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对照材料 > 笔杆子写材料常用管理学原理

笔杆子写材料常用管理学原理

时间:2022-10-29 21:05:06 对照材料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笔杆子写材料常用管理学原理,供大家参考。

笔杆子写材料常用管理学原理

笔杆子写材料常用管理学原理

 

阿伦森效应

一、原理来源

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

二、原理释义

阿伦森效应是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阿伦森效应也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三、原理运用

党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必须要跳出阿伦森效应,不能因为上级的一次不认可、领导的一次批评就垂头丧气,甚至破罐子破摔,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因为一次批评就心里产生排斥,如果一直是“玻璃心”,不肯接受挫折和磨砺,那么是不可能做好事做成事的。

安泰效应

一、原理来源

安泰效应源自于古希腊神话,有一个大力神叫安泰,他是海神波塞冬与地神盖娅的儿子,他力大无比,百战百胜。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一旦离开大地,离开母亲的滋养,就失去了一切力量,他的对手刺探了这个秘密,设计让他离开大地,把他高高举起,在空中把他杀了。后来,人们把一旦脱离相应条件就失去某种能力的现象称为“安泰效应”。

二、原理释义

①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安泰效应鼓励人们回归集体,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是独自一个人蛮干。②从另一个积极的方面,安泰效应也在告诫大家,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领域,如果我们脱离了自己习惯的领域很可能会遭遇挫折。③从消极的方面来讲,无论多么强大的人都有着弱点,只要我们可以抓住他的弱点,就可以打败他。

三、原理运用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领会安泰效应的内涵实质,积极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即便是处于优势或者处于上升期时,也要真切认识到自己的“根子”是在群体中,如果没有平台,即便你是再好的舞者,也无法跳出另世人瞩目的屋子,一旦自己真的脱离了群体、脱离了组织、脱离了人民,那么你将什么都不是。

巴纳姆效应

一、原理来源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二、原理释义

巴纳姆效应(Barnum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三、原理运用

要想避免受到巴纳姆效应的误导,要从自己下手,要学会面对自己,认清自已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正如印度禅修方法之一的“内观”,学会向内看自己,认清自己。

半途效应

一、原理来源

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二、原理释义

半途效应(Halfwayeffect)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

三、原理运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多茬接力、多代同力,始终瞄准目标铆劲冲,不断接续奋斗,才能实现。如今我们已经踏上新时代的长征路,决不能被半途效应所影响,必须坚定信念、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驰之不息地做好眼前事、尽好眼前责,切实将行动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巨轮破浪前行的动力源泉。

贝勃定律

一、原理来源

在情人节就剩两个月,一位意大利的心理学家曾在两对具有大体相同的成长背景、年龄阶段和交往过程的恋人当中,做了这样一个送玫瑰花的实验。心理学家让其中一对恋人中的男孩,每个周末都给自己心爱的姑娘送一束红玫瑰;
而让另一对恋人中的男孩,只在情人节那一天向自己心爱的姑娘送去一束红玫瑰。由于两个男孩的送花频率和时机不同,导致了结果的截然不同:那个在每个周末收到红玫瑰的姑娘,表现得相当平静。尽管没有大的不满意,但她还是忍不住说了一句:“我看到别人送给自己女友大把的‘蓝色妖姬’,比这普通的红玫瑰漂亮多了,心里真是很羡慕!”而那个从来没的接过红玫瑰的姑娘,当手捧着男朋友送来的红玫瑰花时,表现出了被呵护、被关爱的极度甜蜜,随后竟然旁若无人、欣喜若狂地与男友紧紧拥吻在一起。

二、原理释义

贝勃定律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说的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她)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来说,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三、原理运用

对于没有实现个人提拔使用愿望的干部来说,有必要好好学习学习贝勃定律,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成长进步并不是理所应当。试想,没有组织的长期关怀,自己哪里会有阶梯走上现在的岗位?只有充分认清组织的给予,全力以赴提升自己的能力、干好自己的本职,才能对得起组织给与的平台。

彼得原理

一、原理来源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Dr.LaurencePeter)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

二、原理释义

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

三、原理运用

每名党员干部都要跳出彼得原理的怪圈,常思初心在哪里,使命是什么,既不能“给提就干,不给提就混”,也不能“千磨万难终登顶,终点已见慢步行”,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要调整状态、铆足劲,这样才是每名共产党员应有的状态。

波克定理

一、原理来源

波克定理,由美国庄臣公司总经理詹姆士·波克提出,是指无摩擦便无磨合,有争论才有高论,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

二、原理释义

波克定理多用于做决策时,只有多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出的决策才能更公正客观。

三、原理运用

抓好党的建设,必须要充分发挥群众作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这样才能确保制定的决策不偏向、有针对性。无论是民主集中制原则还是波克定理,告诉我们的都是这样一个道理。

刺猬法则

一、原理来源

刺猬法则说的是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一个寒冷的冬季,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冷而拥抱在了一起,但是无论如何它们都睡不舒服,由于它们各自身上都长满了刺,紧挨在一块就会刺痛对方,反倒睡不安宁。因此,两只刺猬就离开了一段距离,可是又实在冷得难以忍受,因此就又抱在了一起。折腾了好几次,最后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既能够相互取暖又不会被扎。这也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二、原理释义

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

三、原理运用

有的领导干部喜欢过分地将刺猬法则运用到管理实践中、日常工作中,特别注重与下属保持远距离关系。这个度如果把握不好不当,久而久之就势必会在缺乏真情交流中拉开与群众的距离,给人造成“高高在上”的感觉,影响工作效率。

鳄鱼法则

一、原理来源

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有点类似虎怒决蹯。

二、原理释义

当你知道自己犯错误时,立即了结出场!不可再找借口、期待、理由或采取其他任何动作,赶紧离场!

三、原理运用

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叫得是能力、舍是境界。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把牺牲奉献作为本色本真,不能贪小利而忘公利,顾小家而弃大家,在面对舍与得的决策时,高一些站位、宽一些视野,多想想鳄鱼法则,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入党誓词。

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

一、原理来源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巴莱多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发现大部分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同时,他还从早期的资料中发现,在其他的国家,都发现有这种微妙关系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于是,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

同时,人们还发现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平衡的现象。因此,二八定律成了这种不平等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为80和20(从统计学上来说,精确的80和20出现的概率很小)。习惯上,二八定律讨论的是顶端的20,而非底部的80。人们所采用的二八定律,是一种量化的实证法,用以计量投入和产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二、原理释义

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则(Pareto‘sprinciple)也叫巴莱特定律、朱伦法则(Juran"sPrinciple)、关键少数法则(VitalFewRule)、不重要多数法则(TrivialManyRule)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及企业管理学等。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三、原理运用

领导干部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是关键少数,是“二八定律”中的小部分,但是同时又是关键部分,必须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确保主题教育高效推进、高质落地。

费斯诺定理

一、原理来源

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费斯诺提出:国王收到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但进贡人要求国王回答问题: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无论是称重量还是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最后,一位老臣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耳朵里,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掉出来。第三个金人的稻草掉进肚子里。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善于倾听,才是最有价值,是成熟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L·费斯诺归纳类似的现象说,人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多听少讲。这就是“费斯诺定理”。

二、原理释义

费斯诺定理是指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在企业内部,倾听是管理者与员工沟通的基础,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掌握“听”的艺术。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个人进步必要条件;
自己意见不成熟时不能发表,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多听、多做、少说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三、原理运用

广大青年干部要认真学习费斯诺定理,不要某项工作稍微取得成效就沾沾自喜,甚至于尾巴翘得老高,被别人吹捧得飘飘然。尾巴翘得越高的人,往往是最后摔得最疼的人,无论在怎样的岗位上,必须关注自己的嘴、平好自己的心,做到该学的多学、不该说的不说。

福克兰定律

一、原理来源

法国管理学家D·L·福克兰提出。当不知如何行动时,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任何行动。

二、原理释义

福克兰定律就是没有必要作出决定时,就有必要不作决定。

三、原理运用

在抓局部建设的问题上,特别是时间点不是很明确很紧张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冒进,要多想想福克兰定律,谋定而后动,分析好形势、测算好策略执行效果后再做决定。

格瑞斯特定理

一、原理来源

美国企业家H·格瑞斯特提出。

二、原理释义

格瑞斯特定理指的是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才能奏效。

三、原理运用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们基层党委、支部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实践计划,同时更要注重在常态抓落实上下功夫,确保每个动作踩到底、每项要求执行到位,遵循格瑞斯特定理规律,这样才能将主题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光环效应

一、原理来源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二、原理释义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三、原理运用

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一定要客观评价,既不能听一面之词而拍案定性,更不能凭个人感情描印画像,必须要跳出光环效应影响,公平、系统、全面、客观地考察考核,确保提拔使用上来的都能符合“好干部标准”。

赫勒法则

一、原理来源

英国管理学家H·赫勒提出。

二、原理释义

赫勒法则是指当人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成绩有人检查的时候会加倍努力。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当你能满足他这种需要时,他会更愿意为你做些事。我们知道这种尊重的需要更多的是来自于别人的肯定,在管理中有效的监督便是上级肯定下级的一种表现。

三、原理运用

惩治违规违纪问题,必须要用好监督执纪这支粗胳膊,运用好赫勒法则,真正让监督催生动力,使每个人都形成自律意识,让遵规守纪、挺纪在前成为一种思想自觉。

黑暗效应

一、原理来源

光线会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消费心理学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人的情感反应在较强灯光下更激烈,在光线较暗环境中,人更温和。如果夫妻交谈前调暗灯光,那么吵架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二、原理释义

黑暗效应(DarkEffect)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

三、原理运用

在交往过程中,要辩证认识和注意黑暗效应,特别是在建立交往时,一定要注意打破这种心灵壁垒,对于思想不正、品行不端、行为不检的人要拒而远之,特别是要防止与“打出糖衣炮弹”的人建立联系,自觉净化“三圈”,防止被拖下深渊。

蝴蝶效应

一、原理来源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N.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他称之为混沌学。当然,“蝴蝶效应”主要还是关于混沌学的一个比喻。也是蝴蝶效应的真实反应。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

这句话的来源,是这位气象学家制作了一个电脑程序,这个可以模拟气候的变化,并用图像来表示。最后他发现,图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只张开双翅的蝴蝶,因而他形象地将这一图形以“蝴蝶扇动翅膀”的方式进行阐释,于是便有了上述的说法。

二、原理释义

蝴蝶效应(The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三、原理运用

随着作风建设持之不息的整治,广大人民群众发现,从中央到地方,不论机关单位还是党员干部,作风都在悄然发生改变:从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到拒绝公款购买贺卡;
从告别文山会海,到轻车简从调研;
从清退会员卡,到远离公款吃喝……落实八项规定精神逐渐从“要我遵守”变为“我要遵守”,一股股新风扑面而来。有人形象地概括,这就是从严治党引发的“蝴蝶效应”。

华盛顿合作规律

一、原理来源

1964年3月,美国纽约市克尤公园发生一起震惊全美的

谋杀案。凌晨3点,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受到凶手追杀,在长达半个小时的作案过程中,受害者不停地呼救奔跑,有38户居民听到或看到了,但没有一个人出来制止,甚至没有一人拨打报警电话。事后,美国媒体同声谴责纽约人的异化与冷漠。然而,巴利和拉塔内这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认为,对于旁观者们的无动于衷,还有更好的解释。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他们专门进行了一项试验。在试验中,他们邀请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另外安排一个人假扮成癫痫病患者,让他们以一对一或四对一两种方式,相互间使用对讲机通话,保持远距离联系。结果表明,在交谈过程中,当假病人大呼救命时,一对一通话的那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
而在四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通过这项试验,对克尤公园现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两位心理学家称之为“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即“旁观者效应”,也就是说,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正是因为有其他目击者在场,旁观者可能更多的是在看其他观察者的反应,结果使得每一位旁观者都无动于衷。就这样,一桩桩旁观者众多,却“见死不救”的事件产生了。

二、原理释义

华盛顿合作规律: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华盛顿合作定律类似于中国的“三个和尚”故事,说明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人与人的合作不是力气的简单相加,而要微妙和复杂得多。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量都为1,那么10个人的能量可能比10大得多,也可能甚至比1还小。因为人的合作不是静止的,它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互相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

三、原理运用

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破解“华盛顿合作规律”,实现“1+1>2”,就必须注重团结协作,在既定的范围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避开互相排斥的侧面,让能够相融的侧面贴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达到最大效益,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从另一个层面达到“自我减负”的效果。面临新时代新挑战,不仅被管理者自身要积极主动破解这个定律,管理者也要引起充分重视,推动整个团体向前挺近、向上进步。

吉德林法则

一、原理来源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这种观点在管理学上被称为吉德林法则。

二、原理释义

吉德林法则指的就是,只有先认清问题,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三、原理运用

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清楚问题出在哪里。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在抓安全稳定工作中,应当充分运用吉德林法则,首先把所有可能预想预判到的因素摆到纸面上、列进预案里,而后在遇到问题时才能科学分析,解决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吉尔伯特法则

一、原理来源

英国人力培训专家吉尔伯特提出,他认为真正危险的事,是没人跟你谈危险的。

二、原理释义

吉尔伯特法则指的就是:工作危机最确凿的信号,是没有人跟你说该怎样做。

三、原理运用

一个人眼光最致命的缺点就是看不到侧影背影,一个人最糟糕的陋习也就是不尊重别人意见。既然人的生命是活在别人的眼睛里的,那么别人的眼睛就对你具有批评、指正的权力,你必须谦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管理,也就是说我们应当自觉遵循吉尔伯特法则。

假日经济

一、原理来源

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的情况逐渐形成的。为拉动经济发展,政府提出了“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

二、原理释义

假日经济(HolidayEconomy)是指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带动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因为有一部分人休息,而使另一部分人获得工作的机会。

三、原理运用

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不仅仅是要把我们的山山水水推出去,不能只让广大游客看到形和表的美,更要遵循“假日经济”规律,最大限度开掘我们的人文、历史、风土等资源,既单拳出击,也携手发力,在做大做强做丰富我们的产业链条中获得经济效益,在多元融合、多维联动中让游客开心满意。

酒与污水定律

一、原理来源

这是一条西方管理定律,类似于我国谚语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一条臭鱼坏了一锅汤。

二、原理释义

“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
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酒与污水定律说明对于坏的组员或东西,要在其开始破坏之前及时处理掉。

三、原理运用

对于违法违纪问题,我们要把握好“酒与污水定律”的内在规律,坚决做到不手软、零容忍,既要保持整个党员队伍的纯洁度,更要彻底消灭那些苍蝇、跳蚤,在抓好每个个体中加强党组织建设,确保战斗堡垒作用发挥。

聚光灯效应

一、原理来源

聚光灯效应,又称焦点效应(spotlighteffect),是1999年季洛维奇和萨维斯基提出心理学名词。有时候我们总是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人家会注意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家或许当时会注意到可是事后马上就忘了。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自己的。我们会普遍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换句话说,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以至于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比别人实际给予的关注,要多得多。

二、原理释义

人们太在乎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以为别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这就是聚光灯效应。

三、原理运用

摆正定位对于每名干部来说都极为重要,只有对自己的能力有准确估价,对事件有科学的判断,才能避免陷入“聚光灯效应”,不至于在决策上失误、在预判上失误,真正让自己的能力和确定的目标相符合相匹配。

蓝斯登定律

一、原理来源

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提出的一条理论,他认为心情舒畅的员工,而不是薪水丰厚的员工,工作效率是最高的。

二、原理释义

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进退有度,才不会进退维谷,宠辱不惊。引申意为: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远较在“父亲”之下工作有趣得多。你给员工快乐的工作环境,员工给你高效的工作回报。所以说,想要提高工作效率,最关键的就是员工快乐起来!

三、原理运用

个别领导干部喜欢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板起面孔、黑起脸色,生怕自己笑多了,“威严”就没了。殊不知,这是一种明显的官僚主义做派,这样的领导干部不仅无法得到下属发自内心的尊重,也无法在同样的情况下达到“懂得关心体贴部属”领导能达到的工作效率。

零和博弈

一、原理来源

零和游戏源于博弈论,现代博弈理论由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零和游戏的原理如下:两人对弈,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1分。则若A获胜次数为N,B的失败次数必然也为N。若A失败的次数为M,则B获胜的次数必然为M。这样,A的总分为(N-M),B的总分为(M-N),显然(N-M)+(M-N)=0,这就是零和游戏的数学表达式。

二、原理释义

零和博弈(zero-sumgame),又称零和游戏,与非零和博弈相对,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三、原理运用

习总书记曾指出,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抓企业建设也是一样,不能自我跳进零和游戏思维中,要将开放思想融入未来发展理念,在积极竞争、科学配合下推动企业向好向强发展。

 

鲁尼恩定律

一、原理来源

奥地利经济学家R.H.鲁尼恩提出的一条经济学理论,他认为赛跑时不一定快的赢,打架时不一定弱的输。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二、原理释义

发展快自然不是一件坏事,但没有质量的快肯定是一件坏事。

三、原理运用

在拼搏奋斗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汲取鲁尼恩定律中的精华,切不要因为自己的快速发展而感到沾沾自喜,更不要在自以为是中给自己定下过高的估价,特别是在处于优势和顺风的态势下,一定要保持戒骄戒躁的品质,看得清路、沉得下心、稳得下步,这样才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向上发展态势,才能真正笑到最后、取得成功。

罗杰斯论断

一、原理来源

美国IBM公司前总裁P·罗杰斯提出:成功的公司不会等待外界的影响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而是始终向前看。

二、原理释义

居安思危,你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美国俄勒冈大学商学院院长瑞默斯教授在总结他培养的有成就的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的经验时说:成功人士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对意外要有充分的准备,成功的策略必须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防备,做到有备无患。对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者来说,他不会让外界的不利环境来决定企业的命运,而是会未雨绸缪,进行危机管理。即使遭遇了危机,也会从危机中发现机会,使自己的企业始终昂首向前。中外无数名企在自己的成长过程里,无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冲击。它们之所以能存活下来,都是得益于自己强大的预防和应付危机的能力。

三、原理运用

能让自己奋力前行的最好动力实际是来源于自己。正如罗杰斯论断所讲的那样,优秀的公司都是向前看的,从来不会等待命运的安排,之于我们每个个体也是一样,只有在困难中顶风冒雨向前走,在磨砺面前努力迎接挑战,不坐以待毙、不坐等命运安排,才能获得成功。

 

罗卡定律

一、原理来源

罗卡定律(英文:Locardexchangeprinciple,Locard"stheory),也称罗卡交换定律,是法国法医学家、犯罪学家埃德蒙·罗卡(EdmondLocard)创建的,其理论在于“凡两个物体接触,必会产生转移现象”(withcontactbetweentwoitems,therewillalwaysbeanexchange)。

二、原理释义

罗卡定律多用于犯罪现场调查中,行为人(犯罪嫌疑者)必然会带走一些东西,亦会留下一些东西。即现场必会留下微迹证。

三、原理运用

对于每名党员干部来说,谁也逃脱不了罗卡定律,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过,就必然会留下痕迹。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们每名党员都要好好找找初心,想一想自己在工作岗位上都留下了什么,对不对得起“合格”标准。

罗森塔尔效应

一、原理来源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实验者认为,教师应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
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

二、原理释义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一般而言,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教师对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别期望着不同的行为,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从而维持了他们原有的行为模式。

三、原理运用

领导干部和管理者应当避免罗森塔尔效应发生,在对待部属的态度上要力争做到一视同仁、一副面孔,要积极鼓励、正向激励,不要因为感情色彩或个人好恶而拿出不同的态度、刷上不同的脸色,否则失误过一次的部属就可能会接二连三,甚至常态出现失误。

马太效应

一、原理来源

马太效应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二、原理释义

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三、原理运用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尤其是青年干部,如果没有发展目标、没有发展规划、也无积极心态,那么在发展中就一定非常容易陷入负面循环,陷入“马太效应”的怪圈,工作和发展的局面都会越来越局促并难以突破。所以说,每名青年干部都要从一开始就有目标、有计划且心态积极、保持闯劲,这样即使遇到一些困难,也能通过不断努力排除障碍,破茧成蝶,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马蝇效应

一、原理来源

美国总统林肯曾提,林肯少年时和他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里犁玉米地,林肯吆马,他兄弟扶犁,而那匹马很懒,慢慢腾腾,走走停停。可是有一段时间马走得飞快。林肯感到奇怪,到了地头,他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马身上,他就把马蝇打落了。看到马蝇被打落了,他兄弟就抱怨说:“哎呀,你为什么要打掉它,正是那家伙使马跑起来的嘛!”没有马蝇叮咬,马慢慢腾腾,走走停停;
有马蝇叮咬,马不敢怠慢,跑得飞快。这就是马蝇效应。

二、原理释义

马蝇效应主要就是讲,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这就是著名的“马蝇效应”。“马蝇”就是企业管理中的激励因素,若企业管理者能找到合适的激励因素,就能让能力突出的员工卖力工作。

三、原理运用

作为管理者,善用“马蝇效应”,不但可以有效减少组织冲突,而且可以让这些拥有各种资源和能力的人积极效力。对于那些有背景的员工来说,他们身上的“马蝇”就是稳定的既得利益以及某种心理上隐秘的满足感。从工作能力上来讲,这些人不一定比其他同事强,但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一般好于他人,做人做事方面更自信,加上背景方面的优势,更能发挥出水平。

摩斯科定理

一、原理来源

美国管理学家R·摩斯科提出:你得到的第一个回答,不一定是最好的回答。

二、原理释义

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就是摩斯科定理的精髓。摩斯科定理主张刨根得根,问底知底。因为,当你询问他们问题时,他人的第一反应往往不假思考或者随意应付,只有继续追问下去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在营销中,摩斯科定理用处甚广,当然,也需要培养优秀的口才和足够的勇气。

三、原理运用

在搞调研时,要多思考思考摩斯科定理,培养刨根问底的意识,决不能坐着车子下基层、溜着漫步看花灯,只有深入群众、仔细论证,才能找到准确的答案,获得真实的情况。

蘑菇定律

一、原理来源

蘑菇定律的说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国外的一批年轻电脑程序员总结出来的。它的原意是:长在阴暗角落的蘑菇因为得不到阳光又没有肥料,常面临着自生自灭的状况,只有长到足够高、足够壮的时候,才被人们关注,可事实上,此时它们已经能够独自接受阳光雨露了。

二、原理释义

蘑菇定律是指初入世者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就像蘑菇培育一样还要被浇上大粪,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过程中。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是蘑菇定律,或叫萌发定律。

三、原理运用

对于每个人来讲,“蘑菇经历”都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年轻干部,必须要深刻认清“蘑菇定律”,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接受职业道路上的各种磨砺。就职任职不是舞台上的演出,不仅需要进入角色,还要承受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幸,经历事业上屡挫屡败的痛苦。事业中总有种种不如意,但只要努力成为意志坚强的人,就一定能将逆境变成顺境,在挫折中找到转机。

墨菲定律

一、原理来源

1949年,一位名叫爱德华·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对他的某位运气不太好的同事随口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坏,让他去做就一定会更坏。”一句本无恶意的玩笑话最初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含义,只是说出了坏运气带给人的无奈。或许是这世界不走运的人太多,或许是人们总会犯这样那样错误的缘故,这句话被迅速扩散,最后竟然演绎成: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二、原理释义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由爱德华·墨菲(EdwardA.Murphy)提出的,亦称墨菲法则、墨菲定理。墨菲定律的原句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三、原理运用

守正安分,不图侥幸。侥幸心理是一种不想遵循客观规律、只想依靠机会或运气等偶然因素实现成功愿望或消灾免难的心理。它使得人们投机取巧、明知故犯、不讲因果、不守规则,变得懒惰懈怠、好走捷径。因其只依赖偶然因素,所以它必然不遵循因果规律,轻视或放纵隐患,在现实中往往如墨菲定律预言的那样事与愿违。

木桶原理

一、原理来源

水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二、原理释义

盛水的木桶是由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限制,该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其加长才行。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

三、原理运用

大家都知道木桶原理,旨在告诉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可有短板,必需全面发展,补齐短板,方能最大限度发挥才干。对于我们广大党员来讲,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必须要自觉落实好“十二字要求”,真正把差距短板找出来,把整改整治落实好,在不断修身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鲇鱼效应

一、原理来源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想方设法的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鲇鱼。鲇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鲇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鲇鱼效应”。

二、原理释义

鲇鱼效应,鲇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鲇鱼效应是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三、原理运用

鲇鱼效应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管理者掌握管理的常识,而且还要求管理者在自身素质和修养方面有一番作为,这样才能够让鲇鱼型人才心服口服,才能够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

鸟笼逻辑

一、原理来源

鸟笼逻辑来源于一个故事。甲对乙说:“如果我送你一只鸟笼,并且挂在你家中最显眼的地方,我保证你过不了多久就会去买一只鸟回来。”乙不以为然地说:“养只鸟多麻烦啊,我是不会去做这种傻事的。”于是,甲就去买了一只漂亮的鸟笼挂在乙的家中。接下来,只要有人看见那只鸟笼,就会问乙:“你的鸟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死了啊?”不管乙怎么解释,客人还是很奇怪,如果不养鸟,挂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人们开始怀疑乙的脑子是不是出了问题,乙只好去买了一只鸟放进鸟笼里,这样比无休止地向大家解释要简单得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这种被别人用习惯思维的逻辑推理误解,并且最终屈服于强大的惯性思维的事情,生活中并不少见。一些创新、改革碰到的阻力大多数就是来自于传统和习惯。

二、原理释义

鸟笼逻辑,又称“空鸟笼效应”,被誉为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之一。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三、原理运用

无论是对待腐败问题还是安全问题,各级都要跳出鸟笼逻辑,不能被传统惯性思维所困,囿于老旧观念的必然结果就是跟不上新形势新特点,很多付出的辛苦、开展的工作都将是徒劳,甚至获得负面效应。

 

帕金森定律

一、原理来源

诺斯古德·帕金森,英国历史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1957年,他在马来西亚一个海滨度假时,悟出了一个定律,后来他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发表在伦敦的《经济学家》期刊上,一举成名。《帕金森定律》一书出版以后,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美国更是长踞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二、原理释义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
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
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
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
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三、原理运用

正如帕金森定律所折射的那样,过去,一些心术不正的领导以权谋私,大举着“举贤不避亲”的幌子,把那些缺乏基本业务素质的亲属故旧,或欺上瞒下,或弄虚作假,或交换提携弄到自己所任职把掌的部门。于是“七姑八舅”一个个执掌了“帅印”,亲属嫡系一个个占据着要害岗位,而一个个有能力的干才,或因有些“野心”,或因有些真本领“气焰”有点“嚣张”,而受到轻用、不用,甚至倍受压制,结果造成了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在加强作风整治的强压下,这种现象已经基本根除,但我们还要引起重视,防止此类问题再度发生、回潮反弹。

破窗效应

一、原理来源

“破窗效应”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津巴多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二、原理释义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三、原理运用

我们要阻止破窗效应,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管理、监督,若要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一定要靠法规制度,而且要从严从紧、强势强压,绝不以问题小而姑息。凡是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都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坚决做到不留“暗门”、不开“天窗”。

青蛙效应

一、原理来源

“青蛙效应”源自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后来热度难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科学家经过分析认为,这只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逃离险境”,是因为它受到了沸水的剧烈刺激,于是便使出全部的力量跳了出来,第二次由于没有明显感觉到刺激,因此,这只青蛙便失去了警惕,没有了危机意识,它觉得这一温度正适合,然而当它感觉到危机时,已经没有能力从水里逃出来了。

二、原理释义

青蛙效应(frogeffect)是指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三、原理运用

古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客观地讲,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总愿意安然现状,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愿意去改变已有的生活。若一个人久久沉迷于这种无变化、安逸的生活时,就往往忽略了周遭环境等等变化,当危机到来时就会陷入青蛙效应,只能像那只青蛙一样坐以待毙。

犬獒效应

一、原理来源

当年幼的藏犬长出牙齿并能撕咬时,主人就把它们放到一个没有食物和水的封闭环境里,让这些幼犬自相撕咬,最后剩下一只活着的犬,这只犬称为獒。据说十只犬才能产生一只獒。这种现象被称为犬獒效应。

二、原理释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挑战和机遇同在,竞争是它的最显著特征。竞争是一种刺激,一种激励,也意味着新的选择和新的机遇。竞争是造就强者的学校,竞争出生产力,竞争出战斗力。只有主动迎接竞争的挑战,我们才能成为强者。

三、原理运用

处在新时代新起点,竞争压力日趋增大,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从犬獒效应中获得启示,当然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向上生长,只有不断地磨练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才能让自己更有竞争力。

手表定律

一、原理来源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做了猴王的猛可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寻找,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表。但出乎猛可的意料,得到了三块手表的猛可有了新的麻烦,因为每块手表的时间显示的都不相同,猛可不能确定哪块手表上显示的时间是正确的。群猴也发现,每当有猴子来问时间时,猛可总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猛可的威望大降,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变得一塌糊涂。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时间;
拥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

二、原理释义

手表定律是指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的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那个人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三、原理运用

很多人往往逃不出“手表定律”,人生的很多苦恼都是因为“手表”太多,所以才无所适从,这个也想要,哪个也想要,最后把自己搞的筋疲力尽,最后什么都没有做好。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标准,要找准一条路,脚踏实地的走下去,都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酸葡萄效应

一、原理来源

《伊索寓言》中讲道:狐狸想吃葡萄,但由于葡萄长得太高无法吃到,便说葡萄是酸的,没有什么好吃。心理学上以此为例,把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

二、原理释义

“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三、原理运用

美方对中委、中拉互助横加指责,只能解读为是一种“酸葡萄效应”,是为本身奉行“新门罗主义”造势。

塔马拉效应

一、原理来源

当初弗·佩赫研制被动(无源)雷达的目的是探测雷达制导导弹,但让其大放异彩、声名远播的却是它竟能成功地探测到隐形飞机,成为隐形飞机的克星。在1999年3月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行动中,一架美国F-117A战斗机倚仗先进的隐形性能有恃无恐单机飞进。当它快飞到贝尔格莱德上空时就被南军“塔马拉”雷达探测到和锁定住。南军地空导弹部队果断发射两枚老式萨姆-3型导弹,一举将它击落在贝尔格莱德以西40公里的布贾诺伏契村附近。“塔马拉”雷达打破了隐形飞机不可发现的神话。欢庆的南军民在F-117A残骸上举起嘲讽的标语:“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是隐形的!”

F-117A折戟令美国大为震惊。起初美国不相信F-117A会被“塔马拉”雷达截获,于是派专家专程赴捷克探询弗·佩赫。弗·佩赫十分自信地告诉他们:“塔马拉”完全具备捕捉隐形飞机的本领。美国人突然意识到眼前的这位其貌不扬的“雷达怪杰”是无价之宝,便请他移居美国。当年华约的“英雄”如今成了当年对手的“家里人”,真让人感叹世事变迁的无情。

二、原理释义

塔马拉是捷克雷达专家弗·佩赫发明的一种雷达,它与其他雷达的最大不同是不发射信号而只接收信号,故不会被敌方反雷达装置发现。引申意为:善藏者人不可知,能知者人无以藏。

三、原理运用

任何人的工作和事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存在波峰和波谷。当我们处在波峰的时候,一定要懂得保锐气藏锐利;
当我们处在波谷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要从多个层面发现“塔玛拉效应”的正向作用,确保自己处于事业爬坡期时不迷向,处于事业下坡期时不自弃。

挖坑理论

一、原理来源

凯恩斯在1936年所写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过一则“挖坑”的寓言故事引申出了政府干预理论。乌托邦国处于一片混乱中,整个社会的经济处于完全瘫痪的境地,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们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政府决定兴建公共工程,雇佣200人挖坑。200人挖坑,就需要200把铁锹,于是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开工了;
挖坑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这时食品行业也开工了。通过挖坑,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坑终于挖好了,政府再雇200人把这个大坑填好,又需要200把铁锹……萧条的市场终于一点点复苏了。经济恢复后,政府通过税收,偿还了挖坑时发行的债券,一切又恢复如常了。

二、原理释义

挖坑理论是指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让政府出钱请工人开工,由此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三、原理运用

调动工作积极性,促进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使改革的阵痛期最大限度缩短,很科学也很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灵活运用挖坑理论。只要党委机关科学统筹起来,领导部门拿出有效刺激方式,就能在最短时间内将所有机制运转起来,进而实现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

韦奇定理

一、原理来源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

二、原理释义

即使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

三、原理运用

在真理面前,我们不能左右摇摆,特别是在政治性问题面前,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立场原则,不能听信谣言,不能为灰色消息所动,多想想理想信念,多想想韦奇定理,切实在风雨中站稳脚跟、坚定立场。

沃尔夫定律

一、原理来源

沃尔夫定律指的是:骨在需要的地方就生长,不需要的地方就吸收。即骨的生长、吸收、重建都与骨的受力状态有关。是十九世纪外科医生朱利叶斯·沃尔夫的重大发现。

二、原理释义

沃尔夫定律,是对人体中的骨骼的一种成长定律,主要是指人体的骨骼如果长时间的接受外部的压力,就会增大骨密度和坚硬程度,这个定律是由十九世纪外科医生朱利叶斯·沃尔夫发现的。当一个格斗运动员反复用拳头击打,和用腿脚踢打,则其腿脚与拳头受力较多,且长期接受锻炼,在这一块部位的骨头密度会较其他不受力部位的骨密度大。这也是向泰拳等凶狠拳法格斗运动员的骨骼机器强硬的原因,因为他们从小练习泰拳就需要用木棒敲击自己的主要击打部位。

三、原理运用

沃尔夫定律的核心就是接纳压力、利用压力、创造压力。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主动将自己置身于压力的场景下,并且积极地去拥抱眼前的压力。我们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去读书,去请教他人。问题可以为我们创造无形的压力场,一旦突破压力场,你的认知层级就提高了一个台阶。

漫无目的地去学习是非常低效而愚蠢的伪学习,那样的学习方式只能给你带来一丝虚无缥缈的自我安慰,让你活在如同皇帝的新衣般的自我欺骗之中。不穿衣服不可笑,可笑的是在大街上裸奔还自以为穿着内裤。

小池定理

一、原理来源

日本管理学家小池敬提出。

二、原理释义

小池定理主要的意思为,越是沉醉,就越是抓住眼前的东西不放。意思有些类似于自我陶醉不易清醒,自以为是不喜批评。

三、原理运用

自以为是,乃是傲慢,傲慢是一种恶行,则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正如小池定理所揭示的那样,一个人如果养成傲慢习气,在生死相续的时刻,往往最多只能得到别人同情的眼神,并不会获得实质性的帮助。

羊群效应

一、原理来源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指的是从众心理。

二、原理释义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三、原理运用

在竞争激烈的“兴旺”的行业,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看到一个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业都蜂拥而至,上马这个行当,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生产能力饱和,供求关系失调。大家都热衷于摹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有时难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酝酿效应

一、原理来源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二、原理释义

有时候学习者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或者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多么努力,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可能就会对问题解决起到关键作用,这种暂停就是酝酿效应。酝酿效应来源于阿基米德实验中对浮力定律的发现,具有非逻辑性和自发突变性的特点。

三、原理运用

工作中如果遇到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的情况,我们不妨试试“酝酿效应”,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也许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出来,这样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会一下子找到解决办法。

推荐访问:笔杆子 常用 材料 笔杆子写材料常用管理学原理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