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事迹材料 > 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精选推荐】

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2-11-13 15:55:06 事迹材料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精选推荐】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下面是小编为您推荐2021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感悟五篇
 

  2021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1

  华坪女子高中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家庭贫困的阴影对孩子影响很大。张桂梅在家访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还经常救济学生家庭,甚至帮助全家人摆脱贫困。

  船房乡华荣村的文丽丽、文萍萍(化名)两姐妹分别是华坪女子高中的高三和高一学生。两姐妹的家不仅贫困,而且她们的父亲眼睛患有严重疾病,在县医院无法医治,需要到邻近的攀枝花市医院医治,可因经济困难,一直未能出行。今年国庆到她们家家访时,张桂梅当场掏出500元给两姐妹的父亲,让他尽快去看病。

  张桂梅看到两姐妹家有一间装杂物的危房,人员进出十分危险,当即提出应该尽快拆除。陪同家访的船房乡乡长李桂梅表示由乡里帮助拆房,并帮助其向民政部门申请低保保障。两姐妹和父母感动不已,全家搀扶着张桂梅送出村外。

  12年来,张桂梅资助学生困难家庭的费用,都来自各级政府给她的奖励补贴,还有社会各界的捐助。她希望把这些关爱带到女子高中的孩子们身上。

  “我获得的许多荣誉,是贫困山区老师集体的荣誉。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贫困山区的老师们,温暖了老师学生们的心,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做好贫困山区的教育工作。”张桂梅诚恳地说。

  2021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2

  张桂梅祖籍辽宁,从东北来到云南支边后,随丈夫同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第一中学任教。张桂梅以为那里将会是她余生的归宿,然而天不遂人愿。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张桂梅害怕触景伤情,申请从大理调出,她来到了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

  从大理调到华坪不到一年,张桂梅被查出子宫内有一个近五斤重的肌瘤。由于之前给丈夫治病花掉了几乎所有积蓄,张桂梅决定放弃治疗。后来,县里得知了张桂梅的病情,县长告诉她:“我们再穷,我们都会救活你。”为此,县里开妇代会的时候积极动员大家给张桂梅捐款,有人甚至捐出了自己仅剩的五块钱路费。

  “我没为这个小县做过一点点贡献,却添了这么大的麻烦。他们把我救活了,我活着要为他们干些什么。”张桂梅回忆起那段往事,依然哽咽。

  再次回到校园,张桂梅发现,华坪的教育环境和她以前所在的大理相差甚远。张桂梅任教期间,民族中学里的女生不仅数量少,还时不时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

  读着读着就不来了,是什么原因?张桂梅跑进大山,开始找那些退学女生做家访。和家长们一谈,张桂梅明白了:十几岁的姑娘,已经被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张桂梅不甘心,拦不住的,就找到当地的村干部进行沟通;
家里太穷的,就拿出自己的工资补贴。她铁了心,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些女孩子们带回去读书。

  20xx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身为教师的张桂梅兼任院长。“儿童之家”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无儿无女的张桂梅成了她们的“妈妈”。

  民族中学和儿童之家的经历让张桂梅萌生了一个想法:筹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

  “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张桂梅说。

  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张桂梅也有自己的考虑。一次家访时,她发现有户人家的儿子才读初二,便可以进县城参加补习班,而他的姐姐已经高三了,却要被家长留在家里干活。那一刻,张桂梅心里觉得,就算再难,她办女高都是对的。

  2021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3

  华坪县的教育经费本就紧张,专门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在旁人看来是太过疯狂的想法。从20xx年起,张桂梅就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

  她带齐所有的证件,到城市去募捐:我想办一所学校,您能不能支持我五块、十块,哪怕两块都行?

  “骗子!好手好脚你不干活,还会说普通话,戴个眼镜你出来骗钱花……”筹款之路比张桂梅想象中困难许多,她用了五年寒暑假的时间也才只筹措到一万元,远远不够开办一所学校需要的资金。

  就在张桂梅已经不抱希望之际,天无绝人之路,20xx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到北京开党代会时,一位细心的记者发现张桂梅穿的牛仔裤居然破了两个洞,她开始好奇张桂梅的故事。这之后,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高梦在全国传开。

  来自各方的捐款以及当地政府的出资共同汇聚在华坪,20xx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其他16名教职员工。

  华坪女高首届共招收女生100名,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因为入学分数没有门槛,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尽管如此,张桂梅还是给老师们下了“硬指标”: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有女学生的爷爷奶奶说,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知识在山里人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你们给我教出来最少二本!

  又是一个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那之后,张桂梅成了学生们眼中的“魔鬼”,从洗漱、吃饭到自习,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

  张桂梅说,她知道靠刷题提高成绩的方式并非上策,但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尽管苦一点、累一点,但大山里的学生也可以考到浙大、厦大、川大、武大,那便一切都值了。

  2021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4

  深秋,清晨。丹东市光荣院里,孙景坤坐在床前,打量着挂在墙上的一件挂满军功章的旧军装。阳光照进屋里,军功章上泛起金光。

  “这是在辽沈战役中立的三等功,这是在平津战役、海南岛战役中分别立的二等功,这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的一等功……”不久前刚做过一次手术,老人身体有些虚弱,但谈到战场上的过往,却历历如昨。

  1924年,孙景坤出生在安东(现丹东市)山城村。1948年1月,结婚后不到一周,他就参军入伍,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临走前,他留给妻子一句话:“只有打了胜仗,咱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解放海南岛战役……在一次次浴血奋战中,孙景坤快速成长起来,并火线入党。

  “最险的一次,子弹贴着我后脑勺过去了,用手一摸,全是血。”正是一次次和敌人的生死较量,让他养成了胆大心细、机智灵活的作战风格。

  1950年,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孙景坤随部队从海南战场撤回后集结在安东,待命过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战友们劝他回家看看,他却总是拒绝:“在外边打了三年仗,咋能不想家?但别人都不回家,就我特殊?”

  战场上,对敌人的勇猛痛击,就是对家人、对祖国最大的爱与告慰。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孙景坤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守卫161高地的战斗。

  10月27日,已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命令,带领9名战士增援已连续驻守161高地12个小时的战友。彼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天上飞机轰炸,地上众炮齐发,增援部队很难登上高地。

  “当战士的哪能讨价还价?让上咱就必须得上!”以敌军飞机轰炸升腾起的烟雾做掩护,孙景坤带领战士们扛起弹药箱冲上161高地。当时,高地上只剩几名战士活着。

  副连长支全胜在爆破筒里装满炸药,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孙景坤等人到来,令他精神为之一振:“一定要守住阵地!”孙景坤带领战士们立即投入战斗,从中午到深夜,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

  阵地守住了,但伤亡惨重。“阵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个战士,其他人都牺牲了。”老人回忆着,两行清泪无声滑落。

  这次战役中,孙景坤毙敌多人,荣立一等功。后来,他被朝鲜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报告团回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连年征战,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斗,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子弹有毒,后来腿上、连带脚上的肉都烂了。”

  这些伤疤,成为刻在老人身体里永远的军功章。

  2021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5

  秋意渐浓,群山环抱的山城村,山头层林尽染,田间金黄一片。

  “山城一队北部湾,当年就是烂泥滩。一遇水涝就不收,如今变成米粮川。”山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邱大鹏感慨地说,这首流传下来的顺口溜,是乡亲们对孙景坤带领大伙改天换地最好的感念。

  1955年,复员的孙景坤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务农。“咱没多少文化,还是回家本本分分做个农民。”孙景坤回忆。

  回乡后,孙景坤把各种奖章奖状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锄头下地种田。很快,正直能干的他被选为生产一队队长,带领村民们向着贫困这个“敌人”发起新的冲锋。

  村里有条河,经常泛滥引发水灾。孙景坤的倔劲上来了:“还能让条小河欺负了?”他带领村民开山碎石、肩扛手提,筑起一座堤坝,自此河水安澜。

  “他是军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严劲儿,从不强迫乡亲们干这干那。”86岁的村民刘振山回忆,“他在前边干,我们在后边学,大家心服口服。”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里曾划分一片公厕供村里挑粪施肥用,村民都不愿意去挑粪。正犯胃病的孙景坤第一个站出来:“没有好的肥,菜怎么能长好,我来挑。”挑着100多斤粪,走七八里的山路,他硬是挑了回来。看他忍着胃痛满头大汗颤巍巍的样子,村民们纷纷挑起了粪桶。

  靠着孙景坤的带动引领,山城村把上百亩烂泥滩改造成良田,在数百亩荒山上种植板栗、落叶松等经济林,一跃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村民刘玉慧说:“我们现在过上好日子,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事迹 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感悟五篇 2022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感悟五篇 2022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观后感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