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事迹材料 > 2023年度高校优秀教师个人事迹汇编7篇(范文推荐)

2023年度高校优秀教师个人事迹汇编7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6-21 09:45:06 事迹材料 来源:网友投稿

高校优秀教师个人事迹第1篇赵喜纯,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英语六系主任,外国语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副书记。曾获“长春大学黄大年式的好老师”、“长春大学团风育人标兵”称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赵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优秀教师个人事迹汇编7篇,供大家参考。

高校优秀教师个人事迹汇编7篇

高校优秀教师个人事迹 第1篇

赵喜纯,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英语六系主任,外国语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副书记。曾获“长春大学黄大年式的好老师”、“长春大学团风育人标兵”称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赵喜纯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自任教以来他一直坚信教育的本质是培根铸魂,离不开心与心的交融。只有教师捧着一颗心,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在20年的从教生涯中,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尤其是在带领学生社团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以及组织学生竞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16年,他指导学生创建了长春大学团风“踏歌行梦”支教协会。经过多年的努力,“踏歌行梦”支教协会已成长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级社团。每一年支教协会都利用寒暑假进行为期10至20天的支教,至今已在湖北宜昌、四川万源、贵州兴义、河南商丘等地乡村中、小学进行了六期八次支教。在赵喜纯的带领下,2017年支教协会在长春清华实验学校建立了实习点和支教点。2019年,支教协会多次帮助曾经抚养了400多个孩子的长春好人王浩楠。协会也多次成功举办如“一毛钱漂流记”“小草义卖”等活动,吸引了长春电视台和网络媒体的广泛关注。通过支教,学生们不仅为教育贡献力量,给社会增加正能量,同时也使身心得到了锻炼,个人专业能力、服务社会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赵喜纯致力于帮助学生营造良好英语学习、竞赛环境,以打造“英协”社团为基础,积极探索英语实践教学。英语协会是长春大学优秀学生社团之一。协会一直坚持早、晚读,在学校总能看到他们练习口语的身影,已成为一道风景线。

近年来,在赵喜纯的带领下,协会成功承办了“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演讲、阅读、写作比赛、英语书法比赛、英语角、英语沙龙等多项赛事和活动,为广大同学提供了英语学习和竞赛的平台和服务,英语协会组织能力和校园影响力也因此得到不断提升,受到了师生好评。

赵喜纯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2018年以来,他指导学生获得双创国家级立项2项,省级1项,校级多项。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他指导、动员150多名艺术类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当年共有11项获得立项,其中“青春烛梦,舞动心灵——农村舞蹈教育行业践行者”项目参加“互联网+”比赛荣获校级金奖、省级铜奖的优秀成绩。学生通过活动丰富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凝聚了团队,获得了成就感,收获满满。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他作为教师的信条,也是他不断努力的方向。

高校优秀教师个人事迹 第2篇

园丁平凡,却是大美的播种者;
船帆普通,却是航程的指引者。埋头奉献,润物无声,乘风破浪,指点迷津。他以崇高的信念和严谨的治学,彰显了当代青年教师的卓越风范。他就是全省优秀教师、高校师德先进个人测通学院刘卓夫老师。

——题记

从2004年第一次登上讲台起,十年时光转瞬即逝,刘卓夫作为教育的辛勤耕耘者,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片忠诚,凭着对莘莘学子的谆谆教导,描绘出一幅壮丽的教学蓝图。

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才不辜负教师这神圣的称号,这是刘老师教学的信仰;
只有倾情付出,对待教学工作契而不舍,才不辜负学生们的深深期待,这是刘老师的教书理念。一次次教学大赛,一尊尊奖杯,使他深刻认识到,奖杯上虽然刻有他的名字,但这份荣誉属于他深爱的这所学校,属于团队中那些不辞辛苦,默默奉献的每一个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012年,经过层层选拔,他有幸代表学校参加了在天津大学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当他正在全力准备比赛的时候,不幸他的父突然辞世。校工会和学院的领导得知消息后,帮他安排料理丧事,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领导们的关爱让他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也给予了他极大的精神鼓励,他在心中默默感恩的同时,也坚定用自己的全心努力,回报关爱他的领导和学校的决心。

在历时5个多月的备赛过程中,在学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组织下,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年轻人汇聚到一起,组成了备赛团队。队员们都默默地承受了所有青年教师都面对的来自家庭、工作和继续深造的种种压力。忘不了年迈体弱的父母为了他们能够顺利比赛替我们照顾年幼的子女;
忘不了刚刚安顿好生病的孩子,又要调整状态上台演练的苦楚;
忘不了多少个彻夜不眠,多少次挑灯夜战;
忘不了各级领导在假期为他们动员鼓劲,激发创作灵感;
忘不了指导教师谆谆教诲,悉心指导;
忘不了赛前校领导亲临现场,帮他们调整状态。虽然最终只有他一个人去参加比赛,但是团队的其他老师将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无私分享于他,艺术学院的多位师生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对多媒体课件进行了艺术加工。正是这些无私的付出,使他能够有幸走上了全国比赛的领奖台。

难忘恩师感恩前行

之所以说教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在先师的教诲下,选择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份职业的。曾经指导刘卓夫的两位先生,不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还在生活上给了他不尽的关怀。在刘卓夫国外求学期间,为了不影响他的休息,先生每次跟他通话时,总是精心地计算时差。当人生迷茫时,先生的一句"不论何时何地,我都支持你",让电话一端,远隔重洋的他,泣不成声!;
当系统联调时,先生身先士卒,飞溅的高压机油弄脏了雪白的衣衫,先生却淡然一笑说"你们没事就好"……先生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教诲了他为人和做学问的真谛。所以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断前行。

心怀着对前辈关爱的感激,在他成为大一新生班主任的时候,十分注重与学生沟通和联系,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采取设立班级QQ群,建立学生信息卡等方式,将亲和力和感染力融入到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针对"大一"新生初次远离父母,异地求学的情况,在学生生日的时候,组织全班同学为其庆祝。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所学课程与未来就业的彼此关联,邀请优秀毕业生为全班作讲座,介绍学习方法,树立学习典范,培养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所带测控10-4班中,多人次获得国家和校级奖学金,在全国电子大赛、数学建模联赛等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被评为校优秀班级。

知行统一,博厚悠远。他觉得,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还有什么能够超越每一次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光荣与梦想?又有什么能胜过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那种喜悦与自豪?在教学、科研的双重使命面前,教师的身份让他既要真心对待科研,更要用良心投入教学。他相信,每一个拥有一方讲台、面对一群求知若渴学子的教师,只要用心,都能在教研相长中做得更好,也会在日常教学之路上收获更多。

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他有壮丽的人生,他用小小粉笔书写梦想,他言传身教续写教育篇章。在教育事业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为学生奉献的快乐。难忘三尺讲台,难忘四季风雨,他将继续前行的脚步,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校优秀教师个人事迹 第3篇

一、严谨治学态度,一生不懈追求

1960年7月,年轻的xx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来到南气院工作。根据当时学校制度要求,新教师第一年需要一边备课一边担任辅导教师,一年中,他认真听课备课,努力为60级学生辅导数学。xx热情的工作和严谨的作风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不久便正式站上了数学教学的讲台,这一站就是四十余载,始终不曾懈怠。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病痛缠身的情形下仍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和其他各项工作,时刻以饱满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魔,他谈论最多的不是病痛,而是他的教学事业和他培养的学生。几十年来,正是这种对事业和学生的挚爱,获得了学生至深的尊敬和感激,赢得了同事无限的敬佩与留恋。

明代思想家黄羲曾有云:"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古代思想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可见,教书育人是一项职责重大的严肃工作,不可有半点虚假、敷衍和马虎,教师必须具备厚实的业务功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实事求是、科学严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xx副教授一生就是时刻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的。

二、教学水平精湛,满怀爱心育人

我校61级校友周军曾在回忆母校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服务楼二楼西头教室里,xx老师在讲授高等数学。黑板架在三角木马上,潘老师穿一件米色学生装,讲讲写写。精彩而投入之际,忽然北风裹着骤雨灌窗而入,吹散了先生的讲稿。原来窗户尚属有框而无扇,后勤即派人用油毛毡堵窗挡雨,窗被挡,室内昏暗;开灯,先生照讲,学生照听。这是我在南气院难忘的第一堂课。"就是在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教室里,潘老师带领着学生在通往真知殿堂的道路上飞奔着。

xx老师先后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们讲授《高等数学》、《数学分析》、《复变函数》和《数理方程》等专业和公共基础课程,有时每学期同时承担三门课的教学任务。尽管每年的教学任务重,备课工作量大,但他要求自己承担的每一门课程都提前写好讲稿。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他严把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关,用端正的态度对待工作。详尽、细致、精心设计教案总能让他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掌握教学节奏,并为年轻教师做出表率。在课堂教学这一最重要的环节,他以知识的传授为根本,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追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xx老师有一个习惯,每堂课之前都会深入学生中听取意见,根据在学生中了解的情况反复修改讲稿,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无论是重复课还是新开课,他都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寻求最有效的授课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作风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课间休息时,喧闹的"教室中总能看到xx老师与学生交流的身影。他抓住每个机会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心声,征求学生对自己教学方面的建议和要求,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他耐心解答、正确教育和引导,鼓励学生珍惜求学时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阅读优秀的书刊文献等等......这些都对学生成长成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潘老师的课既使得我们学到了知识,又使得我们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对此,他教过的学生无不感慨良深。

三、兢兢业业工作,默默无闻奉献

从1960年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开始,xx先后兼任南气院数学组组长、数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基础部主任等职务,他对自己所承担的各项工作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兼任领导职务期间,他带领教师们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带头实施教师工作规程,认真履行职责,注意听取师生的意见,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无论面对同事还是学生,谦和的xx老师总是带着微笑,热心周到。无论是自己工作分内的还是分外的,他都积极参与,乐于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xx老师一直住在校园里,经常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兢兢业业,毫无怨言。

在艰苦的环境中,xx老师和同事们一起奋战在人才培养的战线上。朱乾根教授就曾在撰文《在毗卢寺的日子里》中深情回忆了与xx等建校初期的老教师并肩工作的日子。xx顾全大局的思想境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让人敬佩;他扎实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深深感动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四、为人坦诚和善,一生淡泊名利

xx老师在学校初创时期的艰苦岁月里来到学校工作,他满怀一腔的热血立志让自己的青春在这片土地上熠熠闪光。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学子对知识的渴望,都使他的工作热情和干劲与日俱增。1966年秋季,学校也和全国高校一样开始了停课闹革命,教师不能正常上课,学生不能正常学习,潘老师的教学工作也被迫中断。文革结束后,xx老师又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去,没有去计较个人恩怨,以科学的态度认识文革的起因,以宽宏大量的心胸对待周围的人与事。

xx老师一生呕心沥血,甘为人梯,淡泊名利,诲人不倦。文革结束后,许多亲戚、朋友和同事找他为他们的子女辅导高考数学,这会占用他大量时间,但他都欣然应允,并不收取分文报酬。

高校优秀教师个人事迹 第4篇

李晶晶,女,中共党员,讲师,现任信息与控制工程系通信工程专业教研室主任、系党支部组织委员。自2010年11月入职以来,先后担任实验教师、通信工程专业专任教师。在这8年的教师生涯中,该同志以高度的责任感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2016年度、2017年度年终考核均为优秀,受到学生和老师的一致好评。2018年荣获学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一、思想素质良好,政治信念坚定

作为一名教师党员,该同志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个人政治素养。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恪守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作风正派,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真诚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尤其针对那些自卑感和逆反心理比较强的学生,更是主动去接近他们,坚持鼓励和引导,在生活上体贴细心,在学习上帮助提高,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

二、教学态度严谨,热心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该同志自任教以来,先后承担了多门实验课、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授课中,她把好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关,备课详尽细致,精心设计教案,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教学之余还耐心辅导考研学生的专业课,甚至在深夜收到学生QQ留言时也能及时作出解答,不影响学生的复习进度,目前已有4名学生考取不同院校的通信专业研究生。她积极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程”、“在线课程学习”等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实践业务水平。工作期间主编专业教材1部,参编专业教材2部。主持省级教研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教研课题5项,校级教研课题3项。

三、致力科研,提升自身科研素质能力

该同志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与能力,力求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目前主持校级和市级科研课题各1项,参与校级科研基金项目6项;
主持横向科研课题1项,参与横向科研课题3项;
发明实用新型专利3项;
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2篇中文核心;
获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获沈阳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

四、潜心教学,注重学生双创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业潜能。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创青春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省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校三等奖1项,并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积极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分别获校级立项1项、省级立项2项及国家级立项1项,并获得2017届优秀毕业生设计指导教师。

五、服务意识较强,倾心教学管理

作为教研室主任,该同志带头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调研及论证报告的撰写、专业类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特别是在迎评和专业建设期间,她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经常利用中午、夜晚进行了大量的材料编辑和整理工作,精心起草各类计划总结,撰写教学检查工作方案、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方案、新专业申报、青蓝工程活动方案、班导师活动计划等,这些材料都以较高的质量受到了系领导的充分肯定。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她觉得自己始终要践行为人之道,从师之道。她将继续前行的脚步,为学校的迎评、转型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校优秀教师个人事迹 第5篇

郎立夫,中共党员,音乐学院副院长;
中国音乐家协会大管学会理事,吉林省音乐家协会管乐协会理事,长春大学师生交响乐团指挥,主教巴松,乐队合奏。多年来指挥乐团完成了《黄河大合唱》《乔家大院》等多部完整的大型民族作品以及众多的中外交响乐作品。

在三尺讲台深耕音乐教育,践行育人使命。2009年,郎立夫参与组建长春大学师生交响乐团,并担任乐团指挥。他指挥乐团参加了2011年东北亚艺术周露天交响音乐会、2012年东北亚艺术周“凝固与脉动”雕塑公园露天交响音乐会、“雅乐春之声”交响音乐会巡演等省市重要演出。在2012年、2018年指挥的“唱响中国”长春晚会和“德孝行”交响音乐会分别在央视播出。多年来,他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中带领乐团完成了“中国梦、民族魂”中国作品交响音乐会、“未来看得见、梦想听得见”长春大学暨全国助残日交响音乐会、“红色经典”交响音乐会、新年音乐会等十几场交响音乐会,指挥乐团完成了《黄河大合唱》《乔家大院》等多部完整的大型民族作品以及众多脍炙人口的中外交响乐作品。在今年建党100周年之际,与音乐学院全体师生共同筹备一年,加班加点排演了大型民族歌剧《江姐》,连续演出13场,为师生上了一堂音乐党史课,实现学校师生观看全覆盖,线上线下观看近4万人,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作为协助院长分管实践活动的副院长,郎立夫坚持发展学院的“星期音乐会”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团风”精神的深入融合,将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星期音乐会”的主题中,并不断推进学院每个专业的实践课程建设,为学生在舞台实践方面创造了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进一步推动课堂理论教学和舞台实践教学的结合。在拓展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工作中,目前与27家省内外专业团体、学校、艺术培训机构、文化传媒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实习实践基地,就人才培养、实践演出、毕业实习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合作。在学生的实习实践中,与实习实践单位联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实践能力等方面共同发力,共同培养学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一生的使命,郎立夫深知这份工作的深远意义,他将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高校优秀教师个人事迹 第6篇

陆明,中共党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吉林省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培训师。发表思政类论文9篇、参研课题10余项;
参编教材书籍2部。曾获吉林省高校就业指导网络课程教学大赛二等奖、省挑战杯二等奖指导教师、省首届“互联网+”大赛铜奖指导教师、省教育厅学生思想教育论文大赛三等奖、长春市“高校文明杯”优秀学生管理个人。

陆明始终把工作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当作一份事业来经营。她之所以能将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在某种程度上也源于一个“爱”字——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她把这平凡而简单的爱融于日常琐碎繁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地为每一位学生服务。这种爱以及她认真负责、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同事和学生的认可。她的付出与努力也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她十分注重调研反馈工作,坚持定期围绕学生成长、学业发展等主题进行分析研判。2018年至今,先后组织开展《疫情防控期间学生思想、心理状况专项调研》、《学生工作视角下的学生学习状况分析与思考》、《长春大学与国内其他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研》、《学工干部思想工作状况调查分析》等大样本专项调研17项,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身在其位尽其责”,每一项工作她都尽可能使之非常规范地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是进一步优化工作设计。近三年,起草《学生工作大教育工作方案》、《学工系统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长春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党建引领学团工作要点》、《学工系统应对“疫后综合征”工作方案》、《学团系统学风建设常态化工作实施方案》等工作规划文件30个,保障工作有序运行与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强化成果提炼。撰写《夯实基础、传承创新,不断提升心理育人实效》等工作经验总结材料30篇;
编辑《学生工作大讨论工作简报》等工作简报10期;
制作《十载心育,续梦启航》心理工作回顾宣传片1期、工作成果展1期;
编印《学生工作大讨论成果集》、《学风建设工作纪实》等专项工作成果汇编25册。为院际间、部门间工作提供了可示范、可借鉴的经验。

为把心理育人常规服务提质增效,她认真规范,高质量做好各项常规工作。找准靶向,科学干预。组织开展全校心理普查、加大辅导员谈心谈话力度,将关口前置,指导各层面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做好分类帮扶;
在不同校区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督导师和兼职咨询师,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化心理咨询队伍。规范服务,提升质效。增加咨询前的心理测试评估,设立学生心理预约员制度,制定《咨询录音知情同意书》、《兼职心理咨询师工作要求》等,规范《咨询记录书写要求》、《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反馈表填写要求》。规范课程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进一步规范教学内容,制作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课件,为授课效果提供了坚实保证;
根据学生实际需求,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加入疫后心理适应内容,帮助学生顺利适应特殊新学期。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陆明积极主动作为、创新工作举措。会同教师工作部、校工会,整合校内各领域师资力量,成立“长春大学心理健康辅导团”,促进各部门在具体工作中以动态、协调的方式将心理育人各类要素有机组织在一起。不断挖掘育人资源,牵头组建长春大学首届“励志·成才”报告团,以身边人身边事感染学生进步成长的方式,助力“团风”和“特教”精神在接力传承中发扬光大。在原有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基础上,形成目前“校—院—班—舍”四级网络,使我校心理工作更好地延伸到每名学生中间。将原有较单一的心理宣教活动体系,发展为以春秋两季的“心理健康宣传月”和“新生心理成长季”两个系列活动为主要渠道的宣教活动体系。同时,打造“我的情绪我做主”等多个主题的心理健康互动体验项目,让学生在体验中达成教育效果,学生参与度极高。助力师生共同成长。2017年起,不定期面向教师举办心理健康服务开放日、主题工作坊、体验式团体辅导等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陆明坚信,品质源于对细节的积累,卓越来自对信念的执着,所以,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她都竭尽所能,力求完美。2019年迎新工作中,首次在报到现场为每一位新生准备《励志·成才报告文集》,帮助其快速进入新角色、找到学习的新榜样;
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准备“爱心大礼包”,帮助其缓解经济压力,让学生在入校之初即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2020年,首次为我校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所在生源高中、家长寄送喜报,共同分享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与喜悦,进一步推动家校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陆明始终带着敬畏、热忱投身到伟大的育人与助人事业中,在传承创新中提升工作品质,从细微处提高育人工作的温度。

高校优秀教师个人事迹 第7篇

林海燕,中共党员,文学院副院长,文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
硕士生导师,省级一流课程《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负责人。教育部对外汉语高级教师;
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国家语委聘任语言文字督导专家。

对教育,热爱、敬畏、奉献;
对学生,理解、尊重、唤醒;
对自己,反思、鞭策、完善。这是林海燕对职业生涯的坚信和坚守。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要想实现全过程育人,实现价值引领,就必须利用好课堂的主阵地。林海燕承担的《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课程,是该专业最核心的专业课,既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业务本领,又要启迪学生深刻的文化自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家国情怀。为达到这些育人目标,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解构与重构,改变以往线性教学顺序,纵向提炼出九大知识模块,在知识传授中注重能力的培养,将思政目标以“盐溶于汤”的形式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相结合。经过两年稳扎稳打的建设与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课程从众多同类课程中脱颖而出,被吉林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林海燕潜心教学研究与改革,主持《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长春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她把每节课都当做自己的“代表作”,深受学生喜爱。曾获长春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4次、教学质量免检教师2次;
获长春大学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全国高校教师微课大赛吉林省一等奖、全国优秀奖。

在精于教学的同时,林海燕也时刻不忘科研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主持教育部国家语委等项目8项,参研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教育部专项科研项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她吸纳了3名在校本科生做项目组成员,利用寒暑假带领他们到偏远的山区,从事方言的田野调查工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在林海燕的科研引领下,本专业学生撰写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延边教育学院学报》《文教资料》等学术刊物上,虽然级别不高,但却是学生迈出的宝贵的科研第一步。

为了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创造一个完全真实的汉语教学课堂环境,林海燕创立了一个由本科生为外国留学生上课的课堂,既解决了本专业学生实践的问题,又可以帮助外国留学生提高汉语及汉文化认知水平,这件事情于双方有益,又能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因此林海燕将它命名为“友谊课堂”。

“友谊课堂”自2009年创立,每周三、周五的下午,她都带着自己的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其他同学随堂观课记录,教师即时督导点评,讨论教学得失。“友谊课堂”结束后师生共同仔细分析教学录像,研讨课堂教学方法,总结课堂教学规律。这一坚持就是11年,中国学生为留学生累计授课2300余学时,每一节课中都凝聚着林海燕的辛勤与汗水。做这一切并没有报酬,对于她而言,学生优秀的教学水平就是最好的回报。

教书育人是门大学问。林海燕常说,做老师不难,但做个好老师却是值得终身研究的课题。要想做名好老师,须得“心中壮志常在,脚下须臾不息”。

推荐访问:事迹 汇编 优秀教师 高校优秀教师个人事迹汇编7篇 高校优秀教师个人事迹(汇编7篇) 高校优秀教师个人主要事迹材料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