家财富通过所谓的合作社、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合法地流入中间商的腰包。人为地制造了日用必需品和食品的短缺。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这一切使人民对社会主义产生了厌恶情绪,使他们反对共产党。对苏联社会状况、首先是社会单一性的评价是不客观的、极为简单的、盲目乐观的,高估了社会的团结和统一。没有考虑到国内有不少人并不接受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敌视共产党,期待着有一日为1917年的失败进行报复。异己思想受到禁止,反对派情绪受到压制。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越积越多。(四).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实不懂得也不想懂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超越尚未完成的新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而仓促前进。人为地强制推行民族融合。苏维埃国家的联盟原则的变形,急欲将联盟国家变为单一制的、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的做法,助长了民族情绪,激发了离心倾向,这些被当时各苏维埃共和国中的反社会主义势力、社会沙文主义势力所利用。三、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经验教训1、认清发展方向。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给了我们十分重要的启示:发展是执政能力的基础。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以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指导国家的发展。

  2

  2、注重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苏联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曾经取得过巨大成就,但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甚至有所下降,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社会主义优越性无法得到体现,人民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个深刻教训。我们党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到: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根本前提。第二,始终将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发展首要问题,紧紧围绕民众的利益需求进行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3、搞好党的建设。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绷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领导体制。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创建优良党风,不断完善党群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鱼溅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隋美酮洋众疾苦,多为群众很能够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证党永不蜕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4、在改革中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是关系到共产党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是从苏共的路线方针政策发生逆转时开始的,受到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受论的支配。“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背叛,是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资本主义,其内容许多都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理论。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我国取得了—定的成绩,可以看到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其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在未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依然要延续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相结合的路线,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参考文献:[1]昊仁彰.苏联东欧剧变与马克思主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30.[2]姜长斌,左风荣.应该科学地总结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科学社会主,2007.

  3

  [3]陆南泉,姜长成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咖·C·列昂诺娃.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国外理论动态,2007.2.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6]周新城.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66—70.[7]俞良早.“稳定”的取向: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6).[8]吴恩远.正确评价苏联模式[J].理论前沿,2007(19).[9]张有军,赵常伟.苏联模式的衰落与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5(4):49—52.[10][11][12]苏纪.国外学者谈苏联解体的原因[J].高校党校教育,2000,(4):29-31.

  王亚军.从联盟到独联——一个帝国的衰亡[M].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李明三,杨煌.苏联模式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兴亡[J].当代社会思潮,2001,(3):46-52.

  [13]蒋传东,经验教训

  叶绍灿。沉痛的代价历史的警示_从苏联解体看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5卷第4期社会主义在苏联失败的

  [14]格奥尔吉·克留奇科夫著邢艳琦李京洲曲延明译.若干教训.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2期

  4

篇七:苏共失败的启示

  苏共失败的原因与教训一、原因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的长期积累,是苏共衰败的历史原因1936年,用苏联宪法的形式确立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确立下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联合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对奠定反法谣斯战争的胜利的精神和物质基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模式所隐含的缺陷,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迸一步暴露出来,这对苏共本身和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2.改革的失误是导致苏共衰败、丧失执政地位的直接原因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苏联模式的积弊是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失误,诱发了苏联社会潜伏的种种矛盾,使苏联社会陷入全面的危机,最终导致苏联丧失执政地位和苏联的解体,则是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现实、直接原因。3.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共衰败的外部原因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是内因。但是,外因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西方对苏联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以及东欧剧变对苏联的冲击是苏联丧失执政地位的外部原因。和平演变战略,是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经济、科技、军事优势为后盾,扩大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接触和交流,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演变,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的全局性的战略任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剧变是苏共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只注重两种制度和平相处的一面,而不抓阶级斗争,最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加速和平演变的结果。4.苏共自身的蜕化变质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执政党——苏共蜕化变质、理论僵化、政治堕落,从本质上讲,苏共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目的、严重脱离人民群众、造成社会生产力严重落后于当代发展水平所致。这一切都反映在苏联背离时代潮流、背离社会主义本质的保守落后的社会体制甚至对外战略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苏联的对外战略成了左右国内发展战略的杠杆,严重地危害了苏联的国家利益。用“三个代表”思想衡量苏共丧失政权和垮台的原因,则是以严重畸型化的落后经济取代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以僵化的教条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取代了代表苏联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官僚特权阶层的利益取代了代表苏联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实,最终导致苏共自身垮台、苏联解体的恶果。苏联成为社会

  主义运动史上的反面教材,绝不是偶然的。二、教训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3.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4.坚持不懈地开展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篇八:苏共失败的启示

  苏共亡党亡国

  ----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学习心得

  技术处冯天让

  1991年,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苏联,这个有着2240多万平方公里的横跨欧洲亚洲、有庞大疆域的大国、强国,在没有外敌各族入侵,没有特大自然变故的情况下,顷刻之间解体覆亡了。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的执政党,在1917—1991年的74年中,苏共是唯一的执政党和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在拥有554万党员时,领导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为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拥有2000万党员时,却丧失了执政地位,亡党亡国。从观看苏共亡党亡国20年警示片,研读各专家、著名学者的解读,做为一名共产党的党员,感触颇多,让人深思,令人警醒:第一,政治改革与多党制从1982年11月起在两年零四个月里,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三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相继病逝,是苏共的重大损失。85年苏共中央召开非常全会,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成为苏共新一届最高领导人,是苏共灾

  1

  难的开始。一上台便主导经济改革,由于缺乏方向与措施,经济很快恶化,又违反党章开除150名中央委员,对党内出现的派别听之任之,纵容“非正式组织”猖獗活动,最终拉开了解体苏联的序幕,把国家带向分裂与混乱,从多党制、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到总统制,苏联的联帮制集权开始消弱。第二,经济改革与私有化20世纪80年代,苏联仍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社会经济发展能够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但在当时,背离、背叛人民群众的官僚特权集团的滋生,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苏联经济持续恶化,高通胀,高物价,失业严重,面临崩溃的危险。叶利钦宣誓就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后,无偿发放私有化证券,大规模私有化国家资产,把俄罗斯固定资产的35%,即1.5万亿卢布,无偿分发给92年以前出生的俄罗斯人,想使人人成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受益者,然而随着物价飞涨,卢布大幅度贬值,不少民众低价出售私有化券,企业的管理者和投机者低价收购,私有化改革使得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两极分化,广大群众变得一无所有。第三,“公开性”与思想“多元化”列宁当年使用过“公开性”一词,其原意是把党和政府的工作对人民群众公开,听取群众意见,改进党和政府工作,以便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强调“公开性”不是

  2

  无限的、无原则的。而到了戈尔巴乔夫那里,“公开性”在“让人民知道一切”、不留“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等口号掩护下,变成专门揭露党和国家历史上的所谓“阴暗面”和“消极现象”甚至是歪曲与伪造历史的工具,变成从根本上动摇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一批过去被禁止的反社会主义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纷纷被解除了封印,一些自由派人士走上电视屏幕,揭露苏联历史的所谓“空白点”,为反共反社会主义大造舆论,批准的《新闻出版法》宣布所谓的“新闻自由”,规定国家电视和广播事业“独立于政治和社会组织”,推动指导思想“多元化”,从而使形形色色的境内外反共反社会主义分子,从批判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入手,进而攻击、诽谤列宁和十月革命,再进而否定整个苏联和苏联共产党的功勋与历史,导致思想混乱,人心思变。第四,外交“新思维”与和平演变自世界上诞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来,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就把运用各种手段颠覆社会主义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其对外战略的一项根本任务。自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英美等西方国家、北约不仅给予他精神鼓励,而且还进行物质引诱,让他分泌更多的“异质”新思维。西方国家也很快找到在苏联“持不同政见者”,向他们提供资金,并把极个别的现象扩大为整个社会的问题,利用大众传媒,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诋毁和丑化苏联社会主义,削弱和对抗

  3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搞心理战、思想战,打击了苏共的团结,执政地位,破坏了苏共的统一,破国家的统一,使经济和社会发生混乱。第五,改革为了谁列宁的“对谁有利”这一认识问题的方法,依然为我们提供着观察、剖析事物的原则:什么是苏联?第—,是一个公正的政权,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政权。苏联时代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占60%;第二,苏联意味着经济命脉掌握在国家手中;第三,苏联意味着免费的住房、医疗与教育;第四,苏联制度意味着没有贫贱富贵之分,大家是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被摧毁后的十年,俄罗斯没有新建过一个电站,没有建设过一个稍微像样点的大工厂,却有成千上万的现代企业被关闭,被偷抢一空,整个国家全靠苏联时期的老底子过日子。苏联解体使2000多万俄罗斯人被迫留在“境外”,几百万人流离失所,民族分裂,种族冲突,恐怖谋杀等暴力事件接连不断。戈尔巴乔夫从根本改变苏共的性质、动摇苏共的领导地位,违背人民意愿,全面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的苏共也彻底背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六,改革的领袖们纵观戈尔巴乔夫的履历,他可谓官运亨通,仕途顺达。39岁任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49岁当选政治局委员,54岁

  4

  出任总书记。然而,这位年轻的领导人却没有给苏联和苏联人民带来期盼已久的幸福与安宁。戈尔巴乔夫把苏联引向灾难的深渊,决不仅仅是因为他执政能力不强或个人素养不足,根本原因是他早已放弃对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赫鲁晓夫提出的错误理论,特别是他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也影响了正处在思想成长过程中的戈尔巴乔夫这一代人。叶利钦,1931年出生,1961年加入苏共,1976年担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1981年当选苏共中央委员,不久将其提升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他以激进民主派自居,在戈尔巴乔夫或明或暗的支持和配合下,依然联合境内外反共反苏的力量,疯狂从事瓦解苏共、分裂国家的活动,导致的还是经济严重下滑,政治动荡不已,意识形态领域混乱不堪,精神消极颓废,社会矛盾叠出,人民群众遭殃。纵观上以解读,苏共亡党亡国不是一代领导人出现的偶然现象,而是从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历史功过开始就背叛了列宁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原则,勃列日涅夫不能与时俱进使苏联国家与社会丧失了改革与进步的活力,勃列日涅夫大搞裙带关系,党内腐败愈演愈烈,高级干部成了特权阶层。接班人领导人培养考察缺失,让一大批马列主义素养不高,意志力不坚定,理想信念动摇,能力素质不强的人混进了领导层,进而掌握了苏联的决策,推行他们的政策。在他们的政策中不坚持苏共多年发展形成的原则、制度,不借鉴多年执政的

  5

  经验教训,不发展不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不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演变,强搬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照抄西方国家多党制,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推行国家财产私有化,致使苏共内部党派林立,广大党员思想混乱,中央集权削弱,政地位丧失,意见不能统一,决策不能执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最后一步步瓦解党,一步步分裂国家,导致苏共分裂,苏联分裂。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进步事业在曲折中顽强前行,在低潮中艰难复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可逆转,必将在曲折与苦难中迎来一个又一个绚丽多姿、无比辉煌的春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成功,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在全人类实现。

  6

篇九:苏共失败的启示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观后感

  我们这次的党组织生活是观看影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观看后我不仅有感而发,希望和各位分享一下。

  该片运用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画面,全景式地展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苏共执政74年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顷刻垮台的深刻历史教训,给每一位共产党员强烈的心灵震憾和启迪。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应是很常见的现象。然而,对于苏联共产党跨台这一事件来说,给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供的教训却是极深刻的。这是因为,苏共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由列宁亲手创建的政党,为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苏联共产党掌握政权70年,不同于东欧的一些国家,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在社会上都不存在致命的反对势力,苏联不是被反对势力或战争推翻的政权,而是不战而败,是和平演变,是党的戈尔巴乔夫亲自宣布解散了苏共。是什么原因让苏共落到如此地步呢归纳起来,应该说是几十年不断积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在诸多因素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苏联共产党没有跨越腐败的陷阱,是自己割断了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最终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苏联共产党是自己亲手把自己埋葬了。我们党要深刻吸取血的教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

  恩格斯总结1848年革命失败教训时,曾说过一段极精辟的话:当你问到反革命成功的原因时,你却到处听到一种现成的回答:因为这个先生或那个公民出卖了人民。从具体情况来看,这种回答也许正确,也许错误,但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甚至不能说明,人民怎么会让别人出卖自己。显然,这些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荡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如果一个政党的

  1/5

  全部本钱,只是知道某某公民不可靠这一件事,那么它的前途就太可悲了。问题出在少数领导人身上,深层原因,还是要从体制机制中去寻找。

  对于我们共产党员来说,观看此类影片的目的在于为更好做好组织的思想建设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历史经验来鞭策新中国的党员队伍,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的美好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观后感2

  通过观看《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我们感到,苏共之所以垮台,并导致苏联解体,是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发展过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总之,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和作用的结果,归根结底是苏共自身出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共没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及其领导人。苏共不能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和过去的领导人,是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对苏共的打击最大,既否定了斯大林个人,也否定了党的历史,否定了列宁主义,其消极影响存在了几十年。

  二、苏共在思想理论建设上没有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丧失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列主义,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失去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造成党内外思想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赫鲁晓夫上台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

  2/5

  科技革命迅速兴起,苏共领导人却视而不见,党的理论没有新的发展,理论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出现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也难应对。另一方面,虽然公开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但实际上制定了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实行错误的对外政策,加上党的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搞特殊、搞腐败,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怀疑马克思主义和对党不信任,而这种情绪又总是被敌对势力所利用,造成了严重后果。

  三、苏共改革的路子没有走对,出了问题。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正是由于那个时期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才有力量打败希特勒。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经济上真正出问题是后来。首先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慢,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

  四、苏共没有始终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把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苏共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的组织建设薄弱,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队伍质量下降,不能发挥先锋作用。片中谈到,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到拥有近2022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其中的教训十分沉痛。苏**的建设没有搞好,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党员失去了先进性,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迷失了前进方向,入党不是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事业奋斗,而是为了自己在仕途上的发展和捞取个人好处。

  五、苏共没有把党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使领导权落入反苏亲美分子手中。苏共没有解决好领导层的新老交替问题,党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党的核心领导层出了问题,苏共高层中的背叛行为对苏共垮台、苏联解体起了恶劣

  3/5

  的作用。由于西方敌对势力长期在苏共内部进行收买活动,也由于党的领导层中一些人逐步发生蜕变,他们有的在党内政治生活中阳奉阴违,拉帮结派,有的是利用职权追求并攫取了既得利益,有的是被西方敌对势力收买。在苏联剧变后,这些人中有的变成了新权贵,有的成了大富翁,还有的成了新独立国家的领导人。他们一上台就禁共、杀共,其所作所为证明他们是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已经十五年了。真正总结好苏联垮台的教训,对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必须始终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一、强学习,提高理论功底。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好学习。努力做到:学理论,要抓住实质,在提高理论素养上下工夫,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学经济,要在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发展趋势方面下工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自己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篇十:苏共失败的启示

  论苏共失败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本文主要从当时苏共和苏联自身的原因出发,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几个层面分析苏共失败的原因,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标签:苏共;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一、苏共失败的原因

  1、经济

  苏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苏共在斯大林上台后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取缔商业贸易和资本主义经济,大力发展重工业,甚至通过“剪刀差”的方式压榨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高足够多的资金和原材料,使得苏联经济在两个五年计划内取得突破性的成绩,为卫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但是重工业长期压榨轻工业、农业使得轻工业、农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而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没有继续向前发展,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再加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市场的调节作用,这就造成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不是按照经济规律运行,而是按照一个指挥中心的指令运行。因此,也就必然会出现两种消极的后果,一种是指挥中心不可能把千变万化的经济生活纳入统一的轨道,从而使指挥者对经济生活管不好也管不了,最终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另一种是把社会经济统的过死,窒息经济发展的活力,抑制地方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整个经济发展处于畸形状态,结果导致经济的萎缩和失衡,出现经济危机甚至崩溃,从而引发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

  2、政治

  苏共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导致各种不正之风盛行,使得了党内广大干部与苏共离心离德。苏共从斯大林时期开始在党和政府内部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抛弃了列宁时期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党内外缺乏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容易导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个人专制独裁即“一言堂”和个人崇拜,滋生权力滥用以及贪污腐败行为,破坏党和国家的政治民主和人民民主。这样的政治体制使得当时相当多的人入党不是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自己能够在仕途上有所进步,能够攫取更多的国家利益。由于党内这种不良思想没有得到及时纠正而且愈加得到扩散,再加上党内的高级干部的思想以及慢慢腐化,使得苏共党内各种不正之风及贪污贿赂、特权腐败、卖官鬻爵、任人唯亲、徇私枉法愈演愈烈,苏共作为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革命性逐渐丧失,严重损害了党的权威,造成了干部对党的不满。

  3、思想文化

  苏共在思想文化上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言论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得人民群众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和思想的迷茫混乱。苏联对人们思想和言论的严格控制主要表现在:

  一是与经济政治体制相一致,思想文化管理体制上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没有或者很少有自己思想和言论的自由表达权,一切都得听命于领导,否则,你就有麻烦。最高领导人的个人观点或者讲话常常被当成判断意识形态领域是非的唯一标准,将最高领导人视为真理化身、思想源泉和绝对权威。凡是与最高领导人言论不一致的观点,都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而加以限制或者禁止。其次是习惯于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对待人们的思想和言论。

  二、苏共失败的经验教训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经济的增长能够在短时间内缓和国家和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通过改革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的优势,充分调动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发展经济,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得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为改善。人民群众在巩固发展了自身的利益之后自然会拥护和支持执政党,執政党的执政之基便愈发的巩固和牢靠。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民主集中制,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只有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每个党员都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都有优秀的个人品质,都有很好的处理事务的能力,才能保持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员和共产党的接受和认可,才能始终保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处于领导地位;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避免专制独裁和个人崇拜,才能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才能减少和避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不良行为的出现,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让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服务人民,维护巩固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进而提高党和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

  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坚持“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双百方针,保持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和开放。由于每个人思想的形成都受到其自身实践和所学知识等有关,这就导致每个人的思想也千差万别,因此强求所有人的思想都保持一致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利于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所以在思想文化上只有做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思想始终是我国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中占据主流,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起码保持最基本的尊重和支持,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保持不变。此外坚持保持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和开放有利于为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也有利于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碰撞提供良好的平台,也有利于为人民群众提供自由发表探讨各种思想言论

  的机会。

  三、总结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吃一堑长一智,中国共产党只有从苏共的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更好地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参考文献

  [1]董晓阳:《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吴恩远:《苏联解体原因综述》,《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3期

  [3]马龙闪:《俄罗斯学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解说》,《炎黄春秋》2013年第11

  [4]葛明岩:《苏联解体的教训与启示》,《科教导刊》2012年8月(中)第23期

篇十一:苏共失败的启示

P>  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启示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了。苏联的演变、解体是多种因素相互促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课题。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探究,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基本原因1.政治因素。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造成了党政不分,缺乏民主,高度集中,以党代政以及权力过于集中等弊端给苏联的政局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长期改革不力也最终败坏了苏联党和政府的形象,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2.经济因素。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不发达国家里高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虽然它在执政时期经济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并未探索出在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规律。这导致苏联经济建设一直没有搞好,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西方,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提高,导致人民对苏共产生信任危机,动摇了苏共执政的合法地位。3.民族因素。斯大林执政后长期实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如不切实际地推行的“一体化”“民族融合”等政策),为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4.领袖人物的个人因素。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政治信仰的丧失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一个深层原因。政治信仰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对苏联社会主义和苏共失去了政治信仰。纵览社会主义苏联的政治历史,起初,人民对社会主义和苏共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他们不仅击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而且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但同时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在积聚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僵化,一些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政治信仰体系不断瓦解,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开始失去信任,对苏共失去信心。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促使了民众政治信仰的丧失: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丧失对政治信仰构成了直接威胁。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不但在政治上当家作主,也要求经济上当家作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将生产的一切权力都集中到各级政府部门和中央,要求一切劳动者放弃自己的生产自主权和牺牲劳动者个人应有的正当利益,企图以中央的“意志”来直接指挥生产,配置资源,这除了必然会有很多官僚主义的失误之外,也必然会严重剥夺劳动者在生产上的主人翁地位。2.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所造成的人民民主参与权利的减弱构成了政治信仰丧失的内在动因。长期以来,苏联领导集团从斯大林开始,一直到戈尔巴乔夫,

  民主集中制不健全,一言堂、个人专断、践踏党章和法律,侵犯人民权利的事件不断发生。尤其是人民的意见和呼声得不到倾听和讨论,人民的监督和批评得不到重视和采纳,人民本应拥有的一些政治参与权利只是写在宪法上,缺乏保障的具体措施,选举也流于形式,各级干部实际上是委任制,人民群众难以享受充分的民主权利和真正的当家作主,人民群众实际上已沦落到被统治被压服的地位。苏联的悲剧证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维护政治信仰的中枢,人民只有充分享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才会有更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才会将政治权力异化、腐败的可能性降致最小,政治发展才会充满活力。3.苏共领导人推行的一些不当的方针政策造成意识形态的变异是导致政治信仰丧失的思想渊源。作为改革与新思维的产物,戈尔巴乔夫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的方针政策就是“民主化、公开性、多元论”。正是由于推行这种方针政策,直接导致了苏共意识形态的变异、滑坡直至崩溃,由此引发了民众对苏共,对社会主义信仰的大动摇,大丧失,以致最终彻底与之决裂。三、丧失了党的先进性,任由腐败滋生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重要因素。列宁时期,苏共的干部革命意志坚定,没有丝毫特权,能与群众同甘共苦。如,1918年粮食危机时,有权调拨千百万吨粮食的人民委员瞿鲁巴,竟在一次会议上饿得昏倒了。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强调“稳定”干部,干部委任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日趋“完善”,且不断提高干部特权的标准,使之进一步固定化和规范化,形成了一个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特权阶层。结果必然导致贪污腐败的盛行。甚至在震惊全国的“驸马案”中,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就贪污受贿65万卢布。四、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启示1.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必须始终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执政党的反腐倡廉,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才能兴旺发达。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强化监督,才能有效地遏制和根除腐败,使党永葆先进性。一要充分发展民主,调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反腐败的积极性。二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公平正义、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永葆先进性。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把国家的经济搞上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3.处理好改革开放与稳定的关系。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而不能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那样,今天搞经济硬着陆,明天搞政治多元化,结果把国家搞得一团糟,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一片混乱。这是人们必须记取的深刻教训。

  4.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妥善解决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和兴衰存亡。对此,执政党必须有清醒明确的认识,并要制定出正确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妥善解决。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在各民族真正平等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让人民积极参与改革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设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发展的和谐社会,既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是党充满生机活力、永葆先进性的源泉所在。

篇十二:苏共失败的启示

P>  论苏共垮台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摘要:摘要:苏共垮台的历史教训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由此而导致了苏共最后的垮台。苏共的历史证明: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必须是与时俱进的,正当的先进性是必须体现在实践上,真正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树立起先进性。关键字:关键字:苏共垮台、历史教训、启示1991年苏联8.19事件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8月23日签署了“关于暂停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活动的命令”月24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宣。8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共和国共产党和,地方党组织的命运由它们自己决定”。同日,他还发布命令,停止各政党和政治运动在苏联武装力量、内务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其他护法机关、铁道部队、其他军事单位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暂停苏联共产党在苏联全境的活动”。在此情况下,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或被中止,或禁止活动,或被迫自动解散,或在共产党的基础上改建新党,有的共产党甚至被宣布为非法。这样,统一的苏联共产党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一、苏共垮台给我们的教训

  1.苏联共产党未能代表最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未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争取福祉。由于苏共在后期丢掉了列宁开创的密切联系千百万工农群众的优良传统,在政治上和道德上背离了苏联人民的根本利益,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第一,苏共各级领导人搞特殊化和以权谋私之类腐败现象由来已久,到后期愈演愈烈。比如建立了一整套内部特供商店、餐厅、医院、免费别墅,在正式工资之第二,在组织建设上30年代的“大外向干部分发不公开金钱数额的“大信封”。清洗”断送了党内民主,使民主集中制名存实亡。苏共逐渐形成最高领导不受任何监督,党内没有真正的民主氛围,普通党员政治人格分裂的局面。“大清洗”的首要目的:是打击和消灭党内的所谓反对派。这些反对派主要是与斯大林在如何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的道路方针方法上持不同见解,其中不少人忠实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具有独立思考意识就“大清洗”的性质而言,这是一次采取激烈的阶级斗争方式进行的清党整党运动。第三,还有许多党员干部利用职权非法侵吞社会财富,从中繁衍出大批蚕食社会主义的蛀虫,导致苏联人民对党的不满情绪不断发展。第四,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进行内政外交的重大决策,不是着眼于苏联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是着眼于适应极少数政治野心家和经济暴发户的需要,使苏共从根本上脱离了苏联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同时也造成了党内思想和组织的严重涣散。苏联解体前两年,就有三、四百万党员离开党的组织。在1991年决定苏联命运的“8.19”事件中,成千上万的群众站到了苏共的对立面,成为苏共垮台的决定性因素。2.苏联共产党背离了其国家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的力量,也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一个政党是否具有进步性取决于这个政党制订的方针和政策是不是促进生产里的发展。从二战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的生产力的发展一直快于其他各国,但是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僵化,逐渐显露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斯大林时期,伴随着激烈的党内斗争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凝固化和教条化的思想方法日益盛行。这一时期提出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虽然有增强党和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信心的政治现实意义,但是建成这种社会主义突出的和占中心地位的标准,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而不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又提出了用超经济的手段迅速实现工业化的思想,以及用牺牲个体农民利益超越阶段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思想。结果,苏联追求的是生产力低水平上的工业和农业的统一,在生产力低水平上实现的农业集体化和公有制。这种不是把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上的社会主义模式,带来了国民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等严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式上的社会主义。赫鲁晓夫时期,迈出了破除迷信,进行改革的最初步伐,思想上的“解冻”给苏联社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这时期的改革,在农业和工业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以及党的组织原则和结构上的变动,明显出现了政策上的摇摆和反复,反映出苏共领导人理论上的苍白和指导思想上的混乱,也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感到迷惑和无所适从,党的先进性自然无法体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表面上看,他抓住了发展经济这个“要害”,但具体做法还是首先加速机器制造业发展,没有改变重工业的发展速度高于轻工业和农业的局面,仍然没有跳出苏联传统模式的误区。3.苏联共产党逐渐失去了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和文化上的创新。首先是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僵化的理解和教条化的运用开始的。斯大林时期,伴随着激烈的党内斗争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凝固化和教条化的思想方法日益盛行。其次,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就抛出了他的所谓“改革新思维”,自称“改革新思维”有三大革命性倡议“民主化、公开性、多元论”。他所主张的民主化,是放弃无产阶级专政、不要集中的所谓“无条件的民主”他所主张的公开性,是完全放弃国家利益和琢严,为任意丑化和否定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大开绿灯的公开性。他所主张的多元论,是在思想上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听任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自由泛滥的多元论。在此基础上,戈尔巴乔夫进一步提出了与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对立的所谓“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理论。这种理论,把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说成是“不民主”、“不人道”的社会制度,全面否定苏共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及其成就,提出“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面对实行议会制、多党制的新情况,苏共中央提不出什么可以吸引人的先进思想和理论主张,造成了广大党员思想混乱。一部分党员,特别是各级党的领导干部无所适从,很快丧失了政治威信。在1989年3月举行的苏联人民代表选举中,参选的党的中高级干部有,20%落选。1990年退党人数从上一年的12万人,猛增到,180多万人,另有58万人被开除出党"仅此两项就占了苏共党员总人数的12%。这样,作为党的基本组织细胞的党员个体也迅速丧失了其先进性,难以避免整个党的垮台。

  二、苏共垮台给我们的启示

  1.必须始终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执政党的反腐倡廉,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家才能长治久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强化监督,才能有效地遏制和根除腐败,使党永葆先进性。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一要充分发展民主,调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反腐败的积极性;二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公平正义、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永葆先进性。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把国家的经济搞上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处理好改革开放与稳定的关系。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而不能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那样,今天搞经济硬着陆,明天搞政治多元化,结果把国家搞得一团糟,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一片混乱。这是我们必须记取的深刻教训。3.必须妥善解决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和兴衰存亡。对此,执政党必须有清醒明确的认识,并要制定出正确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妥善解决。在各民族真正平等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让人民积极参与改革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设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发展的和谐社会。参考文献:《《论执政党的先进性与执政能力——由苏共垮台的历史教训想到的》学术

  论坛》2005年第2期作者:吴伟

  《斯大林评价的历史与现实》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者:刘书林蔡文鹏张小川资本论》第3卷第七篇马克思《七一讲话》江泽民

篇十三:苏共失败的启示

P>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苏共丧失政权的教训与启示

  作者:左凤荣来源:《当代世界》2011年第08期

  苏联共产党是一个有着93年历史、执政长达74年、党员人数曾达到1900万的大党,曾对20世纪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政权,落得自动解散的命运。苏联剧变20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原苏联地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在谈起苏联这个大国的解体时,仍然不免带有惋惜之情。共产党人为苏共失去政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而心痛,爱国者为失去一个强大的祖国而神伤,普通民众为国家解体带来的骨肉分离、交往不便而痛苦。当然也有人为此而高兴,许多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认为甩掉了“包袱”,波罗的海国家终于获得了盼望已久的独立,中亚国家的一些领导人头上不再有“太上皇”和“紧箍咒”。但人们还是有共识的,都不愿回到原苏联的体制中去了。苏共丧失政权有其必然性,其教训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完成从一个革命政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执政党与革命政党的任务不同,面临的环境也不同,其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活动方式自然也应该有很大区别,但是,苏联共产党执政后,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没有完成从一个革命政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列宁说过:“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1]在革命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无疑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与代表农民利益的政党——左派社会革命党结成联盟,夺取了政权。但是,由于双方在对待农民和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等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1918年3月左派社会革命党退出了政府,1918年7月双方的联盟彻底破裂。实际上形成了布尔什维克一党执政的局面。在1918—1920年布尔什维克试图按照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模式建立起一个新型的社会制度,一切生产资料都收归国有,工人生产农民需要的产品,农民把粮食按国家的需要量上交给国家。这样的政策遭到了农民的反抗,在旧俄军队和外国干涉者被打败时,布尔什维克面临着与农民的战争。1920年底和1921年初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喀琅施塔得水兵的暴动,要求终止现行的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在严重的危机面前,布尔什维克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对此党内没有分歧。但是,政治上怎么办?党内、党外都有不同意见。左派社会革命党的领导人和社会革命党少数派的领导人多次声明要求在苏维埃政权法律的范围内合法活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政治制度的民主化,他们批评布尔什维克对权力的垄断。

  实行新经济政策后,俄共(布)本应与经济上的改革相适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俄共(布)十大也通过了实行工人民主制和加强党内民主的决议,但实践上并没有落实。关于允许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允许农民有自己的组织等建议都没有被接纳。俄共(布)利用喀琅施塔得叛乱对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进行镇压,他们被指控参与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喀琅施塔得叛乱。事实上,这些政党并没有号召武装推翻苏维埃政权,但他们提出放弃对农民的强制措施,把政权掌握在劳动者手中,重新自由选举苏维埃,实行言论自由等主张,能够对水兵的情绪产生影响。1922年,俄共(布)十一大决议指出,为了巩固无产阶级的胜利,捍卫无产阶级专政,布尔什维克党“应当剥夺一切敌视苏维埃政权有政治集团的组织自由”,而“俄国共产党是国内唯一合法的政党”。[2]同年,俄共(布)十二次代表会议又强调,要“在较短的时期内彻底消灭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这些政治力量。”[3]此后,俄共(布)加紧了对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成员的镇压。1922年8月10日,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行政驱逐》的法令,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和前小资产阶级派别的成员采取行政措施,列宁强调利用旧知识分子建设新的社会主义大厦,但是中央委员会中不少人坚持的是另外的政策,列宁生病与不能正常工作妨碍了列宁政策的执行。到1922年秋,有200多人被驱逐出境,其中不仅有社会科学工作者,还有实际工作方面的专家:工程师、农学家、医生等,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弗兰克,社会学家索洛金等远走他乡。到1922年底,其他党派无论组织,还是个人都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布尔什维克一党独存、独掌政权的政局在苏俄完全确立下来了。历史的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

  俄共(布)没有确立把先进分子吸收到自己队伍中来的政策,没有相应地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在新经济政策下,一些有头脑、会经营的农民、手工业者、私商走上了富裕之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他们始终被作为社会主义的异类看待。新经济政策时期通过的两个党章都是以阶级出身来判定人是否先进,入党者被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工人和工农出身的红军战士(又分为一贯从事雇佣劳动的产业工人和非产业工人、工农出身的红军战士和雇农);第二类是农民(红军战士除外)和不剥削他人劳动的手工业者;第三类是其他人(职员等等)。不同类的人入党,对入党介绍人和预备期的要求也不同。脱离其他政党的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被吸收加入俄共(布),需要有五名五年以上党龄的党员介绍,还必须通过生产单位的支部审查并经中央委员会批准。

  俄共(布)没有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其建党思路一如革命时期,仍从所谓无产阶级利益出发处理问题。因此,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失误:新经济政策这一符合苏联国情的政策被人为中断;在新经济政策下富裕起来的农民被作为异己力量排斥;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利益,为了加速实行工业化,斯大林搞农业全盘集体化,建立违背农民意愿、阻碍农业发展的集体农庄制度。因为农民没有表达意见的正常渠道,也没有代表他们的政治组织,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强权面前,他们只能服从,使这些明显破坏生产力的措施得以推行,为苏联剧变埋下了伏笔。

篇十四:苏共失败的启示

P>  从苏共亡党谈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苏东剧变已经过去20年了,但是对苏联解体的研究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苏联这个泱泱大国解体的原因,有多种不同的解读,科学地分析苏联模式以及苏联演变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

  前苏联这个有着横跨欧亚两洲庞大疆域的大国、强国,在没有外敌入侵和特大自然变故的情况下,顷刻之间土崩瓦解。苏联共产党,一个曾经有着2000万名党员、88年建党史、74年执政史的老党大党,转瞬之间红旗落地,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苏联亡党亡国的厄运,归根溯源,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苏共自身出了问题,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前苏联和我国同属社会主义国家,两党两国之间关系源远流长,苏共亡党教训对加强新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意义。

  一、保持党的指导思想纯洁性,保证执政党建设的先进性苏共亡党最关键的原因是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逐渐脱离乃至最终背叛了马克思主义。赫鲁晓夫上台后,全盘否定斯大林,其实质就是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捍卫和发展的马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否定无产阶级专政。1961年在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他提出了“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理论,在党的纲领中取消了“无产阶级专政”这一马列主义的核心理论,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戈尔巴乔夫彻底背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极力宣扬“公开性”、“民主化”、“多元化”等所谓“新思维”,打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旗号。其实质就是拿西方资本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他强调要促进“多元化”,放弃“意识形态限制”和“精神垄断”,要打破“一切理论的局限”,实质上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致使各种反共组织趁机建立并发展壮大,它们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成了促使苏共下台的推动力量。1991年6月,美国一个社会问题调查机构在莫斯科对掌握着高层权力的党政要员,进行了一次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调查。结果只有大约9.6%的人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而认为应当实

  行资本主义的占到76.7%。错误的思想理论导致了错误的行动,最终导致苏联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思想理论建设是一个政党的的行动指南,是政党的根本建设。理论正确,党就坚强,政策就正确,经济就发展,社会就稳定。反之,就必然引发政策失误,全党涣散,最终导致经济停滞、社会动荡。[2]指导思想的纯洁性是党的先进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和前提,而先进性是纯洁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归宿。保持党的指导思想的纯洁性,要求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始终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路不动摇。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保持党的指导思想的纯洁性,才能保证执政党建设的先进性,使我们的党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二、保持党的作风建设的纯洁性,保证执政党牢固的执政根基列宁指出:“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背弃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是苏共亡党的又一关键原因。赫鲁晓夫当政后,官僚主义习气在苏共党内日益蔓延,不务实事、阿谀奉承的庸俗之风抬头;他听不进群众的声音,独断专行,鲁莽决策。勃列日涅夫则非常喜欢听别人的阿谀奉承,他对表面的荣誉和奖赏的喜好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戈尔巴乔夫的领导风格也是严重脱离实际,他的领导方式是“以说话开始,以说话结束”,致使改革初期的大量决议被束之高阁。他脱离人民群众,听不到或者是根本不听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呼声。他抛开了集体领导,完全凭主观决策。戈尔巴乔夫在其回忆录中承认:“我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职时,

  我拥有的权力可以和专制帝王相媲美。”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沉痛地反思

  说:那时党内社会上普遍养成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的风气,这是造成苏共党内离心倾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从1989年1月到1991年1月的2年内,全国有290多万共产党员声明退党,留在党内的党员也大都对党失去了信任。苏共垮台前夕,曾有机

  构在人民中作过“苏共究竟代表谁?”的调查,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占7%,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代表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却占85%。

  苏联共产党背叛了人民,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人民群众终究也背弃了苏共。保持党的作风建设的纯洁性,就能保证党的执政根基永远牢固。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群众路线是曾我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障之一,而在执政之后,党面临的脱离群众的风险越来越大,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保持党的作风建设的纯洁性,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始终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历史前进,这是保证党永不变色的根本所在。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作风纯洁性的试金石。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自己工作优劣的标准。坚决根除党员干部中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错误。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为我党提供强大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

  三、保持党的组织建设的纯洁性,保证执政党强大的凝聚力苏共组织路线的畸形,使党的干部队伍失去了先进性和战斗力,成为宗派主义盛行和消极腐败的根源。从斯大林后期一直持续到苏共灭亡,干部路线抛弃民主集中制,干部的选拔掌握在极少数人手

  中,德才原则被任人唯亲所取代,致使党内培植亲信、拉帮结派风气盛行。赫鲁晓夫能够上台,是与他对斯大林的阿谀奉承密不可分。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对他极为忠诚

  的“第涅伯彼德罗夫斯克帮”权重一时,地位显赫。就连他的私人飞机驾驶员,也被火箭式地提升为民航部长,后又成为中央委员和苏联空军主帅。[5]戈尔巴乔夫当政时,任人唯亲,搞干部队伍大换班,尤其是把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干部撤换下来,把支持

  他搞全盘西化的干部提拔上去。他上任不久就新增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

  8人,撤职2人,更换了部长会议主席和6位副主席,撤换了40多名党中央和政府部长,近100名州委书记。苏共干部路线的严重错误极大地损害了党的威信,严重伤害了广大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忠诚。到戈尔巴乔夫当政后期,苏共基层

  组织极为软弱涣散,甚至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而且相当多的人入党不是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奋斗,而是想方设法为自己在仕途上投机钻营、谋取私利创造条件。尤为恶劣的是,勃列日涅夫的干部路线使苏共内逐渐形成了特权阶层。这个阶层掌握着苏联党政军以及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干部的任命权,他们大多贪污腐败、卖官鬻爵。这种“特权等级模式”,不但严重败坏苏共和社会主义的声誉,而且大大加深了领导与群众之间的隔阂,消解了人民群众对苏共的信任和支持,从根基上动摇了苏共执政的合法性。保持党的组织建设的纯洁性,就能保证执政党强大的凝聚力。干部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执政党的“形象代言人”。干部队伍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党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决定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党的组织路线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保持党的组织建设的纯洁性,首先要严把入口关,把真正热爱党,信仰马克思主义,愿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组织,坚决避免“带病入党”。其次,培养、任用和提拔党的干部,必须严格把关。坚持按照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原则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政治上过硬、群众拥护、踏实做事的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这样才能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保持党对人民群众的的强大的凝聚力,从而保证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决落实,使我们的事业无往而不胜。

  四、保持党的政治纯洁性,保证执政党坚定的革命性否定党的领袖,否定党的历史是苏联亡党亡国的又一个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宣扬的“公开性”

  ,引发了苏联的“重新评价历史”的运动,从否定斯大林开始,继而攻击和诽谤列宁,

  歪曲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最后否定苏共70年的执政历史。这种所谓“重新评价”,使苏共丧失基本的政治立场,也使苏共在苏联社会日益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

  在政治上的另一个严重失误,是苏共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形势的错误判断,抛弃政党的阶级性。赫鲁晓夫提出了“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理论,在党的纲领中取消了“无产阶级专政”。其实质是要调和阶级矛盾,否认共产党的阶级性,失去了对资本主义复辟应有的警惕性。戈尔巴乔夫宣称:“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强调“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他在二十八大上进一步强调:“全民的法制国家排除任何一个阶级的专

  政”,其实质是特指要“排除”无产阶级的专政。这些主张抹煞了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否认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还存在着严峻斗争的事实,导致苏共对当代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攻击缺乏足够的和清醒的认识。

  当西方国家大举向苏联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向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利用“人权”问题干涉苏联内政、支持苏联反共势力、破坏苏联民族关系以制造社会动乱时,苏共一步步退让,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战略一步步得逞,使苏联内外交困,最终导致苏联党亡政息的可悲结局。保持政治的纯洁性,就能保证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性。政治纯洁是党的纯洁性的根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本质要求,是党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完成领导和执政使命的政治前提。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党的政治的纯洁性是无产阶级政党与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国内外的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激化。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国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独特而典型的形式。党员干

  部保持政治上的纯洁性,就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有科学的政治观点,有高度自觉的政治纪律,有高超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有了政治纯洁性,党就能始终发挥两个先锋队的作用,永远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切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自觉抵制各种消极、腐朽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侵蚀,从容化解西方资本主义的西化和分化图谋,使无产阶级执政党的革命本色永远不改变。

  五、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保证执政党的肌体永远健康苏共干部的极端腐败和相关监督职能的严重缺失,是加速其灭亡的重要因素。列宁在世时,曾建立中央检查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但斯大林当政后,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地方监察委员会逐渐丧失

  了监督的职权。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官僚特权阶层的腐败非常严重,由腐败“个案”大量发展为“窝案”;由级别较低官员发展到部长、州委书记、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甚至勃列日涅夫家庭成员。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这个官僚特权阶层趁着改革之风大肆侵吞国有资产,化公为私。更为严重的是,他们为使自己的腐败所得合法化,积极追求社会制度的改变。因此,在苏联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些原本高唱共产主义赞歌的人,毫不犹豫地撕下了面具,全力推动苏联向全盘私有化的资本主义道路前进。正是这些所谓的“共产党人”,革了苏联共产党的命。[6]美国学者弗兰克·奇福德讲:“

  苏联共产党是唯一一个在自己的葬礼上致富的政党。”在历史上,前苏联民众也曾向苏共中央反映腐败问题,比如从1980年至1983年这短短4年时间里,苏共中央收到来自乌兹别克的反腐信件,就有几万封。但查实结果者极少,而写信者遭打击报复。苏共的特权腐败在苏联不仅造成了国家物质上的损失,而且加剧了社会分化,埋下了社会冲突的地雷,造成了人民群众与苏共之间巨大的心理和社会鸿沟,甚至仇恨。叶利钦在《

  我的自述》中说:“当人们了解到这令人愤怒的社会不公,并看到党的领袖不采取任何措施以制止党的高层人物对财富的这种不知羞耻的掠夺,就会失去最后一丁点儿的信任

  。”所以当苏共宣布解散时,民众的反应是冷漠的,甚至党的领导人成为社会嘲讽和唾弃的对象。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才能保证执政党的肌体永远健康。党员、干部是党执掌政治权力的直接承担者,是党性和宗旨的体现者。《官箴》云:“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肌体的健康与活力,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基础。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教育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加强私德、公德修养,加强反腐警示教育;充分发挥党内民主监督,尤其是对第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要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强化人大、政协和社会舆论监督;依纪依法严肃查办腐败案件,有力震慑腐败分子;健全及时揭露腐败的机制,畅通反腐信息渠道,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势头。我们党已经执政60多年,经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重考验,冲破了种种困难和挑战,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给执政党建设带来诸多挑战。一些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理想信念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一些领导干部

  弄虚作假,脱离实际,个人主义突出,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一些政府部门与民争利严重,群体事件频发多发等等。总结当年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曾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敬畏历史,能够激发起我们的忧患意识,激励起事业心与责任感,从而增强我们奋发图强、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推荐访问:苏共失败的启示 启示 失败 苏共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